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286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长恨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恨歌.docx

《长恨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恨歌.docx

长恨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内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

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

“故园望断欲何如?

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

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

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

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

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

格的执著。

汉皇爱好美色,想得到绝代佳人,做皇帝统治天下多年,却一直找不到最理想的美人。

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含量却极大。

作为一国之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只七个字,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

“倾国”一词,本来指能够使全国人为之倾倒的美色。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载,李延年向汉武帝引荐李夫人时,曾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但在这里,后人读出了它的另一重意义:

“思倾国,果倾国矣!

“汉皇”,指汉武帝刘彻。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大都是实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出落成人,娇养在深闺里,无人有幸相识。

“杨家”,指蜀州司户杨玄琰家。

杨家有女,小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

开元二十三年(735),杨玉环十七岁,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

二十二岁时,玄宗欲纳为妃,慑于公媳名分,将其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

二十七岁,玄宗册封她为贵妃。

白居易将杨玉环写成以“处子”入后宫,有人以为这是“为尊者讳”。

其实不然。

白居易并非单纯地批判李、杨的爱情,他是要让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纯洁真挚的基础上,从而体会那一份由爱情毁灭爱情的无可奈何的感伤。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天然生成的美丽姿色,毕竟不能自甘埋没;时机到来的那一天,她果然被选到君王身边。

此正白居易《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之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相形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然失色。

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又和“六宫”形成对比。

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见出杨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

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递升,展示了杨妃魅力的不可抗拒,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作了铺垫。

“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寒冷的初春,皇帝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柔滑的温泉水浸润着她美玉似的肌肤。

“滑”,是华清宫水的特征,也是杨妃肌肤的特征。

同时形象地呈现出晶莹水珠与光洁皮肤互映的情状。

“凝脂”,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它传达给人的感觉,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

杨妃“丰肉微骨”,“肌理细腻”,赐浴华清之时正值年轻,故以“凝脂”形容十分恰当。

“华清池”,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的骊山下。

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

玄宗每年冬季和春初都要到此游乐。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侍奉的宫女将贵妃扶起,她显得娇滴滴的,身软无力;这正是她刚刚得到皇帝宠爱的时候。

“恩泽”有两意:

一指皇帝宠幸,二指云雨欢会。

写云雨欢会,不带色情,而以含蓄丽辞状之,是高明处。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头上装饰着轻轻摆动的金步摇。

在温暖的芙蓉帐里,她和皇帝欢度春宵。

“云鬓”,形容女子鬓发轻盈飘逸。

“金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

以金做成“山题”(山形的底座),用金银丝屈曲制成花枝形状,上面有金、银、翡翠做的花、鸟、兽等装饰,缀以珠玉,插在头上,随步而摇曳生姿,故曰“步摇”。

“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华贵帐子。

“芙蓉”即荷花。

参以下文“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脸似芙蓉胸似玉”、《感镜》“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简简吟》“色似芙蓉声似玉”等诗,则知此处不单单写帐,而有以帐上“芙蓉”与帐里“芙蓉”相比映之意。

“暖”,非仅指“芙蓉帐暖”,也有暗喻李、杨爱欢爱缠绵之意。

“度春宵”之“春”,一方面照应了前文中的“春寒”句,另一方面极言良宵之可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宵是那样的美好,只是苦于太短,干脆睡到太阳老高。

从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听政了。

“春宵”承上,属修辞上之顶真格,同时又开启下文。

“春宵”之可贵,正在其短,而李、杨鱼水和谐,爱意正浓,尤觉“春宵”之短。

这两句不但写李、杨欢情浓烈,亦含有贪爱怠政之意。

因为圣明君主亲躬政事,日夜操劳犹恐有失,决不会贪睡而“不早朝”。

而沉溺于个人情欲之中的君主,无论其情欲是否合理,都终非“圣明天子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她享受着君王的恩宠,侍奉君王欢宴,没有一丝空闲。

春日之时,随从君王游赏,夜晚之时,陪伴君王共枕。

“承欢侍宴”,据《新唐书·杨贵妃传》:

“……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晓音律。

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

帝大悦,遂专房宴。

”“夜专夜”指夜夜由杨妃一人独占侍寝之机。

这两句和上面其他几句一起,概括李、杨缠绵情状,将浓烈欢情与荒废朝政融在一起。

今日之沉缅美色,正是他日“长恨”的内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宫中的美女有三千多人,但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于她一身。

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

前面“回眸”一联,采用的是递升的夸张,此处用的则是递减,充分写出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她在华美的房屋中梳好晚妆,更显娇艳,准备着侍奉君王过夜;玉楼欢宴完毕,醉意中更洋溢着春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用了许多“春”字,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李、杨一系列的活动只发生在春天,诗人只是利用了“春”这一原型意象而已。

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是人的情欲勃发的季节。

细细品味《长恨歌》前半部分,我们就会发现,有“春”这一背景作衬托,李、杨的爱情就更加热烈,更显浪漫。

“金屋”,指专为女性所修之华美房室。

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年幼时曾说,如果能娶表妹阿娇作妻子,就给她造一座金房子住。

这里是指杨贵妃的住所。

“玉楼”,华贵的楼阁,《十洲记》:

“昆仑有玉楼十二。

”此指华贵的宫室。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凭借贵妃,杨氏一门兄弟姐妹个个拜爵封官,领了封地。

真是令人羡慕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天宝四载,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后,追赠其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叔杨玄珪擢升光禄卿;宗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锜为侍御史;杨钊为右丞相,赐名国忠;母封凉国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

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杨氏一门,出入宫廷,执掌朝政,势焰熏天。

“列土”,即裂土,封有爵位和食邑(分封土地)。

“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们都改变了心愿,不重视生男孩只想生个千金。

杨妃的得宠,居然改变了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

白居易如此写,目的很明确,仍是为了显示李隆基对杨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陈鸿《长恨歌传》通行本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楣”,门户上的横木,古时显贵之家门户高大,因以门楣称门第。

此句指杨家因生女而一门显赫。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骊山的华清宫,高高地耸入云霄;美妙动听的音乐,随风飘荡,处处都能听到。

此处是写音乐,更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

因为他们都懂音乐、爱音乐,音乐的美妙与持续隐寓着李、杨爱情的浓烈与缠绵。

而在这快活似神仙的背后,君王已忘了“人间”。

“骊宫”,骊山上的宫殿,即华清宫。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配合着管弦之乐,她轻歌曼舞。

皇帝如醉如痴,整日整夜,看个不够。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载:

“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歌舞丝竹在缓慢舒长的节拍下,渐趋于平稳,李杨长相厮守的爱情生活,也要就此在尘世间告终。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突然间,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宫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

至此,全诗的节奏和笔调,顿时由缠绵婉转,变为劲健快捷。

“渔阳鼙鼓”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

“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平谷区和河北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

“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这里泛指战场上的鼓声。

“破”,古乐舞曲中有“入破”,这里指破坏。

“霓裳羽衣曲”,唐代大型舞曲。

《新唐书·礼乐志》载,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经唐玄宗润色并作歌辞。

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天宝后曲调失传。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京城里到处升起了烟尘,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护卫着皇帝逃往西南。

“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

“烟尘生”,指发生战事。

“西南行”,指逃亡四川。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

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凌晨自延秋门出,随从仅宰相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内侍高力士及太子等人;亲王、妃主、皇孙以下,大都从之不及。

可知这次逃亡极为仓促。

“六军扈从者,千人而已”,情况本来十分狼狈,可是写到诗里,就和历史不一样了。

诗中用“千乘万骑”,有“为尊者讳”之意。

《傅雷家书》评价说:

“写帝王逃难自有帝王气概。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皇帝的仪仗车驾飘飘摇摇,行进中走走停停。

从京城西门逃出,两天才走了不过一百余里,来到马嵬坡。

安史叛军眼看就要杀来,逃难入蜀的队伍应该是没命地奔跑,为何行进如此迟缓呢?

这是因为“千乘万骑”本不想追随李、杨落荒而逃。

这两句反映出军心不稳、人心涣散,含蓄地烘托出兵变即将发生时的气氛,预示着悲剧的高潮即将出现。

“翠华”,皇帝仪仗队上树立的华盖,以翠鸟之羽毛为饰,故名。

“百余里”,指马嵬距长安一百多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护驾的六军不肯前行,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凄楚缠绵之中,绝代美人杨贵妃就这样被凄惨地勒死于马前。

“六军”,周代制度,天子六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后泛称皇帝的警卫部队。

“宛转”,犹展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凄楚缠绵的样子。

“蛾眉”,本指美女的眉毛,后借指美女,此处指杨贵妃。

《资治通鉴》载,到马嵬驿后,将士饥疲,多已愤怒。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起,要杀掉他。

正巧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拦住了杨国忠,诉说饥饿无食。

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复,军士就大呼:

“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在逃跑中,杨国忠被军士杀死。

唐玄宗听到喧哗之声,出门察看情由,并慰劳军士,命令军士收队,但军士不肯响应。

唐玄宗派高力士问是怎么回事,陈玄礼回答说:

“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唐玄宗说:

“贵妃深居,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回道:

“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

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玄宗只好命高力士把贵妃带到佛堂,将她勒杀。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

诗句以替罪羊之死,委婉含蓄地抨击了唐玄宗。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头上的花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无人拾取;其中有珍贵的翠翅、金雀,还有玉搔头。

“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

“翠翘”,一种镀成翠色的、像鸟儿翘着长尾样的头饰。

“金雀”,指雀形的金钗。

“玉搔头”,指用玉制成的簪子。

这些都是“花钿”的具体种类。

诗人一一细数,写香消玉殒之凄情惨状,宛然如在目前。

上文的“云鬓”句,虽然也是罗列静态性名词,但尾字“摇”却多少使句子具有了一点动感,这动感与李杨热烈的爱恋是映衬着的。

而“翠翘”句同样罗列静态性名词,全句无半分活力,这正与杨妃之惨死相宜,与“无人收”相呼应。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一代君王,面对此状,只能掩面痛哭,却无法挽救;回头眷顾,禁不住血泪交流。

“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无助与无奈。

既曰“掩面”,又曰“回看”,岂不矛盾?

其实,“掩面”是不忍见其死,“回看”是不忍无情地离去。

这里,一“血”一“泪”,一死一生,衬托出凄惨、痛苦、万般无奈的情状。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秋风瑟瑟,卷起漫天黄尘,君臣们历尽艰辛,通过盘旋曲折高入云宵的栈道,才抵达剑阁。

“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之间,是由秦入蜀的要道。

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

诸葛亮为蜀相时,命人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据历史记载,玄宗幸蜀并不经过剑门关。

白居易如此虚构,意在借助剑门关的险峻,渲染一种艰辛的氛围。

另外,入蜀之初在六月,七月即达成都,一路上的真实景况也不会“黄埃散漫风萧索”。

秋天乃万物凋零、生机消歇的季节,是生命悲剧的季节。

从春天到秋天,李、杨爱情也走向悲剧。

白居易虚构路途的险峻、时景的萧瑟,无非要与当时动荡的时局,与玄宗衰飒的心境相配合。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峨嵋山下行人稀少,太阳暗淡无光,旌旗也失去色泽。

“峨嵋山”,今四川峨眉山。

明皇逃蜀,并未经过,这里也是泛用典故。

“无光”与“薄”互文,渲染气氛,以衬托人物的心境。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蜀江一片碧绿,蜀山一派青葱,日日夜夜触动着君王的相思之情。

上句写连绵不断的碧水青山,下句写李隆基的内心世界。

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反衬回肠荡气的相思之情。

“朝朝暮暮”,用循环往复的动态变迁,衬托李隆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在行宫里望月亮,是一片伤心之色;空山夜雨里,听铃铛声响,是令人断肠的哀音。

这两句诗不直说唐明皇伤心断肠,而以悲凉之景,烘托人物的痛苦悲情,曲尽其妙。

“行宫”,皇帝外出时临时居住的宫室。

“夜雨闻铃”,栈道险要处,要拉铁索方能通过,上系铃铛,以便行人闻声前后照应。

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云: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

初入斜谷,属(遇)霖雨(连阴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明皇)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战乱平定后,时局好转,君王起驾回京,路经赐死杨贵妃的马嵬坡,徘徊留恋,不忍离去。

“天旋日转”,暗指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十二月唐玄宗回到长安。

去时同车共载,返时人如黄鹤,再经马嵬,怎能不倍感伤情!

“龙驭”,皇帝的车驾。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马嵬坡下,杨妃葬身之处,空有荒凉的泥土,再也见不到她美丽的容颜。

据史载,唐玄宗由蜀返回长安,途经马嵬坡葬杨妃处,曾派人置棺改葬。

挖开土冢,尸已腐烂,惟存所佩香囊。

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悲哀、痛苦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即“西出都门百余里”所指之地。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君看着臣,臣望着君,伤心的眼泪,打湿了衣裳。

向东远望长安城,放松马绳,任它前行。

马嵬坡距长安百余里,东望是望不到的,此处只是说长安从心理上感觉已近。

即将回到失而复得的京城,本该快马加鞭,然而玄宗怅然若失,意趣全无,只因美人已去,其他一切似已无足轻重,正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

“都门”,都城之门,这里代指长安。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回到宫中,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荷花、未央宫的杨柳,还是那样娇媚动人。

那荷花就像贵妃美丽的面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伤心落泪?

“太液”、“未央”,是对“池苑”的具体申说。

“太液”,即太液池,在大明宫内。

“未央”,汉有未央宫。

这里借指唐长安皇宫。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

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恋欲绝的处境。

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西宫、南内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清扫。

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

其中所突出的衰草这一意象,和人物的心情是对应的,同时暗示了被隔离的处境。

“西宫南内”,皇帝居住的皇宫叫“大内”,亦简称“内”。

唐代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

唐玄宗回京后,先住在南内。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宦官李辅国挑拨玄宗和肃宗的父子关系,把玄宗迁到西内的甘露殿,实际是幽禁。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当年的梨园弟子新添了根根白发,椒房的宫女太监们一个个容颜衰老。

“梨园弟子”、“椒房阿监”,都是承平时李、杨生活的见证人,而今都垂垂老矣。

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流转、今昔变迁之慨,已意在言外。

“梨园”,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

开元二年,选坐部伎子弟三百,唐玄宗亲自教法曲,号为“皇帝弟子”;因院所靠近禁苑的梨园,故又称“梨园弟子”。

“椒房”,后妃居住之所,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兼辟除恶气,使有香气。

后亦以“椒房”为后妃的代称。

“阿监”,宫内近侍之女官或太监。

“青娥”,年轻的宫女。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夜晚的宫殿中流萤乱飞,玄宗愁闷无语,悄然相思。

一盏孤灯相伴,灯草挑尽,仍然辗转难眠。

“夕”为时间意象,黄昏之时,最易引发人的思念与哀愁。

“殿”为空间意象,其空旷又易引发人的孤独之感。

“萤”指萤火虫,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所聚之处多为荒芜冷落之地。

萤火虫的微弱光亮与无边的暮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本已空旷的大殿更觉昏暗。

就在这一片昏暗中,惟有两种光,一是孤灯,一是萤火虫,更加烘托出凄凉的景象。

“孤灯”,除了表示数量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层情感色彩,实指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玄宗。

古时用灯草点油灯,过一会儿就要把灯草挑一下,让它继续燃烧。

“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它表示一种结果,也暗示一个过程,即一直挑至终了。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总觉得长夜漫漫,钟鼓迟迟不响,眼看着夜色一点点退去,天空渐渐露出曙光。

上句照应上文“夕殿”句,下句照应“孤灯”句。

一早一晚,暗示玄宗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杨妃。

“钟鼓”,报时的工具,所谓晨钟暮鼓是也。

“迟迟”,是说时间迟缓,拖得很长,这是不眠人的自我感觉。

“初长夜”,意为漫漫长夜刚刚开始。

“耿耿”,明亮之意。

“星河”,银河。

银河在即将天亮时愈显明亮,这是不眠人所见。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寒冷的鸳鸯瓦上,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