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律教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77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律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诗律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律教程.docx

《诗律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律教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律教程.docx

诗律教程

《诗律教程》

作者:

谢桃坊

第一讲 诗律的形成

  诗歌属于韵文,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一般依据语音的自然节奏和口语的韵律而形成某种音乐性的效果。

当诗歌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人们总结了语音与诗歌形成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了格律。

这种诗歌,我们称它为古典格律诗体。

中国古典格律诗应包括唐代的近体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

我们现在所讲的诗律是专指自唐代以来的格律诗的声韵规则。

凡是按照语音自然声律而随意作的诗,我们称为古体诗,有以下几体:

  

(一)四言:

例如古代《诗经》的绝大部分作品,三国时曹操的《碣石篇》,唐代韩愈的《元和圣德诗》;

  

(二)五言:

如杜甫的《佳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及《唐诗三百首》所收的五言古诗;

  (三)七言:

如李白的《醉时歌》、杜甫的《丹青引》及《唐诗三百首》所收的七言古诗;

  (四)杂言: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战城南》;

  (五)歌行:

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以上几种古体诗,它们除了押韵——韵亦是较自由的,此外并无什么通行的规则了。

唐代初年新兴了一种格律诗,人们为了将它与古体诗相区别而称为近体诗,它有以下几体:

  

(一)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二)六言律调诗:

如康骈《广谪仙怨》,唐人作此体者甚少;

  (三)长律(排律):

八句以上者,如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四)试律(试帖):

唐人此体为五言六韵,如苏颋《御箭连中双兔》。

  以上诸体中,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为主体,其余的可视为变体。

我们在讲律诗时也是只讲主体,其余的变体暂可不必考虑。

中国的诗体到唐代已臻于完备。

唐人之所以称格律诗为“近体”,这表明他们认为这种诗体起源于“近世”,而并非“古代”。

近体诗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建国(618)百年前的“永明体”。

  南齐武帝萧赜年号永明(483-493),在位十一年。

这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三百余年,南朝帝王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而许多外国僧侣纷纷来到了中国。

永明元年武帝在华林园设八关斋戒,很尊崇佛教。

佛经的东传带来了印度的音韵学,在中国传入了音素知识,于是中国兴起了音韵学,而且将它运用于诗歌的创作。

永明时代,南朝的文学繁荣。

当时的著名文人沈约著有《四声谱》,周颙著有《四声切韵》,它们都是早期的音韵学著作。

此外还有诗人王融和谢朓等,他们能辩识声韵,以汉语的平、上、去、入为四声,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声韵的规律,有“四声八病”之说,一时成为风尚。

人们称这种新变的讲究声韵的诗体为“永明体”。

兹试举两例:

   题故人别业张谓

  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

  落花开户人,啼鸟隔窗闻。

  地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

  昼游仍不倦,乘月夜寻君。

    舟中望月庚信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灰飞重晕阙,萱花独轮斜。

  在以上两诗里已经运用了音韵的抑与扬、轻与重的关系,即平声与仄声的对应,严守韵部,注意对偶。

它们已具格律诗的雏形了。

  中国格律诗发展为严密的规律是在唐代初年。

诗人元稹谈到唐诗的发展过程说:

“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沈宋即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

律诗——近体诗是到他们才定体的。

例如:

    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题大庚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唐人律诗是有规律可循的,概括起来,其格律包括三个要素,即有平起有仄起两式,字声分平仄,韵用平声韵。

格律诗与音韵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

凡是要学习格律的读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音韵学常识,否则是学不会诗律的。

我们在此将特别强调诗律的声韵标准。

第二讲 诗律的声韵标准

  我们要确定诗律的声韵标准,必须了解中国音韵的分期。

中国音韵分为三期:

  

(一)上古音:

从先秦到汉魏时期,此时韵文使用汉语的自然韵律,并无韵书。

人们对汉语的声韵尚无自觉的知识。

关于此期的声母和韵母及韵部等的归纳分析,语言学家们是依据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为准的,因而《诗经》成为上古音系统的代表。

  

(二)中古音:

从晋到南宋时期,此期产生了韵书,而且唐宋时期制订了官方韵书,建立了音韵学。

北宋颁布的《广韵》为中古音系统的代表。

  (三)近古音:

从元代到清代末年,此期的语音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而分化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之中,适应通俗文艺的俗韵出现。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体现了此期音韵特点,成为近代音系统的代表。

在近代语音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以北京语音为准的现代音系统。

  中国的律诗产生于中古音时期的唐代,当时凡讲四声、平仄和韵,一律依据当时的音韵,而且以政府公布的官方韵书为准。

官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晋代吕静编有《韵集》五卷,分为五篇,每一篇中将同音字排列一起,尚未分韵部。

六朝的韵书有十余种,如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沈约《四声》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这些古韵书皆早已散佚了。

隋代初年(581-589)学者陆法言在家里邀请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位朋友,讨论中国音韵问题,评论各种韵书得失,分韵辩音,准备编制一部通行的标准韵书。

隋代仁寿元年(601),陆法言根据当时讨论的提纲,著成了划时代的《切韵》。

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订正著成《唐韵》,作为国家公布的用韵标准。

北宋景德四年(1007)崇文馆陈彭年等向朝廷呈上校定的《切韵》五卷,次年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由朝廷颁布实施。

稍后,丁度等奉朝廷之命修订《广韵》为简本,作为礼部科举考试时考官和士子的使用范本,此简本称为《礼部韵略》。

此本经宋代历朝增修,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奉命编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人,故此韵被称为《平水韵》。

《礼部韵略》自北宋以来成为官方韵书的正统,此后元代的诗韵、明清两代的官方韵书皆属一个系统。

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张玉书等奉命编纂《佩文诗韵》为作诗准则;乾隆时礼部尚书周兆基作《佩文诗韵释要》极为简明适用,通行于世。

  从《切韵》、《唐韵》到《广韵》,在音韵方面是属于一个系统。

《广韵》五卷,上平声为一卷,下平声一卷,上声一卷,去声一卷,入声一卷。

“上平声”与“下平声“并无声调的区别,皆是平声,因平声字最多,故分上下两卷。

凡同声调同韵的字汇为一部,平声五七部,上声五五部,去声六十部,入声三四部,共为二○六部。

在《广韵》韵部下原注有“独用”或“同用”。

凡独用的韵部,在人们作诗用韵时若选此部韵,便不准使用邻近的韵部;凡同用的韵部,注有与某部同用,如“冬”部注“钟,同用”,则此两部韵可以合用;又如“支”部下注“脂、之”同用,则“支”、“脂”、“之”三部韵可以合并使用。

因此刘渊编《礼部韵略》时按《广韵》可同用的韵部进行合并,并为一○七部;元代阴时夫编《韵府群玉》改为一○六部,自此成为传统诗韵韵部。

本教程所附诗韵常用字表,即是依据《佩文诗韵释要》整理的,它是《切韵》——《广韵》以来律诗通行的诗韵,属于《广韵》代表的中古音系统。

  诗律的声韵标准即是《广韵》音系。

我们学习诗律,辨别平仄、四声、韵部,皆依《广韵》音系为准,不容许变通,必须严格遵守。

  因此,我们要学会诗律必须与上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划清界限,尤其切忌以现代普通话语音去比附。

《广韵》各韵部的音值,语言学家们只能推测和试拟。

我们现在谈格律诗的四声是以《广韵》所列的四声,例如其平声韵各部所收的平声字为平声,上、去、入三声所收之字为仄声;我们作诗用韵,依《广韵》音系简化的一○六部韵。

这是规定,不容讨论。

第三讲四声与平仄

  声音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多的,其音高,颤动次数少的,其音低。

乐律学称此种现象为“音高”,音韵学则称之为“声调”。

汉语由声调的高低抑扬的差别而构成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关于四声的辨别,南朝时梁武帝问周舍说:

“何谓平上去入?

”周舍回答说:

“天子圣哲是也。

”周舍一时难以说清,只得举“天子圣哲”四字为例,这四字恰代表四个声调。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云: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清代张成孙《说文谐声谱》说:

“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

”我们这所讲的四声,是中古音。

现在中古音的四声调值——即实际读音,我们不易发声准确了,只有依据《广韵》音系——本教程所附诗韵中所列的四声为准。

因此读者切勿将中古的四声与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混淆或比附。

兹将《广韵》音系四声摘要,请读者反复念读,领略其调值:

  东董送屋  钟肿用烛

  江讲绛觉  真轸震质

  广吻问物  元阮愿月

  寒旱翰曷  桓缓换末

  删潸谏黠  先铣霰屑

  阳养漾药  唐荡宕铎

  耕耿诤麦  庚梗映陌

  清静劲昔  青迥径锡

  蒸拯证职  侵寝沁缉

  覃感勘合  盐琰艳叶

  严槛鉴业  凡范梵乏

  清代学者王鉴的《四声纂句》仿“天子圣哲”纂辑四声成语,可供读者练习:

  风洒露沐  民喜岁熟

  为善最乐  乡里叹伏

  欹满器覆  诒子燕翼

  文武是式  先本后末

  河海静谧  泾以渭浊

  情好甚笃  杯酒自适

  兄弟既翕  情感意浃

  兰浆桂楫  轻艇坐盍

  以上字例,请读者熟读多遍,有助于辩识四声。

  在第二讲里,我们曾介绍了《广韵》二○六韵部,其中入声韵部只有三十四部,比其他三声少了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此有必要简要介绍入声的形成。

在《广韵》二○六韵中,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祭、泰、佳、皆、夬、灰、咍、废、萧、宵、肴、豪、歌、戈、麻、尤、幽等二十六部是以元音收尾的或没有韵尾的,它们是阴声韵;东、冬、钟、江、阳、唐、庚、耕、清、青、蒸、登(以上的韵尾为N),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以上收n),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以上收m)等三十五部是以鼻音收尾的,它们是阳声韵。

阴声韵没有相应的入声,只有阳声韵才有相应的入声。

例如:

东董送屋,真轸震持,侵寝沁缉。

《广韵》阳声三十五部,其中“痕”字的入声字太少,归入邻部,所以入声为三十四部。

阳声韵中收舌根鼻音η的,其入声则收舌根塞音K;收舌尖鼻音n的,其入声则收舌尖塞音t;收双唇鼻音m的,其入声则收双唇塞音P。

因为入声的韵尾是辅音,极短促,不易发音,遂在近代和现代语音中消失而转化为平、上、去三声了。

总之,入声在中古音里是单独的调声,在诗律中它属仄声,在词韵中它却是单独的一个调类。

  诗律只讲平仄,读者既然已能辨识四声——若不能准确辩四声,则依本教程所附诗韵所列四声韵字为准——就易分平仄了。

平声字以外的上、去、入三声皆属仄韵。

格律诗是一律用平声韵的,只要熟悉平声各部韵字,凡非平声字即是仄声字。

第四讲 韵  部

  《广韵》韵部经过合并后尚有一○六韵。

读者翻检一下我们所附的诗韵,可能产生两个疑问:

第一,我们现在看来是同韵母的,中古音为什么要分为若干韵部?

第二,我们现在看来中古音有些韵部所收韵字是不同韵母的,为什么要收在一个韵部内?

兹作简要说明:

  《广韵》分部很细,但都有音韵学的依据。

它们之间在我们以现代汉语音韵的观点来看是同韵的,但实际上有区别,例如,“东”与“冬”,前者的韵母为ung,后者为ong;“鱼”与“虞”,前者韵母为yC,后者为yo;“萧”Zu、“肴”αu、“豪”au;“删”en、“寒”an、“咸”em、“衔”am;“侵”yem、覃ang、“真”yen。

这些韵部之间有韵头、韵腹、韵尾的差异,所以不能相混。

“咸”和“侵”韵尾为双唇鼻韵m,发此音时闭口,故称闭口韵,现在此韵尾在普通话里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消失了。

这些音理是很复杂的,读者只须明白中古音韵部之分不是随意的,皆有音韵学的依据,我们必须严守其部。

  在同一韵部之中有些韵字,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同韵的,但在中古却是同韵的。

例如四支收有“为”、“垂”、“吹”、“悲”等字,当时它们与“支”是同韵母的;十灰中收有“才”、“来”、“台”、“开”等字,又收有“回”、“梅”、“雷”、“杯”等字,当时它们的韵母同是ai;六麻中收有“车”、“遮”、“奢”、“爷”,当时它们的韵母同“麻”一样,都是a。

这种现象我们知道是由于声韵变化造成的,学习诗律必须以中古音为准,因而作诗用韵仍应遵照《广韵》音系的韵部。

我们读唐诗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意见:

一是依现代汉语语音读,一是押韵处依中古音音值读。

我赞成第二种意见。

罗常培先生在《汉语音韵学导论》里附有“唐诗拟音举例”,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用十灰韵。

罗先生于“回”、“来”皆注韵为ai。

读者可仿此例读古代格律诗。

总之,当时在一首诗里,其韵是相同的。

  律诗——近体诗是用平声韵的,不能用仄声韵。

韵部有宽与窄之分。

韵部所收韵字多者如四支、七虞、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等为宽韵;韵部所收韵字很少者如二冬、三江、十五删、九青、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等为窄韵。

读者初学作诗,最好选择宽韵,以便有较多的韵字供选用。

  律诗是不换韵的,每首诗只能在某一平声韵部里选用韵字,不得与邻近的韵部如“东”与“冬”、“鱼”与“虞”、“真”与“文”、“寒”与“删”相混。

如果诗中所用韵字,选用了邻近韵部的韵字,属严重违律,这叫做“失韵”或“出韵”,在古代科举考试时考官将弃置此试卷。

第五讲 诗  律

  学习律诗必须首先学会五言律诗,它的格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基本形式。

读者学习作格律诗也必须先学会五言律诗,此后再学七律和绝句则极容易了。

近体诗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平起式,一是仄起式。

我们以白圈○标注平声,以黑圈●标注仄声。

现在且看下面两首杜甫的诗:

     早  花

  西京安稳未?

不见一人来。

  ○○○●● ●●●○○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 ○○●●○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 ●●●○○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 ○○●●●

      猿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

  ●●○○● ○○●●○

  艰难人不免,隐见尔如知。

  ○○○●● ●●●○○

  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

  ●●○○● ○○●●○

  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 ●●●○○

  《早花》第一句的一二三字是平声,是为平起式;《猿》第一句的一二字是仄声,是为仄起式。

我们再看下面两首唐诗:

    闲 游 李商隐

  危亭题竹粉,曲沼嗅荷花。

  ○○○●● ●●●○○

  数日同携酒,平明不在家。

  ●●○○● ○○●●○

  寻幽殊未极,得句总堪夸。

  ○○○●● ●●●○○

  强下西楼去,西楼倚暮霞。

  ●●○○● ○○●●○

    洛中寄诸妹元淳

  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

  ●●○○● ○○●●○

  题书凭雁翼,望月想峨嵋。

  ○○○●● ●●●○○

  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

  ●●○○● ○○●●○

  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

  ○○○●● ●●●○○

  第一首是平起式,第二首是仄起式。

五律只有此两式,其余的七律、七绝、五绝也只有此两式。

读者一定应在观念上明确:

诗律的基本形式是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现在概括为:

  [平起式]

  ○○○●● ●●●○○

  ●●○○● ○○●●○

  ○○○●● ●●●○○

  ●●○○● ○○●●○

  [仄起式]

  ●●○○● ○○●●○

  ○○○●● ●●●○○

  ●●○○● ○○●●○

  ○○○●● ●●●○○

  我们且先说平起式。

在此式里,读者不难发现其平仄是有对称与重复规律的。

对称的规律表现在上句与下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如第一句为平平平仄仄,第二句为仄仄仄平平;第三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句为平平仄仄平。

重复的规律表现在,我们将八句分为前四句为第一组,后四句为第二组,读者即可发现第二组的平仄是第一组的重复。

我们掌握了此规律,便可知道上句的平仄,即能默写出下句;知道了第一组的平仄,即能默写出第二组。

五律既是由平仄相同的两组组成的。

两组的平仄全同,那么我们剖析一组的结构,便可懂得诗律的奥秘了。

在这一组:

  ○○○●● ●●●○○

  ●●○○● ○○●●○

  它们又分两小组:

第一、二句是平起的为一组,第三、四句是仄起的一组。

这两组四句,便是律诗的基本句式。

我们按照诗律的对称规律,只要记住上句的平仄,便可推知下句;这样便可将诗律的四个基本句式概括为两个基本句式: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

  现在请读者回头看看我们举的四首唐诗的例子,辩识平起式和仄起式,必然会发现:

平起式的首句是平平平仄仄,仄起式的首句是仄仄平平仄。

这样律诗的首句是平起或仄起完全决定于首句了。

现在请读者背熟律诗四个基本句式,按照平起式和仄起式默写出这两式的格律来。

如果尚不清楚,请反复阅读此讲,进行练习。

  诗律的两种基本形式包含了古典美学对称、变化、统一、回环的原理,体现出汉语声韵的和谐与优美。

律诗的上下句是平仄对称的,第三、四句体现音律节奏的变化,第二组的重复造成回环的效应,整首诗的声律归于和谐统一,具有严整的特点。

它是古代诗人和音韵学家关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经验总结。

  此讲是学习律诗的关键,请读者牢固掌握诗律的平起与仄起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六讲 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两种:

一是五言律诗,一是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亦分平起式与仄起式。

这是在五言律诗的每句前加两个平声字或两个仄声字而成的,兹图示如下:

  [平起式]

  ○○|●●○○● ●●|○○●●○

  ●●|○○○●● ○○|●●●○○

  ○○|●●○○● ●●|○○●●○

  ●●|○○○●● ○○|●●●○○

这是在五律仄起式每句前加相反的两个声字,首句原起两字为仄声,加两个平声字,遂为平起七律。

  [仄起式]

  ●●|○○○●● ○○|●●●○○

  ○○|●●○○● ●●|○○●●○

  ●●|○○○●● ○○|●●●○○

  ○○|●●○○● ●●|○○●●○

这是在五律平起式每句前加两个相反的声字,首句原起两字为平声,加两个仄声字,遂为仄起七律。

  绝句即是截取律诗的一组(四句)而成。

五言绝句的平起式和仄起式,是从五言律诗两式中截取的:

  [平起式]

  ○○○●● ●●●○○

  ●●○○● ○○●●○

  [仄起式]

  ●●○○● ○○●●○

  ○○○●● ●●●○○

  七言绝句的平起式和仄起式,则是七律两式中截取的:

  [平起式]

  ○○●●○○● ●●○○●●○

  ●●○○○●● ○○●●●○○

  [仄起式]

  ●●○○○●● ○○●●●○○

  ○○●●○○● ●●○○●●○

  以上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每体各两式,共八式,每式的组合不容变动,否则便不成为律诗。

例如五律平起式,不能将第二句换为第一句,若改为这样●●●○○,○○○●●,则违反律诗押平声韵的规定。

又如将五律的组合进行改组,将第一、第二两句重复四次,同样是入律的八句,但这样改组后,声律便单调而无变化了。

  诗律是严格的,但在个别之处容许有变通,而且若要从唐诗中找出一首诗每字都完全合格式者是甚为困难的。

我在上一讲所举杜诗两例,是由唐诗研究专家刘开扬先生翻检杜诗后抄录以示的;李商隐和元谆的诗是我从大量唐诗五律中找出的。

现在我再抄录五绝和七绝各一个标本:

    听 筝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

  第二首七律首句按律本为●●○○○●●,因首句入韵,第七字与第五字平仄对换,故此诗为合律的标本。

从王昌龄此诗我们可知,七律一般首句是入韵的,为此首句第七字须与第五字平仄对换。

当然七绝也有首句不入韵的,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首句句脚“客”,不入韵。

七言律诗一般是首句入韵的,也就是将第七字与第五字平仄对换,如杜甫《咏怀古迹》的首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

  ○○●●●○○

  五律首句一般不用韵,五绝首句也一般不用韵,若用韵则将第五字与第三字平仄对换,例如卢纶的五绝《塞下曲》首句入韵:

  月黑雁飞高

  ●●●○○

  杜甫的五律《月夜忆舍弟》首句入韵:

  戍鼓断人行

  ●●●○○

  此外,我们曾经讲过格律诗一律用平声韵,但读者会发现唐人绝句里有用仄声韵的,例如:

    杂 咏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歌 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      ●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

    夏昼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