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2640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docx

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2012年10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学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903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研究任务和内容包括八个项目:

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里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课程功能

(二)改革课程结构(三)改革课程内容(四)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里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全新的教育观念应具备什么: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教学能力:

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其中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主要方面。

教学风格:

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它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个人气质等一系列内在与外在因素表现出来,体现教师的思想、教学观念,带有强烈的教师个性趋势。

教学风格经历的阶段:

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独特风格阶段

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要注意什么:

(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意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挑战(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第二章中学认知发展及教育

认知:

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复杂心理活动,认识能力则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

观察:

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

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的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二)观察更具有持久性(三)观察的精确性很高(四)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

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其划分为: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阶段记忆力趋于成熟,16岁到18岁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期

(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思维:

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五)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

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

形象思维:

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

指人们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其中,语言是工具,逻辑是方法

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思维的批判性(三)思维的灵活性(四)思维的敏捷性(五)思维的独特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辨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1)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

(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表象:

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二)想象趋于抽象化与现实化

(三)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中学生情感发展及教育

情感: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心里现象之一。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一)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二)情感两极性明显(三)情感不断深刻(四)情感逐渐稳定(五)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的早恋原因:

(一)性心理发育的提前;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

(三)性教育的忽视(四)学生的个人原因

第四章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意志:

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增加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加(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二)在坚持方面有了发展(三)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四)在自制力方面有所加强

如何培养加强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中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要注意:

(一)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拨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三)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应因势利导,逐渐提出更高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形成正确的动机,以便把学习动机引向立志为祖国建设更多作贡献的高度。

信念和世界观是动机体系中的最核心的成分。

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个性:

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个性特点:

(一)个性的倾向性

(二)个性的复杂性(三)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四)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五)个性的完整性(六)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的结构包括: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两个:

1.不平衡性2.极端性或偏执性

(一)、自我意识高涨(其突出表现是:

他们对自己的关注空前高涨,把很多心智都用于内省。

(二)反抗心理(表现:

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五)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

(一)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二)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初中生外显的反抗行为表现:

(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内隐的反抗行为表现:

(一)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二)漠不关心,冷淡相对(三)反抗的迁移性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一)逐渐克服了团队的交往方式

(二)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三)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四)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五)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的表现:

(一)烦脑突然增多

(二)孤独(三)压抑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二)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三)高中生的自我评价的深化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

(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四)自我评价的成熟(五)有较强的自尊心(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形象(自我概念):

主要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这个态度的成分包括:

认识成分、

感情成分、品行成分

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数:

(一)生理因数

(二)知识水平(三)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四)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

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

自我意识:

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

(一)对自己及状态的认识

(二)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从形式上看,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二)自我意识的社会性(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四)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五)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

成人感、自我评价能力、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高中生:

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闭锁性、社会性)

价值观: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

价值观构成:

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

价值观特点:

稳定性和发展性、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主观性和选择性、系统性、导向性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四个基本特点:

(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的兼顾

(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创造力:

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

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三个特征:

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中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1)让学生不要去迷信书本上的知识,多动脑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知识。

(2)教师要确立现代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把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3)教师要强化“大教学观”,要利用课堂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2)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

(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

(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智能:

即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5个基本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心理结构。

智能构成的因素:

(一)双因素说(英国:

斯皮尔曼)

(二)群因素说(美国:

塞斯顿)(三)三维结构说(美国:

吉尔福特)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二)思维有了预计性(三)思维的形式化倾向(四)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五)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占据了优势。

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家庭结构

(2)家庭中的危险因素(3)家长的教育方式

(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以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

(2)用结构一定向教学理念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

(3)以“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4)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学校教育主要从教师的期望和教育训练两方面来促进学生智能的培养。

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

(一)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观念,世界观开始萌芽

(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

(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

(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二)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

(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

(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不良品德行为:

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不良品德行为的心里因素:

(一)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二)消极的情绪体验(三)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四)不良行为习惯(五)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六)道德意志薄弱(七)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的步骤:

(一)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二)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三)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四)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五)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六)合理运用惩罚

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要注意:

(一)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要注意:

(一)环境调整法

(二)活动矫正法(三)行为强化法(四)榜样引导法(五)行为考验法

运用惩罚应注意:

(一)少用、慎用惩罚

(二)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三)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四)惩罚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五)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六)不能滥施惩罚。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动机:

指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

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奥苏伯尔指出: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

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兴趣

(二)成就动机(三)归因(四)“交往”动机

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注意:

(一)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二)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曾提出过成就动机模式。

归因:

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四)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六)注意个别差异(特别要注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归因要科学客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就是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上对学习活动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力。

“问题情景”:

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

怎样做到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一)适当开展竞赛

(二)正确运用考试和分数(三)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应注意:

(一)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三)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等特征

学习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优化教学程序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主要有:

(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五)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中应注意:

(一)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

(二)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三)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四)扩大关键特征

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1、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高丰富的感性材料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变式:

指在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实例时,不断变换其呈现的形式,使其本质特征恒在,而非本质特征时有时无的一种教学方式。

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四)复习方式多样化

知识的运用:

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课题的过程。

(中学生知识的应用形式有:

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

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三)课题的性质

科学地进行练习应注意:

(一)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二)练习形式要多样(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考试焦虑:

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可分为:

焦虑性和情绪性)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内源性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认识评价能力(三)知识准备(四)应试技能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外源性因素:

(一)期望

(二)教师的评估(三)考试情景的知觉

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一)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三)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

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1、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2.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3.班集体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4.班集体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5.班集体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

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二、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四、树立良好的班风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学课堂教学气氛的特征:

(一)内隐性与外显性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1、注意力集中2、认知活动积极3、师生情感和谐融合

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

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融合

影响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1、教学效能感2、教学能力3、课堂调节

4、管理方式5、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学生因素(三)环境及其他因素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一)提高教学能力

(二)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三)掌握课堂调控能力

(四)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七)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约定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导入艺术实施的程序是:

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明确教学目的——引入学习课题

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

1新旧知识相联系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3简洁明了4新颖有趣,具有悬念。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1音量适中2语速适度3抑扬顿挫4流畅自然5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二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1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特点2亲切热情,礼貌文雅3生动有趣,富有哲理。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1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性,2讲求新颖3讲求逻辑性4重视诱导性5把握好提问的数量、难易度。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精心设计问题2、把握发问时机3、善于启发引导

课堂教学机智问题:

(一)课堂教学机智的要求:

1、适时调整教学内容2、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3、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二)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

1、趁热加工法2、冷却处理法3、以静寓动法4、幽默法

课堂教学结束艺术一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

1首尾照应,紧扣中心2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课堂教学结束技巧1归纳式2概括中心式3比较式5激发情感式5发散时6联系巩固式7活动操作式

第九章:

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

(二)大众传媒

二、学校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二)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三)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四)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

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中学生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攻击行为

(二)犯罪(三)自杀

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1求知需要2交往需要3情感宣泄4休闲娱乐5好奇心理6自我表现

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一)家庭引导

(二)学校教育(三)社会控制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要素有:

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