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教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4090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诗词格律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格律教程.docx

《诗词格律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格律教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词格律教程.docx

诗词格律教程

中国文化类

 

诗词格律教程

编者:

谭晓晔

 

眉县中学语文教研组

 

内容简介

本教材旨在补充高中语文教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

一直以来,古典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高中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甚至于选修教材中都一直选取了古代的一部分古典诗词,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热爱,高考也一直将古典诗词的鉴赏视为重点,但是学生对于古典诗词一直是兴趣乏乏,甚至是抵触的。

就算是为了高考,强迫自己去读,去鉴赏,结果仍旧是差强人意的。

我认为这从根本上出现了问题,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基础,却要求他们达到高层次的鉴赏,因此本课程从基础讲起,将诗词格律的所以然明白清楚地教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去读,去鉴赏,这样的程式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学生也更容易领会掌握。

本课程大致分为两个内容,一是理论学习,一是实践创作。

理论学习以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为讲授内容,使学生大致了解诗词的分类、押韵、对仗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优秀诗词进行分析鉴赏,可以对以前的诗词进行改作,品味己作与他作之间的差别,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悟进行表达自身情感的诗词创作。

当学生明白了诗词的生成过程之后,他才会真正体悟到作者蕴涵于诗词之中的深沉感受,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要求,同时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作者:

谭晓晔

简介:

眉县中学教师,陕西师范大学2013届文学硕士,2010年-2013年师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绍良研究中古古代文学(唐宋方向),于2013年7月取得硕士学位。

2013年9月在眉县中学任教至今。

 

目录

第一讲诗律3

一、近体诗的分类与结构4

二、近体诗的押韵9

三、近体诗的平仄10

四、近体诗的对仗12

五、近体诗的避忌12

第二讲词律13

一、词调、词牌、词谱与词韵14

二、词的押韵15

三、词的对仗17

四、用典和引言23

五、作词之一般程式23

第三讲诗词鉴赏与创作24

一、古诗词鉴赏技巧24

二、诗词创作技巧29

 

第一讲诗律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

例如:

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诗律,即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或者格律诗,形成并盛行于唐代。

今体诗对于句数、字数、平仄、对仗以及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今体诗相对短小,节奏感强,极富对称之美,出现之后,深受诗人的喜爱。

当然,今体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是古代诗歌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

一、近体诗的分类与结构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三大类,其中以律诗为代表。

(一)律诗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它有以下特点: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押平声韵;每句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二)、绝句(律绝和古绝)

 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

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用仄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

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

(三)排律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

排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排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

这种排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

二、近体诗的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

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

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十分严格,主要规定如下:

1、押韵位置固定。

所有偶数据的末字都必须押韵。

首句可入韵,页可以不入韵。

五律首句不入韵的情况较多,七律首句入韵的情况较多。

2、必须一韵到底。

同一首诗的韵脚字只能在同意韵部中选取,中途不能杂用相邻韵部的字,也不允许换韵,如果杂用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只有入韵的首句可以使用邻韵字。

3、只押平声韵。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

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儒生十七部。

三、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本质区别在平仄。

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规则,需要了解什么是平仄、律诗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平仄的基本句式、一首诗的平仄规则和拗救等问题。

 

(一)平仄

平即平直,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仄是对中古的声调而言的。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的调值是平直的,可以延长的,上去入的调值或者曲折不平,或者短促,难于延长,为了现诗句的音乐美,古人把四声分为分为平仄两类,平声为平,去上入为仄。

平仄旨在增强诗句的节奏美,避免单调。

(二)近体诗平仄的基本句式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句式共有四种:

五言甲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乙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丙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丁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七言甲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乙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丙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丁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三)一首诗的平仄规则

一首诗的平仄规则很容易掌握,只需要记住以下四句话:

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4、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

(四)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

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

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

[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

[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四、近体诗的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对仗要求同类的词相对,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注:

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

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对。

e、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连绵字只能和联绵字对,而且词性同类。

如:

鹦鹉对鸳鸯(名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踌躇对踊跃(动词)。

  专名只能对专名,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

  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

五、近体诗的避忌

 

(一)、孤平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叫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了。

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

在词曲之中也一样。

 

(二)、三平调

  在平脚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声,即:

“(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调”,也是大忌!

绝对不允许的!

在古风和古绝里则可以使用。

 (三)、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

但如果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

例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第二讲词律

词是唐代新兴的一种音乐文学,称“曲子词”、“长短句”、“歌曲”、“乐章”等等;它是配合隋唐以来流行的新的俗乐——燕乐的歌词。

“燕”,同“讌”,即“宴”。

燕乐乃施用于宴会的音乐。

中国古代宫庭和贵族之家的宴会所用之乐也称燕乐,但隋唐燕乐却是当时新兴的流行音乐,或称“胡乐”,它与中国古乐在音阶、调式、旋律、乐器、演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

现在敦煌文献中尚保存了唐代燕乐曲谱《西江月》《倾杯乐》《南歌子》《浣溪沙》《南乡子》《凤归云》《伊州》等十四谱,经音乐考古家的破译,我们仍能听见繁声促节,激动人心的乐音。

公元1900年中国西北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近两百首写本曲子词,它们是中国最早的燕乐歌词,其中有初唐的作品。

它们是有格律的,长短句形式的新体音乐文学。

中唐以后文人们如白居易、刘禹锡等尝试作词,至宋代词体便繁荣兴盛而成为时代文学了。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学是先有歌词——诗,然后由音乐家根据作品内容配上相应的乐曲;这就是“以乐从词”,它是以歌词为准度的。

唐代新体音乐文学——词,则是音乐家创作了乐曲,然后由文人根据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制作歌词;这就是“以词从乐”,它是以音乐为准度的,故称“倚声填词”。

词律构成的要素有:

(一)调。

词体是以调为单位的,每调有自己关于格律的特殊规范,因而我们讲词体格律绝不能脱离调。

各个词调的格律是不相同的。

(二)字数。

词体的字数依调而定,短者是《十六字令》仅十六字,最长者为《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当然也有字数相同的词,例如《浣溪沙》、《归国谣》、《恋情深》、《赞浦子》都是四十二字,但它们的句数、用韵、平仄、句式则是各异的。

作词必须严遵每调所规定的字数,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

(三)句。

句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字各式。

句数最少的四句,多的有数十句。

这些,每调都有具体规定。

(四)片。

词体由一段完成的称为“单调”,如《忆王孙》、《望江南》、《荷叶杯》、《如梦令》。

词体由两段组成的称为“双调”,如《菩萨蛮》、《蝶恋花》、《临江仙》、《西江月》、《满江红》、《水调歌头》等;其中前段称为上片,后段称为下片。

双调是词体中最普遍的。

词体由三段组成的如《瑞龙吟》、《兰陵王》、《夜半乐》、《戚氏》,称为“三叠”。

词体由四段组成的,如《莺啼序》,这极为罕见。

在书写排印时,每片之间必须空两格,以表示分片。

古人歌曲演奏完一曲,曲终称阕(què)。

词是会诸歌喉的,故一词也称一阕,双调的上片称上阕,下片称下阕。

(五)字声。

词的每调字声平仄各有定格,每调内也有某些字声是可平可仄2的,凡此皆应按词谱的规定。

我们作词时切忌随意更改字声平仄的规定,而且应注意词体是无有通行的什么平仄定格的句式,因为句中平仄是随词调而定的,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数个仄声词或平声字组成的拗句。

(六)韵。

词体用韵分三类,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每词调皆有规定。

一、词调、词牌、词谱与词韵

词调指词的曲调,即写词时依据的乐谱。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各种不同的词调,本来有各种不同的声情(即声调及其所表现的情感),但由于词的乐谱已经失传,现在已经无法了解了。

宋代一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填的词,其感情大致是和这个词调原来的声情一致的。

但随着音乐的失传,词调成为纯粹的格律形式,后人根据它的句式、长短、平仄、韵位填词,词的感情和词调的声情就不一定一致,词作者也不一定懂得音乐了。

  关于词调和词牌的关系,应注意同调异名、异调同名和同调异体三种情况。

同调异名即同同一词调有不同词牌名,如《卜算子》又名《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异调同名恰好相反,如《卖花声》既是《浪淘沙》的别名,又是《谢池春》的别名;《子夜歌》既是一个词调的本名,又是《忆秦娥》和《菩萨蛮》的别名。

同调异体是一个词调有几种别体,如《满庭芳》这个词调,《钦定词谱》晏几道的作品为正体,有列了周邦彦、黄公度、程骇,赵长卿,元好问、无名氏的词6种别体。

词谱本指词的音乐曲谱,后来演变为词的格律形式,即各个词调的字数、平仄、韵脚、句读、段落等。

词韵,基本上用的是诗韵,只是比诗韵更宽泛自由一些。

词兴之初,大多以口语相押,不严格按照诗韵,到了宋代,词作者也多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押韵。

最早的词韵相传是《词林韵释》。

清人编纂的词韵较多,最通行的是戈载的《词林正韵》。

该书合并诗韵而成,平上去三声合为十四部,入声五部,共十九部。

这种分布基本符合宋词用云的实际情况,为后来的学者和词作者所认同。

二、词的押韵

唐宋人作词大致参照通行的诗韵,现在我们作词也可依据《广韵》音系的“平水韵”。

读者应注意:

切不可以现代汉语韵母相同的字,按己意随意作为词韵。

词韵不能依据现代音韵,也不能依据曲韵和俗韵十三辙儿。

纵观唐宋词的用韵,虽然是参照诗韵,但实际上比诗韵较宽。

这表现在:

诗的韵部绝不容许与他部或邻韵相混,“东”、“冬”两部,“真”、“文”、“痕”等部,“肴”、“豪”两部,“寒”、“删”、“先”等部,“青”、“侵”、“庚”等部的韵字不能混合使用,而在词中则可;诗不使用方言协韵,而在词中则可;格律诗用平声韵,而词以调为单位,每调关于用韵皆有特殊规定。

我们将词体用韵情况加以概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一首一韵,或平声、或仄声韵。

《浣溪沙》使用平声韵,《玉楼春》使用仄声韵。

(二)一词多韵。

如《虞美人》苏轼词: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兰埃(○),酝造一场烦恼逐人来(○)。

全词凡四次换韵,两仄韵,两平韵。

(三)同部平仄互协,如《西江月》辛弃疾词: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觉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上下片结构相同,两个平声韵,一个仄声韵。

它们的韵母都是u,但声调不同,在词中互押。

(四)限用入声韵,例如《大酺》、《兰陵王》、《暗香》、《疏影》、《丹凤吟》、《霓裳中序第一》、《应天长》、《琵琶仙》、《雨霖铃》、《好事近》、《六幺令》、《浪淘沙慢》等。

除以上常见的情形而外,还有叠韵、数部韵交协和长尾韵等,这些较复杂的用韵或很特殊的用韵,初学者可以暂不考虑。

关于入声韵。

诗韵中入声虽然单独为一类,但在具体使用时归进仄声。

词韵则分为平声韵、仄声韵(上声和去声合并)、入声韵三类。

某些词调规定只能用入声韵的,不能任意改变。

《满江红》、《贺新郎》、《忆秦娥》、《念奴娇》、《声声慢》等调,虽然可用仄声韵或平声韵,但以用入声韵最能恰当地体现该调的声情。

我们作词应有入声的概念。

三、平仄

词体字声的平仄是以什么为标准呢?

即是说我们依据什么音系去辨别某字是仄声或平声呢?

这同格律诗一样,是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为标准。

格律诗和律词都产生于唐代。

当时的作者辨别字声平仄是依据国家修订的《唐韵》为准。

宋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在《唐韵》的基础上扩大收字范围,重新审订,编制《广韵》,正式颁布施行。

《广韵》即是自隋代《切韵》以来韵书的集大成者。

唐宋文人作诗作词关于平仄的辩识是依官方韵书规定,即依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各部所收韵字为准。

除平声而外,上、去、入三声各韵部所收之字便属仄声字。

这里请读者必须注意,切勿以现代汉语的四声,即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普通话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比附中古音的四声。

凡谈词的字声平仄时绝不要与现代语音混淆,否则始终不能正确地辨识平仄。

那么抛弃现代语音之后,作词时又怎样辨字声的平仄呢?

可以依据《广韵》音系的《礼部韵略》(平水韵)整理的诗韵常用字表,或用清代整理的《佩文诗韵释要》亦可;二是依据谢桃枋整理的词韵表。

关于平仄,只要读者读诗词时多加留意,便可辨识了。

读者可能怀疑:

唐宋人作词是否都严格遵守字声的平仄规定呢?

比如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等,他们作词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那么他们是否不遵守规定呢?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唐代词人和苏辛等词人,他们都是严遵的。

关于词的字声平仄,从整个词体来看是存在一些规律的:

(一)小令的平仄从严。

(二)某些词调的格律较宽,即词字的可平可仄之处较多。

作者选择这些词调,有较大的创作自由。

例如《沁园春》苏轼词的起三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这三句十二字中只有三字的字声有规定,其余皆可平可仄的。

此外如《哨遍》、《永遇乐》、《满江红》、《贺新郎》等调平仄的规定也是较宽的。

(三)长调中字声规定较严的,如《瑞龙吟》、《六丑》、《兰陵王》、《瑞鹤仙》、《声声慢》、《凤凰台上忆吹箫》、《暗香》等调,它们可平可仄之字极少,平仄有严格规定,只得照填,初学者最好不要选择这些词调。

清代尤树整理词律时,关于字声基本上只辨平仄,偶尔于个别处注明“去声”。

王奕清等订正词谱则仅辨平仄。

现在一般的作者依《词谱》即可,不必注意去声,而某些精通声律的作者固然可较细地在仄声中选择最和谐的字。

宋以来的词学家有的主张词字严辨四声(平、上、去、入),区分五音(字的发音部位,即喉、齿、舌、牙、唇),考究阴阳(字音之韵母无附加鼻声韵尾者为阴声字,有附加鼻声韵尾者为阳声字)。

这些都是词学家们故弄玄虚,自欺欺人,因为五音、阴阳属于等韵学概念,若无专门的知识是不可能分辨的,而且若如此讲究,则填词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代词学家戈载填词,严格区别四声、五音,可惜他的词作是彻底失败的,虽守声律而毫无性灵和情感了。

事实上这些词学家们又并非等韵学家,他们自己也难弄清等韵学,即使在唐宋词实例中也找不出多少实例。

因此,读者不要相信什么“四声体”、“五音说”、“阴阳说”。

三、词的对仗

刘勰《文心雕龙》曰: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为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顾,自然成对。

”这就说明在文学语言中采用对偶,也是合乎规律的。

他还提出一种共同遵守的规格,就是两个长短相同的句子构成对仗时,在相同的地位,它的语义要相当(也就是虚实相当),字调要相反(也就是平仄要相反),才算适合对仗的法则。

  用了对仗,能使语句互相映衬,意义互相补充,具有形式美,并且读起来音响和谐,有回环往复的韵味,因而能增强艺术效果。

  孔汝煌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华诗词曲联教程》中指出:

从形式看,对联是对偶和声律的合璧。

从体制上看,既有精细玲珑的单句对,又有多句对。

它不仅具有诗词的整齐之美、抑扬之美,且独具装饰之美。

  对仗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舒怀,或扬善抑恶等。

同时,它又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采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词并不要求用对仗,但由于词的某一些句子上下字数相等,而韵脚又是对立的情况很多,这种句式作者常常使用对仗,形成对偶句子,以加强艺术效果。

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如《十六字令》、《点绛唇》、《谒金门》、《减字木兰花》、《浪淘沙》、《虞美人》、《好事近》、《南乡子》、《小重山》、《乌夜啼》、《采桑子》、《一络索》、《桃源忆故人》、《武陵春》、《荷叶杯》、《惜分飞》、《醉花阴》、《祝英台近》等词调就不可能有对仗。

  王力先生《古汉语通论·词的对仗》云:

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存在三点不同,即不限平仄、不避同字、不定位置。

而且词曲对仗,只是技巧,不是格律。

同一词调,可对仗,亦可不对仗。

词人选择对仗,或是出于修辞需要,或是出于彼此模仿。

只有少数词谱,习惯上是要用对仗的。

现将对仗的几种类型:

固定对仗、一般对仗、自由对仗、平仄从宽、领字领起的对仗、鼎足对、叠字对、扇面对、同字对、同声对等分述如下:

  

(一)、固定对仗

  《西江月》上、下片的首两句六言,固定要用对仗,这首先是因为两句句子的平仄格式都是“+丨+――丨(句)+-+丨――(韵)”,属于平仄相对的律句,从而为对仗提供了形式基础。

以辛弃疾词集中收的十五首《西江月》来看,其中只有《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一首的起首两句为“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不用对仗,其余十四首都用了对仗。

其他作者在上、下片首两句用对仗的很多,例如: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好梦狂随风絮,闲愁浓胜香醪。

——柳永

  堂上谋臣樽俎,边头将士干戈。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刘

以上各例的平仄均对立,因此对仗也就工整了。

因为最初词句本不要求对仗,只是由于词的一些字数相同,词人偶尔用对仗来加强艺术效果,也就逐渐成了严格的规范。

其实古代就有作家打破这个规范的,如张孝祥的一首《西江月》首两句是: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