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234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指”为信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

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使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

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

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

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

那时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差发时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

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

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

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订立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

公园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

“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需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

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

”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画供等,均有以指印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下来。

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

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

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

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

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B.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C.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D.按押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和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

B.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纹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2000多年。

C.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押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D.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C对应的相关内容在原文第2段。

选项前后两分句强加因果,另外“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证据不足,文中并未明确这个指印泥印就是最古老的。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前后两分句强加因果。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的逻辑搞错。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D项有误,原文第5段列出索拉罗的记载表明的只是指纹在借贷契约上的应用,是一个例子,选项中“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说法言过其实。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D言过其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

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东道。

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

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

“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

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曰:

“是何谓邪?

朝廷有命,即为帅矣。

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

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

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

“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

”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

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

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

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

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

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

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C.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而“视事”则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致仕”指进入仕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

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

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

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

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答案】

4.C

5.D

6.D

7.

(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致仕’指进入仕途”有误;“致仕”是交还官职,即退休。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

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

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

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举例:

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其次:

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

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

举例:

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

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

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

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

可以成:

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

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

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7.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耽”“近郊”“数百骑”“纳”。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

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

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

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

建中三年,调任东道。

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

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

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

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

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

“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

”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

大将张献甫说:

“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

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

”贾耽说:

“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

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

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

”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

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

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

“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

”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

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

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

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

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

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

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

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

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

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

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

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

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慢世:

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

慢世:

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达的?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

(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

(3分)

9.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

(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

2.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

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本题作者是考生熟悉的,难度降低,答题时要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

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它主要体现在:

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审题主要审两点:

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本题下阕最后两句就属于用典抒情,此词写出了“苍暮英雄”辛弃疾报国无门后归隐山林的无奈,日日在期思溪上千回徘徊,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得志和空有一腔爱国热情无处施展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的“,”与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描写琵琶声暂时停止后的无声境界,而后又写其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忽然爆发。

(3)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劝学》中则说“,”。

【答案】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

上世纪20年代美孚公司在中国没有找到石油,再加上“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在30年代被一些人奉为石油地质的法则,中国由此戴上了“贫油”的帽子。

但是,黄汲清和另外一些地质学家并没有为这一“法则”所束缚。

黄汲清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急需各类战略物资,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们魂牵梦萦的理想。

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少帅,又是脚踏实地冲锋在前的战士。

193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组成西北石油考察队,黄汲清选派了孙健初与两位美国专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