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509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docx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

毕业实习报告-安全工程

 

 

毕业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

学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一行)

1引言

象牙塔的旅途将至终点,面对未来的我们,未曾真的经历过社会的历练,对于那大浪淘沙般的现实,充满了未知。

此次毕业实习安排在学院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撰写毕业时节炉温之前进行,对于我们来说是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更是一次走向社会前的一次很好的试炼。

通过此次实习,了解和熟悉矿井生产各个环节系统和装备及相互间的关系。

重点是矿井通风系统与安全技术方面,建立完整的、具体的空间概念。

按照毕业设计及专题论文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测定工作。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为我们在毕业后,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习内容

在矿上相关负责人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分别进行了科室实习、参观培训、井底实践等实习活动。

下面就将此次实习收集的资料以及所得所获做如下报告。

2.1实习地点简介

此次实习的地点是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瑞旺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瑞旺煤业有限公司由原山西泽州瑞旺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泽州义平煤业有限公司东部井田、晋城市郊南煤矿东部井田、泽州县犁川镇中沟煤矿(十关闭)和泽州县犁川镇档树沟煤矿(十关闭)兼并重组整合而成,2008年3月14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以晋矿整采划字[2008]002号文为山西泽州瑞旺煤业有限公司划定矿井边界,批准井田面积为3.013km2,开采15号煤层,生产能力为300kt/a,新增了井田面积2.1324km2。

2.2矿井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

2.3矿井自然条件

2.3.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山西泽州瑞旺煤业有限公司所在行政区划属泽州县犁川镇、大箕镇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为北纬35°22′48″~35°23′03″,东经112°45′24″~112°46′53″。

井田位于泽州县犁川镇动侧,铁南上村以北,距晋城市20km(直线距离),行政区划隶属泽州县犁川镇和大箕镇,207国道在井田东部通过,铁南岭——犁川公路在井田南部通过,北东距太焦铁路线晋普山铁路专用线申匠集煤站10km,各乡村均有公路连通,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2.3.2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太行山脉西麓,沁水煤田的东南边缘,地貌划属为剥蚀山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沟谷发育。

井田内地势变化较大,井田内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总共部高东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山梁,标高995.6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边界5号拐点附近后圪套村,标高815.0m,相对高差为180.64m。

2.3.3河流、气象、地震情况

该区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区内无常年性河流,沟谷呈干涸状,仅在雨季大雨后才有短暂的洪流出现。

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秋湿润多雨,冬季干燥寒冷。

据泽州县气象局1956~2001年观测资料,本区多年平均气温10.9℃,最高气温37.3℃(1978年6月30日),最低气温-18.7℃(1990年12月),元月份平均气温为-3.8℃,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多年平均降水量616.8mm,最大年降水量为1014.4mm(1956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65.7mm(1997年),最大日降水量为176.4mm(1956年7月30日),最大时降水量59.2mm,历年来一次最大降水量为114.2mm(1998年8月21日)。

降水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年蒸发量为1600~1800mm,无霜期在180天以上,年平均冻结天数78.2天,一般出现在1~2月份前后,最大冻土深度38cm。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4%。

风向冬春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风力一般为3~4级。

据历史记载地震台网监测,上世纪70年代之前,晋城地区共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次,5级以下地震的有感地震44次,最大地震是1303年9月发生在高平的5.5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分别为0.05g和0.45s。

根据国家地震局1:

400万《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本区基本地震烈度为VI度区。

2.4煤层及煤质条件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不同的聚煤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井田内含煤地层总厚为145.06m,含煤12层,其中含3、9、15号三层可采煤层,可采煤层总厚约8.76m,含煤系数6.04%。

含煤地层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

煤层间距

(m)

煤层结构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煤层稳定程度

备注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矸石

层数

类别

P1s

3

3.07-8.80

4.82

48.3-76.1

64.2

21.4-43.2

32.0

0-1

简单

砂质泥

岩泥岩

粉砂岩

砂岩

砂质泥岩

稳定

一型

C3t

9

0.30-1.30

0.70

0

简单

粉砂岩

泥岩

粉砂岩

稳定

一型

15

0-5.65

3.24

1-2

较简单

石灰岩

铝土岩

砂质泥岩粘土岩

稳定

一型

可采煤层特征表

2.5瓦斯赋存状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及发火期、地温情况

2.5.1瓦斯

根据晋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晋市安监管一发[2005]7号文关于对晋城市2004年度矿井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朝坡煤矿2004年度15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8.06m3/t,绝对涌出量0.56m3/min,二氧化碳(CO2)相对涌出量8.5m3/t,绝对涌出量0.59m3/min,属低瓦斯矿井。

根据晋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晋市安监管一发[2006]1号文件关于对2005年度全市210kt/a以下乡镇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原后沟煤矿开采15号煤层,2005年度15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4.64m3/t,绝对涌出量0.29m3/min,二氧化碳(CO2)相对涌出量2.35m3/t,绝对涌出量0.28m3/min,属低瓦斯矿井。

兼并重组整合后,生产能力提升到900kt/a,开采15号煤层,应重新进行瓦斯等级鉴定工作。

2.5.2煤尘

根据2010年04月03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该矿井3号煤层煤尘爆炸样进行取样测试(晋煤检[2010]0603-MB-E0636),结果如下:

火焰长度0mm,加岩粉量0%,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为>1000℃,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400℃,结论为无爆炸性。

根据2010年04月03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本矿井15号煤层煤尘爆炸样进行取样测试(晋煤检[2010]0603-MB-E0637),结果如下:

火焰长度0mm,加岩粉量0%,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为>1000℃,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400℃,结论为无爆炸性。

2.5.3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2010年04月03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本矿井3号煤层自燃倾向性进行取样测试(晋煤检[2010]0603-MR-E0636),结果如下:

煤的吸氧量为0.97cm3/g,自燃等级为Ⅲ级,结果为不易自燃煤层。

根据2010年06月10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本矿井15号煤层自燃倾向性进行取样测试(晋煤检[2010]0603-MR-E1491),结果如下:

煤的吸氧量为0.88cm3/g,自燃等级为Ⅱ级,结果为自燃煤层。

2.5.4地温、地压

据对生产矿井的调查,井田范围及周围没有发现地温和地压异常现象,井田属地温和地压正常区,参考区域资料,地温梯度为1.6℃/百米,恒温带深度在85m左右。

2.6矿井开拓、开采概况

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瑞旺煤业有限公司由原山西泽州瑞旺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泽州义平煤业有限公司东部井田、晋城市郊南煤矿东部井田、泽州县犁川镇中沟煤矿(十关闭)和泽州县犁川镇档树沟煤矿(十关闭)兼并重组整合而成。

2009年9月21日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名称预核内[2009]第008156号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核准重组后企业名称为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瑞旺煤业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18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其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3885,批准重组后井田面积为7.7964km2,开采3号至15号煤层,生产能力为900kt/a。

该矿井采用斜、立井综合开拓,原山西泽州瑞旺煤业有限公司工业场地作为本矿兼并重组整合后的工业场地,工业场地位于井田的东南部,场地宽阔,场地内掘砌有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三个井筒,目前三个井筒均已均落底于15号煤层,15号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顶板管理均采用全部垮落法。

矿井通风系统采用主斜井和副立井进风,前期回风立井和后期回风立井回风,矿井前期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后期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

运输大巷采用锚网喷支护,工作面支护采用ZP5400/20/40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ZP6200/20/40D端头液压支架,顺槽超前支护选用DZ35-20/110Q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HDJA-1000型铰接顶梁顺着顺槽方向排列支护。

无越层越界开采行为。

设计采用+720m一个水平开采井田内3号、9号和15号三层可采煤层。

全井田共划分5个采区,15号煤层划分为3个采区,9号煤层1个采区,3号煤层一个采区。

采区开采顺序为15号煤层一采区(3年)→9号煤层四采区(0.9年)和15号煤一采区配采→15号煤层一采区→15号煤层二采区→15号煤层三采区→3号煤层五采区。

回采方式

为采区内采用前进式开采,采煤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回采,相邻工作面间采用顺序开采。

根据开拓布置,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均落底于15号煤层。

平行于井田18、19拐点正东西方向布置三条大巷,三条大巷均沿15号煤层布置,由南向北顺序为轨道大巷、胶带大巷和回风大巷。

15号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井下15号煤层共布置1个综采工作面,两个综掘工作面,采掘比为1:

2。

机采工作面长度为150m,工作面回采高度3.0m,工作面回采率95%,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胶带顺槽矩形断面,采用锚网钢带支护形式,净断面13.5m2,轨道顺槽矩形断面,锚网钢带支护形式,净断面积13.5m2。

2.7矿井通风

矿井前期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式,后期通风系统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为机械抽出式。

主斜井和副立井进风,前期回风立井和后期回风立井回风。

根据设计,回风立井装备FBCDZ-8-№25B型通风机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矿井设计总风量为110m3/s,矿井通风容易时期总阻力为1324.86Pa,通风困难时期总阻力为1836.06Pa。

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全负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FBD№5.6/2×15型局部通风机实行压入式通风。

采区变电所采用独立通风,消防材料库、主变电所、主水泵房、井底煤仓卸载硐室等硐室利用主通风机全负压串联或并联通风。

矿井开拓通风系统布置详见插图1-6。

整合重组后的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瑞旺煤业有限公司委托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9月编制完成了《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瑞旺煤业有限公司15号煤层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报告,矿井前期开采15号煤层生产能力达到0.9Mt/a时,矿井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分别为11.52m3/min,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08m3/t;工作面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32m3/min,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29m3/t。

按照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安监总煤装〔2011〕162号文件第九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矿井为高瓦斯矿井:

(一)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10m3/t;

(二)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min;

(三)矿井任一掘进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

(四)矿井任一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5m3/min。

2.8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2.8.1预防瓦斯爆炸措施

1、准确地确定矿井瓦斯涌出量,有的放矢地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建议业主经常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实测,或请专业部门对矿井瓦斯做进一步的工作,以达到准确确定矿井瓦斯涌出量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治瓦斯爆炸措施,更好地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2、防止生产过程中瓦斯浓度超限:

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矿井通风必须做到有效、稳定和连续不断,使采掘工作面和生产巷道中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瓦斯检查制度,所有采掘工作面每班至少应检查三次。

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局部积存的瓦斯,特别是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等地点,应加强检测与处理。

不用的巷道及时封闭。

3、防止瓦斯引燃:

严格控制和加强管理生产中可能引火的热源。

严禁将火柴、打火机、烟草等带入井下,严禁穿化纤衣服下井。

4、设计矿井装备KJ95N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在采掘工作面以及与其相联接的上下顺槽中设置瓦斯报警仪,监测风流中的瓦斯动态,并将信息及时传送到地面控制室。

在主要工作地点设置瓦斯断电仪,当瓦斯浓度超限时,及时自动切断电源。

此外,矿井还配备个体检测设备。

5、防止瓦斯灾害事故扩大:

回风立井井口设置防爆门,以防冲击波毁坏风机。

6、生产期间必须严格按照《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规范矿井通风安全装备、设置和管理。

2.8.2预防煤尘爆炸措施

15号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设计本着“保证矿工身体健康,降低职业病发生率,给井下工人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的原则,采取以下防尘、降尘措施:

1、采煤工作面采取喷雾、洒水,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安设风流净化水幕。

2、掘进工作面采用湿式钻眼、冲刷巷帮、水炮泥、放炮喷雾、装煤洒水和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各掘进工作面均配备了“三专两闭锁”装置。

3、采掘机械均安装有效的内外喷雾装置,严禁干式作业。

4、井底煤仓、输送机和其它煤炭转载地点配备喷雾洒水装置或设置捕尘器,保持喷雾洒水系统的完好性。

5、定期清扫巷道和进行冲洗煤尘、刷浆工作,以减少巷道中堆积的落尘。

6、加强通风管理、控制巷道风速,防止煤尘飞扬。

7、井下所有局部通风机均安设除尘器。

8、本矿井15号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设计在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胶带大巷和回风大巷布置有GS40-4A水槽式主要隔爆水棚进行隔爆,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采区内的半煤巷掘进巷道,及隔绝与煤仓、装载点相通的巷道内布置有GS40-4A水槽式辅助隔爆水棚进行隔爆。

同时在所有运输巷和回风巷、在有爆炸性煤尘经常积聚的地点、工作面上口、下口等处撒布岩粉,增加了沉积煤尘的灰分,能抑制煤尘的爆炸。

2.8.3预防井下火灾措施

15号煤层属自燃煤层,设计主要对井下外因火灾防治措施论述。

1.加强电气设备管理,严禁明火作业,防止外源火灾发生。

2.井下设消防洒水系统。

3.及时清除易燃物品,严禁坑木等易燃物品杂乱无章堆放。

4.清扫浮煤,及时封闭采空区,废弃巷道避免风流通过。

5.井下人员按规定配备自救器。

6.井下设有消防材料库,并有足够的消防材料,消防材料库设备明细见表5-3-1。

7.井下使用阻燃胶带、风筒和不延燃电缆。

8.胶带输送机巷安设自动报警灭火装置。

9.回采工作面配备阻化剂喷射泵,对采空区喷洒阻化剂,防止煤层自燃。

2.8.4预防井下水灾措施

1、井田内各含水层富水性均较弱,其间均有良好的隔水层阻隔,在无导水构造沟通的情况下,各含水层间一般无水力联系。

针对矿井水文的特点,设计对其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

(1)矿井施工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一旦遇有地质构造或水文地质条件异常,一定要查明原因,以防含水层通过地质构造向矿井突水。

(2)采掘工作面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特别是当巷道穿越地质构造时,先留设煤柱,然后打勘探孔,若钻孔无水时,放小炮通过(或绕行);若水压、水量较大时,灵活的选择预注浆堵水、疏水降压、排放水等措施通过。

(3)在主斜井井底最低点处设置了主排水泵房和井底水仓,主要水仓有效容量850m3。

主排水泵房还设有两个出口,两个出口均与轨道胶带大巷相通,在此出口通路内,设置栅栏门和易于关闭的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闭门,泵房地面高出通路与车场巷道连接处底板0.5m。

泵房和水仓的连接通路,设置可靠的控制闸门。

水泵房与主斜井间通过一管子道相通,做为主水泵房的一个安全出口。

井下主变电所与主水泵房联合布置,主变电所与轨道运输巷道连接的通道中设栅栏门和易于关闭的密闭门,主水泵房与主变电所其间采用防火栅栏两用门隔开。

(4)建议对全井田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彻底查明井田内的地质构造。

2、井田内采空区积水对开采煤层的影响

井田内3号煤层资源已枯竭,只留有部分巷道煤柱资源可以回收,3号煤层有大面积的采空区及古空区,采空区如同“水库”存蓄着地下水。

据计算,15号煤层顶板冒落裂隙带发育平均高度为48.45m,最大高度为54.97m,可见各煤层顶板冒落裂隙带及基岩风化带之间可互相沟通,使不同含水层及矿井巷道之间产生水力联系,位于上部的采空区积水将对下部的矿井巷道产生充水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顶板突水事故,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危害较大。

矿方在采空区附近进行采掘工作时,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留足陷落柱和采空区防水煤柱,严禁开采防水煤柱。

2.8.5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及遇顶底板松软、顶底板离层、过断层、过冒顶区的顶板管理安全措施

1、运送、安装和拆除液压支架时,必须有安全措施,明确规定运送方式、安装质量、拆除工艺和控制顶板的措施。

2、工作面煤壁、刮板输送机和支架都必须保持直线。

支架间的煤、矸必须清理干净。

倾角大于15°时,液压支架必须采取防倒、防滑措施。

倾角大于25°时,必须有防止煤(矸)窜出刮板输送机伤人的措施。

3、液压支架必须接顶。

顶板破碎时必须超前支护。

在处理液压支架上方冒顶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4、采煤机采煤时必须及时移架。

采煤与移架之间的距离,应根据顶板的具体情况,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超过规定距离或发生冒顶、片帮时,必须停止采煤。

5、严格控制采高,严禁采高大于支架的最大支护高度。

当煤层变薄时,采高不得小于支架的最小支护高度。

6、当采高超过3m或片帮严重时,液压支架必须有护帮板,防止片帮伤人。

7、工作面两端必须使用端头支架或增设其他形式的支护。

8、工作面转载机安有破碎机时,必须有安全防护装置。

9、处理倒架、歪架、压架以及更换支架和拆修顶梁、支柱、座箱等大型部件时,必须有安全措施。

10、工作面爆破时,必须有保护液压支架和其他设备的安全措施。

11、乳化液的配置、水质、配比等,必须符合有关要求。

泵箱应设自动给液装置,防止吸空。

2.8.6矿井安全出口

矿井达到900kt/a设计生产能力时共布置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三个井筒,其中主斜井井筒内设有行人台阶和扶手,回风立井装备封闭式金属梯子间,均可做为矿井的安全出口。

2.8.7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要求,设计在本矿建立完善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2.8.7.1监测监控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CO浓度、温度、风速的动态监控,完善紧急情况下及时断电撤人制度。

矿井开采15煤层,属低瓦斯矿井,煤尘无爆炸性,煤层自燃等级为Ⅱ类自燃,结合矿井实际情况,本设计选用KJ340型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并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行业标准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相关要求进行设备配置。

对井下生产环境安全参数连续监测监控,其环境安全参数主要有:

瓦斯、风速、一氧化碳、温度、烟雾、煤位、水位、主要风门及其他设备开闭状态、通风机风硐负压等。

对主要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连续监测,如:

局部通风机、主排水泵、地面通风机等。

对供电状态连续监测,地面变电所、井下主要配电点被控设备开关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监测。

井下装备井下作业人员移动目标监测跟踪系统。

并接入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

2.8.7.2人员定位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准确掌握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情况。

为确保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自动检测下井时间、路径、作业地点等相关信息,设计选用KJ128型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监控系统。

由地面监控室、传输系统、井下定位分站及无线信息采集设备组成。

地面监控室配置监控主机1台,服各器1台,数据传输接口1台,打印机1台,显示器1台,机房避雷器1台,不间断电源1台,监控系统软件1套。

地面至井下传输电缆采用四芯矿用阻燃通信电缆,井下主要巷道设置现场总线,在井口房、井底车场等候室、运输大巷,井下采掘工作面作业点设置井下定位分站。

2.8.7.3紧急避险系统

井下备有救生舱,工作面顺槽及大巷主要作业地点均设有避难硐室,实现井下灾害突发时的安全避险。

2.8.7.4压风自救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确保灾变时现场作业人员有充分的氧气供应。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8月9日颁发安监总煤行[2007]第167号文件中要求,矿井设置地面空压机站及压风自救系统,最大班下井工人55人,按两班工人同时在井下供气量每人不得少于0.1m3/min计算确定压风系统供风量,计入管路损失系数,海拔修正系数后,所需风量22.64m3/min。

工业场地压风机站选用BLT-300A螺杆空压机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压风管路干管选用Ф159×4.5无缝钢管。

BLT-300A空压机主要技术参数:

排气量37.5m3/min,排气压力0.8MPa,驱动电动机380V,220kW。

压风自救系统设置在井底车场、中央变电所、中央水泵房、等候室、装载硐室等硐室及距采掘工作面25-30m的巷道内、放炮地点、撤离人员与警戒人员所在位置及回风道有人作业处。

长距离的掘进巷道中,应每隔50m设置一组压风自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每组一般可供5~8人用,压缩空气供给量,每人不得少于0.1m3/min。

压风系统管路敷设,见图C1100-217/163-01。

2.8.7.5供水施救系统

设计采用井下消防洒水管道为灾变后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

在带式输送机巷道每隔50m,胶带顺槽每隔50m均设有支管和阀门,消防洒水管道供水水源能及时和生活用水源高位水池切换。

确保能及时为灾变后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

2.8.7.5通信联络系统

通信联络系统,实现井上井下和各个作业地点通信通畅,设计采用现有MTD-958数字程控通信交换机,224门,行政、调度合一。

在井底车场硐室、井下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大巷胶带机设置本安型电话机,通信电缆选用矿用阻燃型MHYA32-30×2×0.8型两回沿主副井井筒敷设至副立井井底交接箱,再经分线盒引至各用户,用户数量13个。

井下主变电所与地面变电所设置直通电话。

副斜井井口房与井底等候室之间设直通电话。

井下主排水泵房、井下主变电所、地面变电所,地面通风机房与矿调度室之间设直通电话。

井底煤仓上口与井底煤仓下口设直通电话。

2.8.8自救器及安检仪器配备

为了提高矿工的自身安全性,所有下井人员一律配带过滤式自救器,并考虑了的备用数量。

为保证安全生产,矿井设置了完善的KJ95N型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