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0715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docx

中医药临床创新发展操作规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火罐

一、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二、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针刺

一、操作规范

1.体位:

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2.进针法:

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3.针感:

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4.进针角度:

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5.手法:

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6.起针:

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二、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灸法

一、操作规范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临床常用的灸法有:

(1)温和灸:

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隔姜灸:

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事先将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至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艾条的距离,防止烧伤;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二、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4.熄灭后的艾条(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推拿

一、操作规范

1.滚法:

以小指掌指关节被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吸定部位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2.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罗纹面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腕部放松,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手法频率在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3.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为揉法;操作时压力轻柔均匀,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250次左右,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二、注意事项

1.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排除推拿禁忌证;

2.推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四肢冷汗、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推拿,采取休息、饮水等对症措施;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宜选择远端穴位进行操作,当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局部操作;

4.为了避免推拿时过度刺激施术部位暴露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皮肤润滑剂,如爽身粉、推拿按摩膏、凡士林油等,推拿时涂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然后进行推拿;

5.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清洁肃静的环境,既不可过冷,也不可过热,以防患者感冒和影响推拿的效果;

6.患者过于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推拿;

7.以下情况禁止推拿:

局部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烧伤、烫伤、骨折、结核、肿瘤、出血、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部、髋部;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年老体弱、病重、精神病者、酒后神志不清者;诊断不明确的疾病。

 

敷贴

一、操作规范

1.敷贴时问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敷贴者能够耐受为度;成人每次敷贴时间为2~6小时,对于老年、少儿、体质偏虚者,敷贴时间可以适当缩短;敷贴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瘙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敷贴;

  2.去敷贴物法:

终止敷贴后,可揭去药物,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二、注意事项

1.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2.敷贴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3.二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4.少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敷贴时间也不宜太长;

5.敷贴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敷贴;

6.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敷贴,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避免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7.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敷贴,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应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8.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9.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慎用;

10.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敷贴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若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刮痧

一、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二、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慎刮;出现心力衰竭者、者,,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薰洗

一、操作规范

1.全身熏洗法:

将中药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淋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

2.局部熏洗法

(1)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2)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3)坐浴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

二、注意事项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等、均忌用全身熏洗;

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疾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

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坏疽者,禁止使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

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

8.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等汗解和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

9.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0.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药汤不要过夜,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

11.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12.如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13.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耳压

一、操作规范

1.对压法:

术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

此时,术者的食、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作圆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

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

也可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对贴压2个丸进行对压,其刺激量则更大。

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照此压法,每天行按压3-5次。

本法属泻法,是一种强制刺激手法。

对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2.直压法:

术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

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技压,每穴压4-6次。

施术完毕,嘱患者如法每天按压3-5次,此法的刺激强度弱于对压法,仍属泻法,也是一种强刺激手法。

其适应证同对压法。

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

耳甲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压法;

3.点压法:

术者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秒。

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

视其体质、病症和术者要求,每穴每次可点压27下。

本法属补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昏等;

4.轻揉按摩法:

用指腹轻轻将压贴的穴丸压实(贴牢,不宜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方向带动穴丸皮肤旋转,以病人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

一般每穴轻擦按摩27次。

此法属于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

适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过敏者。

5.所有耳压操作时,应先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洗耳廓皮肤消毒,继而在耳廓前面从耳垂到耳尖部自下而上,耳廓背面从耳尖到耳垂部自上而下按摩3~5次,以促进耳部腧穴经气流畅。

二、注意事项

1.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在,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2.夏季汗多,宜勤换;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忌用;

3.定时按压比不定时按压效果好,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直重手法,强刺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

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5.对扭伤和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压耳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如肩周炎,耳压时可活动肩关节;

6.根据不同病种采用相应的体位。

如胆石症取有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7.对有些疾病在治疗中急性发作问题,如胆石症、泌尿系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等,要有应急措施;

8.配合药物及其它疗法问题,应慎重,以免治疗重叠,产生桔抗作用;

9.治疗期间不要服镇静药物;

10.复诊治疗前取掉粘有压丸的胶布,清洗耳廓,局部肿胀或表皮溃烂者涂擦紫药水,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