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3747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docx

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

XXXX学院

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XXXX年XX月XX日

 

毕业综合实习总结报告

一、实习情况概述

实习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好的锻炼机会,也是大学生到从业者一个非常好的过度阶段,更是大学生培养自身工作能力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当得知仁宝电子来我校招聘时,我毫不犹豫地投上了我的简历,很幸运我被录用了。

2010年7月1日来昆山仁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习,这是一个台资企业,到现在将近一年了,时间真的很快,不经意间就这样流失了,好怀念当初在学校的点点滴滴。

当初我们学校一共来这边实习的有29人,第一天公司就给我们上了新人培训课,此后也有好几次。

记得那时候只有我一个人被分到软体应用一部,属于RD—SA,当初很害怕,也很担心,没有同学和我一起。

每天在办公室都很少说话,怕说错了,不过同事们都很关照,特别是师傅,刚来这的第一天就给我看了很多公司的规章制度,哪些该注意的,哪些会被记警告,哪些会被记小过,哪些会被记大过,哪些会被开除……还给我介绍了我们部门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主要的工作内容,给我看了她们平时的主要工作框架,不管上班还是下班,进宿舍或是出宿舍都要带识别卡,就像当初学校的饭卡一样。

曾不禁频频回头感慨着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学校,谈笑间蕴含着几许喜悦,但更多的是担忧与迷茫,虽然是实习,但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心里一点底都没。

青春的活力依然抵挡不住时间的流逝,一转眼间我来昆山仁宝电子实习都快一年了,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Leader的用心指导,coach的细心教导,同事的热心帮助,使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刚来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简单短期的培训,使我了解了公司的组织机构,经营状况及管理体制。

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仁宝资讯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和仁宝信息技术(昆山)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简称仁宝(昆山),都是昆山出口加工区内的外商独资企业。

仁宝(昆山)三家公司属台湾上市公司仁宝集团,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LCD、PDA、Pad等。

仁宝集团秉持诚信、和谐、超越的经营理念创业,结合全体员工的智能不断发展壮大,己成为世界第一大笔记本型计算机制造领导厂商。

仁宝的企业总部位于台北市内湖区,这里是行政管理、业务及采购的中心,同时也是仁宝的研发重镇,制造中心位于大陆的昆山厂,有四座笔记型计算机制造厂及一座视讯产品制造厂。

仁宝全球运筹暨信息中心以因特网与电子商务,充分掌握全球市场脉动,将各地客服操作系统,统一由单一窗口执行,运用原先运筹产销体系,进行少量多样化的快速制造,目前从收到订单到出货,仅需48小时,提供了最实时周全的服务响应客户。

而我实习的单位是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二、实习岗位工作情况

为期一周短暂的培训后,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部门,我被分配到了RD/SW(软体研发部门),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会,都从最基本的学起。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个好的coach,刚来这的那个月,部门特别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可我刚来什么也不会,只能边学边测试。

从最基本的安装系统到分析issue她都很用心的教我。

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做起—学习装系统,看似很简单,可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校虽然学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践课,隔这么长时间没实际操作,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早就忘记了。

通常是用系统光盘来装系统,首先得把系统盘插入光驱,重新启动计算机从光驱启动,这样问题就来了,怎样从光驱启动呢?

刚来的时候还真的不知道怎样从光驱启动,计算机在从新启动的过程中在显示计算机品牌logo的时候,按F12,会打开BootManager,再按上下键选择光驱然后再回车就是从光驱启动了。

但是在有的计算机上按F12是不会打开BootManager,这个与提供BIOS(basicinput/outputsystem)的厂商有关系,有的厂商定义F12打开BootManager,如phoenix;有的厂商定义Esc打开BootManager,如AMI。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个主要原因BootManagerfunction被disable了,这个我们可以从BIOSsetup里面查看BootManagerfunction是否被disable,在开机的时候按F2即可进入BIOSsetup,找到Boot即可看到BootManagerfunction是否被disable。

若能够从光驱启动的话,插入系统盘再根据安装向导即可安装系统。

在安装windowsxp,比较复杂,刚来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安装,在师傅的细心教导下熟练掌握了安装windowsxp,windows7安装起来比xp好安装更简洁,根据提示即可完成安装,windows7还支持从硬盘安装,我们只需将安装的iso文件解压缩到硬盘里再双击setup根据安装提示即可安装,这样即使我们电脑的光驱坏了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安装系统。

安装完成后,在系统盘里我们会发现多出个old.windows文件夹,这是之前的系统文件,安装好系统后我们可以把它删掉。

我实习的公司主要是代工生产笔记本电脑,也有自己研发设计的笔记本,所以知道笔记本的架构非常重要。

笔记本的构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NorthBridge(北桥),SouthBridge(南桥),显示卡,这几个部分一般都是集成到主板上的,配合CPU,内存就可以开机进入BIOS,以上的部分是必须的,因为这属于PC/AT架构的基本构成。

其他诸如硬盘,无线网卡,CardBus等等都是次要的,并不影响整机的工作,或者说,不影响机器的开机。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

北桥芯片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AG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

南桥芯片则提供对LAN、1394、MODEM、USB(通用串行总线)、UltraDMA/33(66)EIDE数据传输方式和ACPI(高级能源管理)等的支持。

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称为主桥(HostBridge)。

ECC(ErrorCheckingandCorrecting错误检查和纠正),之前还有奇偶校验。

笔记本电脑专用的CPU英文称MobileCPU(移动CPU),它除了追求性能,也追求低热量和低耗电,最早的笔记本电脑直接使用台式机的CPU,但是随CPU主频的提高,笔记本电脑内部狭窄的空间开始无法迅速的散发热量,笔记本电脑小得可怜的电池也无法负担台式CPU庞大的耗电量,MobileCPU的制造工艺往往比同时代的台式机CPU更加先进,因为MobileCPU中会集成台式机CPU中不具备的电源管理技术,而且往往比台式机CPU先采用更高的制造工艺。

笔记本电脑的刚面世时直接使用台式机的CPU。

笔记本硬盘由于受到机身空间的限制以及为了整机功耗方面的考虑,厚度和转速上均不及台式机硬盘。

目前主流的笔记本硬盘均为9.5毫米厚,采用2.5英寸盘片的设计,转速方面以4200为主,只有少量追求性能为主的高端型号笔记本才会配备5400或7200转的硬盘。

由于笔记本电脑整合性高,设计精密,对于内存的要求比较高,笔记本内存必须符合小巧的特点,需采用优质的元件和先进的工艺,拥有体积小、容量大、速度快、耗电低、散热好等特性。

出于追求体积小巧的考虑,大部分笔记本电脑最多只有两个内存插槽。

笔记本的周边还有很多接口,最常见的有“USB”接口、“IEEE1394”接口、“PCMCIA”接口、“VGA输出端口”、“RJ-45”网卡接口、“RJ11”接口、“HDMI”接口(高清晰多媒体接口,是一种全数位化影音和声音传送接口),近两年产笔记本上才会有这个接口,还有“音频”接口。

还有一些接口如:

红外线接口,蓝牙接口,这些接口笔记本电脑上不多见。

对于我们SA来说,了解这些接口基本的工作原理很重要,比如说音频接口,音频接口包括Linein、Micin、Speakout和Lineout。

Linein接口主要用于将磁带等媒介上的音频信号传输到电脑硬盘中保存成文件,它通常与另一端设备的Lineout接口相连。

Micin接口主要用于连接麦克风,因而能实现录音、在线聊天。

Speakout和Lineout这两个接口都能将声卡处理后的模拟信号输出到音箱等音频设备上。

S/PDIF接口是一种数字接口,它可以提供比模拟信号音质更好的数字音频信号输出,在娱乐型的笔记本电脑中非常常见。

MIDI接口即乐器数字接口在笔记本电脑中很少见,它主要为娱乐设备比如游戏手柄提供支持,还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控制具有MIDI接口的电子乐器。

我们SA的工作职责重要部分就是对TPESA未正式release的BIOS、Driver、AP进行测试(其它职责:

对TPESTDrelease的CompalAP测试;对生产线发生的issue解释与澄清;BuildTPDLimage给PE并且在产线试投前完成tryrun;对DQA和客户发现的issue,我们配合TPESA做些复制验证,协助分析解决issue),其中对BIOS的测试是重要部分。

所以了解掌握BIOS也是SA的基本要求。

BIOS(BasicInput/outputSystem,即基本输出输入系统)全称:

ROM-BIOS,是只读存储器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简写,是一组被固化在电脑的一个ROM芯片中,为电脑提供最低级最直接的硬件控制程序,包含了控制键盘、屏幕显示、磁盘驱动器、串行通讯设备及其它功能的代码,它是连通软件程序和硬件设备的桥梁,负责解决硬件的即时请求,并按照软件对硬件的操作请求具体执行。

BIOS尽管也是一组程序,但是它同我们常见的在磁盘上的程序有很大的区别。

对个人计算机而言,在软盘、光盘或硬盘上的程序必须先读到存储器中才能运行,但BIOS的运行顺序却在这些程序之前,换句话说,必须先跑完BIOS才能使软盘、光盘或硬盘上的程序正常工作,因此,不能把BIOS放在这些存储介质中,而应该直接放在存储器中,但是这种存储器也不能是常说的RAM(ReadAndWrite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因为RAM中的内容在断电后会全部消失,下次再开机时就找不到BIOS了,因此,BIOS必须存放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中。

BIOS既是软件,但它与普通的软件完全不同,它是固化在集成电路内部的程序代码,又属于硬件的一部分,所以,有时候人们就称它为Firmware(固件)。

另外,存放BIOS的ROM占用的地址也是固定的,也就是说该地址不能被其它的程序占用,以免每次开机都要寻找BIOS程序的起始点。

正由于BIOS和ROM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将它们合称为“BIOSROM”或“ROMBIOS”。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BIOS芯片实际上指的是储存BIOS的ROM芯片,ROM仅仅只是Firmware的载体。

当我们按下电源开关时,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此时电压还是不稳定,主板控制芯片组会向CPU发出一个RESET信号,让CPU初始化。

当电源开始稳定供电后,芯片组便撤去RESET信号,CPU马上就跳到系统BIOS中真正的启动代码处。

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POST(PowerOnSelfTest,加电自检),POST的主要任务是检测系统中的一些关键设备是否存在和能否正常工作,如内存和显卡等。

这时系统BIOS可通过喇叭发声来报告错误情况,声音繁荣长短和次数代表了错误的类型。

系统BIOS将检查显示卡的BIOS,系统BIOS找到显卡BIOS之后调用它的初始化代码,由显卡BIOS找来完成显示卡的初始化。

大多数显示卡在这个过程通常会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些显示卡的信息。

如生产厂商、图形芯片类型、显存容量等内容。

接着系统BIOS会找到之后同样要调用这些BIOS内部的初始化代码来初始化这些设备。

查找完所有其它设备的BIOS之后,系统BIOS将显示它自己的启动画面,其中包括有系统BIOS的类型、序列号和版本号等内容。

同时屏幕低端左下角会出现主板信息代码,包括BIOS的日期、主板芯片组型号、主板的识别编码及厂家的代码等。

接着系统BIOS将检测CPU的类型和工作频率,并将检测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这就是我们开机看到的CPU类型和主频。

接下来系统BIOS开始测试主机所有的内存容量,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内存测试数值,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屏幕上半部分那个飞速翻滚的内存计数器。

内存检测通过之后,系统BIOS将开始检测系统中安装的一些标准硬件设备,这些设备包括:

硬盘、CD-ROM、软驱、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等连接的设备,另外绝大多数新版本的系统BIOS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自动检测和设备内存的相关参数、硬盘参数和访问模式等。

标准设备检测完毕后,系统BIOS内部的支持即插即用的代码将开始检测和配置系统中安装的即插即用设备。

每找到一个设备之后,系统BIOS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设备的名称和型号等信息,同时为该设备分配中断、DMA通道和I/O端口等资源。

到这一步为止,所有硬件都已经检测配置完毕了,系统BIOS会重新清屏并在屏幕上方显示出一个系统配置表,其中简略地列出系统安装的各种标准硬件设备,以及它们使用的资源和一些相关工作参数。

接下来系统BIOS将更新ESCD(ExtendedSystemConfigurationData,扩展系统配置数据)。

ESCD是系统BIOS用来与操作系统交换硬件配置信息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存放在CMOS中。

通常ESCD数据只在系统硬件配置发生改变后才会进行更新,所以不是每次启动机器时我们都能够看到“UpdateESCD…Success”这样的信息。

不过,某些主板的系统BIOS在保存ESCD数据时使用了与WINDOWS9X不相同得数据格式,于是WINDOWS9X在它自己的启动过程中会把ESCD数据转换成自己的格式,但在下一次启动机器时,系统BIOS又会把ESCD的数据格式改回来,如此循环,将会导致在每次启动机器时,系统BIOS都要更新一遍ESCD,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计算机在每次启动时都会显示:

“UpdateESCD…Success”信息的原因。

ESCD数据更新完毕后,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将进行它的最后一项工作,既根据用户指定的启动顺序从软盘、硬盘或光驱启动。

以从C盘启动为例,系统BIOS将读取并执行这个活动分区的分区记录,主引导记录接着从分区表中找到第一个活动分区,然后读取并执行这个活动分区的分区引导记录。

而分区引导记录将负责读取并执行IO.SYS,这是DOS和WINDOWS9X最基本的系统文件。

WINDOWS9X的IO.SYS首先要初始化一些重要的系统数据,然后就显示出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在这幅画面之下,WINDOWS将继续进行DOS部分的引导和初始化工作。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会出现系统崩溃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重新安装系统,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不会安装系统的话,可就麻烦了,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要安装系统,而且很多时候是安装同一个版本的系统,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把安装好的系统备份起来,在用的时候再recovery回来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所以学会备份系统是必备的知识。

我们经常要到的备份工具是赛门铁克公司开发的ghost备份还原工具,它可以实现FAT16、FAT32、NTFS、OS2等多种硬盘分区格式的分区及硬盘进行备份和还原。

目前有两种ghost,一种是DOS下运行,一种在windows运行。

在DOS下运行的需要准备DOS启动盘,为了减小备份文件的体积,常会禁用系统还原、休眠、清除垃圾文件等。

三、所遇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测试,即找出问题,细心很重要,如果我们在测试中不够细心,有些issue会没被测试出来而被漏掉,把这样的BIOS或Driverrelease给产线,若产线在测试的时候,抓到这些issue,很可能会影响到产线的生产日程而影响到机器的出货,影响到机器的出货,公司就要按照当初与客户签订的订单合同赔偿客户而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如果这些issue被客户抓到,公司同样要赔偿客户相应的费用,而且公司的技术能力会遭受质疑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声誉。

在测试过程中,会测出很多的issue,特别是TPE或客户未正式release出来版的BIOS或Driver。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负责测试,在测试中发现的issue,我们就会告诉ProjectLeader,由ProjectLeader把这些issue反馈给TPE或厂商,当我们逐渐的成长起来的时候,我们会直接把这些issue反馈给TPE。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把issue反馈给TPE,他们经常看不明白我们所描述的issue,会发邮件或打电话再询问才能明白这个issue,所以怎样描述issue很重要,比如说产线上有台机器蓝屏了,我们怎么把这条issue反馈给我们的Leader或TPE呢,我们要记录这台机器机种名称、SKU号、BIOS版号、哪个阶段的机器(机种生产的每个阶段用哪一版BIOS、Driver、AP,TPERD都有定义spec)、蓝屏代码、这个机器蓝屏前在做什么(如:

跑什么程式、OP在做什么动作时发生蓝屏的……)必要时候拍摄图片、拷下蓝屏dump文件等,把这些信息反馈给Leader或TPE。

对于蓝屏,我们也可以自己分析,这个时候们就要借助于微软的蓝屏代码查看工具WinDebug,使用这个工具首先要配置Symbols,只要将安装的Symbols路径放到环境变量里即可。

一般情况下使用WinDebug可以查出是哪个文件导致了蓝屏,然后再看这个文件的属性即可知道这个文件是属于系统文件,还是Driver件,还是AP文件。

再用同样的手法复制看可不可以复制出这个issue,若能,我们再换上一版复制,做了这些实验,我们就可以知道是哪个BIOS、Driver或AP造成了蓝屏,再将这些信息反馈TPE或厂商,让他们更改BIOS、Driver或AP。

记得有一次,我师傅请假没来上班,而那天产线上OBE测试(OBE测试:

随机的从流水线抽取机台测试基本的功能,如:

从生产线上100台中抽取10台,主要测试所安装的软件功能是不是完整而有效、驱动是否都装上、系统是否被激活等)有issue急需澄清。

一般产线测试或OBE测试过程中发现的issue都会通知SA,让SA分析解决。

产线上的组长发邮件告诉我们OBE在测试无线联网功能的时候,连接无线网点,电脑的右下角连接无线图标上有个惊叹号,随机抽取的6台机器中都出现了这个问题,已经让产线停线生产。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一定要详细了解这个issue发生的状况,然后列出可能导致这个发生的原因,再一个个的做实验验证。

当时在我的脑海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构思:

既然是测试无线的时候发生的issue,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跟无线的驱动程序有关系,还有可能是无线网点设置问题、无线网卡有问题,还有可能跟BIOS有关系。

联网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不是无线网点问题,这个很好验证,我们只需要连接其他的无线网点即可验证出是不是无线网点的问题,若连接其他的无线网点,这个issue还存在,那说明跟无线网点没有关系,反之亦然。

无线网点排除后,我们再看看BIOS,因为有的BIOS里定义了启用/禁止无线网络,一般情况下这个跟BIOS有关系可能性很小。

对于可能是无线网卡驱动问题,我们首先要看这个驱动程序安装是否有问题,这个驱动程序是不是这个机种这个阶段使用的驱动程序,然后再重新手动安装一遍,安装方法有三种:

一是直接双击setup.exe安装;二是静安装(静安装是在command窗口里通过命令来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安装向导,不同的驱动程序或AP有不同的静安装方法);三是通过INF文件来安装(打开设备管理器,右击要安装的设备驱动器选择更新驱动程序,根据安装向导选择要安装的驱动程序的INF文件来安装),这三种安装方法都要实验,因为安装方法不同,可能出现的结果不一样。

如果出现的结果不一样,那就说明这个驱动程序有问题。

如果我们在重新安装驱动程序后,这个issue还是存在,那我们就换用上一版本的驱动程序在来复制这个issue,这样基本就可以得知是不是驱动程序导致这个issue的发生。

如果排除是驱动程序的问题,那我们就考虑是不是硬件方面的问题,如:

板子问题、排线问题、网卡问题等。

我们不需要拆卸机器我们只需要将发生issue的机器的硬盘换到没这问题的机器上,再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还存在,若不存在那说明跟硬件有关系,这就需要硬件部门的同事来帮忙了;如果还是存在那可能跟硬盘或者Image有关系,这就需要Image的提供者帮忙。

通过上面的实验验证,基本上能够找出导致issue发生的原因。

我跟另外一个同事来到产线询问了具体的情况后,开始了我们的实验验证计划,很幸运,在我们更换连接无线网点后,这个issue复制不出来,告知产线的组长让管理无线网络的资讯部门的同事来查看这个无线网络是不是有问题,后来资讯部门的同事确认是无线网络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验证一个issue,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合作,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对于分析issue的能力,经验很重要,经历的越多,越能够又好又快的解决issue,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参与对issue的分析,多思考,勤询问,善总结。

善于学习,勤于总结。

在工作中,我总想对于这些测试,我怎样测试才能最节约时间,每份的测试报告都给出了详细的测试方法和步骤,但我也会在自己的脑中或者纸上画出自己的测试蓝图,当然我不是在更改测试报告,更改测试步骤。

比如说在BIOS测试中,WLAN、BT、CardReader中都有相同的测试要求,即从S3、S4、Restart回来后,copy文件,把这些有共同步骤的测试放在一起测,可以少做好几个测试动作从而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我们是SA,除了做SA份内的工作外,我们也会学习SIT的知识,综合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SIT测试的ImagePIN-Test测试完成后,会release给SA,SA要做BasicFunction测试,之前这两份测试是分开测的,我感觉到如果能将这两份报告分开测太浪费时间,首先SIT在测试Image前,要把Image从台北的服务器上下载下来,这个就需要时间,解开Image也需要时间,SA在再测ImageBasicFunction时同样要把Image从台北的服务器上下载下来,同样要解开,而且PIN-Test和BasicFunction测试中有几个测试内容是相同的,如果能把这两份报告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少做一次下载、解开Image,同时省去相同的测试内容从而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Leader开周会时上,我提出了这些提升工作效率的改善计划,并得到了Leader和ProjectLeader的认可。

四、专业知识在实习中的应用

刚进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开始Coach只是让我学这装系统,装Driver还有AP以及看版本、厂商。

还好以前在学校都学过这些,基本上都知道在哪看。

我们部门是做NEC的,全部都是日文系统,基本上看不懂什么意思,平时闲暇的时候偶尔会学点日文,而且,测试的机种类型也很多,主要是测BIOS,BIOS里的测试内容很多,涉及到电脑软体的各个方面,每次测试基本上都有三个系统,XP,Vista,Windows7,除了这些还分64位和32位的。

测试的内容差不多,基本上大同小异。

一般有一版测试任务时,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交报告,我们都要加班,每次测试时间都比较紧凑。

还好以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熟悉,很多测试都会。

测试过程中会用到IP地址的固定;简单的计算机代码;注册表的运用;以及一些编程语言,在DOS下怎样执行计算机的功能;计算机的几种工作模式;硬件,软件的差别,南北桥的区别,CPU的性能,这些以前在学校的时候都接触过,很多也实际操作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