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200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1《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教师:

你认识我么?

(S回答略)

  教师:

苏东坡认识么?

杜甫知道么?

李白知道么?

知道的把手举高点!

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李白李太白)

  学生:

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李青莲)

  教师:

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

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

谁来!

(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

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学生:

思念家乡。

  教师:

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

乡愁满怀),还有么?

  学生:

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教师: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

潇洒的李白。

  学生:

很爱游玩。

  教师:

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

寄情山水)

  教师:

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

恋恋不舍(板书:

有情有意)

  T: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教师:

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

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

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教师:

你为什么这么读?

  T:

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

为什么这么轻?

  S:

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

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

读的多好啊!

字正腔圆。

  教师:

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

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

他读得孤独一些

  S2:

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教师:

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学生:

为什么相看两不厌?

T: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

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学生:

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学生:

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教师:

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师:

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5)独:

说词语。

  学生:

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教师:

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

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学生:

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教师:

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教师:

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

还有么?

  学生:

孤云独去闲的“独去”。

就是说……(略)

  教师:

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学生:

死气沉沉

  学生:

清闲

  3.指读。

齐读。

  教师:

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教师:

“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

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还有么?

  学生:

“只有径亭山。

  教师:

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学生:

没有!

  教师:

有鸟么?

  学生:

没有!

  教师:

还有么?

  学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

……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教师:

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

S回答(略)

  教师: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

谁来读。

  S读

  教师:

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教师: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

(孤独)

  教师: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学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教师:

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教师:

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学生:

再读。

  过渡:

  教师:

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

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教师:

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

(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教师:

现在你明白了么?

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

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教师:

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

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

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

李白啊李白啊。

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

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

  (2)S写,T巡视。

  (3)交流。

  学生:

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学生:

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学生:

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学生:

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教师:

啊!

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学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学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学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

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教师: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

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

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

”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教师: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读出来了么?

  学生:

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学生:

发愁的李白。

  学生:

孤独,哀愁。

  教师: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学生:

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学生:

你要开朗些……

  学生:

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教师:

哪些人会想着他?

  学生:

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学生:

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教师:

还记得《静夜思》么?

(S背)

  教师:

还记得《赠汪伦》吗?

(S背)

  教师: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S背)

  教师:

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2《望洞庭》课堂实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学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学生: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生: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老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挂图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老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老师: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学生: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老老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老师:

你理解得真不错。

  学生: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学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学生: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

遥望:

远望。

  老老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学生: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老老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学生: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老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学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老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老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学生: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

“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3《忆江南》教学实录

老师:

(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老师:

老师好。

  老师:

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老师:

无锡话问好。

(全场笑)

  老师:

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到无锡。

  老师:

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

(无锡话)(全场一片欢笑的掌声)

  老师:

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老师:

好。

  老师:

开心吗?

  老师:

开心。

{大声地}

  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

上课。

  老师:

起立:

老师好!

  老师:

同学们好!

  老师:

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老师:

齐读:

江南

  老师:

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老师: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

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这个经典名句。

还有想说的吗?

  老师:

江南最美是太湖。

  老师: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老师:

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

(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解说:

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老师:

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老师:

江南(齐)

  老师: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板书:

(忆)。

  老师:

配乐范读

  老师:

自由读

  老师:

(个别)读

  老师:

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老师:

齐读。

  老师: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老师:

“忆,是回忆,怀念。

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老师:

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老师:

“忆江南”是词牌名。

不是诗的题目。

  老师:

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老师:

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

  老师:

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老师: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老师:

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老师:

对,可以这样说。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

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老师:

词有各种词牌。

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老师:

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老师:

我知道西江月。

  老师:

渔歌子

  老师:

水调歌头、长相思。

  老师:

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老师:

通过查阅了资料。

  老师:

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老师:

自学、自读。

(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老师: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老师:

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

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老师:

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老师:

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老师:

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老师:

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老师:

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老师:

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

  老师:

请你读一读。

  老师:

江南好!

(大声赞)

  老师:

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

还可以怎么读。

  老师:

江南好!

(小声叹)

  老师:

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

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老师:

齐读

  老师: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老师:

“谙”是熟悉的意思。

“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老师:

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

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老师:

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老师:

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写得非常好。

  老师:

“好”在哪?

  老师:

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老师:

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老师:

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

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

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老师:

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老师:

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老师:

于是就出现了──

  老师:

(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老师:

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老师: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老师:

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

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老师:

(读)

  老师:

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老师:

可以

  老师: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鼓掌)

  老师:

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

你欣赏什么?

你悟到了什么?

  老师:

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很轻柔。

  老师:

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老师:

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

(播放音乐)

  老师:

(闭目静听)

  老师:

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

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老师:

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老师:

多美啊!

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老师: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声情并茂地诵读)

  老师:

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老师:

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老师:

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

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老师:

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

  老师:

日出江花红胜火(男生读)

  老师:

春来碧水悠悠,女孩子读──

  老师:

春来江水绿如蓝(女生)

  老师:

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

  老师:

(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

这是个什么句式?

  老师:

反问句。

  老师:

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老师:

读:

能不忆江南?

  老师:

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

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

  老师:

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老师:

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

诗人在哪忆江南?

  老师:

洛阳

  老师:

可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

  老师:

在北方。

(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老师:

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

  出示课件: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老师:

读。

  老师:

能借助注释读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吗?

  老师:

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

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老师:

而此时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

  老师: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读)

  老师:

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

  老师:

(读)能不忆江南?

  老师:

从这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

我体会到了诗人极度的思念之情。

  老师:

请你极度思念!

  老师:

(读)能不忆江南?

(深情地)

  老师:

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无限得感慨之情。

  老师:

请你感慨!

  老师:

(读)能不忆江南!

(略带伤感地)

  老师:

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老师:

请你赞叹!

  老师:

(读)能不忆江南?

  师;在思念中赞叹!

在赞叹中思念!

  老师:

齐读:

能不忆江南?

  老师:

诗人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

板书(景)

  老师:

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

(全场笑)

  老师:

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