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3656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剪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剪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剪纸.docx

《剪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剪纸.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剪纸.docx

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

(一)

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

(一)

 

摘要

   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论的影响,“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现象非常突出。

如何作出既具有传统人文气息又具时代特征的设计作品,是中国设计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剪纸源远流长,历经历史的洗礼和演绎,以其本身特有的图形视觉文化符号,成为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将民间剪纸应用于现代图形设计,赋予现代图形设计内在的传统文化特质,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本文主要解析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审美特征及造型理念,通过对剪纸艺术造型理念的分析,得出一些具有价值的造型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图形设计中去。

在文中,笔者通过一些著名的现代图形设计案例,来实证分析现代平面图形设计是如何融入了剪纸艺术造型观的,同时也适量分析了中国当代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民间剪纸、民族的、图形设计、中国元素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1.1民间剪纸艺术概述

1.2,民间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1.3,我国民间剪纸的现状

 1.4民间剪纸的题材来源

1.4.1实际生活题材

1.4.2吉庆寓意的题材

1.4.3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

第二章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

2.1剪纸艺术的造型方法

2.1.1混合时空的造型方法

2.1.2散点透视的造型方法

2.1.3音形统一的造型方法

2.2吉样语境下的造型观

2.3.民间剪纸的色彩特征

2.3.1高纯度的彩色特征

2.3.2色相对比的色彩特征.

2.3.3主观性的色彩特征

第三章现代设计中“中国风格”的思考

3.1、中国元素进退维谷

3.2、避免中国元素的片面符号化

3,3、拓宽中国元素的应用领域

3.4、“中国风格”的设计未来

第四章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

4.1原始的宇宙哲学观

4.2剪纸艺术是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信息宝库

4.3、“中国设计”的本土之源.

第五章民间剪纸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5.1、关于图形设计语言

5.2、图形在广告作品中的表现,

5.2.1图形的使用数量宜少而精

5.22图形的面积取决于设计的需要

5.2.3关注读者的需要和感情因素

5.3民间剪纸的造型艺术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5.3.1开门见山拿来主义式.

5.3.2天马行空随心写意式

5.3.3激发心理反差趣味式

5,4.民间剪纸的吉样观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5.5、彩色剪纸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5.5.1少就是多—单色的魅力

5.5.2“红马绿鞍配”—比对的美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

第一章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1.1民间剪纸艺术概述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通常用于装饰生活等方面,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媚、窗子、桌子、柜子等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

剪纸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故深受大家喜爱,在今天,剪纸不再局限于应用的范围,其俨然成为艺术形式的一种。

民间剪纸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南方的纤巧秀逸,北方的浑厚苍劲。

例如满族民图1一1间剪纸(图1一1),受冰天雪地、大山大水的影响,剪纸艺术也显得特别粗犷和豪放。

他们都使大剪刀,没有稿,拿起剪刀就剪线条简洁,充满动感。

南方的剪纸线条柔和、刀法细腻,与南国天仙配故事,描绘董永与七仙女在槐荫树下互结连理,槐荫树「为媒的情节。

随着文化的交流,南北剪纸相互融合,南方剪纸}出现了很多粗犷豪放的作品,而北方剪纸也不乏细腻秀丽之作。

}但不管是哪个区域的剪纸,一般常用的剪纸方法有两种:

{剪刀剪和刀剪。

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

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一般}也称为“刻纸”,剪纸艺人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l工成所要的图案。

刻纸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和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多个剪纸图案,满族剪纸:

人参并可以制作出非常繁琐精细的图案。

剪纸还是百姓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活实践中,剪纸艺术作为“女红”之一,伴随妇女一生。

人们称一把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剪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之一,大约因剪纸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甚至在有些地区会否剪纸也成为评判一个姑娘聪明的标准之一。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

记得小时候如果剪了一个漂亮的窗花或者用面制作了一个好看“燕子”,通常会得到大人“真伎俩”的甜美赞扬,得到这样的赞扬会觉得是莫大的光荣。

剪花的模板常常被人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江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2,民间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一前1064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

195任一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

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

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

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考察,我国民间真正的剪纸应该成熟于南北朝,发展于隋唐。

独立于宋代,普及于明清。

目前发现剪纸实物最早的是1959年在新疆古丝绸之路附近发现的5幅南北朝团花剪纸,里面有对猴团花、对羊团花、菊花图《对马团花》案,这说明民间剪纸至少应有千年历史。

(图1一4)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北朝对马剪纸残片,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剪纸物证。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

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

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它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它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存在。

现在剪纸艺术目前主要细分为孝感剪纸广灵剪纸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剪纸、满族剪纸、扬州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傣族剪纸、安塞剪纸、磁性剪纸十二派别;粗分分为三大流派:

“江浙派”,浙江剪纸;“南方派”,佛山剪纸;“北方派”,陕西剪纸,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

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

陕西剪纸中的“蛇盘兔”(图1一6),表现了男女恩爱、幸福之意。

民间流传属蛇、属兔年男女结合最为美满,其民谣称:

“蛇盘兔,必定富”、“贴上蛇盘兔,种下摇钱树。

”喜花剪纸的装饰能恰如其分地渲染婚礼气氛和喜日的环境,能起到点缀嫁妆、美化洞房、渲染婚礼的效果。

通过剪纸看到古人对图形的处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1.3,我国民间剪纸的现状

   在相对封闭的农耕文化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剪纸时依照一定的样本剪,这些“样谱”相传,均由邻里的女性长辈珍藏,一代代传摹下来得以保存。

流传中的每一个纹样,从甲地传到乙地,从娘家带到夫家,小姑传给灿鲤,姑娘向邻家借用煤油灯熏个花样,讨个绣花粉本。

某些传统题材的纹样,原样可能较为粗糙,但传到了某地聪慧的剪纸艺人手里,再经过其中心灵手巧“脱谱”,造就了新的花样,自然会变得更加传神和出彩,有些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不凭样本,也能得心应手剪出新花样来。

每件作品再经过几代人的演进改良,千剪百炼,越变越精巧。

而这些新花样又如香花引蝶,它吸引和影响周边地区的人向她学习。

而创作这些艺术精品的作者,大多数就是那些不识字的家庭劳动妇女。

真正是劳动妇女聪明才智的结晶。

剪纸就是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形成从未断裂的传承生态链。

在我国广大农村,剪纸作为民间艺术,曾温暖过许多人的记忆。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民俗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民间剪纸正在渐渐失去依托的民俗文化背景。

年轻一代农村妇女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已不再去传承民间剪纸技艺。

民间剪纸的妇女群体正在迅速萎缩。

2004年,东方神韵剪纸世家第三代传人庞晖、庞渤参与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采访中发现:

八百里秦川,昔日每家窑洞窗上贴满了红红火火窗花的,现在竟找不到几家贴窗花的了。

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大师的“天才传承者”也大部分年逾古稀,不能剪了,并有多位相继去世。

有着广泛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消失,关系着民族整体原生态文化的消失,关系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因此,如何维护民间剪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传承和发挥中华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个问题,正在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

1.4民间剪纸的题材来源

剪纸题材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4.1实际生活题材

   因为剪纸的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她们的作品题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实际活,如喜庆节令、五谷丰收、喂鸡、养猪、牧羊、放牛、骑驴赶车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业,参加田间劳动,有的直接表现自己伺养的家禽、家畜,如鸡、鸭、鹅、牛、马、江南

狗、猫等。

也有的表现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植物,如:

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水仙,还有各种瓜果、蔬菜等。

因为这些题材都来自生活,所以剪纸作品表现的内容就十分浓厚。

剪纸附丽于生活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见图1一7)

1.4.2吉庆寓意的题材

   纵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其生活是艰苦的,劳动力底下。

尽管中国在世界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直接转变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很微薄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目的不是直接服务于生产力的,而是出于中国古代皇室的个人目的,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一火药,其最初目的不是原来军事,而是道士在为皇帝炼长生不老药时偶然获得的。

尽管个别开明皇帝能够认识到劳动人民的重要性,但是,也仅仅是出于其政治目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劳动人民始终处于一种艰苦的生存环境里面。

这就使得中国劳动人民将美好的生活寄托精神层面上。

于是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廉价而又美观的精神寄托实体便应运而生。

在各种丰收、祭祀、过年等节日,这种艺术表现的尤为突出。

通过这种艺术,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3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通过戏剧等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流传着,人们不仅相互传诵着,而且还用剪纸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爱与憎。

如越剧之乡的江浙一带,民间剪纸在题材上大部分取材于当地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搂梦”、“西厢记”等故事的情节。

此外诸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民间传说故事更是剪纸普遍表现的题材。

如图1一8送子观音。

 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

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

(二)

第二章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

   翻开剪纸艺术的图籍,可以看到繁如锦、花如海的热烈效果。

透过红红火火的画面,圆圆满满的造型,充满了对天地人间、日月星辰、云雷闪电的自然万物的幻想并试图阐述的符号。

传统的剪纸艺术是通过口耳相传、手手相授而流传至今的,它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真实生存状态及对人生的思考。

它来自民众、源于生活,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

剪纸造型形式是经过积累、淘汰、逐渐完善而定型,并以程式化的符号形式世代相传的。

剪纸艺术的造型方法

2.1.1混合时空的造型方法

   剪纸艺术中表现的人、事、物向来就不是特定时空的自然形态,而是超时空观念形态的事物。

他们的造型并不复杂,而是以简洁概括为特点,透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淳朴的气息。

剪纸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

老牛的眼睛可以是两朵花;月、羊、狗可以长在树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诸如此类,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陆地水上、运动静止、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一起组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造令人难以想象。

这种合情不合理的审美创造,如果仅仅从形式和构成的相似将剪纸美术等同于儿童美术和原始美术,以天真、稚拙来看待剪纸美术造型显然会失之偏颇。

例如,(图2一1)给我们展现了被专家们称之为黄帝族徽的庆阳剪纸《抓髻娃娃》。

作品中娃娃头戴凤冠,双鬓上站着雄鸡、几只雄赳赳的大公鸡分别站在娃娃的肩旁、手中,衣角旁和腿腕处。

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考证认为,剪纸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金文的“天”字,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族的族徽。

庆阳当地人们将周身围着金鸡、叉着双腿的纸娃娃称之为“神娃娃”。

他们往往代表着消灾免祸,止雨祈雨,也有人说它们是生儿育女之神。

剪纸中的抓髻娃娃,正面站立,呈生育姿态,脚下为双鱼与笙的符号。

据考证,原始社会生育势都是蹲着,而非平卧生育,故以其蹲生姿态作为繁衍之神的造型特征。

如此自由而原始的图形之所以得以传承保留下来是因为地处甘肃省的庆阳市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继承下来,使得传统文化和民俗在这一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图2一2、2一3是1958年在北京地区采集的作品。

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北京也有民间剪纸这种似乎只有偏乡僻壤才有的玩艺儿。

其实,如果人们的眼睛将目光搜寻向京江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城以外的乡村,不出十几里路,便会发现那里居住着的也是一样的中国古传统文化滋养下最基层的一群人们,他们的窗户上,也会贴有祖辈流传下来的花。

1958年是“大跃进”事情号角吹得响亮之时,虚张声势浮夸现实己经被用进艺术中,成为“艺术的夸张”。

与此同时,离北京心脏近在咫尺的农民们,却仍冷静地剪着这样的古老花样:

“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

民间巧手夸张的从来就不是现实而是理想。

现实是真的,无法改变的,而理想只有实现才会成真,理想就在在一张一张纸的后面,通过自己手中的剪刀将他们从纸的后面一个一个拖出来,图2一3《凤凰嬉牡丹》刻出来,理想变成了现实。

由于中国剪纸依附于民俗,俗比较稳定。

屡次改朝换代,虽然朝代变了,剪纸依然不变。

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岁时节令和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

2.1.2、散点透视的造型方法

   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是以画家的眼睛为透视点、随着画家的运动而运动,是典型的散点透视绘画,区别于欧洲的一点透视。

这种绘画方式可以自由的组织画面结构以及物象结构,而不拘泥于客观世界的一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画家可以便走边看便画,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画到哪里,所以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千里江山图,在传统江山风景绘画里面,这座山、这些瀑布等可能并不在画家的视野范围之内,但是可以根据画家需要将别处的山水挪来借用。

可如果是按照欧洲的一点透视绘画的话,是不可能完成的。

中国的这种传统透视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民间的剪纸艺人,他们的剪纸里面也体现了这一点。

图2一4是一幅表现《马上发财》的剪纸。

在这幅作品里面,表现的是一个刚刚登科的状元,站在自家的阁楼门前,两侧有两匹马,马背上驮着铜钱缓缓驶来。

不过这里的鲜花不是真正的鲜花,而是有马背上的铜钱衍生而来的鲜花。

这种设计思维已经远远超过了欧洲古典写实思维的绘画,具有强烈的现代派风格。

在这幅剪纸里面,出现了马、铜钱、花卉、阁楼、蝙蝠、状元等元素,内容及其丰富。

其中,马是古代官员、将士的坐骑,代表权利;阁楼也是富贵人家甚至是诸侯的建筑象征,在中国不同的等级官爵具有严格的、不同的建筑规模与尺寸,每一等级的官爵、宗教都必须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违者将受到严格处罚,其中皇族具有最高级别的待遇;蝙蝠是中国古代“富”的谐音,代表富贵;铜钱代表财富;登科状元是中国古代传统戏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角色之一,由于古代封建社会的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压迫,普通老百姓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于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同时出现在同一时空中,但是剪纸艺术家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巧妙地把这些具有特定代表意义的元素融合在同一时空中,对图形的驾驭能力着实令人叹服。

同时真实表现了中国古代老百姓对平安、富贵、吉祥等概念的追求。

如果说毕加索的立体派是尝试对空间多维表现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已经早早超越了欧洲的设计思维。

我们这里以剪纸艺术家库淑兰的几段对话为例,可以形象地说明她对自由、生命观念的不同理解,产生出表达手法上的奇异(图2一5)。

例1:

她剪的屋顶分明是个三角形,她却反问道“啥叫三角形呀?

房顶上边是尖的,房檐口是平的,不剪成这样子你说怎么剪?

   例2,“大娘,您剪的男人,为啥都穿的花衣裳呢?

”她哈哈一笑说“好看呀!

剪下花草是让人看了高兴哩么黑糊糊的有啥头!

”在我们常常感叹剪纸艺人对于图形的掌控是如此的神秘莫测和不可思议时,库淑兰却总觉得十分合情合理,理所当然。

这些天马行空式的大胆取舍改造,正是剪纸造型的特色所在,也是让笔者所深深着迷的地方。

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中,笔者看到了另一种对自由的理解。

如果简单地将剪纸造型理解成变形,个人觉得是不够充分的。

西方的现代美术流派中有装饰变形,比如野兽派马蒂斯的裸体舞蹈,是人体自然结构的装饰变形;立体派勃拉克的人物,也是西方明暗块面造型观念的装饰变形。

但是同样是变形再造,东西方仍然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的绘画里没有类似用牡丹装饰眼睛,莲花装饰鱼,在动物肚子里装饰小动物,在房屋的屋顶上装饰牡丹花的表现手法。

中国剪纸创作没有透视原理,没有造型观念。

而是通过自信和天才的敏感,在二维空间平面构图中运用不同明快、鲜活的元素符号的构架,形成超越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饱满、和谐与灿烂的画面(图2一6)。

剪纸只有一张纸和一把剪子,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三维场景,但正是这种局限性,造就了剪纸艺术表现的丰富性。

在剪纸的世界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存在的,统统纳为一体,沟通天地,从而把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这也是中国剪纸画艺术世界里最终的主题。

江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对图形的掌控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在剪纸的世界里实现了图形的终极自由。

一把剪刀如上帝之手一样给我们重构了一个美好、吉祥、安宁、完美的世界。

..........

2.1.3、音形统一的造型方法

   谐音法—将某一形象与另一具有谐音形象进行互换。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谐音,即使文字也要进行音一形统一,见图2一7。

如“马上封侯”的“侯”与“猴子”谐音、“连年有余”的“余”用“鱼”来谐音。

在剪纸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喜上眉梢”的“喜”用喜鹊来代表、“眉”用“梅花”来谐音,见图2一8。

这些图形,通俗易懂,百姓很快会读出其中的含义,将可视的梅花、喜鹊、树成图案,这样即使文盲,也可以在视觉符号中。

用视觉“读”出“喜上眉梢”来,这或许也是剪纸艺术能够在普通广大群众中得以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2.2吉祥语境下的造型观

   剪纸的人们,希望通过理想化的剪纸作品来补偿现实生活的不足,用吉祥补偿生活的悲痛。

剪纸者们通常把自己当成画面中的一员,对生活充满无比信念和美好憧憬。

剪纸中体现了他们的祈求,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希望人丁兴旺、家人健康,期盼事事如意、家家幸福。

这些民间剪纸艺人,人生大多有某种特殊经历,对生活有更多切身感悟,以剪纸寄情,或以剪纸为辅助谋生手段,年复一年,剪纸成为人生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尽管人生坎坷,备尽艰辛,但在这些艺人剪下,生活是如此灿烂和充溢阳光,没有丝毫忧伤血泪,有人将剪纸比喻成旋律优美的民歌,极有见地,“剪纸心中话,手高话语多,里外都唱戏,出出讲吉利。

”这些民间剪纸艺人都是“善歌”的能手,心胸的开朗豁达,使很多民间剪纸艺人长寿。

在传统剪纸艺术作品中,可谓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因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传统题材。

比如“人畜两旺”、“大福大贵”、“吉庆有余”、“招财进宝”、“天官赐福”、“麒麟送子”、“五福捧寿”、“松鹤延年”等等。

剪纸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团圆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喜庆等愿望。

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处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潮汕滨临南海,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较多,因此人们普片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五谷丰登与岁岁安乐,这也形成了在潮阳民间剪纸中水族海鲜的题材特别多(图2一9),如鱼、螃蟹、甚至龙虾、鱿鱼都成了剪纸常常出现的题材。

其中鱼、龙虾图案尤其精美,剪纸艺人巧妙地将鱼鳞、虾甲嵌入荷花、石榴、佛手等图案和吉语,内含“年年有余(鱼),吉祥如意”之意。

鱼的图案剪成多达十多种,造型处理手法几乎无一相同有趣的是:

在“八仙骑兽”中八仙的“坐骑”都变成是螃蟹、甚至龙虾,见图2一10。

“海味”甚浓,体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国内关于表现八仙题材的民间艺术门类中,这种异化可谓绝无仅有,反而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

“形”因“意”而生,根据人们乞求和睦团圆、平安祥和的心态,中国传统图案的排列形式多采用较规范的表现形式。

吉祥图案的外形也重视规整、完满的,并严格遵循图案形式美的法则,即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连续与重复、对比与调和。

借物比物,传达思想,付诸吉祥”。

2.3.1高纯度的彩色特征

   民间剪纸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两大类别,单色剪纸即一种颜色的剪纸,通常为红色。

但有时也采用其他颜色的纸张。

图2一11即采用棕色纸张进行的剪纸。

一般说来,传统剪纸的色彩多以大红、朱红为主色相,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体现了集喜乐、欢愉、乐观、吉庆、幸福于一身的象征性色彩观,是具有强烈审美情感的色彩,在过年、结婚、生子等喜庆场合,都用红色来烘托气氛。

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色彩在民间美术中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美感的直观体现,其根本的意义在于它首先是情绪和情感的刺激物,能够宣泄使用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情感。

民间美术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体现了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倾向。

江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色彩在环境的展示中特别的醒目。

在春节,结婚等喜事的时候张贴高纯度的彩色剪纸,整体展示效果非常明显,有时候一家有喜事全村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以最经济最美好的图形最快捷最准确的传达给受众群,高纯度的色彩功不可没。

   例如中秋节是潮汕地区极为隆重的民俗祭拜活动,皓月初升,各家各户便在院子中庭摆上供桌拜月,点上银烛,香烟缭绕,佳果满桌,拜月供果上有香蕉花、袖花、杨桃花……月饼糕点上有各种团花、饼花……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早就准备了剪纸加以点缀美化,别有一番情趣;供品有时达几十桌之多,村里族人乡亲互相观供桌上供品贴有桃花、鸡花、鸭花、猪头花、鱼花、螃蟹花、龙虾花,各种题材应有尽有,都剪成精美的剪纸,贴于供品之上,甚至供桌上陈放的筷子纸套上也必须有剪纸贴花。

给装扮得花团似锦,装饰和渲染了浓浓的吉祥气氛。

2.3.2色相对比的色彩特征

    运用高纯度的互补色进行对比的色彩应用原则,是彩色剪纸的主要色彩倾向。

对比在美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喜爱色彩,并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彩,不同纯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彩的不同审美要求。

综观我国历史上传统色彩的调配方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也是最巧妙的方法之一,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都采用了色相对比并取得了饱满的色彩和视觉心理效果。

在彩色剪纸中,民间艺人积累了使用高纯度色彩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