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0006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docx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

(1)经济落后;贫穷;尚未得到开发。

(2)变化: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原因:

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大力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内容“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

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2)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可得出当时经济荒凉落后;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可以知道,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已得到发展,变得很富庶;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气候地理原因有:

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3)依据课本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发展经济应该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使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点睛:

(1)问理解材料一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问理解材料二的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得出答案,材料二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确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3)问依据课本所学,理解是关键,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依靠东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问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

材料二: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

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

(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

(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指南宋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所以当时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是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或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这种变化最终发生于南宋。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

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

(1)特点:

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原因:

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

最远到达的地方: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

朝贡贸易;态度:

否定;句子:

“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5.唐太宗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5分)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

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

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

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答案】

(1)960年;陈桥驿

(2)加强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依据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3)依据材料二的“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北宋建立的时间和历史事件。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及目的。

7.回顾历史,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

结合下列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海内存知己)

材料一

(1)图1中,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图2中,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他东渡日本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3)图3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期?

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图4中,抗击倭寇的著名军队名称叫什么?

其主帅是谁?

其有何功绩?

(一笑泯恩仇)

材料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

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应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案】

(1)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船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玄宗;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元末明初;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戚家军;戚继光;荡平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来华的目的是大力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在日本除弘扬佛法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第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5)依据材料三“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可见中日要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历史上日本曾和中国友好往来,取长补短,但也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日方也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8.育才中学七年级某班在学习了《盛唐气象》一课后,做了一期历史黑板报,请你完成相关内容。

(1)看图学史

唐朝时期出现了新型农业工具,图一是:

________;图二是:

________;图三是唐朝瓷器的精品,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表归纳:

领域

代表成就或人物

地位或特点

建筑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诗歌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

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

书法

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

绘画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通过上述探究并结合相关知识,你认为唐朝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答案】

(1)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2)长安;李白;杜甫;颜真卿;吴道子。

(3)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可知图一是农具——曲辕犁;图二是灌溉工具——筒车,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代表作品由唐三彩骑驼乐舞佣。

可知图三属于唐三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建筑方面的代表是长安,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居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唐朝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颜真卿的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依据前面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繁荣,进步。

由此可知,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9.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认为“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

试指出当时最早使用的“纸钞”是什么?

它出现在何地?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四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4)材料四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并根据材料四回答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交子四川

(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两宋)

(3)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市舶司

(4)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根据“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等信息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两宋)时期完成。

(3)根据“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国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可知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