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67637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17).doc

2010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

一、注意事项

l.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满分100分。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二、给定资料

1.(上海金融报2007年03月16日)近年来,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在同一个侵权行为中死亡,受害人因城乡户口不同而获得的死亡赔偿费相差巨大的情况。

如2005年年底,重庆市3名少女搭乘同一辆三轮车遭遇车祸身亡,农村少女得到了58000元赔偿,城市女孩却获赔20多万元;2006年7月,在西安打拼12年的一河南籍农民遭遇车祸身亡,后法院按农民标准判赔死亡赔偿金7万余元,与其家属期望的按城镇居民16万余元的赔偿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将向省高院提出申诉……农村居民因和城镇居民“同命不同价”所引发的诉讼,在向法律一次次地提出抗争。

2.(人民网2006年12月20日)翻开今年的日历,一连串的惨案令人触目惊心。

8月8日,哈尔滨公滨花园一家三口被杀死在家中;9月27日,陕西榆林一家三口遭遇“灭门”之灾;10月2日,内蒙古的柳贵财及其妻儿被杀害;11月27日,兴仁县县长文建刚一家6口在自己的住宅中遇害;12月11日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陈义明及老婆、孙子和保姆被杀……12月19日《华商晨报》又报道,大连瓦房店市一家四口又惨遭灭门。

综观这些灭门惨案,似乎都离不开劫财和仇杀。

无论是跟官员联系上的“兴仁县县长灭门案”、“内蒙古灭门案”,还是与普通百姓相关的“公滨花园”灭门惨案、“陕西榆林灭门案”,都与“财”和“仇”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虽然公众对个别案件质疑颇多,但是舆论的矛头仍然直指为报仇“雇凶杀人”和“劫财”。

无论是谋财害命,还是泄愤仇杀,都是心理长期压抑的集中体现;但其最终的结果透出的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灭门案”的制造者就长期生活在“仇富”和“仇官’’阴影下。

在现实当中,只要是官员,公众就会习惯性地联想到他的岗位“油水”多少,就会把他与富人划上等号。

而一些有钱人,更是肆无忌惮,欺小凌弱,加重了公众对他们的仇视。

正如12月14日被枪决的庞茂升,他说:

“看到关于宝马车撞人的报道后,我觉得有钱人太张狂,就想法教训教训他们。

“仇富”和“仇官”最终根源的矛头指向是社会公平和分配制度。

从当前的报道看,“灭门案”的制造者,大多家庭非常穷困,他们的所得与所劳往往相差甚远,甚至经过自身或全家人努力也得不到明显改善,仍然生活窘困,日不敷出,所以,他们认为社会不公平。

面对生存成本愈来愈高,生活压力愈来愈大,最终不得不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具典型意义有两则案件,虽然不是“灭门案”,但其恶劣性质已远远超出灭门案的范畴:

一是近来引起司法争议的“陕西连杀11人的邱兴华”案,无论他有没有精神问题,但是曾经刺激他犯罪的是“做苦力、做生意都赚不到钱,老婆又被人调戏”。

二是6天杀12人的“杀人屠夫”吉林石悦军,他说:

“我从前没有过杀人前科,要不是承包杀猪点收费不公平,我也不会杀人。

既然杀一个也是死,不如把得罪我的人全杀了。

”所以,“灭门案”绝不是简单的国民心理健康问题。

可见,公众所释放出来的不仅是本能性的不安与焦躁,而且传达着对于社会环境的深深担忧。

当前,既是我国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灭门案”再次警醒我们:

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征等,都决定了现阶段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任务非常艰巨。

3.一辆黑色的奔驰在上海的恒隆广场前停下来。

这座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五层购物中心极尽奢华,汇集了全世界的顶尖品牌。

46岁的颜阳从车里走出,这位年薪百万的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悠闲地漫步于Gucci,Prada,Versace等高档品牌之间,寻觅着自己中意的商品。

在恒隆广场的马路对面,38岁的张四民也在寻觅着,不过是在垃圾箱里寻找废弃的塑料瓶来卖钱。

“过去每个人拿的钱一样多,生活水平也差不多,”张四民说。

“现在,有些人富得流油,但更多像我这样的还是穷光蛋。

”张四民四年前从四川来到上海,他做过建筑工人,卖过菜,现在靠捡垃圾为生,每月收入只有600元左右。

三十多年前中国人吃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自从1978年邓小平倡导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化到城市化、工业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收入达到了改革开放前的近四倍。

然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到自前为止并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而且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正不断扩大。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穷爸爸和富爸爸俱有,洋房别墅和破旧工棚共存的阶段。

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明收入分配已相当不均。

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数,0表示完全平等,1表示完全不平等。

日本的基尼指数是0.25,欧洲是0.32,印度是0.33。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最贫困的20%人口只分享了全部收入消费的4.7%,而最富裕的20%人口却占全部收入消费的一半。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从共同贫困走向贫富悬殊。

要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五月的一次讨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高层会议上说。

胡锦涛说,中国政府已将建立一个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提上了重要议程,旨在保障全社会的公平竞争。

从2006年7月1日开始,中央政府计划拨出347亿元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人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此次加薪范围涉及近1.2亿人,其中包括600万中央及地方政府公务员,3000万事业单位在职职工,5000万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政府官员。

同时,3000万残疾军人和革命烈士家属的基本抚恤补助标准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也将适当提高。

中国同一级别的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往往因各地区的财政水平高低而异。

最近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载文指出,在2003年第八次调整公务员工资之后,2004年中国500多万政府公务员的年平均工资是15487元,最高级别和最低级别公务员工资比例为7:

1,而1985年时这一比例为10:

1。

根据此次公务员工资调整计划,偏远落后地区公务员的工资将从2006年开始提高,同时适当控制较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增幅,以减少同一级别公务员的收入差距。

这也是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所规定的。

“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有利于为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主席在今年七月北京召开的听取关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意见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说。

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迅速,而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则相对迟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是人均纯收入3255元的农村居民的3.2倍,这比1995年的2.8倍有所提高。

“我们不能让中国近8亿农民被排斥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之外。

应该让每一个对改革有所贡献的公民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繁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说。

同时,他说,那些通过非法手段包括滥用职权,钻制度和管理的漏洞,偷税漏税和政府官员灰色收入而积聚的个人财富,应该坚决取缔。

“所有收入都亟待透明化、合理化,”他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认为,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任何一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公民个人能力、家庭情况及出生地点的不同而导致收入差距加大,”他说。

但是,“由于社会政策而导致的在教育、医疗保险、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不公平应坚决杜绝。

否则,将会导致高失业率、社会动荡及投资和消费的不均衡,”他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6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幅度增加对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将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补助等方面投入52亿元,比以前提高15%。

“这些措施都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也充分表明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将把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杨宜勇说。

4.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了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的文章指出,当前,中国部分社会成员收人差距乃至贫富差距拉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明显问题。

文章指出,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前提下,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持续拉大,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也在持续拉大,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持续拉大。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分配上的主要弊端是平均主义大锅饭。

改革开放,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差距,激发了人的积极性。

但在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持续拉大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

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以外,城镇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别扩大;脑体劳动者收人差别持续扩大;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别持续扩大。

二是区域差别和城乡差别拉大。

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

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

1.92扩大到1:

2.59,中部与东部由l:

1.53扩大到1:

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

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

三是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

文章指出,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的结果:

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

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

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54.7%。

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

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

一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

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

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

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

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文章说,邓小平极为重视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

他在1993年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是突出地提出和解决部分社会成员分配差别及其它社会差别持续拉大问题的时候了。

5.从行业看:

垄断行业凭借其占有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整个行业成员收入远远超过非垄断行业,如,邮政、电讯、民航、金融和保险等。

部分基础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等非盈利单位却成了高盈利单位,如,医院、教育、文化和公路管理等,自然其员工收入也较高。

中央、省属单位从业人员收入好于县、乡。

忽略统计数据不计,单从现象就可见一斑,哪个单位的办公楼气派,谁家的家居环境好,消费高档,子女自费留学的多便一目了然。

而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行业的工人人均收入不到垄断行业的三分之一,不到基础性行业、公益性行业的三分之二,农民收入则更低。

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是由工人和农民创造的,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却处在社会经济的最底层,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将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地区看: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降低,个人收入差距较大;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差距也很明显,这些差距除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因素、文化背景等不可分配资源外,是由可分配资源为了某种发展需要在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并非完全由这些地区的人们创造。

前几年,在国家阶梯型发展战略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的优惠政策,其发展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经济资源以及超经济的政治、法律资源。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内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这里有部分经济要素、资源质量较差,发展观念落后和自我积累较低的因素,但与可分配资源流向沿海和政策倾向东部不无关系。

从阶层看:

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部门、单位的劳动者的收入处于最底层;公权部门一般工作者处于中层;私有资本所有者、经理人、食利者和灰色公权者处于最高层,并且差距不断扩大。

据资料反映我国百分之十的富人拥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财富,百分之十的穷人仅拥有百分之一点四的财富。

工人、农民仍是这个社会需要同情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子女教育、医疗上无保障或保障能力低下,个别家庭温饱还未解决,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

但他们占我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左右,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

6.2003年和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均超过3.2:

1,处于历史高位;如果将住房、社会保障等隐性福利考虑在内,中国的城乡差距无疑是世界之最。

对农村居民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虽然是必要而合理的,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城市工人的收入是一个农民收入的3倍以上这个事实符合市场机制的原则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说到底,城市工人比农民收入高得多并不是因为工人比农民具有更高的创造GDP的禀赋,而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不能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

地区差距和部门差距也是如此。

西部居民为什么收入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居民?

原因或许很多,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受教育和自由迁移的机会。

同样,垄断部门的高收入正是源于其垄断地位。

7.在本质上,腐败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公共资源的私人或个别占有。

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管理社会经济职能的增强,公共权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通过各种方式。

干预这些领域的活动。

如果对如此强大的公共权力不能有效制约的话,必然摆脱不了阿克顿勋爵的政治预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在我国,由于计划体制的历史,公共权力有着干预广泛的传统。

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以项目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等为核心的计划体制残余并没有清理干净,甚至在某些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因为相关管理部门并不想失去既得利益,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以及“部门利益个人化”的现象,腐败蔓延到更多的领域,涉及到更多的部门。

据2005年的调查,在过去近5年全国反贪侦查部门共查办的17万多件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生的领域已经从过去集中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和金融、海关等部门,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和环节。

在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清水衙门的一些党政部门、教育系统甚至殡仪行业中,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现象也开始抬头。

在我国,诱发腐败的制度因素除了公共权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值得重视,即在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中,以公共资产形式存在的公共财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财产包括国有企业、土地、矿产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大量以各种形式体现的国有资产和资金等。

如果对这些资产不能有效保护并合理分配,那么必然产生公共资源大规模流失,被私人或少数群体占有。

不仅产生腐败,而且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差距。

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不平等的拉大是双重意义上的,既有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有财产分配差距的扩大。

而后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公共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或者被少数人占用。

有数据显示,从总财产来看,人均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则仅有2.8%的财产。

8.(新华网北京2007年3月16日电)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政府投巨资保证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而且1亿多农民工将在明年新一届最高立法机关中拥有自己的直接发言人……

16日上午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案和法律性文件,让各个群体和各个利益阶层的中国人(甚至外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平等。

中国人无论身在农村还是城市,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也无论外资内资,都将比过去拥有更多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

三、作答要求

(一)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要求:

概括全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述简洁。

(20分)

【参考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请就如何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一些建议措施。

要求:

体现针对性和和可操作性,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不超过350字。

(30分)

【参考答案】

1.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发展机会。

2.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建立统一、公开、公正、高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都有稳定、可信的规则,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5.建立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与维护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6.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三)根据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

(50分)

要求: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