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684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docx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

第四章物态变化(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

全章概述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熔解、凝固现象,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

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4节,建议5课时。

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1课时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说明与建议

章图与配文

章首图雾凇,给学生一个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的美丽景色,再配合文字的描绘。

希望能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对这千姿百态变化的探究欲望。

我国有些地区可能见不到雾凇,老师可以利用冰箱自制同样美丽的人造雾凇向学生展示。

随着人造雾凇的消失,带着问题进入本章学习。

当然根据各地条件不同,还可以充分运用图片、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

阅读指导

是让学生在进入本章学习前,对本章介绍的知识的脉络有个大概了解。

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说明与建议

温度计想想做做

学生对温度的说法并不陌生,其理解和教材中关于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说法也基本相吻合,教学中仅此而已,不必作进一步解释。

这里重点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实验中最好热水足够热(不能烫),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尽量让学生都做,然后分别说出左、右手的感觉,讨论哪个手的感觉是正确的?

为什么?

实验完后继续引导学生找凭感觉是靠不住的例子,如井水“冬暖夏凉”等。

这样就涉及到测量的科学问题。

演示

自制温度计最好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动手做。

这种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来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

可以告诉学生,其他道理待以后学了大气压的知识就明白了。

这种温度计的制作,可以留到课后进一步完善(如标明刻度、改用酒精等)。

要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温度计。

结合挂图、幻灯等多媒体手段,要使学生明确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和符号)及测温的基本原理。

要明确使用各种不同温度计的基本方法:

1、了解各种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最高和最低温度。

2、不同的温度计的用途。

3、要使学生了解三种常用温度计的刻度范围。

要使学生会用温度计,一定要有使用的实践活动。

想想议议

在学生认真观察和了解温度计的基础上,通过想想议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果所测温度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家庭用寒暑表的量程一般在-30°C到50°C之间,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摄氏温度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熟悉摄氏温度。

这里要注意区别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而°C常常是摄氏温度的单位。

要特别强调摄氏温度的写法(30°C)与读法(三十摄氏度),不能写成“30C”或读成“摄氏三十度”。

学生应记住摄氏温度的0°C和100°C是怎样规定的。

想想议议

为了让学生对各种温度有所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

对表中的一些空栏,如“我国最低气温”可以让学生查阅其他资料(如地理书等),有的空栏也可以课后了解后再完成。

体温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都是在测量温度的同时,可以直接看到读数,而体温计插入人体后由于直接读数不方便,专门为体温计设计的“缩口”保证了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温度值不变。

要让学生了解体温计的毛细管的精细结构方面与其他玻璃温度计的不同之处。

但是对这些技术细节了解即可,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体温计教学要强调体温计在实际使用的方法上与其他温度计的区别和注意事项。

想想议议

这里列举了用玻璃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三种错误的方法:

1、玻璃泡位于容器底;

2、玻璃泡位于容器壁;

3、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另外使用温度计时还要注意:

1、要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3、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要平视。

科学世界

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随温度的升高,铝的热膨胀最显著,依次排列为铜、铁、钢。

将长度相同的不同薄金属片叠在一起,两头用铆钉铆合,就是所谓双金属片。

如果点燃蜡烛,加热双金属的中间部分,两条金属片会从中间拱起(参阅本章参考资料5)。

由于热膨胀程度不同,两条金属片会弯曲成月牙形。

利用这个现象,许多自动化的装置和仪表上使用了双金属片。

金属温度计的指针是用双金属片带动的,能自动指示温度。

利用双金属片还可以制作温度调节器来自动保持室内温度等。

利用日光灯上的废起辉器可以做水开自动报警器。

把起辉器内玻璃泡里的双金属片(即静、动触片,图4-1)放在水壶嘴口,然后与蜂鸣器、干电池串联即可。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找有关温度单位的错误说法,可以不局限于电视、报纸。

各种书籍和大人们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讲话都可以列举。

2、关于地球表面的最低、最高温度和地点、时间问题,不一定局限于地理书中的答案。

也可以是学生查到的最新资料,或者不同于地理书上的其他说法。

3、热力学温度是很重要的知识。

为了减少学生负担,本书未介绍它。

在这个栏目尝试用一种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热力学温度。

学生可以仿照摄氏温度为它起名,设置单位符号等。

老师最后介绍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T=t+273.15K。

第四章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说明与建议

状态变化

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用学生熟悉的物态变化引入新课。

再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并举例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说明熔化和凝固的物理意义,强调熔化和凝固都是过程,完成每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本实验前,教师要结合挂图或书中内容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还要准备几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本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都参与,在实验室进行。

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给出一定的物理情景后,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想和假设。

再由学生结合课本图4.2-1,利用书中推荐的两种固体的熔化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制定计划)。

实验时,要注意将海波碾成粉末。

由于蜡不便碾成粉末,可以在实验前先将蜡熔化后插入温度计至中间偏下位置再凝固,然后用熔凝过的蜡做熔化实验,实验的重复性较好(当然海波的熔化实验也可以照此准备)。

每个实验小组最好5~6人,按报时、报温度值、报物质状态(是固态、液态,还是固液混合)、记录和照顾仪器等分工,注意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学习画出海波和蜡的熔化曲线。

这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以下环节进行:

1、在课本上图4.2-2和图4.2-3上描点;

2、连接各点画出比较流畅的曲线;

3、思考曲线代表的意思的环节。

根据收集的证据和分析论证,要求学生得出探究的结论,即总结出海波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最后要写出实验报告。

探究的评估、交流与合作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发现与其他组的结果不同,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交流,在需要重新观察时,一定要重新观察。

教师要鼓励学生指出本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的缺陷并提出其他的熔化实验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可以自由掌握对凝固过程的观察。

熔点和凝固点

结合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熔化曲线,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的结论。

用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来鉴别晶体和非晶体,是一种重要的鉴别方法。

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已经列出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象直接按课本图4.2-5所示的曲线讲。

教师应知道,海波熔化后由于会发生过冷现象等原因,再凝固时不可能得到图4.2-5的凝固曲线(这是理想情况)。

虽然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但它们的图线不一定对称。

小数据

会看数据表,会查数据是学生应掌握的一种技能。

可问学生“酒精在零下50摄氏度会凝固吗?

”“古时候炼丹炉(熔金)的温度有现在炼钢炉内的温度高吗?

”“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

”等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到数据表中找答案。

想想议议

1、通过对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

三段分别对应温度下降、温度不变、温度下降的状态,分别为液态、固液混合态、固态。

2、还是考察学生是否会查数据表以及灵活运用数据的能力。

不能用水银温度计,可以用我们实验室用的酒精温度计(刻度要增加)。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组织学生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对照图4.2-4的温度变化曲线阅读课文。

然后举例说明这现象的应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了解如何应用知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是非常典型的熔化吸热的例子,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2、可结合书中在最后介绍的凝固放热的例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决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

在北方初春融雪的日子,天气寒冷,要多穿衣服防止感冒。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炼钢厂,在浇铸钢锭时是如何避免钢锭凝固时放热所产生的高温的。

3、晶体。

熔点是80°C,持续16分钟。

第四章物态变化(三、汽化和液化)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说明与建议

想想做做

该实验让学生做,塑料袋要透明,要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

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只要将有酒精的塑料袋一角沉入温水中,塑料袋便马上鼓起。

这时学生再寻找酒精,自然会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

”的疑问。

沸腾

解释沸腾是汽化现象时,要强调“内部和表面同时”、“剧烈”两个特征。

为了与蒸发的“只有表面”、“任何温度下(不剧烈)”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埋下伏笔。

探究水的沸腾

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猜想和假设。

本实验可参照“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来制定计划,在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要强调每一个学生的认真观察。

杯口盖一张纸可以减少热损失。

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操作还要在此进一步复习巩固。

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更仔细,老师可要求学生叙述气泡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可能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量出的沸点值误差较大,可结合下面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小数据

学生要学会看数据表,结合图4.3-2实验看水的沸点。

可以告诉学生,高压锅内由于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C。

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C。

关于大气压的更多的知识将在以后学习。

要让学生记住酒精、水银等常见物质的沸点。

蒸发

通过跟沸腾对比,说明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之一。

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己举例,以加强对蒸发现象的认识。

可以归纳蒸发的三个特点

1、发生在液体表面;

2、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汽化进行得缓慢。

想想做做

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应该让学生做一做。

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得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能够烧开水的现象。

蒸发

1、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

2、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蒸发吸热后,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

想想做做

可以通过小实验中用风吹和不用风吹的效果进行比较,而对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进行复习和验证。

对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书中没有直接给出。

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充分讨论,总结出:

1、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蒸发致冷

注意讲清楚: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依附物、留下的液体、空气)吸取热量,致使周围物体变冷。

课本图4.3-5表示,酷暑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而人刚从水中出来,因水蒸发很快会从人体表面吸取大量的热,所以人感觉到冷。

液化

可以将充满酒精气体的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来后,浸入冷水中,由于温度降低,酒精液化,塑料袋变瘪。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气体液化,体会液化的一种途径棗温度“降到足够低”的含义。

液化的第二种方式,即压缩体积。

这个方式学生不熟悉,可以举液化石油气的例子。

家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态后装入钢罐的。

还可以举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例子,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这里要告诉学生,液化与汽化是相反的过程,既然液体气化要吸热,那么气体液化就要放热。

可以举水蒸气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的例子来说明。

STS电冰箱

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这部分内容虽然没有知识点方面的要求,但是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习惯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

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

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典型体现在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

介绍电冰箱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是安排这一段内容的目的。

要求学生回答的三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答案。

还可以让学生研究自己家的电冰箱说明书。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利用冰的致冷作用,可以防止饭菜变馊。

这里再介绍一种利用蒸发致冷保存食物的方法。

倒一盆冷水,将一只盛有饭菜的篮子搁在离水面稍高处,将一块白纱布缝成圆筒型,下面浸入盆里的水中,上端用夹子夹在篮子柄上,放在通风处效果更好。

因为纱布能沿着自身的纤维结构将盆内的水吸上来,随着水的蒸发,周围的温度就会降低,饭菜就不容易变馊了。

2、以一般家庭用液化气罐为例,罐内的液化气重15kg,容积35.5L,汽化后体积增加16倍。

3、类似这个例子的还有热天从冰箱拿出可乐罐。

可乐罐外面沾满了水,擦干了又出现水,好像擦不干似的。

这是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物体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凝结,由于液化附着在金属的表面上。

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金属表面发生液化,所以擦不干。

第四章物态变化(四、升华和凝华)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说明与建议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在寒冷的天气里,从口中哈出的水蒸气就会因为温度特别低而凝华成小冰晶。

又如电冰箱冷冻室的水蒸气既可先液化后再凝固成冰,也可以直接凝华成霜。

本节只要求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放热,凝华吸热。

想想做做

本实验可以给学生做,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溢。

试管放入热水中后,立即可见碘升华产生的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又凝华成固体碘。

应使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生活中有许多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课本图4.4-1),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樟脑片(丸)的原料是从樟树中提炼出来的,或者以松节油为原料制成的合成樟脑制作的。

这些原料制造的樟脑片,都符合国家医药标准,对人体无害,能防虫、防霉、防腐,广泛用于保存衣服、书籍等。

注意樟脑片与卫生球的区别。

卫生球实际是萘丸,萘有一定的毒性,不适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国家工商局为此发了“关于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脑丸坑害消费者行为的通知”。

科学世界

这是一篇摘自《北京晚报》的报道,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能说出道理的,不管对错都应当鼓励(这个问题本身还没有答案)。

动手动脑学物理

1、调查答案,或经长时间观察得出答案。

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

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

3、利用学习到的热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不但能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如检索资料、调查研究,相互讨论,实事求是。

学生的文章可以不限文体,不限长短,如小论文、科幻、摘要均可,但一定要注明知识的来源。

STS水的故事

要求学生读了这篇文章,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热学是气象学的基础知识,每天各地的天气预报已经越来越受重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学习中,了解气象科普知识。

对自己家里的用水调查,可以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如每天用水情况(估计):

洗衣多少,洗澡多少,抽水马桶多少等,每个月实际用多少(分析估计误差原因)?

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预测在实施措施中会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果完全实施后每月能够节约多少水?

喷灌是当前农村灌溉和城市绿化灌溉比较先进的技术。

喷灌是将压强超过大气压的水流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呈雨滴状散落的灌溉方式。

它按作用过程中可移动的程度分为:

固定式灌溉系统、半固定式灌溉系统和移动式灌溉系统。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社会对居民用水的净化过程,建立爱护水的意识。

也可以与化学课的内容联系,了解制作纯净水的过程。

第四章物态变化(参考资料)

温度计的发展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

根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围的不同,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等。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642)发明的。

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图4-2)。

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

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

这种温度计,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误差大。

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改进,如把玻璃管倒过来,把液体放在管内,把玻璃管封闭等。

比较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的温度计,他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这样的温度计已具备了现在温度计的雏形。

以后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精确的温度计。

他观察了水的沸腾温度、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盐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经过反复实验与核准,最后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0°F,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F,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F,用F代表华氏温度,这就是华氏温度计。

在华氏温度计出现的同时,法国人列缪尔(1683-1757)也设计制造了一种温度计。

他认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太小,不宜做测温物质。

他专心研究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的优点。

他反复实践发现,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结冰温度和沸腾温度之间,其体积的膨胀是从1000个体积单位增大到1080个体积单位。

因此他把冰点和沸点之间分成80份,定为自己温度计的温度分度,这就是列氏温度计。

华氏温度计制成后又经过30多年,瑞典人摄尔修斯于1742年改进了华伦海特温度计的刻度,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把水的冰点定为100度。

后来他的同事施勒默尔把两个温度点的数值又倒过来,就成了现在的百分温度,即摄氏温度,用°C表示。

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

°F=9/5°C+32,或°C=5/9(°F-32)。

现在英、美国家多用华氏温度,德国多用列氏温度,而世界科技界和工农业生产中,以及我国、法国等大多数国家则多用摄氏温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工业技术的需要,测温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由于测温范围越来越广,根据不同的要求,又制造出不同需要的测温仪器。

下面介绍几种。

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

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电阻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

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的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

电阻温度计使用方便可靠,已广泛应用。

它的测量范围为-260°C至600°C左右。

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

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

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

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

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

这种温度计多用铜——康铜、铁——康铜、镍铭——康铜、金钴——铜、铂——铑等组成。

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浊测量。

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3000°C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C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

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

其测量范围为500°C至3000°C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

人体正常体温

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为37.3°C,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

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2~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