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3949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docx

学年度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附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

(90分钟12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热忱(chén)淳朴(chún)童稚(zhì)绯红(fěi)

B.和煦(xù)豁亮(huò)殷红(yīn)惟妙惟肖(xiào)

C.拮据(jū)发酵(jiào)提防(dī)参差不齐(cī)

D.汲取(jí)炽热(zhì)匿名(nì)称心如意(c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不记其数冥思暇想谈笑风生天翻地覆

B.相形见拙川流不息见异思迁申张正义

C.再接再厉义愤填膺栩栩如生截然不同

D.正襟微坐惟妙惟肖迎刃而解自出新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在今年的作文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B.他盛气凌人地扬起手往桌子上一拍,霍地站起来,痛斥造假者的狡辩。

C.试卷的命制要讲究适合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长吁短叹也不行。

D.他这个人做事总是毛毛躁躁,这么多题他拖泥带水地半小时就做完了。

4.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了鸟儿,,。

A.如何繁衍如何筑巢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

B.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

C.如何筑巢如何迁徙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繁衍

D.如何繁衍如何迁徙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筑巢

5.古诗文默写。

(4分)

(1)亭亭山上松,。

风声一何盛,!

[《赠从弟(其二)》]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登飞来峰》)

(4)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6.名著阅读。

(6分)

(1)《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______________,第三部是《神秘岛》),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号潜艇的故事。

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

”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分)

(3)我国先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你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

(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3分)

7.综合性学习。

(7分)

中国邮政于2015年1月10日发行一枚以“拜年”为主题的特种邮票。

仔细观察这枚邮票,

完成下面的任务。

(2015河北)

(1)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邮票画面的主要内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内容方面对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作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8、9题。

(7分)(2015河北)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4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

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

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

“韩休知否?

”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上叹曰: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①门下侍郎:

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

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③允:

符合。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1)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

(2)上常临镜:

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4分)

人类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因基因突变使人类的认知力产生了突发性的飞跃。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考古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形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

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平均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

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

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

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

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

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基础上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

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

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

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没有:

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的人,越有可能学到和获得新发明。

伦敦大学的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3.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分)

15.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分)

1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16分)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

“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

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

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

”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

”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

”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

“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

“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

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

“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后来再也不赌了。

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

“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

”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

唐敏。

有删改)

17.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1.请以“爱”为话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八年级语文(下)(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A.“绯”读fēi;B.“殷”读yān;D.“炽”读chì。

2.C(A.记—计,暇—遐;B.拙—绌,申—伸;D.微—危,新—心。

3.C[A.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B.盛气凌人:

傲慢的气势逼人。

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现在一般用作贬义,与语境不符,应该用具有褒义的词语。

D.拖泥带水:

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句子的意思是做题快。

]

4.B(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句子排列。

要解答句子排列题,我们首先要观察所给句子是议论性文段、抒情性文段,还是记叙性文段;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排好的句子通读一遍,看读起来是否顺口,衔接是否恰当。

5.

(1)瑟瑟谷中风松枝一何劲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月如钩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中古诗词的背诵情况,本题属于直接型默写,只要平时多记多背就会写出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6.

(1)《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诺第留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列夫·托尔斯泰(3)示例:

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

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了解。

只要读过课本中的“名著导读”便很容易作答。

要注意课下自己多阅读课内所涉及的名著。

7.

(1)示例:

这枚邮票画面的主体是两个可爱的卡通儿童拜年形象。

人物两边是门墩和春联,背后是两扇打开的大门。

门内有一方照壁,照壁上贴着羊形象的年画,中间是一个“福”字。

(能够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内容要围绕“儿童拜年、春联、‘福’字”三个关键点说明,意思对即可)

(2)示例:

这副春联表现了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情境,表达了人们对增寿添福的期盼和祝愿。

(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1)本题已经明确要求“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要抓住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人物周围的环境进行说明介绍,在说明时,最好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和空间顺序。

(2)本题要求从内容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画面内容以及对联的含义,可以看出人们对增寿添福的期盼和祝愿。

8.

(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赋予矗立的大山以生命力。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9.B(诗中的“家书”是家信的意思,“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都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0.

(1)兴起

(2)面对解析:

(1)“作”是课内文言文词语,可联系日常所学,仔细回忆注释解答。

(2)“上常临镜”中的“临”是课外文言文词语,可结合课内文言文中含有“临”的语句思考。

11.

(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意思对即可)解析:

翻译第

(1)句,注意“故”“亲”“子”的意思。

其中句中第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的意思。

翻译第

(2)句,注意“社稷”“身”的意思。

翻译的句子要通顺,重点词语不要漏译。

12.示例:

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中的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解析: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文“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这几句话提示了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围绕其中的一点来谈,要适当展开。

如可以围绕“天下为公”谈,先简要指出实现大同社会必须做到“天下为公”,然后阐述该怎样做到“天下为公”,以及这样做的意义等。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玄宗任用韩休做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求取名誉权势。

等到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符合当时民心。

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

“韩休知道不知道?

”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

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

“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

”唐玄宗叹息说:

“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

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13.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

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

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①~③段,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类创造力的起源;第⑤~⑦段是从生物学上人脑的进化角度来写的;第⑧⑨段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写的。

14.不能。

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逻辑顺序。

第⑥段说明大脑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讲大脑的思维功能,第⑥段是第⑦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提基础,思维功能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不可调换。

15.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解析:

第一个条件比较好找,紧接着“文化棘轮效应”出现;“不止如此”说明第⑨段是对上文内容的继续阐述,所以第二个条件应该从第⑨段中寻找,从本段中两个“得出结论”可以判断,得出的结论就是第二个条件。

16.(示例一)如第⑤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如第⑥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并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