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3708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docx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三小

浅谈低年级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谈儿歌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年级的新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会相互干扰而使学习效率下降。

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而一般会认为常规教育大多跟语文教师有关。

但事实上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自然也包括我这样的数学教师,通过多次实践,我发现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结合儿歌指导他们。

所以,我认为让儿歌进入低年级课堂进行各方面的教育,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儿歌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课堂规则作为一系列明确的具体要求,使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有了依据。

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接受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能唤起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使学生形成自律,养成良好习惯。

 如训练学生课前静息,“铃声响,进课堂,学习用品摆整齐,静等老师来上课。

”如训练学生上课举手发言时,“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

”如训练学生听课,“老师讲话,眼睛看老师;  老师写字,眼睛看黑板;  同学发言,眼睛看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会用眼,学好本领。

”经过一段时间的说唱,这些方面习惯慢慢会变好。

    还有书写习惯对于低年级来说,也是一项非常特殊又重要的习惯。

所以入学教育时我就对写、坐姿势配上儿歌进行引导:

“头放正,肩放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

”每当学生做作业身歪,头太低,握笔姿势不正确时,即让其以按以上的歌诀重复一次即可,坚持一段时间,正确的写字姿势必可形成。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和缺乏学习方法也是教师常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如果经常运用儿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潜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平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背诵“五心”歌:

“小朋友,要记清,上课千万要专心,作业千万靠细心,考试千万防粗心,纠错千万有耐心,不差千万别灰心。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对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孩子习惯好了,课堂纪律也随之改变,另外,一些节奏性、操作性强的儿歌对于组织课堂纪律也十分有效“123坐端正,321不讲话”;“伸伸手1、2,踢踢脚1、2,坐坐好1、2。

”节奏是美妙的,孩子也是最敏感的,我们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低年级是培养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习惯一旦养成,必将终身受益。

 

(二)、儿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通过多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体会到,在低年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儿童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辅助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生活,而且能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如:

在《看图列式》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把精心设计的动画课件与儿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边放课件,一边放儿歌。

课件是:

左边出来三只白兔,右边又出来四只白兔,一个大括号把它们连在一起。

然后一个拟人化的疑问号出来了,它正饶着左边白兔、右边白兔以及大括号跑圈。

这时,儿歌声起:

“疑问号,真调皮,到处跑来提问题,同学们,快快来,快点,快点,捉住它,把它的问题猜一猜,然后把它来解答。

”在这首儿歌中,它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即要求学生在看图列式中,先找出疑问号的位置,提出所求的问题,再判断所求的方法。

有如一条主轴贯穿在全课的主要活动中。

它与动画画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起和创造激情。

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的根据问号位置来猜所求的问题。

人人各抒己见,蠢蠢欲动地列式解题。

他们已完全投入到了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活动之中。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首儿歌中一触即发,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

在教学左和右的区分时,编了如下一首儿歌:

小朋友,动起来,伸出你的右手,拍拍大肚瓜。

小朋友,动起来,伸出你的左手,摸摸大脑瓜.……又如:

在教学“凑十法”时编配了“凑十儿歌”: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

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两五相凑就满十,九和一、八和二,七三六四也好凑,两数相凑都是十。

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利用儿歌进行归纳总结,形象生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

 经过实践证明:

儿歌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把儿歌引进课堂要做到适度而有效,儿歌本身也要严密而科学,让儿歌发挥真正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

  

二.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自然科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形象——抽象”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发展阶段,适合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

因此,要让小学儿童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由“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认识规律来使小学生认识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的这种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一定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改革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放在了主要位置。

这就使得小学数学学具在教学中不仅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学具,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实验工具,成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物质基础。

因此,小学数学学具在新课程标准下,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更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

这也给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认识理解抽象数必须使用学具:

人们要在大脑中认识形成一个抽象概念,必须首先要有关于这一概念的一些具体实物的直观感受经验,然后通过大脑的表象作用把这些具体实物形象化后,再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等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

小学儿童正处在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过度阶段。

因此,小学儿童适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适于在有具体操作或有活动画面的场合下学习。

认识理解抽象的数,需要通过学具操作学习:

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认识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就必须把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而把数具体化、形象化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能较全面体现数特征的具体实物来把数模型化,这一具体实物就是认数的学具。

由于小学生实际经验太少,缺乏一些必要的数概念形成实践基础。

因此小学生在认识数概念时只有通过对学具的具体操作学习才能充分地认识理解到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定律等。

否则,对数的认识就只能是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

学具是把生活中的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的媒介物: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小学儿童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什么转化?

靠的就是学具。

因为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了数,把数学符号跟学具结合在了一起,把数学计算同学具的合分操作首先连接在了一起。

因此学生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间数量关系表达为数学符号关系时,需要通过先把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跟学具实物联系起来(即用学具代表),然后再进行数学符号表达和计算。

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才会使儿童感到顺理成章,心服口服。

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空想,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

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同数学符号发生联系的媒介体,中介物。

学具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学习数学自身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发展形成起来的。

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就主要来自于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中具体实物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的是学具的媒介帮助。

因此学具就成了“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训练的一个桥梁,成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3.遵循认知规律,抓住学具操作的环节

我们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儿童的“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这一认识规律来编写的。

因此,我们第一学段教师在设计学具操作环节的时候,也应该将学生的动手操作(感知操作)、动脑思考(建立表象)、动口表达(形成概念)相互结合,最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A、操作前,精心准备

1、精心挑选。

在自选物品充当学具时,我们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功能单一、普通常见的物品充当学具。

   2、多加了解。

教师在使用学具前应该对学具有充分了解,多预设一些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指导时有的放矢,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3、事先接触。

教师最好是在上课前让孩子先接触学具,以免课堂上学生过于沉迷学具,影响教学。

B、操作时,认真指导

1、呈现适时。

当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有了较大困难、疑惑时,教师才可以引导学生开始学具操作。

过早、过迟,都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勤于巡视。

当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教师不能闲着,要多到学生当中去转转、看看,以便了解更多地关于学生操作学具、理解概念的情况。

3、及时反馈。

发现学生在操作学具过程中优秀之处以及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指导、纠正,促使学生活动朝着既定目标行进。

C、操作后,整理总结

1、动手整理。

教师应及时提醒整理好自己的学具,以免影响后面环节的教学效果。

2、动脑思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自己在学具操作过程中的得失、体会,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概括出相关知识。

3、动口表述。

教师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并表述出来。

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实例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着重讲讲本人在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是如何以学具为载体,如何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

实例一: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P30第七题,在一张(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上列出六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说说“4的对面是几”。

这道题目,究其本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学会“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即“充分利用空间观念,将题目所给二维的平面展开图,还原成三维的立体图,从而找到4的对面”。

如果只是光看着这幅图,然后光凭着脑袋使劲想,这对刚刚进入学校大门不到一年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道题目应该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此,我们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亲自动手制作简单学具的过程当中,以学具为载体,进一步体验“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具体地来说,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照着习题上的样子,先将(二维的平面展开)图照样画葫芦给画下来;然后用剪刀,沿着边线将图形剪下来;接着引导学生将这个(二维的平面展开)图折成(三维的)正方体(当然,这一步是最为关键的,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折,因为答案只有一个,学生在几次失败之后,自然能够想到正确的折法)。

最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就这样,学生就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这几个操作步骤,利用自己动手制作的学具,将原本十分难懂的立体几何知识,轻易地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了,成功地实现了“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一目标。

实例二:

一年级教材当中有“根据图形,数个数”的题目,例如一年级下册P100有这么一题:

    

                        

要想一年级的学生准确无误地完成这类题目,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观念”才行——因为这是立体图形,特别是要注意找出那些被其他小正方体遮挡掉的小正方体。

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完全可以借助学具袋中的小正方体来完成教学任务。

先让学生取出一定数目的小正方体,然后将它们按照书本上所给的图形摆好(在摆的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被遮挡”这个难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将摆好的图形拆掉,数清楚正方体的个数。

在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学具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先实验工具: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自我探索研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而自然科学中的探索研究总是要伴随着一定的实验和验证,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实验工具。

所以在小学数学中要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研究学习,首先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其次学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实验工具。

给学生创设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图片或多媒体教学等,引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课题),激起儿童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并引导儿童提出一些猜想或判断,从而形成一种探索研究的环境。

然后就是学生自主地实验或验证自己的猜想或判断,得出结论。

学生要作实验或验证就需要运用一定的实验工具,这种实验工具主要就来自与数学学具。

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探究性学习的最早使用的实验工具。

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由于学生在学习认识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等方面知识时,是靠学具把数具体化后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和想象来理解认识的。

因此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实验,自己探索发现有关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方面的知识;并再通过学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探索研究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这就是说,小学数学学具既是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换器;又是学生探究性学生的探测仪;它既能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连接在一起;又能把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快乐、有趣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

是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开路先锋。

三.低年级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实践和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扎实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一定渗透,数学语言的适当训练,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尤其是课堂发言的机会少,每节课只有部分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做法,另一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和“看客”。

难道“听众”和“看客”没有表达的需要吗?

应该说有,而且非常强烈。

我们已经知道,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上课时都想表现自己,可是水平参差不齐。

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指导,鼓励他们写数学日记,已取得初步的效果。

一、写日记的历经阶段

1.恰当引导,培养先行者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写日记的难度可能不小。

不出意外,当我刚在班内提到“写数学日记”时,学生们一脸茫然。

于是,我告诉学生写数学日记并不难,把自己身边找到的数学知识写下来,把怎样用数学去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记下来,就是很好的数学日记。

我也讲了写数学日记的重要性,描绘了写数学日记的光辉前景——可能成为数学家。

全面动员后,我从群情激昂的学生中挑选了十位学生,把日记的格式、内容向他们又一一作了详细的要求,鼓励他们大胆写。

一周后,他们每个人都交上一篇日记,我读后感到还行。

2.榜样带动,激励后来者

   说实在的,十名学生的日记内容是浅显的,文笔是稚嫩的,可贵的是他们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我随后让他们每人在班内读了自己的日记,同时点评了日记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日记的内容又作了更详细的要求:

找数学——找家中、校园里、商场里、马路边等比较熟悉地方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那些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提出的、家长提供的数学问题;做数学——研究数学趣题,制作喜欢的数学图形等。

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我把写日记的队伍扩充到二十人。

3.百花齐放,全员参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数学日记,我要求学生写真事、诉真情、说真话,开始可以只写几句,以后可以越写越多,循序渐进。

非常可喜的是,学生的日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内容越来越丰富,还有不少学生写出了非常有趣的数学童话故事。

对优秀日记我有时在班内朗读,有时打印成稿贴到“班级展示台”上供学生观摩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对日记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周都有学生找到我,领个新本子回家写日记,写日记的队伍慢慢壮大了。

现在,全班学生都养成了每周写一篇日记的习惯。

二、数学日记举例

   一段时间来,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视野的不同,写出了内容多样的日记,反映了学生数学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根据内容可以分成4类:

1.数学发现类:

是指学生在家中、公园、超市等场所找到的直观、形象、感性的数学知识。

如《爬棋山》中写到:

……我们大约爬了200个台阶,才到了半山腰。

然后我们就沿着上面的小路走,又走了20多分钟,就到了山顶。

我往下一看,下面的人变小了,城市变矮了。

下山的时候,大舅带着我坐滑道滑下山去,这个滑道大约长100多米,这座山大约高500米。

下了山,我们就在山下的饭店吃了午饭,就回家了,这一天我玩得真开心。

2.数学思考类:

是指做题时经过深思熟虑得到的解题技巧或钻研智力题的过程。

如《小诀窍》中写到:

今天我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使我做得更快了。

比如在算这样的题38+24+32时,我先把38和32相加得70,再加24得94。

在减法中,同样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

81-37-21,先用81-21得60,再算60-37=23。

是不是很简单?

我把这种方法叫做快速计算法。

3.数学应用类:

是指把学过的数学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了具体问题,做到了学以致用。

如《今天我付钱》中写到:

今天,我和妈妈去市场买东西,妈妈说:

“今天我买东西,你付钱。

”说着,妈妈给了我20元钱。

妈妈先买了6元的栗子,又买了2元5角的瓜子,我给了阿姨20元,阿姨找给我11元5角。

然后,又买了五斤苹果,花了4元钱,我给阿姨10元,阿姨找给我6元。

妈妈问我一共花了多少元?

我算了算:

6元+2元5角+4元=12元5角,就说:

“花了12元5角”。

妈妈又问我剩下多少元?

我接着算:

20元-12元5角=7元5角。

最后我把剩下的7元5角还给了妈妈。

4.数学情感类:

是指学生在写日记中表露出来的对数学的深厚的感情。

如《一箱苹果》中写到:

今天,爸爸搬来一箱苹果,等我把箱子打开,嗬!

这么多苹果,有两层。

第一层横着有5个,竖着有3个,有三行就有3×5=15(个),第二层也是3×5=15(个),15+15=30(个),一共有30个。

我不仅学会了加法,还学会了乘法,啊!

数学真奇妙!

三、日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了生活,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体现了一定深度的数学发现、数学应用和数学思考的水平,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写数学日记,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睁大了眼睛看世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反思总结学习的过程、内容、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习惯。

尤为重要的是,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数学素养。

四、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学生的日记写得一天天好起来,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内容不够丰富,数学发现、应用、想象的内容如买东西、编童话故事居多,数学思考、情感类偏少。

体现学生的思考力和情感态度的日记是最具有价值的,最能体现学生数学素养,也是学生最难达到的一个层次。

今后要加强指导,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积极思考,然后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实地记载,特别是自己思考的方向,思考的细节,成功的感想都能写出来,那就更好了。

   数学日记能记录学生数学知识成长的足迹,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数学的烙印,这必将是他们终身享受数学的重要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