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7196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西省高安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知道,在地表,不同的地方即使自然条件相似,生活的物种也很不一样。

譬如南极有企鹅,而北极却有北极熊。

一个物种只有能够自由迁徙,才会远远地扩散开来。

这可以解释不同地区的鸟类和海洋鱼类为何几乎都一样。

但是最近,从加拿大的矿井到印尼海床底下的沼气穴,人们在全球相隔万里的许多地方,发现了19种几乎一模一样的微生物。

最让人吃惊的是,它们都藏身在地下深处,不吃不动,形同“僵尸”。

这些深藏地底,又缺乏活力的微生物,竟能散布得如此之广,这对谁的想像力都是一大挑战。

这些微生物是一个叫“全球钻探队”的团体发现的。

这个钻探队的成员遍布全球,他们的工作是动用全球的钻探设备,考察地表以下直至2千米深处的微生物分布情况。

取得的土壤样本统一送交位于美国的海洋生物实验室。

在那里,科学家对土壤中所含微生物的DNA进行分析。

结果科学家鉴别出19种微生物,它们在送交的各地样本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一般来说,如果一种微生物寄生在人畜或者鸟类身上,然后随着宿主被带到全球各地,那么它的分布广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这些微生物都生活在地下,不可能寄生到人畜和鸟类身上。

它们怎么会散布的这么远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采集自不同地点、看似一样的微生物,或许并没有亲缘关系,所以并非同一物种。

它们看似一样,只因为地球表面任何一处的微生物,一旦埋入地下深处,在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中,都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这在生物学上叫“趋同进化”。

趋同进化就是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当身处相同的环境时,会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举个例子,昆虫和鸟类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空中飞,结果都进化出了翅膀;鲸和鱼也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水里游,结果都进化出流线形的外表。

有人还提出一个更激进的观点:

既然这些微生物多数发现于蜿蜒曲折的矿脉中,而这些矿脉形成的条件又与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时的地质条件非常相似,所以这些微生物或许原本是一家,数十亿年前出现在地球的某地,后来随着板块运动被带到了全球。

这样,你在北美洲地下采到的微生物跟在亚洲海底采到的相像,就不用奇怪了。

(摘自《科海故事博览》2015年3月)

1.下列关于“趋同进化”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不同地点采集到的看似一样的微生物,一旦埋入地下深处,在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中,都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B.两种物种,尽管截然不同,但是当它们处在相同的环境时,也会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C.鲸和鱼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水里游,结果都进化出流线形的外表,这就属于“趋同进化”。

D.没有亲缘关系,并非同一物种的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中,也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只有能够自由迁徙,才会远远地扩散开来。

因而不同地区的鸟类和海洋鱼类长得几乎一样。

B.“全球钻探队”从加拿大的矿井到印尼海床底下的沼气穴,发现了19种完全一模一样的微生物。

C.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科学家对土壤中所含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一些微生物反复地出现在各地样本中。

D.矿脉形成的条件与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时的地质条件很相像,所以那些形同“僵尸”的微生物原本就是一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藏地底,又缺乏活力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微生物,竟能散布在全球相隔万里的许多地方,人们对此难以想象。

B.微生物跟随地球板块漂移的观点,可以解释北美洲地下的微生物与亚洲海底的微生物为什么如此相像。

C.无论是“趋同进化”说,还是跟随地球板块漂移说,都可以很好地解释生活在地下的微生物何以散布这么远,因此两种观点都对。

D.在地表,不同的地方即使自然条件相似,生活的物种也很不一样,而在地表以下,微生物的情况可能相反。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思考时,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趋同进化”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原文是“或许并没有亲缘关系”。

故选D。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据此可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原文是“几乎一模一样”;C项原文是“对土壤中所含微生物的DNA进行分析”;D项原文是“或许原本就是一家”。

故选B。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这两种观点都只是推测而已。

故选C。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

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

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

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列上言,秋毫无私。

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

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

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百姓歌曰:

“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曰:

“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

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帝闻,良久叹息,拜显为鱼复长。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见堪志操,常嘉焉嘉:

赞许

B.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拜:

授予官职

C.悉条列上言悉:

熟悉

D.劝民耕种劝:

鼓励、劝勉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B.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C.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D.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堪年少时品行超群,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侄子,自己来到长安受业,受到诸儒的称赞。

B.张堪率兵入成都,首先派兵占据了城池,然后清查仓库,收其珍宝,并将财宝逐件登记,上报朝廷,没有半点儿占有。

C.张堪受命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献奇策,以示弱挑动敌人出战,打败公孙述,攻占了成都。

D.张堪任蜀郡太守时,不仅捕击奸猾之人,抗击匈奴入侵,力保边疆太平,而且还辟田劝耕,使百姓殷实富足,其乐融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2)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答案】

4.C

5.B

6.D

7.

(1)当时吴汉的部队只剩下七天的军粮,(他们)暗地里准备船只打算退兵。

(汉军、阴、具、遁各1分,句意1分)

(2)(在任期间),张堪(他)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的人,奖赏惩罚一定言而有信(或赏罚分明使人信服),官吏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

(奸猾1分、赏罚必信2分、皆乐1分,句意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C项,悉,全部。

故选C。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例如本题可根据表时间的词语“时”,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珍宝”“日”,文言虚词常用于文言开头的“而”等。

考点:

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6.

试题分析:

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应是张堪担任任渔阳太守时所做。

故选D。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汉军、阴、具、遁、奸猾、赏罚必信、皆乐。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县人,是南阳郡豪门大族。

张堪很早就成为孤儿,他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侄子。

16岁时,他来到长安受业学习。

他的品行超群,诸儒都称他为“圣童”。

刘秀还是一介布衣的时候,看到张堪品行兼优,常常夸奖他。

当刘秀登上皇位后,中郎将来歙举荐张堪,刘秀便征拜张堪担任郎中。

经过三次调迁后,任谒者。

刘秀派他转运积聚的布帛,并领骑兵七千,前往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

在半道上又追任为蜀郡太守。

当时吴汉的部队只剩下七天的军粮,(他们)暗地里准备船只打算退兵。

张堪听说后,赶紧拜见了吴汉。

张堪对吴汉说,公孙述必败,不应在这个时候退兵。

吴汉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

公孙述果然中计,率兵出城追击,而被斩首于城下。

成都被攻占后,张堪首先派兵占据了城池,然后清查仓库,收敛珍宝,并全部逐件记录,上报朝廷,没有半点落入自己腰包。

他还慰问安抚成都的官吏百姓,使当地的百姓十分高兴。

张堪在蜀郡任太守前后两年,刘秀又调任他为骑都尉,后来他率领骠骑将军杜茂的部下,在高柳击败匈奴,被任命为渔阳太守。

在任期间,张堪(他)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的人,奖赏惩罚一定言而有信,官吏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

有一次,匈奴一万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领数千骑兵飞奔出击,大败敌军,边界地区得以安宁太平。

紧接着他又在狐奴县开辟八千多顷稻田,鼓励百姓进行耕种,从而使老百姓逐渐殷实富有。

百姓编成歌谣唱道:

“桑树茂盛无旁枝,麦结双穗丰收时。

张君治理郡中事,其乐融融不可支。

”张堪在渔阳任职八年,匈奴不敢进犯边塞。

光武帝曾召见各州郡主管考核官员的官吏,询问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其前后守令贤能与否。

蜀郡的计吏樊显进言道:

“渔阳太守张堪昔日在蜀郡时,他心地仁慈,爱护部下,他的威名足可以讨伐奸贼。

在以前击败公孙述的时候,珍宝堆积如山,他掌握的财富,足以使子孙享受十代。

而他解职还都时,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罢了。

”光武帝听后,叹息了好久,拜樊显为鱼复县长吏。

正准备征召张堪,恰好他不幸病逝,皇帝为他深深地哀悼、叹息,于是颁发诏书褒扬他的功绩,并赏赐一百匹布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8.请赏析“竟晓月空明”一句中“空”的妙处。

(5分)

9.请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6分)

【答案】

8.“空”,徒然;白白地。

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

(2分)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一个“空”字含蓄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3分)

9.“情”包括:

①客居异乡的漂泊之情,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贫困交加的无奈之情,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喜好喝酒,却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无奈;③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暮春时节花自飘零,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思念朋友的孤独之情,故人远行天际,不能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关键词分析作答。

诗歌标题“旅夜”“怀远”“客”可知,作者客居异乡,思念亲人;关键词“贫家”“病起”可联想到诗人贫困交加的无奈之情;“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两句表现出诗人对时光已逝的感伤之情;“独”“故人”表现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友人的情感。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诗人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这两句诗是: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高干病室

聂鑫森

在“东方医院”的这间急诊室里,摆着八张病床,有八个垂危病人在等着救治。

年近六十的张刃,睡在第五床,一直昏迷不醒。

坐在床边的秦欣,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

老友张刃从千里之外的A省省会,到C市来探访他,于是他邀约一群新闻界的老人,一起来参加他为张刃所设的洗尘接风宴,酒还没过三巡,张刃就突然中风倒在了地上!

时为1982年的深秋。

在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最好的医院要数“东方医院”,有第一流的医生,也有第一流的设备。

但到这里来看病和住院,却是不易。

而院中之院的高干病房,只接收副部级以上的病人。

张刃不是本地的公务员,本是进不来的。

但秦欣是C市《大都市报》的总编,“东方医院”的院长是他的熟人,把电话打过去,反复说明张刃的身份,院长就把救护车派来了,先安置在普通的急诊室。

秦欣知道院长已经很卖面子了,进来了再想办法吧。

盖着一床薄薄被子的张刃,只有瘦瘦的一条;窄窄的脸,闭得紧紧的双眼,嘴角歪歪的。

眼下的最好方式,似乎只是吊水,只是使用脑起搏器。

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入入,病人的家属叽里呱啦说着话,这环境实在太差了。

按张刃的年纪,又有高血压的老毛病,本不适宜一个人单独外出。

但张刃的老伴要带孙子,抽不开身。

按他目前的身份,A省省政协的副主席,即便是访友,车旅费、住宿费都是可以报销的,还可带个单位的小青年沿途照顾。

张刃通通谢绝,这种特权他不能享用,一切都自费!

血压高怕坐飞机受不了,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的,能不累吗?

稍喝点酒,就出了险情!

秦欣喃喃地说:

“张刃呀,你可不能丢下老朋友,你得赶快好起来。

我们吃过多少苦?

好容易天和地顺了,还得把时间抢回来,多干活哩。

他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好友。

1944年大学新闻系毕业,他们供职于C市的《正义报》,都是好笔杆子,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秦欣长于新闻报道,张刃善于写言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抨击种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名字都上过特务的黑名单。

解放时,他们都只二十八岁。

秦欣是C市人,被任命为《大都市报》的副总编。

张刃被调回故乡A省省会,当时是《新江南报》的总编。

两地遥遥,或打电话,或写信,联系频繁。

因开新闻方面的会议,他们隔上一年半载,也有聚首晤谈的机会。

1957年,他们兀地都成了右派。

秦欣是因为批评一些当官者的官僚主义作风而获咎,张刃是因发表系列攻讦官员特权的言论而遭厄运。

一个开除公职去了农村作田种菜,一个下放去了工厂当搬运工,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年头。

彼此都不联系,因单位的变动也无法联系。

“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一浪接一浪。

待到天下真正太平,他们这才重出江湖。

秦欣任《大都市报》的总编,管领C市的重要新闻阵地。

张刃没有回报社,安排在省政协当副主席。

他们期待着久别重逢,畅叙衷曲。

终于,张刃翩然而至。

秦欣在火车站的出站口,举着一块写有“张刃”的纸牌子接站。

当张刃看到纸牌子时,把行李一放;而秦欣也认出了他,将纸牌子一丢。

他们面对面急步靠近,然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老泪纵横……

秦欣见一个年轻的医生走过来,忙站起,和气地问:

“大夫,他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呵?

“这不好说,您耐心等待吧。

”说完,他别过脸走向另一张床。

秦欣说:

“等?

等到张刃真出了事,就来不及了。

他忙去走廊上,找了台座机,拨号打给院长,请求把张刃安排到高干病房去。

院长为难地说:

“怎么证明病人是副部级呢?

而且,即便是副部级,也得请C市的领导发话呵。

秦欣叹了口气,再打电话去报社,让行政科派两个人来看守病人,当然要带台小车来。

他可以使用这种特权:

调车调人。

他得去C市的政协,找一二把手,把情况说明。

他要请C市政协给A省政协打电话,说张刃在C市病倒了,住不进高干病房,赶快开出证明发传真过来,说明张刃为副部级。

还要请A省政协派人来料理各种事项,最好能把张刃的家人接来。

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

几个有经验的大夫,迅速为张刃会诊,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抢救、护理、康复方案。

C市政协主要负责人亲自面对面给医院领导打了招呼,再到病房去看望了张刃,献上一大束鲜花。

A省政协派专人坐飞机来,还带来了张刃的老伴。

半个月后,张刃能坐起来了。

在这间宽敞、明亮、雅洁的病房里,只放着一张病床!

离病床五米远的地方,放着长条茶几、茶具柜、真皮沙发、暖水瓶和书报架。

一个老大夫说:

“张刃先生可算是死里逃生,再住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恢复了。

”张刃说:

“谢谢你们,谢谢!

大夫走了。

张刃对秦欣说:

“可叹呵可叹。

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对批判特权不遗余力。

但我这次得病,却又不能不依靠特权的荫庇,这才真正是我的悲剧。

“不,是我们的悲剧。

院长曾请求我就此事写一篇通讯,以表彰他们的医德医风。

就为此院治好了我的老友,这文章我不能不写。

“也给C市政协捎上几段话吧。

“好。

这应算是一种话语特权,我也难避其俗了。

两人再不说话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秦欣坐在张刃的病床边,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因为张刃是不远千里来看他的,又是他设的洗尘接风宴,所以他要为张刃的中风承担完全责任。

B.张刃住进医院后,医生和护土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入入,又是给他吊水,又是使用脑起搏器,对他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C.作品以简洁含蓄的笔触描写了一个老干部生病住进高干病室并最终获救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D.秦欣是一个惯用特权的人,他打电话让报社派两个人来看守张刃,顺便带台小车来随自己去市里找关系说明情况,最终让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

E.张刃对救治自己的医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他又对自己长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批判特权,却在最后又因住进高干病室而获救表示遗憾。

(2)作品中的张刃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品是怎样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结尾张刃和秦欣“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作品为什么这样写?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1)CE(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选BD不得分)

(2)①正直廉洁,不搞特殊,反对特权。

②珍视友情,不顾年老体病,千里会见老友。

③有自省意识,能自我反思,自我批评。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小说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

(2分)一是病室环境的对比,病床数量、设施、安静程度和普通病室差别大;(1分)二是医院态度的对比,医院处置病人的措施差别大。

(1分)小说这样写,突出了特权拥有者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特殊地位,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平。

(2分)

(4)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眼里流下泪水这一细节结尾,化有声为无声,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达上,用眼含泪水这样的情节,突出表现了两人自叹自责的力度。

③人物形象上,让主人公痛苦纠结,更好地表现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思想内容上,“泪水”引导读者认识特权的顽固性:

一面反对特权,一面又得益于特权。

这种矛盾纠结丰富了主题内涵。

(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

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例如,“按他目前的身份,A省省政协的副主席,即便是访友,车旅费、住宿费都是可以报销的,还可带个单位的小青年沿途照顾。

张刃通通谢绝,这种特权他不能享用,一切都自费!

”“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对批判特权不遗余力”表现出了张刃正直廉洁,不搞特殊,反对特权的形象特征。

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和分析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作者为了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采用了在环境和条件和医院的态度方面将高干病室和普通病房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拥有特权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出了社会的不公,由此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

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本题,应结合着“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在小说中的位置,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

在内容上,可结合着二人的情感、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分析作答;在结构上,可从这句话给读者留下的回味空间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钱玄同: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

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

他婉拒钱的约稿:

“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

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