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857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docx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

国际投资重点知识

第一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一、国际投资的概念(internationalinvestment)

国际投资是指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国际投资的特点

1、投资主体单一化2、投资环境多样化3、投资目标多元化4、投资运行复杂化

3、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

1、科技进步引起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2、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过剩资本:

日益增大。

3、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4、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

四、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

1、维持与扩大商品出口规模

可以直接为出口商品的一系列环节提供服务

带动商品出口

绕过壁垒

开辟新市场

2、维持与发展垄断优势

3、获得自然资源4、降低产品成本5、扩大和利用外资规模

6、获得国外先进技术7、获得经济信息

第二节国际投资布局

一、国际投资发展的概况

(一)国际投资的形成与发展

1、初始形成阶段(1890----1914)

特征:

(1)私人投资异常活跃。

英、法、德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投资债权国,荷兰、瑞士是重要的国际投资来源地。

(2)投资方向侧重选择原料地。

英国对外投资主要投向澳、加、阿根廷、新西兰;法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俄国、东欧、北欧的一些投资,德国投资局限于中欧、东欧国家。

(3)投资形式以国际间投资为主,但从1880年,开始有了直接投资形式。

2、缓慢发展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特征:

(1)国际投资总额下降。

原因是战争使资金短缺、市场狭小。

(2)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

英、法、德、货币贬值,削弱了债权国地位,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获得大量的军火收入和战争赔款,美国逐渐转变为债权国。

(3)投资形式以间接投资为主:

①对欧洲发放巨额贷款②对拉美、亚洲等进行政治性贷

3:

恢复增长阶段;二战后(1946—1970)

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以帮助经济重建为由大肆进行经济扩张,使美国成为主要债权国,美元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

特征:

(1)直接投资形式为主

(2)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

由以英国为主到以美国为主。

(3)把旧投资所获部分收益用于再投资,投资规模扩大,私人投资增长更快。

4、高速增长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投资

(1)国际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日本后起之秀

(2)国际投资来源多样化:

从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极化发展;

(3)国际投资流向水平交叉化:

投资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

而且还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倒流状况。

(4)国际投资结构多样化(二战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集中在采掘业,运输业及少量制造业。

后来转向制造业部门,从劳动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及服务业)

(5)国际投资参与方式灵活:

有股权、非股权参与两种形式

5.稳定增长阶段:

80-90年代

格局:

三足鼎立(美日欧)

形式:

直接投资增速

6.突破性发展阶段:

90年代后期以来

格局:

亚太地区:

中国

第三节国际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

一、概念:

是指依赖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二、特点

1、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

---基本特征

实行生产资料支配权在国际范围内的高度集中

与生产单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相结合的原则。

2、实行全球性战略。

3、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以母公司为中心,把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

所有的国内外子公司或分支结构的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总公司的利益,在总公司的统一指导下,遵循一个共同的战略,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及各种资源。

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公司业务性质、产品结构、地区分布、风险程度等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统筹安排。

一体化的具体内容:

(1)生产一体化: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个子公司充分享受总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生产设备、原材料、技术、人员等。

(2)新技术和新产品一体化:

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根据各自的特点,统一安排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关键性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于总公司。

(3)营销一体化:

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共享销售网络、销售渠道、储运设备、广告宣传和销售人员;

(4)采购一体化:

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实行统一采购,以利于形成一定的垄断。

(5)技术人才一体化:

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人才灵活流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6)财务一体化:

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即时融通资金,以降低财务费用,减少税收支出。

4、跨国公司具有无限的向外扩扩张能力。

 

三、20C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特点:

(早期跨国公司是以美国为主体)

1、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

2、知识性资源开发的全球性

3、跨国公司加大了对子公司的投资力度发达国家——主区位

4、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向服务业倾斜,在这些领域的增长速度最快

 

4、跨国公司一体化经营战略:

价值链:

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与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增值行为的

链节的总和,每一价值增值行为构成了价值链上的一个链节。

(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总和)

经营战略:

对不同价值增值活动的国际区位选择和对企业所控制的各类实体所进行的一体化程度的选择。

(一)职能一体化经营战略演变:

对各项职能所做的一体化战略安排

(进料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1、独立子公司战略:

在东道国经济环境中比较独立运作的子公司。

母子公司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所有权控制,其他联系还包括转移技术和提供长期资金。

独立子公司可以看成母公司的缩影。

2、简单一体化战略:

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寻求外源来参加国际化生产。

一些活动在东道国进行,主要是利用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价值链有关部分的区位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外源化是成本驱动的结果。

(如:

耐克公司)

3、复合一体化战略:

在任何地方营运的任一子公司都可以独自地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公司行使职能。

每一步经营的价值依据其对整个价值链的贡献来评判。

该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公司具有将生产或供应转移到任何一个更能获利的地点的能力。

非股权安排:

指跨国公司未在事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有关技术、管理、销售、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约,取得对该东道国企业的某种管理控制权

(二)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

对其所控制的各类实体在地域范围和地理联系上所做的一体化战略安排。

1、多国战略:

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而跨国公司母公司则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

贸易壁垒的存在,迫使跨国公司这样做。

2、区域战略:

是为了适应区域化国际生产的要求。

区域化国际生产体系包括在某一地区各东道国设置的子公司和作为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非本系统公司。

产品最终组装可以安排在该地区的任何国家,其主要市场也是同一地区。

政策变化是刺激跨国公司采取区域战略的主要原因。

3、全球战略:

意味着跨国经济行为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扩展,还包括跨国公司为利用经济增长和需求趋同而与其他公司进行有效竞争打进世界大市场的方法。

5、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加速生产与资本国际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科技进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

3、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促进国际资金的运动

5、推进了经济全球化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以垄断优势论。

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以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

2、核心理念: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技术优势5、规模经济优势

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

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3、海默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突破一:

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

将国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

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

只有存在这种垄断优势,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胜过东道国的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的垄断优势来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所谓市场的不完全性指的是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干扰,如: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决定的现象的存在,

(2)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政府的介入:

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4)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5)产品多样性,(6)跨国公司内能共享的一些好处,如很低的技术使用费等等。

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

突破二:

提出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在市场不完全情况下,跨国企业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为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

而证券投资不涉及企业的控制权。

4、该理论的发展:

金德尔伯格:

在东道国,跨国公司是外来者,他们不太熟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惟有凭借胜过东道国企业的强有力的垄断优势,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经营活动。

约翰逊:

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

凯夫:

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体现在它能够使产品产生异质化的能力。

5、评论(特点):

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P42

 

第二节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含义:

该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如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市场的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

1、理论提出者

这一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来的。

该理论可以追溯到科斯定理。

1937年科斯在《公司的性质》的论文中提出的。

科斯强调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除生产外,还必须从事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招聘、培训等,而非仅仅是投入、产出。

企业的一系列活动都要通过市场实现,科斯认识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问题。

2、科斯的基本观点:

通过市场来从事某种类型的交易,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

只要企业在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比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低,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

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3、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

(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

4、以下四个因素促使市场内部化:

(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

(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剧烈变动,于是为了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市场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

5、评价p49:

很好地揭示了二战以来跨国公司迅速增加和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行为的原因;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使分析具有动态性。

该理论和垄断优势论都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分析问题,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进行,仍缺乏有利的说明。

对横向一体化和无关一体化解释不了,能解释纵向一体化。

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是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联系的,并认为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

弗农认为:

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假定世界上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

费农认为,新产品随其创新、成熟、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

(一)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开始在发达国家销售。

在一个阶段内,产品的国内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直至生产能力接近饱和。

(二)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长。

至此,产品的生产均在发达国家进行,但产品开始向较发达国家出口,小部分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主要原因有:

第一,较发达国家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相似,这些国家存在着对发达国家产品的需求;第二,由于销售迅速增长,产品价格因大批量生产而下降;第三,较发达国家达到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水平也较高。

(三)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

由于较发达国家对产品进一步熟悉,它们在本国生产该种产品的可能性增大。

这一阶段,较发达国家内其他公司已发明类似的产品或替代品,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展开价格战。

其结果是,较发达国家政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鼓励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国内投资。

基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作出在较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决策。

于是产品开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家对外出口的速度开始减慢,有时甚至下降。

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口。

(四)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

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提供,这是因为在同等运输费用和关税条件下,较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其产品更具竞争力。

(五)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竞争。

这是因为较发达国家的生产也达到足够的规模,成本下降,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

与此同时,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所代替。

(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向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

评价p56:

进步性:

1、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际投资(生产)领域;

2、引入时间概念,将比较优势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

3、将区位考虑在内,弥补了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

4、用同一理论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出口和投资格局与流向。

不足:

1、不能解释现代工业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

2、不能很好地解释实践:

因为几乎没有跨国公司是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原理来进行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的。

而是按照全球战略研制不同产品。

3、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

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中进行。

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

第四节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1、理论提出者: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在70年代提出来的。

小岛清认为,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而推断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

2、小岛清的三个基本命题:

1、生产要素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

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

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

3、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特点: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为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的转移,再加上工人的培训,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技能的转移,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容。

二是国际直接投资时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如子公司、合资企业等的转移行为。

4、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自然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交叉投资导向型

5、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比较优势理论基本内容是: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

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

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

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

第五节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投资方式

所具有的优势

许可证转让

国际贸易

FDI

所有权优势(绝对优势理论)

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

×

区位优势小岛清相对优势理论)

×

×

1、理论提出者: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70年代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John·H·Dunning)提出的。

邓宁认为,自6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理论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

1、以垄断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

2、以阿利伯的安全通货论和拉格曼的证券投资分散风险为代表的金融理论。

3、厂商理论即内部化理论。

但上述三种理论对国际生产的解释是片面的,没有能够把国际生产与贸易或其他资源转让形式结合起来分析。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上述三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这一理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

2、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核心:

跨国公司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其经济活动方式。

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

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

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

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决于理论的比较。

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

区位优势包括:

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

题目:

简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做一评介。

答:

由邓宁提出,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

①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②所有权优势:

包括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

内部化优势:

企业具有将其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生产、销售的优势内部化的能力。

区位优势:

东道国能为外国厂商在本国投资设厂提供的有利条件。

③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

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该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许可证贸易。

还从现实出发,揭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运动周期,使人们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3章国际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多级投资环境概述

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因素:

第86页

一、国际投资环境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东道国(地区)拥有的影响和决定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并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有机整体。

二、基本特征:

综合性、客观性(先在性)、动态性、主观性

三、国际投资环境的作用

(一)一般作用

1、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力磁场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指:

(1)投资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是最佳的

(2)各因素的结构是最佳匹配的

2、改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竞争手段

3、投资环境状况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导向航标

(二)对东道国的影响

1.完善投资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捷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例如:

亚洲四小龙的兴起

2.完善投资环境是国家合理配置生产力的前提(充分开发和利用全国范围内可用于发展经济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内地边远地区)如:

巴西、印度等国

国家繁荣生产力发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3.完善投资环境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改变不等价交换的剥削)

2、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南北对话、协调,加强南南合作)

四、国际投资环境发展的新趋势

1、拥有高素质劳动者的国家是国际投资者青睐的对象

2、市场规模成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极其重要的内容(由资源型转向市场型)

3、较高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关注的重点

4、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国际直接投资从事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

五、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

1、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

2、国际直接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3、资本流向和投向的变化

第四章国际投资环境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政治因素

一、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分析p109

1、社会制度及政治体制: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有关的制度,是政治环境的基础,与经济制度密不可分(政府干预经济状况)

2执政者治理国家的能力及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P110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结果。

3政局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国家主要领导人更换状况

(2)反对派集团的状况

(3)国内一定时期内发生政治冲突的情况

(4)国内民族、宗教及其他社会文化团体状况

(5)工会在国内的作用

(6)军队和警察状况

4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

既是社会文化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矛盾的。

5东道国与国外的政治关系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