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4207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docx

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12117

10414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

根据我矿生产计划安排,10414工作面预计在2010年11月份投入生产,为确保本工作面的安全回采,防治瓦斯事故的发生,特编制此10414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

一、工作面概况及瓦斯地质分析

10414工作面是杨柳矿井104采区(首采区)首采工作面,位于第七个区段。

其上为10412工作面,下为10416工作面(两面均未准备)。

北到东翼三条大巷保护煤柱,南(切眼侧)以小沈家断层煤柱为界。

工作面走向长1050m,倾斜长180m,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式开采,顶板采用自由垮落方式管理。

工作面底板标高-568m—-610m。

工作面位于牛小集背斜右翼。

该煤层正常区域的破坏类型为Ⅱ类,地质破坏带煤体破坏类型属于Ⅲ-Ⅳ,煤样的坚固性系数为0.56,煤层瓦斯平均含量为约9.98m3/t,瓦斯压力约为2.00MPa,煤层瓦斯放散初速度△P为20mmHg。

煤层与顶底板情况:

10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中部,上距铝质泥岩58.7m,下距太原组一灰顶界面60.0m。

根据10414工作面9-4、9-6、04-17钻孔综合分析,工作面煤层倾角0-5°,平均4°;厚度2.87-3.68m,平均厚度3.31m。

根据变系数及可采性分析,属较稳定煤层。

煤质为优质焦煤。

104边界巷煤的硬度化验f=0.56。

根据勘探及三维地震地质资料,工作面有三条断层,F106正断层,倾角60-70°,落差0--15米,风巷靠近切眼有两条正断层F107和F113。

F107倾角70°,落差0-3米,F113倾角70°,落差0-3米。

根据采区资料,工作面工程地质类型为层状碎屑岩类(Ⅲ类),复杂程度为中等(二型),即Ⅲ类二型。

煤层顶、底板岩以砂岩泥岩为主,粉砂岩零星分布。

顶板类型划分方案可划分为直接顶、老顶,局部有伪顶;底板可划分为直接底和老底两种。

老顶:

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砂岩老顶厚度3.19~9.46m。

直接顶板:

多数为复合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1.79~5.48m。

伪顶:

岩性为粉砂岩。

老底:

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其次泥岩。

直接底:

岩性以泥岩为主,厚度为0~2.39m。

老顶

直接顶

伪顶

直接底

老底

岩性

厚度

(m)

岩性

厚度

(m)

岩性

厚度

(m)

岩性

厚度

(m)

岩性

厚度

(m)

9-6

细砂岩

9.46

泥岩

粉砂岩

6.11

粉砂岩

0.63

粉砂岩

10.37

9-4

细砂岩

3.19

细砂岩

4.51

砂岩

26.14

04-17

细砂岩

8.39

细砂岩

碳质泥岩

1.79

泥岩

2.93

细砂岩

2.64

10414工作面10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统计表

二、通风系统

10414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10414机巷进风10414风巷回风。

1、通风路径

新鲜风流:

地面→副井→井底车场→北翼轨道大巷→东翼轨道大巷→七区段车场→10414机巷→10414工作面。

乏风风流:

10414工作面→10414风巷→七区段回风联巷→东翼回风大巷→总回风巷→中央风井→地面。

2、风量计算

综采工作面风量确定表

项目

计算

单位

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采=100×q采×KCH4=100×8.9×1.3=1157

m3/min

按工作面温度计算

Q采=60V采(smax+smin)/2ki=60×1.5×9×1.2=972

m3/min

按同时工作最多人数计算

Q采>4N=4×90=360

m3/min

按集团公司规定

Q≥500

m3/min

初次选择

Q=1157

m3/min

按风速验算

最低风速

V低=Q/smax=1157/12×60=1.6>0.25m/s

m/s

最高风速

V高=Q/smin=1157/9×60=2.14<4m/s

m/s

风量确定

Q=1200

m3/min

说明书

Q采:

回采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q采:

回采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的平均绝对涌出量;

KCH4该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1.3;预计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23.38m3/min,工作面瓦斯抽放浓度为35%,抽放率为64.2%,抽放纯量为15.95m3/min,风排瓦斯量为8.9m3/min。

Vc—工作面适宜风速,根据地温情况取1.5m2/s。

Sc—采煤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取9m2

Ki—工作面长度系数,依据工作面长150~180m取1.2

N:

工作面同时工作最多人数90人;

Smax:

工作面最大断面,Smin:

工作面最小断面;

V采:

工作面风流速度,为确保工作面有良好的气候条件,温度20~23℃时风速为1.0~1.5m/s适宜,取1.0m/s。

 

三、抽采系统

1、瓦斯泵选型

根据瓦斯泵的工作压力Hp和工作流量Qp,参考瓦斯泵性能曲线,以及我矿现有的移动泵型号,选择2BE1-303移动泵,配套电机132KW;2BE1-353型,配套电机160KW;地面泵站移动泵2BEY67-00,配套电机630KW。

2、管路敷设路线及长度

(1)高位水平长孔

进气路线:

10414风巷→七区段回风联巷→东翼回风大巷→104采区瓦斯泵站,长度1750m。

(2)穿层钻孔抽放

进气路线:

10414风巷抽采巷→七区段回风联巷→东翼回风大巷与地面管路合茬,长度1750m。

(3)顺层钻孔抽放

进气路线:

10414风巷→七区段回风联巷→东翼回风大巷与地面管路合茬长度1750m。

10414机巷→六区段回风联巷→东翼回风大巷,与地面管路合茬长度1750m。

四、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

1、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1)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矿井于2009年5月份聘请中国矿业大学对矿井进行了10、8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并提供了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于2009年9月聘请中国矿业大学对104采区10煤层突出危险区域进行了区域划分并提供了区划报告,根据报告,我矿104采区全部按照突出危险区域进行管理。

(2)区域防突措施

a、工作面顺层孔和底板穿层孔设计

10414工作面采用底板穿层孔与顺层孔预抽煤层瓦斯,穿层孔从底板抽采巷施工,终孔间距10m,钻直径为94mm,封孔长度不少于12m;顺层抽放钻孔从机、风巷施工,钻孔间距为5m,钻孔直径为113mm,钻孔长度100m,压茬20m,封孔长度不少于12m。

根据淮北矿区顺层钻孔抽采经验,抽采时间不少于6个月,将该区域内煤层瓦斯含量降为8m3/t以下或瓦斯压力降为0.74MPa(表压)以下方可进行回采。

后打的钻孔排放的时间相对较短,应考虑增加钻孔密度,适当施工一些斜交钻孔或交叉钻孔提高抽采效果。

顺层钻孔与穿层钻孔布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b、顺层孔控制盲区穿层孔设计

10煤层工作面长度180m左右,机风巷钻孔长度需要达到90~100m以上才能覆盖整个工作面,鉴于目前钻机装备水平及施工工艺限制,工作面煤层中间可能存在一个钻孔空白带。

为消除盲区,利用底板抽放巷向空白条带内打穿层钻孔,钻孔间距设计为10m,钻孔间距根据实际瓦斯排放效果再适当调整。

通过穿层钻孔抽放空白条带内的瓦斯,降低煤层瓦斯压力和含量,提高该区域煤体的硬度,为突出煤层施工顺层长钻孔创造条件。

通过穿层钻孔和顺层钻孔的共同抽采,消除该区域内的突出危险性,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c、高位钻孔

10414工作面准备时,在工作面风巷设计2-3个高位钻场,在每个钻场内施工一组高位钻孔,(每组压茬距离10米,确保抽采的连续性),每组6-9个钻孔,钻孔终孔位于10煤顶板20-35米,钻孔终孔间距5-10米。

主要抽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回采期间定期对高位钻场内的瓦斯进行取样分析,检测其中的CO及CH4浓度。

高位钻孔布置示意图如下

d、上隅角埋管抽放

在风巷中铺设管路,在管路上连接站管进行采空区埋管抽采。

每隔15m靠风巷帮埋入一站管(花管),站管直径为8寸,钢质材料。

为防止采空区矸石冒落砸出火花,站管用草垫子包裹,并用木垛四周保护。

工作面每推进20米,断开前一个站管,连接后一个站管,瓦斯抽采管路随采随拆,始终与工作面保持20米距离。

示意图如下

 

3)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采用直接测定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的方法对区域防突措施进行效果检验。

该工作面回采前,由钻机队在工作面走向长度上每隔50m交叉布置两个测压孔只有煤层残余瓦斯压力低于0.74MPa时,方允许回采。

抽采不达标应增加顺层或穿层预抽钻孔抽放时间,直至抽采达标。

区域效检孔布置示意图如下

(4)区域验证

工作面经鉴定抽采达标后,每推进10~50m至少验证两次。

验证方法如下:

分别自切眼两帮往里5m处开始布置,钻孔间距10m,孔深10m,当遇到地质构造及断层时,首先对该构造带加强区域验证,即在构造带位置每5m施工一个效检钻孔。

验证指标采用钻屑量S、钻屑瓦斯解吸值△h2、和k1值进行验证。

验证钻孔采用孔径42mm的风动钻机,从第2m开始,每推进1m由防突效检员测定一次钻屑量S、每推进2m测定一次钻屑瓦斯解吸指标△h2和k1值。

指标的临界值以表1为依据。

表1钻屑指标法预测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

Smax

△h2

K1

危险性

Kg

Pa

mL/(g·min1/2)

干煤

干煤

湿煤

干煤

湿煤

≥6

≥200

≥160

≥0.5

≥0.4

突出危险工作面

<6

<200

<160

<0.5

<0.4

无突出危险工作面

2、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1)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工作面经区域验证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时,进行局部预测,分别自切眼两帮往里5m处开始布置,钻孔间距10-15m,孔深10m,并且工作面每推进20m施工一次15-20m的超前探查钻孔,钻孔间距10-15m,当遇到地质构造及断层时制定相应的补充措施,然后对该构造带加强局部预测,即在构造带位置每5m施工一个预测钻孔。

经局部预测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在预留2m预测超前距的情况下回采。

经局部预测为有突出危险工作面或工作面出现以下现象的,均视为有突出危险工作面,则必须补充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①煤层的构造破坏带,包括断层、剧烈褶曲、火成岩侵入等;

②煤层赋存条件急剧变化;

③采掘应力叠加;

④工作面出现喷孔、顶钻等动力现象;

⑤工作面出现明显的突出预兆。

(2)工作面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1)正常煤层回采时

①钻机采用ZQSJ-80/2.8石家庄风动钻机施工瓦斯排放钻孔(钻杆直径Φ60mm,钻头Φ69mm)。

②排放钻孔布置两排,钻孔控制超出临界值钻孔或构造地点两侧15m,钻孔均匀布置在煤体中,孔间距1~1.5m,孔深不低于15m;钻孔顺煤层施工,有软分层的煤层钻孔必须施工在软分层中。

③钻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角度误差不超过2°,孔间距误差不超过0.2m。

2)过构造时

当煤层赋存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或遇到地质构造时,直接采取局部防突措施。

(3)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当措施孔施工完毕经排放后,即进行效检。

回采工作面效检采用钻屑量S、钻屑瓦斯解吸值△h2和k1值三种指标进行效果检验,效检方法同区域验证方法。

若效检指标不超,允许推进5m,保留2.0m效检孔超前距、5m排放孔超前距。

若效检超标,必须在效检超标孔3m范围内相对应原措施孔补打两排排放孔,排距1m、孔间距1m,孔径、孔深同瓦斯排放孔,共计6个,排放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此区域的效果检验。

效检孔布置在原效检超标孔两侧1.5m处,若效检指标不超方可允许推进5m。

(4)安全防护措施

1)个体防护

对所有下井人员进行防突专业知识培训,所有下井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自救器,防尘口罩,并会正确使用;同时应携带毛巾一条,以备发生火灾或瓦斯爆炸时使用。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熟悉避灾路线,避灾路线所经过的岔道口应设置醒目的方向指示牌,以保证避灾人员安全快速撤退。

2)超前支护

工作面上下两巷超前支护长度不得小于20m,高度不得低于1.8m,行人宽度不得低于0.7m。

超前支护排、柱必须打成一条直线。

3)压风自救

压风自救选用箱式压风自救装置,距采掘工作面25-40m,每组6个供气口罩,供风量不低于0.1m3/min。

管路铺设必须达到平、直、稳、保证不漏气,压风自救安装在支护良好且无杂物的行人侧,安装高度距离巷道底板1.6~1.8m。

压风自救要挂牌管理,并明确专人负责每班对压风自救装置以及管路系统进行一次检查,并填写检查牌板,确保压风自救装置完好和管路不漏气。

4)避难硐室

按要求设置采区避难硐室及工作面避难硐室。

避难硐室应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102条要求。

5)反向风门

在工作面进风侧必须设立反向风门,风门必须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103条要求。

6)远距离放炮

本工作面为综采工作面,如遇到构造需要放炮时,由施工单位制定专门放炮措施,并按措施施工。

五、组织管理措施

为加强10414工作面安全管理,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组长:

由矿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检查、部署防突工作,保证防突科研工作的投入,解决防突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确保抽、掘、采平衡;确保防突工作和措施的落实。

副组长:

由矿副总以上领导担任,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审批和贯彻防突措施。

组织安检处严格监督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成员:

由各相关科室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对本职范围内的防突工作负责,并落实所分管的防突工作,组织编制、审批、检查防突工作规划、计划和措施。

施工单位区队长对管辖范围内防突工作负直接责任,负责措施的贯彻学习,并严格按照措施施工。

1、通风及设施管理

(1)确保10414工作面通风系统可靠连续,配风符合要求。

(2)加强通风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教育各岗位职工要爱护通防设施,必须做到风门随开随关,严禁车撞风门,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

(3)加强工作面两巷内的材料管理,巷道内堆放物料不得影响巷道通风断面的1/4。

(4)人员交接班时要有计划,不能一起涌入工作地点。

(5)上、下安全出口要保持畅通,煤渣及时清理干净,保证高度不低于1.8m,宽度不小于1.5m,长度不低于3m。

(6)上、下两巷替棚后的浮煤、落矸必须及时清理走。

(7)支架顶帮时,及时采取措施刷帮或撤支架,保证通风和行人断面。

(8)施工区队要加强风门管理,行人或车辆通过时,严禁两道风门同时打开。

10414风巷车场两道反向风门在检修期间必须打开、顶牢,割煤期间则把反向风门关闭。

2、钻孔施工及抽放管理

(1)必须加强钻孔验收,确保瓦斯治理到位,钻孔施工时使用防喷孔装置,防止瓦斯超限。

单个钻孔施工结束后使用东翼移动泵临时使合茬抽放,封孔后再使用地面泵永久抽放。

(2)抽放钻孔挂牌管理,标明钻孔及瓦斯参数。

抽放时加强管路放水工作及管理巡查,确保瓦斯抽放正常。

3、工作面回采施工管理

作业人员严格按照进尺要求施工,严禁空帮、空顶及超掘。

施工中遇到突出预兆及时撤人。

4、瓦斯管理

(1)在工作面的机、风巷、有电器设备的地点设瓦斯检查牌板,测气员(配备瓦斯检查探杖),随时(每班至少检查3次)检查工作面、进、回风巷、上隅角、架间、老塘、溜子底槽、高冒区、电气设备设置点、硐室等处的瓦斯及其它有害气体变化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信息中心、通风区、瓦斯办及矿总工程师汇报,并通知受威胁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2)通风区必须设置专职测气员,并保证相对固定。

测气员应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和请示汇报制度,认真填写瓦斯检查班报手册和工作面瓦斯记录牌,并将瓦斯情况通知现场班队长。

当瓦斯超限时,测气员必须立即责令现场人员停止工作,由班队长负责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并向信息中心调度室汇报,调度室通知受威胁区域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3)当工作面、回风流、上隅角等处瓦斯浓度超过0.8%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进行处理。

当达到1.0%时,必须立即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同时汇报调度室,经值班矿长批准并采取对应措施后方可进行回采作业。

(4)电机开关附近20m范围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5)若工作面及其上、下风巷、上隅角等局部体积大于0.5m3的空间内,瓦斯浓度达到2%时,附近20m内必须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对上隅角悬顶处必须采取人工充填措施并用风幛导风处理瓦斯。

对锚杆支护段必须将锚杆盘及时拆卸掉。

对顶板和链板机底槽瓦斯可加大风速处理。

对空洞瓦斯可采取导风板处理。

加强工作面采空区边界处的瓦斯检查。

5、电器设备管理

(1)现场跟班人员,班队长及电工都必须携带便携式瓦斯检测仪。

(2)所有人员都必须佩带隔离式自救器,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3)工作面所有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都必须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并保证其灵敏可靠

(4)施工单位要安排设置电工,对施工地点所有电器设备每天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杜绝失爆,保证完好。

6、监测、监控管理

(1)10414风、机巷内要按照要求配备各类传感器,并保证其性能可靠。

(2)采煤机司机必须携带甲烷检测报警仪,并正常使用。

当发现瓦斯浓度达到0.8%必须切断工作采煤机、溜子等电器设备的电源,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3)采煤机设机载断电仪,浓度达0.8%时自动切断本机电源,断电后再恢复煤机送电,必须等周围20m范围瓦斯浓度小于0.5%,方能进行回采。

(4)进入工作面的采煤班组长、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流动电钳工必须携带甲烷检测报警仪。

(5)甲烷传感器只有监测人员有权调校,每周至少用标准气样进行标校一次,同时对监控断电功能试验一次,并有记录可查,确保断电功能灵敏、可靠。

(6)工作面瓦斯检查工每天必须对甲烷传感器用光学瓦斯检查仪进行对照,并将记录和检查结果汇报调度室及通防队值班人员。

当两个检测仪器误差大于0.1%时,先以读数大的为依据,通风区必须在8小时内用标准气样对甲烷传感器进行重新调校。

(7)拆除或改变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的电源线及控制线、检修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需要安全监控设备停止运转时,必须至少提前一个小班提出申请,经矿信息中心调度室、通风区许可,方可按计划时间实施。

(8)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具有故障闭锁功能,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未投入正常运行或故障时,必须能立即切断该监控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

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工作正常并稳定运行后,自动解锁。

(9)工作面的监控设备发生故障不能断电时,必须立即汇报矿信息中心调度室,调度室通知工作面所有作业单位立即停止作业,切断电源,并将人员撤到进风巷。

然后安排通风区立即到现场处理。

(10)洒水降尘时,严禁将水洒到甲烷传感器上。

(11)甲烷传感器每班移动由施工区队当班班长与瓦斯检查员负责,当监测系统出现故障时,严禁回采作业。

7、防尘管理

(1)、采用上、下风巷及工作面洒水管路洒水降尘,各转载点喷雾降尘、净化喷雾、煤机、架间喷雾等综合防尘方法。

转载机或皮带开动时必须打开水幕进行降尘,水幕雾化必须覆盖整个转载点。

(2)、施工区队必须在风、机巷至少各安设一趟洒水管路,并保证水压不小于1Mpa,每50m设一个阀门,阀门规格一致。

每天至少对风巷洒水降尘一次,对工作面及上安全口30m范围内每班洒水降尘一次,保证工作面积尘厚度不超标。

(3)、距设备专列上风流100m处设一道净化喷雾。

风巷距工作面煤壁10-15m处设一组(两道)净化喷雾,距工作面煤壁50m处设一组(两道)防尘网,风巷回风巷以里设一组(两道)净化喷雾。

(4)、施工区队要加强机、风巷及工作面管理,保证通风断面,作业人员必须配戴防尘口罩,做好自我保护,当工作面割煤时实现采煤机内外喷雾,另外工作面采煤、移架、打钻、开溜时必须将风巷两道水幕及防尘网全部打开进行降尘。

(5)、工作面风、机巷必须安装隔爆水袋,水袋距工作面的距离应保持在60m至200m之间。

水袋距道轨高度不低于1.8m。

安装后每周应至少检查一次水袋的水量及吊挂情况。

(6)、工作面必须安装移架喷雾,移架时正常使用,施工区队每天必须检查维护移架喷雾设施,保证其完好。

(7)、当工作面打钻时,在打钻位置下风流1-2m处设一道水幕,水幕应能覆盖孔口,保证降尘效果;风巷的水幕应保持常开,并设专人巡回洒水降尘。

8、防灭火管理

(1)、在10414风巷回风巷以里,与T高甲烷传感器对应位置安设一个CO传感器,对工作面CO实时监测。

(2)、在工作面机巷移动变电站、开关列车处各设一灭火砂箱,装砂量不少于0.2m3。

并在皮带头、移动变电站、开关列车处用不燃性材料闭帮。

(3)、工作面支架间每隔10架放置一台8公斤灭火器。

在工作面机巷移动变电站放置4个8公斤灭火器。

(4)、风巷、机巷水管每隔50m安设一个支管和阀门,用于井下消防和消尘。

工具站应存放有至少200m长的消防水管,用于井下消防应急使用。

(5)、皮带机应采用阻燃性皮带,并安设超温、跑偏、满仓、烟雾等保护,并每班试验一次,保证保护灵敏可靠。

(6)、工作面严禁存放煤油、柴油等易燃物品,擦洗设备的棉纱、布头用后必须装入铁桶回收到地面,禁止随意丢放。

(7)、井下打钻起火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启用自救器,向矿调度室汇报情况,同时由现场跟班干部和安检员、测气员组织人员用水管往孔内注水灭火,与灭火无关人员应按避灾路线撤至安全地点。

如无法实施灭火并危及人员安全时须将所有人员撤至安全地点,由矿调度室负责指挥抢险救灾。

(8)、电气设备必须有过载、短路保护装置。

电气设备着火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未切断电源前,只允许用干粉灭火器或消防砂等不导电的材料进行灭火,严禁用水直接扑灭电器火灾;油脂着火用干粉灭火器或黄砂灭火,不得直接用水灭火。

(9)、抢救人员和灭火过程中,必须指定专人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情况,当瓦斯浓度达到1.5%或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0024%时,必须立即现场撤离灭火人员,由专业人员实施灭火。

(10)采煤工作面作业严禁产生明火,使用的手锤必须为铜锤。

六、避灾路线

1、火灾、瓦斯或煤尘爆炸事故的避灾路线:

10414机巷→东翼轨道大巷→北翼轨道大巷→井底车场→副井→地面

10414风巷→东翼轨道大巷→北翼轨道大巷→井底车场→副井→地面

2、发生水灾的避灾路线:

10414机巷→东翼轨道大巷→东翼措施巷→104变电所→东翼回风大巷→北翼回风大巷→风井→地面

10414风巷→七区段车场回风联巷→东翼总回风巷→北翼总回风巷→风井→地面

七、本措施未尽之处,按《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及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和各种补充措施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