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读.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679249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导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大学》导读.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导读.ppt

《《大学》导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导读.ppt(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导读.ppt

大学导读,提要,一、大学介绍二、释题三、结构四、选读,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介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释题,.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结构,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与“传”两大部分。

认为第一章“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后十章是“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而“传”的部分又分为两部分:

“前四章总论纲领旨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

”,节选,第一章:

大学之道

(1),在明明德

(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

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4)知止: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

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

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

研究万事万物。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

研究了万事万物,然后就会获取知识;获取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0)。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0)壹是:

都是。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解读】: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内修(独善其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外治(兼济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枢纽:

修身,第二章:

所谓诚其意者

(1),勿自欺也。

如恶恶臭

(2),如好好色(3),此之谓自谦(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5)。

【注释】

(1)诚其意:

使意念真诚。

(2)恶(w)恶()臭(xi):

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u)味的含义宽泛。

(3)好(ho)好(ho)色:

喜爱美丽的容貌。

好(ho)色,美女。

(4)谦(qi):

通“慊”,满足。

(5)慎其独:

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闲居(6)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7),掩(8)其不善,而著(9)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10),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6)闲居:

即独处。

(7)厌然:

掩盖的样子。

(8)掩:

遮掩,掩盖。

(9)著:

显示。

(10)中:

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

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解读】:

这一章主要讲“慎独”与“诚意”。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所谓“真诚”即不自欺,人前人后一个样,一切都发自肺腑,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

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

愤怒。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读解】: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之:

即“于”,对于。

辟:

偏颇,偏向。

哀矜:

同情,怜悯。

敖,骄傲。

惰:

怠慢。

硕:

大,茂盛。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认为怠慢失礼的人会有偏见。

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所以有谚语说:

“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读解】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

正己,然后正人。

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

(1)者,所以事长也;慈

(2)者,所以使众也。

【注释】

(1)悌(t):

弟弟对哥哥的恭敬。

慈:

指父母爱子女。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

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5)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7)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注释】()机:

作用。

()偾(fn):

败坏。

(7)帅:

同“率”,率领,统帅。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

一家讲究谦让,整个国家都会崇尚谦让。

(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

它的作用就是这样。

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整个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

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

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8),而能喻(9)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8)恕:

即恕道。

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9)喻:

使别人明白。

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

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读解】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

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第六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

(1)而民兴孝;上长长

(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5)。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6)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注释】

(1)老老:

尊敬老人。

(2)长长:

尊重长辈。

(3)恤:

体恤,周济。

(4)倍:

通“背”,违背。

(5)絜(xi)矩之道:

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絜,量度。

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6)此:

乃,才。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

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

【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

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君子有絜矩之道。

二、民心的重要: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三、德行的重要:

德本财末。

内容归纳,.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解释如何“诚其意”。

.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解释“齐家”和“治国”。

.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问题讨论,一、“大学”的含义,什么是“三钢”、“八目”。

二、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三、“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问题研讨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