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320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docx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

目录

一、内容摘要…………………………………………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1-8)

(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悲剧艺术史书

(二)《红楼梦》是一部家庭悲剧艺术史书

(三)以林黛玉性格为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四)以王熙凤性格为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四、结束语……………………………………………(8)

五、参考文献……………………………………………(9)

六、注释…………………………………………………(9)

张鹏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以《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为例浅析其悲剧艺术

摘要:

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

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

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

关键词:

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

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悲剧艺术史书

别林斯基说:

“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

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

”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鲁迅说: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又说: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

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

”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炉,过洁世同嫌”。

这难道不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

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

《红楼梦》写出了女性的美丽、聪明、灵巧、纯真,写出了她们的血泪。

就拿林黛玉来说,林黛玉生于美女倍出的姑苏城,幼年丧母,童年其父亲林如海亦撒手西归,从小寄于贾府之篱下,其幼小的心灵早已铭刻着自卑,内心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然其又秉绝对之姿容,具希世之俊美,“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还有“多愁多病”的身的病态美,两相对照,悲剧之味尽显其中,而贾宝玉则生于官宦世家的贾府,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阴阳严重不协调的贾府是贾府的希望,然其“无故寻愁觅恨”,“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冲突,矛盾,必然有悲剧产生,其本性的叛逆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相互映衬,必将上演一幕幕“情天幻海”贾府悲剧。

社会环境难以超越,生于那个年代,现实决定了悲剧的上演。

而不是他或者她。

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见识……怎么才能让读者感她之所感,爱她这所爱呢?

此书采用了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那就是写了女孩们的结社和吟诗,或自吟自咏,于是读者听到了黛玉的悲吟,知道: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而宝钗则深明画理,兼通医道,宽厚待人,行为豁达,黛玉没有实现婚姻,宝钗没有得到爱情,两人都是同一场悲剧的牺牲者。

环绕他们三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

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惜春悲剧观绝望,青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而死;秦可卿、鸳鸯含冤而死……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婢妾制度的悲剧,这不是某一个女性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

《红楼梦》这杯香醇的美酒是用她们的血泪酿成的。

《红楼梦》作为对女性的颂歌,不仅加强了它作为女性悲剧的力量,而且是它之所以能够写出女性悲剧的原因。

俗话说:

“蓼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国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不是到了清朝末年才有的,它早已演出了两千多年。

中国历史上,围城中,什么都吃光了,主帅便带头杀了爱妾,分给军士吃。

有才情的女子常有,但曹雪芹也是不常有的。

因为他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这是悲剧。

“宫怨”诗,已经算是同情那些不得宠的嫔妃宫女了。

但也只不过替他们怨没有得到“君王宠幸”了。

如果用这个眼光看,贾元春,入宫受宠,全家沾光,“烈火亨油,鲜花着锦”总该不是悲剧了吧!

可是,请看她奉旨回娘家省亲。

说不尽的繁华富丽之中,却是一片呜咽哽噎之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使读者隐约窥见元春内心深处高出流俗的光辉。

曹雪芹眼中看得出的悲剧,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就是贾宝玉眼中才看得出的悲剧。

鲁迅说: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掩住的女性的美,也仅仅在宝玉眼前拉开帷幕。

可以设想,如果从贾政、贾母、王夫人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悲剧都不成其悲剧,有的是咎由自取,有的是死有余辜,有的是命中注定,有的是活该……

作者在尊重、颂歌女性的立场上才写出这惊心动魄,震撼灵魂的悲剧。

二、《红楼梦》是一部家庭悲剧艺术史书

《红楼梦》不仅仅写了那一批批象征青春、爱与美的女儿悲剧,也是一部贵族世家衰亡史。

首先,从它在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书名来看。

《石头记》“石头”是个具有多重隐喻内涵的象征体,其中包含石头城(江陵造曹家所在地)的意义,以《石头记》命名,反映家庭盛衰的创作构思,而《金陵十二钗》的命名,则反映了女儿悲剧。

其次以小说总纲的前与回的匠心独运来看:

第1回目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与“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相对,神话构思,有石头下凡,又有绛珠还泪。

第2回,有演说贾府,又有黛玉丧母。

第3回,既有雨村复职,又有宝黛会面。

第4回既有护官符,四大家庭,又有薄命女。

第5回,既有暗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判词,又有与《好了歌注》相对应的形象概括。

再次,从人物形象说,主要人物贾宝玉和王熙凤是双重悲剧联系的纽带。

贾宝玉是爱情婚姻悲剧的男主角,是作者情感经历的寄托者,他既是女性崇拜者,又是诸女儿悲剧的目睹和亲历者。

作为贾府的继承人,他的判逆加速了家庭的败亡。

王熙凤是家庭悲剧也是一些女儿悲剧的制造者,同时又是这两个悲剧的承受者。

对贾宝玉,一则不钟情于“文章经济,官宦仕途”而独喜琼闺绣阁和玩脂弄粉,另一方面,对摆脱不了文章经济附庸风雅,他生活的环境不允许他只钟情艳曲,“寅时吃卯时粮”的庞大家族贾府需要他维系和支撑,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他不得不读八股,不得不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的反叛,只限于不适合自己的方面,而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根源--封建制度和礼教,因此,他的叛逆只能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他只能更加痛苦,而他的理想,美好的憧憬在痛苦的挣扎中渐渐淡去。

曾经生活在一起的姊妹们相继离去,自己生活的贾府日见衰败,他失望了,特别是在爱情婚姻方面,他无限钟情的林妹妹却不能得贾府统治者贾母、王夫人的认可和理解,这让他更加迷惘和痛苦,虽然他爱薛钗,但这种爱比不得他对林黛玉的爱,爱薛宝钗是因她天生丽质,文才德兼有,而钟情于林黛玉,则是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情感交融的爱,这种爱是基于双方的认识,理解而生发的矢志不渝的爱,“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这是人世间痛苦的莫过如此,在孤傲对抗庸俗,高洁对抗肮脏,美好的理想对抗冷酷的现实中,他失败了,他毕生理想,希望终为泡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鲁迅:

《娜拉走后怎样》),安娜·卡列尼娜,她自杀了;马丝落娃,她堕落了,而贾宝玉,他能超脱的了吗?

悲剧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走了,到大荒山无稽崖去了。

这不是贾宝玉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的反抗者的失败,这当中固然有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但贾宝玉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而没有摧毁其真正的根源,也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这种改良主义不彻底的批叛,则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

此正应了“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她是四大家庭联络有亲的代表和荣国府的实际掌权者,贾府各种矛盾的焦点,她的贪婪自私和阴险狠毒所制造的罪恶,成为贾府败落的重要原因,但在男权统治和支配下,她也逃脱不了“薄命司”女儿的共同命运。

最后,从《红楼梦曲》的创作自白来看,明显包含着两种情感和两重内容:

一是对“当日闺女闺情”的追亿;二是对自我经历的某种追悔。

“追忆”之情化作“使闺阁昭惜”的创作动机,“追悔”之情则包括对“堂堂须眉”的自责和对家庭衰败的痛惜,并化作“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的创作愿望。

但这并非单纯的自我忏悔,而是对家庭悲剧的反思。

女儿悲剧和家庭悲剧,就是上述两种感情的创作心态在作品的实际体现。

总之双重悲剧之间相互有机联系。

大体而言,年轻女儿是形象主体,家庭盛衰构成基本环境。

家庭盛衰是小说中描写的整体生活内容,而儿女命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小说的重心但不是全局,更不以宝黛爱情代替或浓缩《红楼梦》反映的广阔社会。

家庭悲剧是腐败事物的灭亡,对作者而言,它也曾有过美好的往昔;而女儿悲剧则是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是随着家庭悲剧发展的,其结果是美丑同归,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整体毁灭。

《红楼梦》的双重悲剧的创造,具有深刻的历史、美学和哲理意蕴。

(一)、《红楼梦》解剖了家庭内部矛盾的发展,揭示其没落的必然性。

与此相联,《红楼梦》也对皇权、贵族集团、官僚政治等封建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批判,但重点是贵族世家。

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末世。

内部统治者的腐败,继承者的荒淫堕落,清醒者的拳逆“自杀自灭”的内部争斗。

使这座看似金碧辉煌的大厦面临坍塌的必然。

在男性贵族腐朽无能的贾府不是没有能人。

王熙凤和贾探春是年轻女性佼佼者。

熙凤治丧、探春理家,都显示出来的才干。

她们都是贾府末世的“补天”者,而且又恰是毁者,这就是一个具有深度的层次上揭示出家族悲剧的历史意蕴。

(二)、《红楼梦》不仅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写出封建社会女性的不幸命运,更主要是表现了作者是带有朦胧近代色彩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

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

”所谓有“清净儿女”,不仅是作为个性生命实体,而且是作为腐朽的男权社会的对立面作为美、青春和爱的象征而受到赞颂的。

《红楼梦》编织了一个无可逃遁的命运之网,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逆者顺者天者都陷没其中,它显示丑恶现实对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的《红楼梦》毁灭,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应当被整体否定程度了,女儿悲剧的美学意蕴就在于它具有近代色彩的女性美和人性美的颂歌和悲歌。

(三)、《红楼梦》还显示出“终级关怀”的哲理意蕴。

一方面,在对家庭悲剧的反思中,表达了他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某种直觉把握,表现出对封建秩序的稳定性和永恒性的怀疑和否定。

如果说贾府是贵族世家,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其没落是必然的,可是贾雨村与世袭门荫的贾府贵族不同,他是科举出身,其仕途已经浮沉,最终也成为封建政治的弄潮儿牺牲品,这与贾府的盛衰相互映照补充。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另一方面在对女儿悲剧的反思中,表现出对“情”的地位和合理性必然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精神命运的思考和探寻。

当古代小说家纷纷从宿命论因果观和其他宗教迷信是寻找思想武器,用以解释现实、宣示劝惩的时候,曹雪芹却以其对传统文件的摄取和改造,创造出体大思深的《红楼梦》,为人们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思考。

三、以林黛玉性格为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红楼梦》中另一中心人物就是林黛玉,她富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

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

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

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

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

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

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

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

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感情很丰富又很有才华,是本书的灵魂人物。

林黛玉用她一生演唱出一首缠绵哀艳的恋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流著她心上的血、眼中的泪,给她做成了纪录,这恋爱至上主义的少女便永远活在中国千千万万人的心中、口中。

四、以王熙凤性格为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王熙凤。

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

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

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

在王熙凤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王熙凤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

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王熙凤,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王熙凤。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王熙凤,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王熙凤的形象。

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王熙凤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

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

“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王熙凤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

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惋惜的。

王熙凤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结束语:

《红楼梦》既是象征青春、美与爱的女性的毁灭,更是整个人的毁灭。

现实主义大师留给人们的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着不熄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6次印刷P498——P515

[2]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2003年11月第5次印刷P292

[3]曹雪芹、高鄂《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第1版

[4]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5]胡文彬,周雷《海外红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6]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

[7]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释

1《中国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第五零二页。

2《中国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第五零三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