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4641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docx

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doc

安徽省肥西农兴中学高三历史最后一卷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梁惠王》记载,周文王治理其地时,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鳃寡孤独者。

这表明周文王(  )

A.践行孟子的仁政主张                            B.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

C.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D.提倡用儒学治理国家

2.表2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

这表明当时(  ) 

表2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二年

(公元前205)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汉文帝十二年

(公元前168)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褐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

下诏曰:

“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A.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B.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D.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3.侯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

在唐代保存着诸如恩荫、从军、荐举、捐纳等选官

的途径,不必经科举的就有20种,名额达15万余众。

唐政府此举是为了(  )

A.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选拔才德兼备的政治人才

C.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D.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

4.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

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

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B.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D.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5.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

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

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

”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6.毛泽东认为:

“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作者在此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7.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通现出来,有流通领城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B.弱化了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

C.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D.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所有权有偿转让

8.如图是2015年发行的航天纪念币。

下列成就中,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研制成功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

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说,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

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

因此,这一“由爱统治的社会”超越了“城市的围墙”,

而具有了世界性。

这体现了罗马法强调(  )

A.维护人类共同体                                    B.宗教是最高权威

C.节制是公民义务                                    D.法律具有强制性

10.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

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A.实用主义精神B.分权制衡理念

C.联邦主义宗旨D.有限政府原则

11.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

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12.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

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这反映出

A.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B.二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

C.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D.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一)必考题:

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如:

《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

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

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

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

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

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

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改变世界的七种元素:

代表着力量又具有进攻性的铁;组成生命又释放热量的碳;折射着人类贪婪欲望的金;为世界留下影像的银;蕴藏巨大毁灭能量的铀;创造白色纯净空间的钛;以及催生互联网世界从而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硅……发现元素和利用元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革新和贪婪疯狂的历史,在促进人类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本性,引发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元素

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

木材、木船、纸、煤炭、冶炼、石油、天然气、烟雾、二氧化碳……

铁农具、冷兵器、蒸汽机、铁路、工厂、大楼、机器、轮船、枪、坦克……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金本位、金融体系……

饰品、贵金属、掠夺、货币(国际)、银本位、摄影……

飞机、潜艇、涂料、化纤、塑料、癌症……

原子弹、核电站、放射性、医疗……

装饰、瓷器、玻璃、建筑、计算机、互联网、尘肺病……

——据(英)约翰·布朗《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上述七种元素中选择任意一种,概括其表现形式的变化,指出历史上与其相关的史事,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要求:

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响。

 

(二)选考题:

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2019·湖南长郡中学周考五·45)(原创,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

”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

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

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

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10分)

 

16.(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73年7月,46个非洲和太平洋国家提出集团对集团的谈判原则,派出统一代表与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经过18个月的谈判,欧洲共同体被迫不断作出让步。

1975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与经济协定。

主要内容为:

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场,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制定“稳定出口收入制度”,当46国34种初级产品因出口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时,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

欧洲共同体5年内向46国提供35亿欧洲计算单位(合46.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多哥总统称,协定的签字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欧洲共同体执委会主席认为该协定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强调欧洲共同体愿意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以经济相互依存为基础的长期关系。

——摘编自李植梅、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美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洛美协定的历史影响。

(8分)

 

17.(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利玛窦(1552——1610),字西泰,号大西域山人,意大利传教士。

1582年,利玛窦来华,初到澳门,后到南昌、南京、北京等地。

1596年冬,范礼安神莆任命利玛窦为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监督,赋予处理中国事务的全权,并要他尽一切努力在北京开辟居留点,以争取中国皇帝的支持。

1601年1月,利玛窦到达北京。

最初住在宫门附近,后又住钦天监,随时候命进宫修理进贡的自鸣钟及洋琴。

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用中文撰写文章和著作。

他头戴方巾,身穿儒服,自称道人,行秀才礼,每到一地,都赠送或展览陈列当时中国没有或者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西洋物品,以打动官吏及皇帝的心。

当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渴望学到先进的科技,遂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徒。

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八年,他的十六种译著涵盖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

其著作流传最广、史料价值最大的是《中国札记》,这是一部研究中国明代历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他也是最早把中国茶叶和漆器介绍到欧洲的人,还把“四书”介绍到欧洲。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玛窦来华传教的时代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利玛窦为传教而采取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在华活动。

(9分)

 

答案

一、选择题:

BDDADDACADCC

二、材料题

13、【答案】

(1)特点:

重视环境保护历史悠久,代代相继;以立法形式、政令形式加强环境的保护;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设禁伐区或禁猎区保护生态环境。

原因:

农耕经济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统治者重视环境保护。

(2)有利因素:

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共识;各国加强以“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的环境立法;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间的协作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被否定。

(3)启示:

运用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4、【答案】示例一:

铁:

变化:

古代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工具和冷兵器,近代铁主要用于机器生产与机械化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和使用了铁农具,生产力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产生,小农经济出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

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

铁的作用日益突出。

铁元素对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铁也被应用于战争,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加强,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

示例二:

碳:

变化:

从使用木质材料到使用碳化石燃料

人类文明早期直接使用木材,并用之制造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的应用导致大量使用煤炭。

煤炭资源的广泛开采,促进了机器制造业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碳元素的利用,一方面极大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但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碳排放,也污染了环境,造成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

金:

从贵金属到金融体系。

金作为贵金属代表着财富。

15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此后西欧的殖民扩张,掠夺黄金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采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汇率制度,维护了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

对黄金的追逐推动了历史发展,但也滋长了人类的贪欲,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示例四:

硅:

从日常生活的瓷器用品再到高科技通讯产品。

早期硅元素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瓷器、玻璃产品等。

20世纪中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硅在计算机和通讯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硅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互联互通和新的经济系统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硅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量电子产品的出现对地球环境造成压力,由硅产业引发的疾病也对人类造成危害。

15、【答案】

(1)不同:

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批判。

(5分,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

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向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0分,任意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16、【答案】

(1)第三世界的崛起;欧洲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苏美对亚、非、拉美地区的扩张和对欧洲霸权的争夺日益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单方面的贸易优惠,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稳定出口收入的补贴措施和经济援助,有利于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单一结构;是两欧国家顺应国际政治经济变化,逐步向第三世界靠拢,加强彼此关系的举措,有利于提高其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

但洛美协定没有从根本上铲除欧洲经济共同体同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等关系。

17、【答案】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联系日益密切;殖民者侵略东方;欧洲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扩大耶稣教会势力。

西学东渐出露端倪;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2)手段:

掌握中文;了解民情;入乡随俗;走上层路线;借传播西洋科技笼络中国知识阶层。

评价:

奠定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基础;便利了西方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利于中西物质、文化交流;促成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促进了早期的西学东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