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6506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学案

第10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B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A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革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排除C项;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19.4·浙江高考·11)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

“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

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

”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湖北新军起义B.护国运动

C.“二次革命”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结合所学,1924年国共合作,1926年正式出师北伐,讨伐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D项;1911年湖北新军起义,即辛亥革命,排除A项;191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排除B项;1913年,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力主武装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排除C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

这场争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故C正确。

A、B、D的结论都无法根据材料得出,“确定了”“认清了”“消除了”都是完成时,片面解读了材料或者完全错误地解读了材料,跟材料意思不符。

4.(2018.4·浙江高考·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

A.北京B.南京C.上海D.武汉

【答案】C

【解析】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21年的上海,故A、B、D项都不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

5.(2017江苏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A

【解析】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说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讲的是中共的主张,并不代表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共机关刊物代表的工人阶级的观点,不是知识分子的共识,故C项错误;中共机关刊物代表的工人阶级的观点,不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D项错误。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2.国民大革命。

1.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2.国民大革命兴起的背景、过程、结局。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 五四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

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

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3)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3)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 国民大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2)标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影响: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目标: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过程:

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2)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考点精讲

1.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典例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D项正确。

[概念解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

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典例2.(2019·衡水中学高三摸底考试)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及,故A项错误;从1894年至1920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数量激增了100多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涉及,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的数量剧增并不等于新型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五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典例1.(2019·钦州三模,29)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这说明(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答案】B

【解析】工农运动是大革命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由于国共合作推动工农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不了重大成果,故C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失败的,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国民革命的新特点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典例2.(2019·衡水高考模拟)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

“(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

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

D.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得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北方国民党组织的改造,并发展了党员,取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

[知识拓展]北伐战争体现的爱国精神

中华儿女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北伐战争中爱国主义最显著的特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中华儿女用爱国主义的热血挥洒在神州大地的英雄史诗。

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热潮,成为北伐战争中爱国主义的又一突出特点。

考点精练

1.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答案】B 

【解析】从人们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生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B项。

2.某同学在看完一部电影后,在笔记上写下这样一段内容:

“如椽巨笔写春秋,浪打南湖忆旧游。

十万红旗乘大道,一轮明月照神州。

”这部电影应该是(  )

A.《建军大业》      B.《建国大业》

C.《建党伟业》D.《八月一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南湖”“一轮明月照神州”可知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C项正确;A、D两项为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B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二十八日,和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说:

“……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

”下列选项与该会议相关的是(  )

A.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B.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两个中国”的席位

【答案】B

【解析】“二十八日,和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说:

‘……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可得出所叙述事件为巴黎和会。

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以“委任统治”的方式转让给日本,故B项正确。

4.(2019·枣庄模拟)“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5.(2019·山西大同、阳泉模拟)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

6.(2019·北京东城模拟)《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该事件(  )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与五四运动一致。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指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

7.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

这一事件(  )

  评论一:

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

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答案】B

【解析】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巴黎和会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与材料中“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相符,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

8.费正清说:

“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

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

”这次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D

【解析】由“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可知这是一次秘密会议,结合选项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应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D。

9.“如果最近一周内广州军和唐生智联合起来确实占领了长沙和长沙以北湖南全省,那么在这里、在北方将产生异常巨大的后果,这将是对吴佩孚新的沉重打击,可能使吴佩孚全军覆没。

”材料中所反映的这场战争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广州军”“吴佩孚”等信息可知是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它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故C项正确;A项是遵义会议,B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D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胡适指出:

民国十三年以后,国民党一度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

国民党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B.国民党的改组

C.黄埔军校的建立D.共产国际的帮助

【答案】B

【解析】北伐战争的胜利在1927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国十三年”可知为1924年,结合所学,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国共两党合作,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一大而非黄埔军校,故C项错误;共产国际的帮助是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1.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

这说明共产国际(  )

A.视国共关系为中国头等要事

B.意图干预中国革命道路

C.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D.旨在实现国共和平共处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说明共产国际重视国共关系,故A项正确;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并非干预中国革命,故B项错误;共产国际通过指示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此时国共两党非敌对关系,不存在两党和平共处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

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吕思勉意在强调(  )

A.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

B.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C.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D.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

【答案】B

【解析】根据“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可知外来侵略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所以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故B项正确。

13.(2019·广西南宁模拟)1924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这说明(  )

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B.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

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反映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故A项正确;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故B项错误;材料“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不能推断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故C项错误;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故D项错误。

14.(2019·河北邯郸模拟)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

“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

”这说明共产国际(  )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可知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指导,故C项正确。

15.1927年5月,国民党中执委训令“河南各省党部、各农民协会、各妇女协会等,均停止活动,应即听候中央调查。

”同时,湘、鄂农民运动也逐渐被镇压下去。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

B.国民党惧怕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其统治

C.中共忽视领导农民运动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B

【解析】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故A项错误;国民党停止农会活动,镇压农民运动,反映出对农民运动的惧怕,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并没有忽视领导农民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此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尚未提出,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