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67601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doc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

李克强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指出,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行之有效、深得民心,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

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

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要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

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措施。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

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

要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要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

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

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会议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市县乡镇干部,要熟悉农业、了解农业,要懂农作物的种类和品质、节气、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会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的各项部署,奋力开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崭新局面。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4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作了总结讲话。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等出席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和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会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次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对此,专家分析指出,三农问题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城乡差距显而易见,因此,补足“三农”这块短板,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

“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肯定在农村。

主要原因是现在城乡的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个方面是现在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比较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个论断进一步提升了三农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留守务农的农民越来越老龄化,“谁来种地”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放在核心位置,从吃饱到吃好,中央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

让百姓吃饱也吃好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成功实现“十连增”,但在十连增的背后,我国粮食安全也存在隐忧。

因此,会议首次提出“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那么“适度”要掌握一个什么度?

它与“以我为主”之间会是怎样的比例关系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像去年进口的粮食折成我们的单位大概就是1600亿斤,那么我们去年的产量是11792亿斤,这个比重大概相当于国内粮食产量的大概13%左右,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度大概我想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就是进口的比重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需求的主要部分是靠我们自己来解决。

  粮食安全能够解决百姓吃饱的问题,但专家表示,今后的农业发展必须解决老百姓吃好和吃得安全的问题,“舌尖上的安全”是建立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而食品安全的源头就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昨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体面,是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是精神层面的光彩。

怎么才能成为体面职业?

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

在吃的方面,实现“舌尖上的安全”;住的方面,农村必须美,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钱袋子方面,农民必须富,促进农民增收,多予少取。

在发展方面,农业必须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更重要的是赋予和保障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总之一句话,就是“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专家们认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依然突出:

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大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短缺的矛盾等更加凸显,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也是当前的一个难点。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这次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会议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会议还提出,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

对此,程国强认为,目前到了重塑粮食安全战略边界的新阶段,应抓紧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有保有放。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会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解决发展和稳定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些农民进城后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如果承包权丧失了,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

未来一二十年家庭经营依然是主流,确保农户的承包权保护了农民利益。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发展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户不再种地。

面对这种新情况,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了重要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

同时,土地流转在农村非常活跃,不能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通过行政力量推动,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会议鲜明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

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秦富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全覆盖。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关键在人。

会议提出了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等一系列措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专家们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郑风田说,现在农村老龄女性是种地主力,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以后这些人干不动了怎么办?

必须向农业新型主体流转。

因此要通过规模经营解决效益问题。

  “一家种几亩地,留不住农业人才。

要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奔头、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规模化跟工业化、城镇化相关,随着人员转移,一些人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可以通过流转方式把土地租给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租金。

”郑风田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就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

目前这4种类型的新型主体仍处于初步培育阶段。

国家要加强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

  会议在提出到2020年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目标的同时,也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据李国祥等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在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一些社会问题没人管,如农村“三留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

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仍要加强,这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和空心村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专家们表示,这些有利举措针对性强,贴近民心,必将有助于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李国祥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联络人、带头人,党组织的力量要强。

对于经济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强领导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做好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归根到底要靠党委和自治组织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