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998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3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综合三.docx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3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专题综合三

专题综合(三)——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一、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

1.特征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19世纪40~60年代

(1)侵略方式:

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2)国家: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1)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

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侵略方式:

政治:

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

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2)国家: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1)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2)经济:

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

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传统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侵略方式:

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

(2)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1)政治: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

(2)经济: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3)思想文化:

日本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战后到朝鲜战争

(1)侵略方式:

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

(2)主要侵略国家:

美国

(1)政治:

美“扶蒋反共”,内战爆发;

(2)经济:

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2.对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

(1)从起因看:

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从发动者看:

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

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

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

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

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农民阶级的领导者洪秀全发动并领导了这场农民运动。

运动中建立了以天京为中心的政权,形成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局面。

“天京事变”后,这场农民运动由盛转衰;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但具有盲目排外的阶级局限性。

评价:

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但因受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影响,农民阶级只能以传统农耕文明对抗先进工业文明,其提出的方案和口号具有极大的空想性和落后性。

因此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

抵抗派:

地主阶级开明人士林则徐、魏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使中国开始了思想的近代化。

洋务派:

主张“自强”“求富”,以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工业化)的第一步。

评价:

地主阶级是以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他们选择了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道路,清政府腐败和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3.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最早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

维新派: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革命派:

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后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激进派: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掀起新文化运动。

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评价:

资产阶级各派别在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主张上存在差异,如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和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革命和实行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政治和思想层面上进行的救亡图存的有益探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是,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4.无产阶级

(1)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4)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5)1927~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6)1936年底,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并促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9)1945~1949年,开展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召开新政协,以民主的方式筹备新中国。

评价:

无产阶级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拯救中国的方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动和依靠各种革命力量,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是指导思想。

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

2.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打上了深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与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连。

②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特点,发展十分缓慢。

③最初由地主阶级领导,后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互为因果。

④中国初期的近代化过程几乎与农村、农民、农业无缘。

(2)评价

①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君主专制和迷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③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④由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又受到列强的干涉和顽固派的阻挠,也没有或很少顾及到农民利益,所以其前进的过程十分艰难和缓慢,即使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许多弊端。

如洋务运动过程中只重视军事工业,辛亥革命前后只重视轻工业等,使我国近代化从一开始便出现畸形发展。

⑤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

⑥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四、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1.历程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①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代表及其主张: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③特点: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维护封建统治;停留在“器物”层面,对封建制度的根基没有任何触动。

(2)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①内容: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②代表及其主张:

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方案;孙中山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方案。

③特点:

不仅要学西方技术,还要学政治制度。

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学习西方发展到“制度”层面,但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3)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①内容:

民主制度、理念;科学思想、精神、世界观、方法论等。

②代表及其主张:

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派提倡民主、科学等。

③特点: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向西方学习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深入到“精神”层面。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①内容:

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代表及其主张: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③特点: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图存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预测题组一

1.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认为:

“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敌,处境大非昔比,不仅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神州,甚至存亡系于旦夕。

”近代中国与西洋的对抗一直处于劣势,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优势还在于(  )

①制度先进 ②技术领先 ③资源优势 ④国民素质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形势。

其中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一时期的中国,①②③④均正确。

2.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北洋海军各舰管带、帮带,自总兵以下均来自福建船政学堂,尤以船政学堂第一届学员最为突出,包括英勇殉国的邓世昌和林永升。

由此可见(  )

①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国防近代化 ②船政学堂成为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 ③中国近代海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④近代福建为捍卫国家主权作出贡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成果,即培养了近代军事人才,材料没有体现③,并且③也与史实不符合,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3.陈寅恪先生指出:

“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之所昭示者也。

”他的主要观点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寄托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

“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由此分析可知B项正确。

A项是器物层次,C、D两项不符合题意,理解片面。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试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答案 

(1)含义:

沉沦:

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

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 第

(1)问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由此可明确“沉沦”指的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2)问的原因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派的不断努力等角度分析。

一、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有灾难与痛苦,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积极进步的因素。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社会思想

“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思想方面: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2.经济方面

(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

(2)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政治方面

(1)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促使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成长。

(2)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后来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3)洋务运动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教育上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1.政治领域

(1)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3)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政治更为黑暗。

2.经济领域

(1)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列强纷纷在华投资设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

(2)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一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3)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的政治运动的推动,引起了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种种变化。

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出现;报刊在唤起民众启蒙方面作用重大。

3.思想领域

(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

预测题组二

5.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外共同处理诉讼案件,程序上与传统封建性质的司法制度有较大差别,反映出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同时也反映出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6.“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近年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的意图是(  )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意思是,自通商以来,由于洋货冲击,土货日少,出现贫弱之患。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通过发展民用工业可以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7.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间

厂家数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文化运动

D.为民主革命转入新的阶段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A项;近代企业中,华资企业并没有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C项表述不确切;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都在壮大,为近代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

一、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社会发展对比

西方

中国

政治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发展完善,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发展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民主化、法律化与制度化逐步被社会普遍接受

(1)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初,农民战争从高潮到失败;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相互勾结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经济

(1)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并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1)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逐渐近代化

思想

(1)启蒙思想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马克思主义诞生和传播

(2)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1)新思潮萌发: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出现

(2)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先后流传

科技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从科技与生产力尚未紧密结合到各种科学门类体系基本建立,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

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教育

国际关系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扩张,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资本主义各国加紧对外殖民扩张,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二、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背景

普法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国内军阀混战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领导者

没有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革命道路

首都巴黎城市起义

首都彼得格勒城市起义

由城市工人运动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由效法苏俄革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

同盟军

无农民支持

《土地法令》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土地革命(土改)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地位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