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942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docx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何以需要?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何以可能?

(一)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推动。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在价值契合点上具有一致性,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正式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在毛泽东看来: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它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括地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三层意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遵义会议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系统地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在中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Ø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从实践上)

Ø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从理论上)

Ø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从学科上)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

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小平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第一,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帝国主义战争时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

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开始由从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体系向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体系转变。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

开始萌芽(自1921年至1927年)、初步形成(自1927年至1935年)、走向成熟(自1935年至1945年)、继续发展(自1945年至1976年)。

1、开始萌芽

Ø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代表论著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Ø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初步形成

Ø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

代表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Ø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3、走向成熟

Ø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代表论著有《<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Ø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继续发展

Ø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代表论著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等。

Ø主要思想包括: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主要有:

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等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涵义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它有着科学的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十一届六中全会把毛泽东思想体系和内容的概括为六个方面: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1、如何把握毛泽东晚年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这里有三个密切相关而又严格区别的概念要搞清楚: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有正确的和错误的。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不包括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

2、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纵观他的一生,功大于过。

3、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2卷)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

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现实根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

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

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从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第三阶段: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从党的十三大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经受国际、国内严峻形势考验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第四阶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从党的十四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丰富其理论内容的时期。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实事求是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依据,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Ø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主张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Ø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主张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Ø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主张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Ø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主张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Ø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Ø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Ø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1980至1990年由250—500美元,1990至2000年达1000美元,2000至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4000美元)

Ø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主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紧紧地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族人民。

Ø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大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新时期的时代背景------横向看世情

“一个不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变

“三个新变化”:

(1)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2)经济全球化加快进行

(3)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实践基础------纵向看国情

“一个不变”:

改革、稳定、发展大局不变

“三个新变化”:

(1)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2)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3)稳定面临新的矛盾

现实依据--------内向看党情

“一个不变”:

实现共产主义的宗旨不变

“三个新变化”:

(1)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2)党员队伍发生了变化

(3)党的任务发生了变化

☆酝酿: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999年

☆提出:

2000年2月(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州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体系形成:

2001年7月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前(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指导地位确立: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06年8月

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江泽民文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集中概括: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条件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第二,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基于我国现实发展的紧迫需要。

•一是我国的发展阶段到了关键期。

•二是我国的发展战略到了转换期。

•三是我国的发展方式到了升级期。

•四是我国的发展矛盾到了显露期。

特别是社会系统内的种种矛盾越来越显露出来。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一是20世纪50-6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

• 二是20世纪70-80年代,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二代发展观。

•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当代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命题的提出:

非典的反思。

03.10月,16届3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概念的发展:

04.9月,16届4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05.10月,16届5中全会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06.3月,10届人大4次会议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些理论成果各自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主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