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经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0924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需要经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爱需要经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需要经营.docx

《爱需要经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需要经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需要经营.docx

爱需要经营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

小学⑤第四讲

爱,需要经营

潍城区仓南路学校

张引利

第四讲爱,需要经营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家长从案例和自己家庭教育中懂得孩子冷漠、自私、不会感恩是必然的,都是因为家长过度的给孩子爱造成的。

家长不应该总是抱怨孩子,应从自身找原因,深刻反思自己。

2、帮助家长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3、教育家长寻找正确的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也学会经营爱,感激爱,从而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把正确的经营爱的家庭教育落实到教育子女的生活中。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在忙碌之中来到学校,你们的到来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最大的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

今天我们又坐在一起,来共同学习《牵手两代——家长课程》,这次,我们就如何让孩子学会体贴父母,也就是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苦心,并学会独立生活等方面来共同学习和探讨。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牵手两代》五年级第四讲,《爱,需要经营》。

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现在,全社会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

在校报刊登的我班张纪巍同学写的《和谐家庭需要全家营造》中提到,一个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全家每一名成员共同经营的,而孩子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非常重要。

下面请张纪巍同学的家长谈一谈她们家是如何经营和谐家庭?

在座的各位家长,你们的孩子在家中做的怎样?

请也谈一谈吧!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这么一条新闻:

据媒体报道,2006年6月15日晚,包头市一个16岁退学在家的少女张娟为了带两个男孩回家睡觉,嫌她77岁的奶奶碍事,先是打了奶奶两个耳光,然后用左手掐奶奶的脖子,右手把被子捂在奶奶的头上。

连掐带捂,长达十几分钟,导致老人窒息而死。

张娟杀害抚养其长大的奶奶的行为,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

而她明知奶奶死了却并不悲伤,仍若无其事。

当一位警察给她戴上手铐时,他还问“我什么时候哪能回家呀?

”奶奶蚕食在自己手上,她一点也不感到愧疚和难过,对生命的漠视可见一斑。

我们的老祖宗都经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一李报之一桃”,然而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知道感恩的人不太多了,尤其是孩子!

一条感恩图报的新闻,让人动容。

4月2日《新民晚报》的头版头条,讲了一个来自苏州的读者,要寻找一位好心的“上海叔叔”。

他一出生就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病,若不及时换血,有生命危险。

找到一位叫张瑞德的建筑工人后,这位血型相配的建筑工人二话不说,爽快地表示,孩子需要多少血,就抽多少吧。

为了记住这位救命恩人,父母将他取名“张瑞德”;4岁时,母亲带他看望过救命恩人;后来救命恩人搬了家,失去了联系。

现在他找上媒体,要找到那位好心的“上海叔叔”。

非常不巧的是,同一天《新民晚报》的头版头条,又一条题为《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的新闻,讲的是谋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

这些受助者中,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过谈们的人说一声“谢谢”;有些认养过的孤儿,见了人养人,竟然故意绕道避开,满眼冷漠,毫不在乎。

一冷一热的两条新闻,至少说明:

懂得感恩的人,肯定是有;可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对孩子缺乏良好的感恩教育,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孩子自私表现、不懂感恩,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专家这样认为:

家长一味付出、包办孩子应该做的所有事情是无法教会孩子感恩的。

关于包办,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扬子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大连市新建了两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20中、23中,然而一些家长和学生却产生了对寄宿制高中的“不适应症”。

“不适应症”表现为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

该校后勤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高中女生寝室的衣柜里,脏衣服、脏被单搅成一团,胡乱地塞在里面,个别女生连被子都叠不好。

一位住校女生称其父母早有言在先,除了学习,其他的事交给父母就行了,因此她从没在校洗过衣服,每次都带回家,由母亲洗。

“不适应症”还表现为过分挑剔饭食。

寄宿制学校吃住都在校园内,习惯了家里“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的学生很难接受学校“做什么就吃什么”。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一些家长不辞劳苦地往城郊的寄宿制学校跑,给孩子送“给养”。

更有甚者,一位家长开着车将饺子送到学校,趁着课间让孩子在车里“解解馋”。

家长为什么要包办这么多孩子本来可做的事?

我想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认识:

误区一:

哪舍得让他干活?

分析:

家长把一切都包办替代了,孩子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生活,看似幸福,背后却有隐忧:

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即使将来长大成人,也离不开别人的照顾。

当前大学里的陪读现象就是证明。

误区二:

还不如自己动手

  分析:

孩子年龄小,缺乏技能和经验,做事难免会出差错,只要耐心教给他方法,鼓励其多实践,渐渐就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仅因为怕他们出错,就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那么,孩子的劳动能力就无法提高,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误区三:

让他们休息,玩一玩。

  分析:

也许在成人眼里,劳动是一种责任、负担,可是在孩子看来,劳动是一种乐趣、一种放松。

劳动能使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意志、增强责任心,还能培养做事有始有终和尊重他人劳动等良好品质。

所以,孩子在课余参加适量的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能有张有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美国有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那些童年善于劳动的人,成年后在事业、生活上,在婚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大多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他们交游广阔的可能性比其它人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业的可能性要小15倍。

相比之下,那些童年时很少劳动的人,长大后社交能力一般不太强,成才的几率也小很多,甚至容易出现犯罪等社会不良行为。

作为父母,哪个不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

看来,即便是为了孩子的明天,也要赶快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吧。

爱是一种能力,爱是需要学习的,就像我们学习某些技术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所体验。

要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

孩子的爱心是靠平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千万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当成是短时间就能行的事情。

2、孩子们缺少负面体验。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和爱是应该的。

逐渐凌驾于家庭之上,成了“小皇帝”。

如果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喜悦。

在学校里孩子还能与同学们和平相处、平等相待,也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听老师的话。

但在家中孩子地位从“平等”到“特殊”不停转换,这与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放纵相对应的,只关心还在的学习成绩,而很少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感恩投资。

3、孩子们感恩的想法没有受到鼓励。

当你下班回来,孩子给你端上水来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

当孩子第一次学做家务的时候你又是怎么说的?

(家长交流自己的做法)

4、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行为,言谈举止,道德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家长就的对孩子树立榜样。

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

如果父母是一个知恩图报、孝敬老人的人,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那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具备这种品质。

三、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有一颗爱心,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点:

建立平等有序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关系中,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的主人,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中逞强胡闹。

(家长谈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的坏处)

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中,孩子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

孩子逐渐占据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可这个位置既不是他们应该占有的,也不是他们靠努力争取来的,所以也不会令他们从中受益。

现代家庭愈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愈难满足时,家庭教育就越来越困难。

因为,在家里如果事事以孩子为主,他们一定会变得刁钻古怪、得寸进尺,而且不管你付出多少,他们都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居首要位置。

家庭以夫妻为中心看重的是家庭“整体”的健康,而不是家中任何一个特定的人。

夫妻关系是家庭整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孩子将会由于父母感情的和谐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快乐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同时,作为家长,还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要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即使在拒绝他们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如何拒绝他们,对他们更有好处。

第二点: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付出的辛苦

现在,有太多的孩子都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也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他们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还希望孩子能孝顺父母,这又怎么可能呢?

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48岁的孙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觉。

  孙女士夫妇生活并不富裕,丈夫10年前做了换肾手术,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即使这样,女儿小盈初中毕业后,孙女士夫妇还是倾其所有、东拼西凑地送女儿到日本读书。

今年,小盈终于读完了语言学校,就在即将准备上大学的时候,签证出了问题,小盈只能回国了。

看着经过历练而显得成熟许多的女儿,孙女士盼望着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过几天舒心日子了。

可是没想到,才回来几天女儿便开始抱怨:

“家里没有达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条件”、“不能24小时上网”……于是孙女士又为女儿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还买了加湿器专门在女儿的房间“制造”日本湿润的气候。

  但是这两天小盈却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没有专门的练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变现状,她希望父母能再给她准备些钱,她准备到新加坡生活。

“我们已经为她花了那么多的钱,现在我们没有力气去挣钱了,本想她能担负起这个家,没想到她不但不担这个责,还嫌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还要怎么做?

”孙女士说。

“不少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家长们是否想过,您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会孩子感恩”,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

赵老师曾经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过。

她介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几乎包办了家里的所有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享受这些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让孩子记一下自己的生活帐目(或者家长给孩子记),看一看自己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在一段时间之后,让他做一个合计,和孩子一起分析,相信出来的结果会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育。

第三点:

做到不忽略生活中的小事。

孩子的良好品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出来的。

因此,我们要注意纠正孩子在小事上表现出来的不尊重他人的念头,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孩子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尊重别人,才能体谅别人。

案例:

故事一:

星期天,梁亮到赵强家玩游戏机。

两个孩子正“打”得热闹,赵强妈回来了,她热情地跟梁亮打招呼,可梁亮连头也没抬。

赵强妈以为他注意力太集中,也就没在意。

过了一会儿,赵强妈把削好的苹果递给他俩,梁亮二话没说,拿起一个最大的就啃。

打完游戏后,梁亮又打开赵强的抽屉,说要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弄得一团糟。

梁亮走后,赵强妈无奈地说:

“以后别跟他一起玩了,这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懂得自重。

”故事二:

峰峰邀表哥到家里玩,傍晚,峰峰妈见到峰峰正死死地抱着电话机,不让表哥打。

原来,峰峰想让表哥留在家里吃饭,但表哥不想,要打电话告诉家人回家吃,峰峰死活不放表哥走。

峰峰妈听了原因,笑着说:

“峰峰可以先问问表哥,愿不愿意留下来跟你一起吃饭,如果表哥不愿意的话,我们是不能勉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做的事,你不喜欢的事,我们强迫你去做,你也会不高兴。

”于是,峰峰抽泣着问表哥:

“表哥,我想你在我们家一起吃饭,好吗?

”见峰峰这么诚恳,表哥最后也答应了。

分析:

以上两个故事让妈妈们感触良多,现在的孩子,给人的感觉都很霸道,不懂得尊重别人。

由于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了溺爱,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一切都是孩子说了算。

于是,孩子在外面也肆无忌惮地霸道起来,日积月累,孩子心里会认为别人听他的是应该的。

  然而,学会尊重他人,是孩子一种必须具备的品德。

只有尊重他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视他人的意见。

不尊重他人,他人对他提出的忠告,他也决不会接受。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与社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

尊重,也是人际关系的起点:

不尊重他人,他人也不会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这样就会失去许多朋友的支持。

当然,尊重还包括许多的方面,如守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注意说话的环境及别人的尊严等等。

第四点:

对孩子的要求要持之以恒。

如果对孩子的要求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紧一阵松一阵。

不高兴时对孩子要求过严,高兴时又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什么也是让他做。

这种不连贯或不一致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

第五点:

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同时也不要忘了教育孩子尊敬其他的长者。

这不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孩子的孝心,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其他良好品行的形成。

崔永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主持人。

他曾这样比喻:

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

他的母亲热心热肠,乐于助人。

七十年代的时候,崔永元的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没地方住,他的母亲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来,热情地招待他们。

在母亲的影响下,崔永元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也总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

看到母亲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自己的苹果拿出来送给客人。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父母本身的言行有多么的重要。

如果自身缺少爱的情感,成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在教育上不能同步,就很难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现在的家庭中,父母的工作压力很大,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投入很多,但是却往往忽略了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其实一对最称职的父母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四、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一些方法。

1、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扫地、擦桌子、洗衣服、浇花等。

其实孩子往往比你想象的能干得多,因此别担心会把他累坏了,你完全可以适当给他留多一点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就变得越来越能干。

如果是较为繁重的家事,则要分成几部分来让孩子一点一点地学着做。

当然,也不能因为干过多的家务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

  2、教孩子干活的方法。

父母可以自己先来做示范,以避免危险发生。

如果布置的任务没有危险性,则可以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做,即使不很恰当,最好也不要干涉。

  3、让孩子来做决定。

责任是公正、平等的,把需要做的事情告诉孩子,如果他没有完成,不要替他完成,让他自己考虑是否该继续做以及怎样做。

最终,他会明白自己的错误会带来怎样的麻烦。

也许以后不用你怎么去督促,他也会自觉来干、尽力完成的。

  4、不要总让孩子做同一件事情。

小孩的耐心有限,总做同一件事情会引起厌烦情绪。

最好经常换换花样,或者和兄妹或其它小朋友们一起轮流来做,这样他们还可以掌握多种劳动技巧。

  5、不要总在孩子学习或玩兴正浓时让他们干活,这样很容易激起不满。

预先把活儿安排好,告诉他在什么时候之前必须干完,让他自己来计划时间就可以了。

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统筹安排的能力,提高做事的效率。

  6、注意观察孩子的工作方式和喜好。

看他喜欢独立完成还是喜欢与他人合作,是喜欢按部就班地干,还是喜欢寻窍门、走捷径。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为孩子布置不同的任务。

如果你的孩子总喜欢与人合作,则可以与他一起干。

在合力完成家事的过程中,大人将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增进亲子感情,孩子也会从中体会和了解到父母的辛劳。

  7、如果孩子做得不够好,千万不要抱怨。

家长应该把标准放低一些,宽容一些。

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既是学习、又是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培养勇于尝试和挑战、不怕困难失败的勇气和决心。

而且,父母平时要做有心人,能在适应的时机准确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并和蔼可亲地指出其不足之处。

最好不要总是给予金钱奖励,这容易产生误导,使他认为自己和父母之间是利益关系,也不利于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其实只要给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在众人面前多夸一夸,就已经足够了。

五、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

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严厉管教论。

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

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

(2)自然成熟论。

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

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3、家庭情感沟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感沟通是家庭心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良的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

(1)指责埋怨型沟通。

指责埋怨型沟通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

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

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

(2)迁就讨好型沟通。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

(3)唠叨罗嗦型沟通。

唠叨罗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

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六、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创设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

2、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了解。

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

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3、注重亲子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

父母要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随合理的解释。

家长朋友们,爱是需要学习的,需要我们投入真心地去培养,我们的孩子才能学会感恩。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家长朋友的到来。

希望今天的交流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