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15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docx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审定

 

影视艺术概论大纲

 

文艺理论教研室

 

2010年10月6日修订

 

第一章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3

第二章影视艺术的特性与要素……………………………………………………8

第三章影视文学的创作与改编……………………………………………………12

第四章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15

 

第一章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外电影、电视的历史发展状况,重点掌握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重要的电影流派、电影导演及其代表性作品。

第一节古典电影

一、电影的诞生

(一)卢米埃尔兄弟——电影的发明者

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制造的“活动电影机”第一次售票公映了《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纪实短片。

这一天被电影史学家们定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也被公认为世界电影之父。

2.卢米埃尔兄弟是纪实性电影的先驱者,他们注重强调电影的活动照相性,忠实地摄录生活,首开纪实电影的先河。

(二)梅里爱——电影形式的创造者

1.法国电影艺术家梅里爱是戏剧电影的创始人他将舞台艺术的方法与场面调度广泛地运用到电影方面。

从而创造了具有艺术性的电影戏剧。

代表作品有《月球旅行记》、《灰姑娘》等。

2.在摄影技巧方面,梅里爱发明了叠印,叠化多次曝光、改变摄影机速度等特技摄影方式,取得了奇妙的视觉效果。

(三)格里菲斯——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电影导演

1.美国电影艺术家格里菲斯首次将电影从戏剧美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

代表作品有《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2.格里菲斯的突出贡献

①丰富发展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功能,为电影表情达意找到了一系列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方法。

②发现了电影特有的时空形式。

二、早期苏联电影

主要指十月革命以后二三十年代的苏联电影。

(一)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苏联卓越的电影艺术大师。

其突出成就是关于蒙太奇理论的详尽论述,并创立了“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

苏联卓越的电影艺术大师。

其突出成就是对于电影特性及蒙太奇理论的系统论述,并创立了“联想蒙太奇”。

代表作《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均为世界影坛公认的杰作。

三、经典好莱坞电影

主要指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

(一)好莱坞电影的基本特征

1.商业性强

2.以戏剧美学为基础

3.电影样式多样化

(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1,所谓类型电影是指按不同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

2.类型电影的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

喜剧片、音乐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和悬念片。

第二节现代电影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新现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43年,意大利影评家温伯托·巴巴罗教授在罗马《电影》杂志上发表的宣言中有首次提出“新现实主义”一词。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诞生是以1945年罗西里亚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为标志,随后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优秀影片,如罗西里尼的《游击队》,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橄榄树下无和平》,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等等。

它们形成了电影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作高潮。

1956年,德·西卡的《屋顶》问世,标志着这一流派的结束。

(二)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还我普通人!

”——着重描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批判性。

2.“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强调对现实生活进行现实主义表现,追求逼真性和朴素自然的风格。

3.拒绝传统表演规范和明星制度,主张使用非职业演员。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新浪潮电影的产生

是指五十年代后期的法国电影。

它是20年代法国“先锋派”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由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电影青年组成。

他们是戈达尔(《精疲力竭》)、特吕弗(《四百下》)、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二)新浪潮电影的基本特征

法国新浪潮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

其基本特征是:

1.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

2.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

3.思想内容晦涩难懂

(三)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1.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制片制度作出重新考虑进而导致了独立制片和独立发行组织的出现。

2.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作品个人风格的关注,形成了以导演为中心的观念。

3.它的美学主张和电影手法直接影响了六七十年代世界电影的发展。

三、各国的现代主义电影

继法国的新浪潮运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的复兴。

在意大利、瑞典、日本、美国、德国、巴西等国家先后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新浪潮电影”。

(一)意大利的“新浪潮电影”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费里尼:

《甜蜜的生活》、《八又二分之一》

安东尼奥尼:

《奇遇》、《蚀》、《红色沙漠》

(二)英格玛·伯格曼与瑞典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他的代表作品是《野草莓》、《第七印》、《处女泉》、《呼喊与细语》等。

(三)日本的“新浪潮电影”

以大岛诸、吉田喜重、今村昌平、木下惠界为代表。

其中大岛诸最为突出,作品有《青春残酷物语》、《官能的王国》、《爱的亡灵》。

(四)美国的新电影运动

由两部分成员组成。

其一是来自好莱坞又摆脱其束缚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卡萨维斯特、阿尔特曼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波拉,主要作品有《雨人》、《教父》、《现代启示录》等。

其二是来自好莱坞之外的独立电影领域的导演如梅卡斯、斯诺、安格尔等。

(五)“新德国”电影运动

这是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电影运动。

分前后两期:

1.前期——“德国青年电影”时期(1962--1969)。

代表人物有克努格(《告别昨天》)、斯特劳布(《没有和解》)、施隆多夫<《青年托尔勒斯》)。

2.后期——“新德国电影”时期(1969年——现在)。

代表人物有法斯宾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等人。

著名作品有《恐惧吞食灵魂》、《莉莉·玛莲》、《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法斯宾德);《锡鼓》(施隆多夫);《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文德斯)

第三节中国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拓荒

(一)1896年8月11日,法国摄影师谢斯奇耶首次在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二)1905年北京丰泰相馆创始人任景丰首次把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搬上银幕。

这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三)1913年,新民公司成立,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四)1918年,商务印书馆设立活动影戏部,于1921年拍摄了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

2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期,大量的制片公司相继涌现,其中以“明星”、“天一”、“联华”成就最为显著。

三、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有声片的出现

1930年明里公司拍出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歌曲红牡丹》。

(二)现实题材影片的崛起

1、1932年夏衍为明星公司编写了剧本《狂流》,这是中国影坛出现第一部反映现实的“左翼电影”。

接着,明星公司又将茅盾的小说《春蚕》搬上银幕。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上海的二十四小时》、《姊抹花》、《三个摩登女性》等。

2.1938年武汉“中制”公司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抗战片《保卫我们的土地》。

之后又拍出了《热血忠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等一系列抗战影片。

(三)艺术成热的曲线

3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日臻成热.产生了一批内容与形式统一得较好,具备国际水平的优秀影片。

1.193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获荣誉奖。

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

2.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影片《桃李劫》是中国第一部真正以有声电影的手法创作的影片。

同时袁牧之还编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故事片《马路天使》。

3.抗战结束后,出现了由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阳翰笙、沈浮合作的《万家灯火》;田汉、陈鲤庭合作的《丽人行》;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的《乌鸦与麻雀》等优秀影片。

4.蔡楚生、郑君里合导的《一江在水向东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最高峰。

四、50--60年代的中国电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屉时期。

(一)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制片厂纷纷建立;电影创作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创作出故事影片约600余部。

(二)1949年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揭开了我国电影历史的新篇章。

(三)由颜一烟编剧,凌子风、翟强导演的《中华儿女》获第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为自由而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赢得国际声誉。

(四)大批优秀的故事影片纷纷涌现,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林则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舞台姐妹》等。

(五)1966--1967年.文革十年使中国电影陷入凋零荒芜的境地。

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一)新时期电影的繁荣概况

1.电影厂家蓬勃发展。

新时期前我国生产故事片的厂家只有长影、上影、北影和八一四家老厂,目前,我国创作生产故事片的厂家已达16家,形成了遍布全国各主要地区故事片生产基地。

大中小制片厂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佳作叠出,促进了新时期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2.电影队伍人才辈出

以谢晋、谢铁骊、凌子风、汤晓丹、王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焕发了艺术青春,拍出了许多优秀新作。

以吴贻弓、黄蜀芹、吴天明、滕文骥、黄建中等为代表年导演已形成了创作集体,成为各厂创作的主力和骨干,贡献出一大批内容有新意、艺术有特色的高质量影片。

以张艺谋、陈凯哥、田壮壮.吴子牛、张军钊等为代表的青年导演脱颖而出,以其自觉的电影意识进行着执著的探索与创新。

他们的作品,引起了中国影坛的一次次振动,对推动中国电影向多元化、本体化方向发展,其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3.影片数量猛增、质量显著提高。

文革前,我国年产故事片35部左右。

新时期以来,故事片的产量增至每年100部以上,1982年以后则保持在年产120——140部左右。

同时,影片的质量也大大提高、迅速缩短了与世界电影的距离。

先后有《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黄土地》、《野山》等一批影片在亚、非、欧、美等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老井》(吴天明执导)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四项大奖。

《红高梁》(张艺谋执导)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新时期十年中,许多基本的电影理论问题都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如电影语言、电影观念的现代化、电影本体论、电影的民族性、电影的娱乐功能等等。

各种外国的电影理论如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等现代电影理论也被大量引进。

(二)新时期电影的发展历程

1.1977--1979年

严格说来,这两年的电影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大部分影片的内容仍然没有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艺术形式上也仍然受缚于“三突出”、假大空的模式,所以许多电影专家不把这一段划入新时期电影的范畴。

2.1979----1984年

首先是电影理论同传统的电影观念提出挑战,要求“电影语言现代化”和“电影与戏剧离婚”,与这股理论思潮相呼应,—批勇于创新的影片相继出现,如《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小花》、《天云山传夺》等。

198O年,电影界引入了巴赞的长镜头理沦、涌现出大批以现是性为主要特征的影片,如《都市里的村庄》、《见习律师》、《逆光》、《西安事变》、《沙鸥》等。

3.1984年——

第五代导演异军突起,拍出一批惊世骇俗之作,如《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黄土地》、《猎场札撒》、《盗马贼》、《黑炮事件》等等。

中老年导演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成绩最显著的是谢晋和吴天明。

此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①产生了巨片意识,拍出一批高成本、大制作的历史影片,如《孙中山》、《血战台儿庄》、《大决战》、《开天辟地》等。

②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得到重视,制作了大量的娱乐影片。

第四节电视艺术发展概观

一、电视的起源与电视艺术的发展

(一)电视原理的构想与发明

1.第一个提出“电视”概念的是法国名律师塞列克。

他将英国科学家发现的硒光电效应和法国电器工程师布列兰发明的扫描原理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构思出处于原始状态的电视发射系统。

2.1927年,法国的物理学家巴泰勒米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3.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首次试播了无声电视。

翌年,他们又成功地试播了有声图像。

于是从发射系统到接收系统的完整意义上的“电视”便宣告诞生。

(二)电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世界上第一次正规的电视播放,是1936年11月2日由伦敦电视台播出的。

作为电视艺术主要形式的电视剧也随着电视的试播与正式播放而宣告诞生。

1.第一代电视时期——黑白电视时期(30年代后期——50年代中期)

本时期电视在英国占有绝对优势,制作者出于迎合观众心理和商业化的目的,创作出不少“最富革新性和独创性”的电视剧作。

电视艺术开始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

1953年,黑白电视在欧美各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由尼歇尔·克尼尔编剧,由鲁道夫·卡蒂埃导演的科幻想连续剧《第四种物质的实验》。

2.第二代电视时期——彩色电视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

1940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但直到1954年才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技术问题,从而真正进入彩色电视时期。

于是美国也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英国则于1967年也开始播放彩色电视剧。

本时期电视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逐渐摆脱戏剧美学的束缚,开始向电影靠拢。

而此时的世界电影,则普遍地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因此强调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直接表现现实情境成为此时期电视剧的主要特征。

代表性作品有美国的《玛蒂》和英国的《穿晨装的女人》。

3.第三代电视时期——电视多路广播时期(70年代)

所谓电视多路广播就是指在一个电视频道上同时播送多路节目。

本时期的电视艺术进入了电视化探索阶段。

首先,众多电视艺术家都力图摆脱戏剧、电影手法的局限大胆创新,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其次,电视艺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电视剧的样式也发生了单本剧逐渐减少和多集连续剧迅速增加的变化。

总之,本期的电视艺术在许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

4.第四代电视时期——卫星传播发展期(80年代初——)

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卫星的转播是1962年。

但是直到80年代才进入卫星转播大发展的时期。

从此,人们可以冲破关山阻隔,随意收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视播放节目。

本期电视艺术的特点是:

①一些工业尚不发达的亚非国家的电视文艺事业开始振兴,从而进入了全球性的电视艺术发展的新时代。

②不仅电视剧有了新发屉,而且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如“电视音乐片”、“电视风光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等。

二、中国电视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一)初创期——艰难的起步(1958--1965)

1958年6月15日,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由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录制和播映,揭开了中国电视艺术的历史。

从1958--1965年,创作电视剧74部。

(二)停滞期一沉寂的荒漠(1966--1977)

本时期电视艺术的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

(三)复苏期——重要的转折(1978--1979)

本期电视艺术的生产开始复苏,共制作电视剧22部。

在表现手法上广泛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段。

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是揭批“四人帮”的罪恶。

(四)发展期——繁荣的开始(1980一)

本期电视剧的数量迅速增加,1980年达117部,到1985年后则年产电视剧1000部集左右。

同时电视剧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电视剧的体裁也由单一的单本剧发展到制作连续剧和系列片。

参考书目

1、(法)乔治·萨杜尔著:

《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2、(德)乌利希·格雷戈尔:

《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3、程季华: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舒晓明:

《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5、章柏青:

《中国电影·电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课时分配;14课时

第二章影视艺术的特性与要素

目的和要求:

掌握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影视艺术的基本造型元素。

重点掌握蒙太奇与长镜头理论。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特性

一、电影艺术的特性

(一)电影的综合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吸取了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的特长,并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电影的逼真性

电影是从摄影艺术发展而来的。

摄影机的画面客观地记录它视野中的一切视觉存在,并如实地在银幕上重现。

在一切艺术里,影片投射到银幕上的形象是最接近客观现实的。

(三)电影的视觉性

电影是以一系列活动着的、相互衔接的镜头画面所组成,用镜头来说话的视听艺术。

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特别是视觉),是一种视觉性很强的艺术。

(四)蒙太奇的独特性

蒙太奇是电影最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叙事方式。

任何一部影片都不能没有蒙太奇。

二、电视艺术的特性

(一)独特的空间思维

电视是以小于银幕数百倍的荧光屏为审美媒介的。

但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展画面的空间含量。

(二)灵活的表现形式

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性是反映在许多方面的。

如可以大量使用特写镜头,摄像机摄取物像的角度要比电影灵活得多,电视样式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等。

(三)可塑的作品容量

电视剧以及其他电视文艺节目的容量是极其灵活的,既有30秒种的电视短剧又有长达20多年的电视连续剧。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象电视艺术作品的容量这样灵活自如。

(四)强烈的参与意识

电视由于其传播过程的现场性,会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表达欲。

特别是作为代表电视艺术成熟标志的开放型电视剧,更明显地具有促进观众积极参与评论的特性。

第二节影视语言的基本要素

一、画面与镜头

(一)画面

画面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

任何一部影视艺术作品都是由摄影(像)机拍摄的一个个画画所组成的。

然而影视作品中的画画又与绘画迥然不同:

1.影视作品的画面是运动的,而绘画的画面是静止的。

2.影视作品的画面不是一个,而是连续不断的,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念。

绘画则只表现事物的瞬间。

3.影视作品的画面是有声的,而绘画是无声的。

(二)镜头

镜头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从摄影(像)机的开拍到停拍为止为一个镜头。

1.镜头的运动

摄影(像)机的运动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推、拉、摇、移、跟。

(1)推镜头:

摄影(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使画面效果由远而近,由小而大,介绍主体与场景内其它部分的关系。

(2)拉镜头:

摄影(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使画面效果由近而远,由大而小,渐次扩展观众视野,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摇镜头:

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像)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4)移镜头:

摄影(像)机沿水平面向各个方向移动。

移动时主要借助于铺设在轨道上的移动车或利用其它移动工具;

(5)跟镜头:

摄影(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拍摄。

跟拍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不变,而前后影物则不断交换。

2.镜头的种类

摄影(像)机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必须不断地转换镜头的位置和角度,这就形成不同的镜头种类即景别。

景别一般分为:

(1)远景:

表现广阔场面的影视画面。

如自然景色、盛大的群众场面等。

远景提供的视野宽广,能包括广大的空间,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人物在其中显得极小。

(2)全景:

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

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3)中景:

表现成年人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影视画面。

可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4)近景:

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影视画面。

可使观众看清演员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

(5)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影视画面。

可把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

3.镜头的组接

影视艺术中镜头的组接分为技巧性的组接和非技巧性的组接(即蒙太奇组接)。

这里先介绍技巧性的组接。

(1)切换:

两个镜头直接剪接在一起。

(2)淡出(入):

前一个画面由明晰而渐渐隐去(淡出),而后一个画面逐渐显露直至十分清晰(淡入)。

(3)化出(人):

前一个画画渐渐隐去的同时(化出),后一个画面即已渐渐显露出来(化人)。

二、影视语言的句法文法

影视语言的句子是通过摄影{像)机镜头的推、拉、摇,移以及显、隐、化、切等手法来形成的。

(一)前进式句子

由特写、近景、中景引向全景,即由细节引向整体,节奏由强渐弱。

(二)后退式句子

由全景、中景到近景、特写,即由整体引向细节,节奏由弱渐强。

(三)环形式句子

表现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

它是将前进式与后退式结合起来的句子。

(四)跳跃式句子

由极远和极近的镜头组成,中间没有过渡,节奏急促强烈。

(五)穿插式句子

景的变化时大时小没有规律,因而节奏也变化多样。

(六)等同式句子

视距不变,景向平行发展,在视觉上形成累积效果,从而突出和强调某种情绪。

第三节蒙太奇与长镜头理论

一、蒙太奇

(一)什么是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大意是指结构和装配的方法.引申在影视艺术方面就是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连接方法。

(二)蒙太奇产生的依据

1.符合人的视听感受规律和分析、综合、联想、回忆、想象等心理能力。

2.符合艺术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集中的基本原则。

3.影视艺术本身的制作材料、技术手段所带来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三)蒙太奇的作用

1.叙事作用

利用蒙太奇可以把一个个镜头流畅自然、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从而完整准确地叙述一件事情。

2.创造作用

蒙太奇还具有多种创造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可以创造独特的影像时间与空间

运用蒙大奇的方法对现实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扩展(浓缩)、延长(压缩),使影视时空在表现领域上极为广阔,在转换组接上分外自由,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2)可以创造不同的节奏

蒙太奇是形成影片节奏的重要手段,它将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有机组合以体现剧情发展的脉络.使影片的节奏丰富多变又和谐统一。

(3)可以创造意境,表达寓意

镜头的分切和组合)声画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含义,即产生单个的镜头、单独的画面或声音本身所不具有的思想含义,可以形象地表达抽象的概念,表达作者的寓意,或创造出特定的意境。

(四)蒙太奇的分类

蒙太奇的分类繁多,大体可归纳为两类:

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1.叙事蒙太奇

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

叙事蒙太奇又分为下列几种方法:

(1)交替式蒙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