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9045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docx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

  一、围绕中心句进行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本篇课文中心突出,浅显易懂,全文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展开说明。

围绕这一中心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做到浅显课文的深化学习。

设置的问题,例如:

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0世纪有哪些科学成果?

是什么促使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多种,如查字典、查工具书、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本课的学习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例如,理解“呼风唤雨”一词,让同学们阅读全文来说本词是什么意思。

区分“发明”和“发现”这两个词语,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属于“发明”的科技,哪些属于“发现”的科技,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语理解的过程中更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拓展延伸。

  20世纪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纪,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科技发明,让学生通过留心观察生活,查找资料等方式,说说书本中没有讲到的一些科学技术。

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百万年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我们现在幻想的新科技产品的出现。

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许多多他们想要的科技产品,如时空穿梭机、传送门……古人“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到今天都得以实现,孩子们坚信,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也是能够实现的。

课文到这里,起到了一个思想的升华的作用。

  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让孩子多查阅资料,从补充资料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了解的不多,知识贫乏,此类的课外书阅读的比较少。

学习语文不能忽略科普知识的普及,因此应该多提倡孩子多读科普的累的书籍,做到与时俱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

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为什么?

  师小结:

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

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

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

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

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

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

奇迹(jì)依赖(lài)潜(qián)入

  洞察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谁呼风唤雨?

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

a读一读,说一说:

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

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

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

a“等”字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

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

你想说点什么?

c辨析“发现”和“发明”。

说说:

哪些是人类的发现?

哪些是人类的发明?

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

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

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

)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

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

你想说点什么?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

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

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创造神话创造奇迹)

  幻想--------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不足之处:

设计的问题指明性不够强,学生比较难理解;认识到语速比较快;让学生说的比较少,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句展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设计有效提问。

什么是“呼风唤雨”?

“世纪”是多长时间?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

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

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

靠什么来呼风唤雨?

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不足之处: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

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

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

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整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

“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

”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

我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感谢学校为我们年青教师提供这么一次拜师的机会,在两个月里时间里,邱老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本人以四年级上学期《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徒弟汇报课,现将自己对于本课的反思叙述如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

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

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

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

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

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的教学当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领导对我能及时批评,指导,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技知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和科学常识课。

在上课前,我刚好听了“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课并不依附于华美的课件,有的甚至不用课件,依然可以把课上得很好。

我很长时间将课件作为上课的载体,“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在第八单元时我想试着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

在上这节课时,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我连简单的PPT都没用。

  我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

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

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水到渠成。

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回到课文朗读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

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我忽略了课后问题:

“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

”“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

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这节课是我尝试着减少对多媒体的依赖而上的一堂课,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

虽然没有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介绍,但是我们在认真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中体会到了二十世纪人类是如何呼风唤雨的。

这节课我感觉到了淡淡的语文味,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孩子想象、思考的能力。

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在语文味上下工夫。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最初做教学设计时,觉得挺简单,这类科学常识性说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许多丰富漂亮的教学图片,举很多关于科技成就的例子。

当我把第一篇教学设计交给指导教师时,得到的回复是这篇课文被我设计成了“资料展示厅”和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

  认真反思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借鉴了教学光盘后,最终教学设计定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

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

  开课后便抛出这一中心句,让学生自由默读后,找出能支撑这个中心句的句子。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谈感受,理解感悟后总要回归到中心句“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显得开放,充满激情。

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同样也是必须的。

接手这个班后,发现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更是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

通过读第四段,分角色朗读三四段介绍农耕社会和二十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二十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

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评价语匮乏。

评导结合一直是指导老师向我传授的教学理念。

评是为了更好的导。

因此,教师评价语必须做到准确、及时、有针对性。

整堂课几乎听不到我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因此这又是课堂的另一个大败笔。

  最后,语文味不正。

班上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直不是很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

所以接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喜欢采用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引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说点俏皮的,流行的话语是我比较常用的方法。

一直没有觉得自己这个做法有什么不好,听老师评课后才知道原来竟有这么大的弊端。

这让我不得不反思:

真正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是要靠老师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学。

原来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个误区中,还好,发现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这两点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多请教,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求索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这节课的教学比较仓促,没有太充分地思考,对教材的把握似乎还存在问题。

现在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及自己的简单思考写下来,以资借鉴。

  如何读懂这篇文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分段读文,引导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来读懂课文的。

其中,处理的方法因段而异。

第二自然段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用上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改观”来概括段意。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辨析“发现”、“发明”,主要采取造句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二、三年级的学习中对这两个词已经有所了解,先请学生简单说说二者的区别,然后分别用这两词来说话,在恰当的时候增加难度,把两个词用在同一句话里来说,比如: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发现蒸气可以推动壶盖,经过思考实践,他发明了蒸气机。

另外,在提到“改观”时,和“改变”、“改善”对比,又辨析了另一组近义词。

  第三自然段则采取分层的方法来学习。

前三句话都在讲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依赖自然生活,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

其中,第三句的处理是重点,尤其是“寄托”这个词不大好懂,我采用了拆句说新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寄托”说话,如:

古时候,人们用“千里眼”寄托了想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想听到远处声音的美好愿望……在运用中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寄托的意思,更明白了如何运用这个词来说话,同时也感受到了古时科技的不发达的状况。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后两句是说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迅速、巨大的变化。

通过分层,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里运用了比较的方法。

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来说明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迅速、巨大的变化,是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了老师讲解诗意,由学生体会其含义的方法。

这里可以充分信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体会迅速、出人意料,能够抓住“千树万树”体会变化之巨大,通过“一夜”体会变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较简单,可以通过最后一句概括段意。

这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技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顺带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最后一段话是对文章的总结,此处,让孩子们联系前面对段意的概括,结合这段的最后两句话,用“不但……而且”连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致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但是感觉讲得很累。

虽然几处放手由学生说话、谈理解的地方效果很好,交流充分,训练扎实,不过整体上觉得学生学得并不轻松。

这种逐段讲解分析的教学方式牵的痕迹很浓。

这类文章的体裁应该归到哪一类?

这篇文章不同于说明文,也不是常见的科学小品文,这类文字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哪里?

这类课文是否应该以训练为主呢?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文章体裁的界定有时会对教学目标直接产生影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是这篇课文教学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

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

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

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

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

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

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