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210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人教版整理最新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阶段特征

从列强侵略看。

主要争夺国家有所变化:

一战后,日美在华展开新一轮争夺,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对华政策:

依然是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争夺对华控制权。

随着大革命兴起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列强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扶植蒋介石,这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从国内反动政权看。

经历了两个反动政权的更迭:

由北洋军阀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是中国社会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政治代表,被大革命基本摧毁。

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看。

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尽头。

激进民主主义者随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在经历过器物、制度层面反封建斗争失败后,开始从思想层面反封建——掀起新文化运动,但是前期新文化运动也未能为民主革命指明正确道路。

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日益深入,开始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从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原方向,为中共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1919年5月至1923年底,中国新的政治力量不断壮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共诞生,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中共“二大”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此时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以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为起点而兴起的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随着革命的深入,另一个新的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

统一战线内部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与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勾结,背叛了革命;加上中共处于幼年时期很不成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大革命最终失败。

考点精析一

第五章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

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

《新青年》。

(5)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

(3)后期内容: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5.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性)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国内:

①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独裁、混战。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阶级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思想条件)。

6.五四运动的进程

7.五四运动的意义

(l)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李大钊、陈独秀等是领袖。

8、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彻底性表现:

(1)反帝的根据:

①从斗争起因看:

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

“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的根据:

①从斗争目标看:

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

“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

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9.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

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③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其不同点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①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④结果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0、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1)从领导力量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运动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的卖国,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2)从运动的规模和发动群众的广泛性来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因惧怕工农,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五四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中国城乡。

从卷入的阶层看,工、学、商男女老幼者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1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

“新”在何处?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主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发展前途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中共诞生后,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掀起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大革命兴起,直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诞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应练习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有:

①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 ②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广泛传播 ③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④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

2、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B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有B

①陈独秀的《敬告青年》②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③鲁迅的《狂人日记》④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⑧D、②③④

4、导致新文化运动中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是A

A.俄国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  D.“问题”和“主义”之争

5、陈独秀指出:

“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句话说明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新文化运动有对东方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A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6、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派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7、下列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A.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B.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D.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8、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D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二节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D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2.五四运动与以往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是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目的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④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D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3、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对这话的正确解释是C

A.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B.工人阶级促成运动初步胜利

  C.工人阶级自觉担负革命责任  D.工人阶级的参加改变了运动性质

4、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①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B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5、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最主要的依据是D

A.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口号  

B.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

  C.它的先进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6、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什么不同?

与二者比较,新文化运动又有哪些进步?

(1)不同点:

政体:

维新思想主张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政体;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政体。

斗争方式:

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变革现实。

民主革命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土地:

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革命思想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2)进步: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

义。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国内条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B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共“一大”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主要是指“一大”B

A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B提出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党的奋斗目标

C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是B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组织发动第一次工运高潮

C制定中共民主革命的纲领D发动武装起义

4.中国共产党和以往任何政党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阶级基础②指导思想③反帝反封建④奋斗目标C

A.①②③④ B.③  C.①②④  D.②③

5、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原因在于B

A.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C.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D.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成现

6.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过程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尚未完成的工作是C

A.明确党的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B.确定党的名称和党的纲领

  C.明确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D.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

第六章

考点精析二

1、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

(1)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从国内国际形势看:

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协同侵略中国,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又联合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

一战期间,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战后又重新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地压迫。

在帝国主义策动下,军阀混战不断,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对于国共双方来说,合作都是必要的。

中共方面:

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国民党方面:

孙中山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深感国民党改组的必要性。

可能性:

而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再加上共产国际帮助。

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2)合作的方式: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

原因:

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②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使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③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以合法身分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组织形式是:

中国国民党。

(3)合作的实现: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三大”政策。

2、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1)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①民族主义:

旧民族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②民权主义:

旧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空洞口号;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反帝和民权结合.③民生主义:

旧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2)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手段也是空的。

正如毛泽东说的: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3)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的关系

基本一致:

反帝反封建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原则区别: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做比较,指出四点,其中“

(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

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

”“

(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

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纲领。

三民主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

(三)宇宙观的不同。

(四)革命彻底性的不同。

教材只概要写了

(一)

(二)两点主要的原则区别。

由第一点可以看出,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更具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

由第二点可以看出,共产党的革命目标更为远大崇高。

(4)国共两党的区别

指导思想不同。

中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政党性质不同。

中共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利益,国民党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

奋斗目标不同。

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而中共在完成新民主义革命任务后,还要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3、辛亥革命与1927年大革命的比较:

(1)不同点:

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大革命是在国共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革命结果不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大革命打垮了北洋军阀。

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党人力量;大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2)两次革命失败的相同点:

客观上都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辛亥革命中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大革命中英美帝国主义支持蒋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主观上都由于革命领导者的软弱、妥协,致使革命失败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发动群众,把权力交给了封建军阀;大革命中,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对蒋姑息并压制工农运动,妥协退让。

4.中共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阶级矛盾。

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总体上坚持城市斗争道路,反对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

在党的创立时期,中共主要集中精力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出现了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工人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在这次伟大的斗争中,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受到锻炼和考验,充分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彻底革命精神,同时也给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

大革命时期,工农革命运动经历了由低潮到重新高涨再到失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在中共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农民运动最早兴起在广东,以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为代表,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多次举办为契机向湘鄂赣桂等省迅速漫延,以湖南省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工人运动以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为标志,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以省港罢工工人随军出战、汉阳工人罢工、上海三次工人大起义和汉口、九江英租界收回为标志,掀起了支援北伐战争和反抗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斗争。

所有这些斗争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5、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国民革命的结局:

既是胜利了,或者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国民革命又是失败的。

如何理解这一结局:

①前者的原因:

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实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部分目标。

②后者的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国民党由革命走向反动;北洋军阀的统治被基本推翻,但又确立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但从总体看,国民革命是失败的。

对应练习

第一、二节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D

2.1923年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A

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同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

  C.帮助国民党改组,使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D.必须坚持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3.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首要前提是A

A.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C.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D.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4.“中国现有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中共提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D

A.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国民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C.其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D.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5.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别在于D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民族压迫

  C.节制资本    D.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

6.在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主要特点有C

①强调阶级性②民权的广泛性③与反帝斗争结合④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国民党“一大”进行期间,宣言审查委员会宣言中将收回租界、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

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大会就毫无意义。

这表明孙中山①把反帝视作“一大”主要内容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具体目标结合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④完全接受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B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8.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

“有人说‘清室推翻后,民族可以不要’。

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D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的问题上模糊不清  D.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要求

9.下列对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的新三民主义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B

A.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B.各阶级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