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4865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主要内容是生物最基本的概念定义,初中生物的成绩想提高,背诵是不可缺少的,下面是整理的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

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

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

植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

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

动物)

  分解者:

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

草兔子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P36)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对光:

升、转、看、调

  (3)观察:

放、压、降、看、升、看、调

  (4)整理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

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

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

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

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

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

擦、滴(清水)

  

(2)制片:

撕、展、盖

  (3)染色:

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

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

刮、涂、盖

  (3)染色:

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

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

如:

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

如:

血涂片

  装片: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

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

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

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

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

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

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

  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

  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2.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

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初中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