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文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0796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最新政治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政治文化.docx

《最新政治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政治文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政治文化.docx

最新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1、宗法制度完备系统

2、专制主义严密持久

二者结合导致——家国同构

第一节职官与政治制度

中央官职:

中枢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

一、中枢机构:

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韩非子·显学》: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三个阶段:

A、秦汉的三公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隋唐的三省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C、明清的内阁制——取消宰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三个因素:

A、相权——君权

B、内廷——外廷

C、名义——实际

1、秦代——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2、汉代

名义: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初)——司徒、太尉(司马)、司空(东汉)

实际:

领(录)尚书事者——尚书令。

尚书署——尚书台——尚书省

3、魏晋南北朝

名义:

尚书省(尚书令)

实际:

中书省(中书监)+门下省(侍中)

《韩非子·备内》: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治于人。

”《奸劫弑君》:

“圣人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

做国君的能得到臣下的忠心爱戴固然很好,但不能依靠这个,依靠这个就危险了;要有使臣下不敢不忠心,不敢不爱戴的办法,有了这个办法,王位才能巩固。

法家认为这是“人君面南之术”的精微。

这办法是什么呢?

就是不长期地专一地信任一个人或一派政治势力,要设立牵制力量,要他们访查、监视和密报对方的不忠言行,要他们互相揭发,争表忠。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设置对立面,利用矛盾,控制矛盾。

他把这手段用得出神入化。

建国前夕毛泽东就下了干掉高岗的决心。

但他认为刘少奇、周恩来有专擅之嫌,危及他独断朝纲,他对刘周的批评和措施也是认真的,并不是故意做给高岗看的。

他要利用高岗制服刘周,这一目的达到之后,再四两拨千斤,利用刘周除掉高岗。

毛泽东把这一出连环大戏演得有声有色,把群臣们看得目瞪口呆。

4、隋唐

名义:

尚书省(仆射)+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

实际:

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中书门下为真宰相;他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身分。

《新唐书·百官志》: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之名始于此。

高宗命黄门侍郎郭待举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以“平章事”入官衔。

后任宰相必加此衔,简称为同平章事。

其命名之意,为与中书、门下共同商议处理政事。

宋即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中书舍人——外制

翰林学士承旨——内制

5、宋代

名义:

三省长官

实际:

于禁中另设宰相的办事机构——“政事堂”,也称“中书门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正式官衔,加“参知政事”为副相。

军务则归属枢密院(枢密使)。

赵匡胤祖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6、元代——中书省+枢密院

7、明代

名义:

取消宰相

实际:

内阁首辅大学士——票拟

8、清代

名义:

内阁大学士

实际:

军机大臣

大军机:

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小军机:

军机章京

明代内阁大学士、清代军机大臣与前代宰相的区别。

(1)明代大学士与历朝的宰相的区别:

首先内阁无定制,只是皇帝的顾问和助手,其职权的大小随皇帝的意见而定;

其次内阁学士品秩低,只有五品;

第三,内阁无属官,所以不是正式的官僚机构。

(2)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一不”:

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机构。

“四无”:

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值庐”);

无定员;

无专官(军机处的官员都是兼职,只帮助皇帝作决策,没有行政权力);

无属吏。

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

A、在各种官职当中,宰相的变化最频繁,它既无定职,也无定称,无定员。

B、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存在着名义宰相和实际宰相的区别。

宰相的根本职权在于参与机密,参与皇帝诏令的起草、审议和传达。

C、宰相演变的轨迹显示:

皇帝总是把大权交给身边的亲信侍从,以取代制度上的宰相,当这些亲信侍从又发展成制度上的宰相时,皇帝又从身边找另外一些亲信侍从,委以重任,来取代原来的那些不再是亲信的官僚,如此循环往复。

D、宰相制度演变的深层原因是相权和皇权的矛盾,二者此消彼长。

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必然要削弱相权。

E、宰相制度演变的结果是:

相权越来越削弱,皇权越来越加强,至明清取消了宰相,君主专制也达到了极端。

 

二、行政机构

1、秦汉九卿及其职责

奉常(太常)——掌祭祀礼仪;

郎中令(光禄勋)——掌宫廷侍卫;

卫尉——掌宫殿的警卫;

太仆——掌皇帝的车马;

廷尉——掌刑罚狱讼;

典客(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国来朝的事务;

宗正——掌管皇帝的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的谷帛租赋;

少府——掌全国的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帝的私用,是宫廷事务的总管。

2、隋唐六部的分级、职责

前行——吏部、兵部

中行——户部、刑部

后行——礼部、工部

长官:

尚书;副长官:

侍郎。

司长官:

郎中;副长官:

员外郎

3、隋唐九寺卿

太常寺卿:

只管宗庙祭祀,原所掌管的礼仪、科举归于尚书礼部,学校归于国子监,天文历法归于司天台。

光禄寺卿:

专管酒膳之事;

卫尉寺卿只管武器和仪仗等;原来的宫廷警卫之职已经撤除。

太仆寺卿:

管马政,而不再掌管皇帝的车驾。

廷尉:

改称大理寺卿,掌审判及刑狱,原来所掌的司法行政则归于了尚书刑部。

宗正寺卿:

掌皇帝的宗族事务,职责不变。

鸿胪寺卿:

只掌赞助礼仪。

司农寺卿:

只掌管仓储。

太府寺卿:

专管工程制造。

清代保留有大理、太常、鸿胪、光禄、太仆五寺。

第二节宗法制度与社会结构

一、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

血缘——地缘——业缘

1、嫡长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庶;长——幼

2、大宗小宗制

狭义的大小宗,施行范围主要在大夫阶层

大宗:

始封者之嫡长子一系,百世不迁

小宗:

始封者之庶子一系,以及各代的庶子统统属于小宗,五世则迁

《礼记·大传》: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郑玄注:

“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

《丧服小记》: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

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白虎通》: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广义的大小宗适用于天子和诸侯,天子也可称为宗子,是天下的大宗。

诸侯相对于天子是小宗,在其封国之内又为大宗。

天下由宗法和婚姻构成一张巨大的网络。

君统与宗统合一:

君统——天下共主;宗统——天下大宗

3、分封建国制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桓公二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礼记·礼运》: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4、宗庙祭祀制

《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始祖

穆昭

文王王季

成王武王

昭王康王

共王穆王

左宗右社

5、丧服制度

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服丧的礼制是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之远近而制定的,从时间、服饰到饮食起居都有限制规定。

这套规定以丧服为标志,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统称为“五服”。

服丧的期限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五种。

后来的人们也就简单地用“五服”作为亲属关系的认定,用丧服来表示亲属的亲疏远近,作为区分家族和宗族的标志。

五服以内为家族,五服以外为宗族。

如李密《陈情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这里“期功”指的就是亲属关系。

二、春秋以后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1、家天下的延续

一姓一个王朝,基本延续嫡长继承制。

刘备以景帝玄孙为招牌和旗帜。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1)家庭——家族——宗族

血亲成员,只有同居共财者才构成家庭。

有亲族关系而不同居共财者,五服以内称为家族。

有亲族关系,五服以外者称为宗族。

(2)三族——九族——六亲——三党

三族:

按郑玄的说法指“父、子、孙”。

九族:

马融、郑玄都认为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

六亲:

父母兄弟妻子。

三党:

父党、母党和妻党。

父党的地位远远高于母党和妻党,而母党的地位又高于妻党。

费孝通《乡土中国》: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就是‘伦’(人伦)。

”参见家族同心圆图表。

荣国府

宁国府

贾演

贾源

贾代善

贾代化

贾赦、政

贾琏、珠、宝玉

贾兰

贾蓉

族长、宗谱、宗祠、族规

祭祖的世俗化在宋元以后,明代才诏令天下士庶可以避地建祠,祭祀始祖。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国一体化的结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

(1)从家到国都实行父家长制,君主与臣民关系就如同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事父如事君。

(2)遵循同样的伦理规范:

孝——忠

“忠孝同义”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家族(宗族)制度经历的四个阶段:

(1)春秋以前的宗法式宗族制度;

(2)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的宗族制度;

(3)宋以后的近代祠堂族长的族权式宗族制度;

(4)近代以后平民式的宗族制度。

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说:

“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

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

若私书有滥,则纠正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

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第三节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一、宗法色彩浓厚,家国同构,社会结构呈超稳定的特性

(家庭-家族-宗族-社会)

二、政治极端专制。

君主专制,程度最高,制度最严,时间最长;(宋代以后,在政权内部不可能把皇帝推翻,只有平民的暴动和外族的入侵才能改朝换代,没有李自成和多尔衮,明朝再活几百年也没问题。

——集权性是古代官吏制度的精髓

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

西方——王权受到两方面的制约:

1、神权,宗教势力是对国王权力的强大失衡力量;

2、贵族,欧洲建立主权国家,形成专制政权之前,实行地方自治,公国林立;君主集权建立时,即受到传统贵族和新兴阶级的制约。

英国1215年制订《大宪章》。

中国——一开始就不存在一种与之抗衡的势力,所以以后的专制就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完备。

1、神权,进入文明阶段,即淡化了原始神权,神权始终匍匐于皇权之下;

2、贵族,自秦统一之后,世袭贵族制度就被废除,没有一个稳定持久的贵族阶层。

三、文官制度的实施;

贵族政治——武人政治——文官政治

——东汉:

7567人

隋:

12576人

唐:

18805人

北宋:

48075人

北宋户数比东汉增长96%,而官数则增加了535%,近乎7倍。

影响:

一、宗法色彩和专制制度导致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和政治型范式。

伦理型范式:

以伦理为价值本位,突出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

政治型范式:

官本位,君本位,以忠君从上为价值准则,以政治作为为人生目标和评判标准,政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表现为儒法合流,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代替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

二、对人身控制严密,主奴意识,人格扭曲。

(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才,没有平等的人格。

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即使在专制政权下,也对人格有相当之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