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8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x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析《三国演义》中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完成人:

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层次:

2011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10月

 

科技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AdultHigherEducation

Thesis(Design)

 

Title:

ASimpleAnalysisofImageDepictionandShapingSkillsofCaoCaoin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

By:

HanJunxiang

Major:

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GradeLevel:

UpgradedStudentof2011

Tutor:

CompletionTime:

October2013

 

科技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浅析《三国演义》中操的形象及塑造手法

科技师学院汉语言文学2011级俊香

摘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罗贯中在这部长篇巨著中描写了近400位人物形象,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作者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之一。

操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辉煌的,自古以来,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史学家司马迁更是给予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本文就《三国演义》中操形象的特点及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演变作了简要的分析,并且与历史中真实的操进行了对比分析,简要分析介绍了《三国演义》中操的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

关键词:

《三国演义》操形象特点分析塑造手法

 

ASimpleAnalysisofImageDepictionandShapingSkillsofCaoCaoin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

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isoneofChina'sfourfamous.AnditisalsoabrightpearlinChina'sclassicalliterature.LuoGuanzhongdescribednearly400charactersinthislengthymasterpiece.CaoCaoisoneofthepivotalfigureinthisnovelandalsooneofthecharacterswhichtheauthorshapedmoresuccessful.CaoCao'slifewasrough,anditwasalsobrilliant.Sinceancienttimes,CaoCaoismixedreviews.HistorianSiMaqiangavehimtheevaluationthat:

Acapableministeratpeacfultimeandacunningchiefatawartime.Thispaperbriefly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sofCaoCao’simageandtheevolutionofhisimagein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withCaoCaoinrealhistoryandbrieflyanalysisandintroducesthedepictionandtheshapingskillsofthecharacterCaoCaoin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

Keywords:

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CaoCaoimagecharacteristicanalysisShapingSkills

 

1.研究的意义

对于《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操的形象,我们应该批判的看待。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不可当成一部史书来看。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拥反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操的思想也有悖于儒家的传统思想,而备却恰恰相反,备打的是恢复汉室的旗号,推崇的是儒家的思想,这就与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作者在基于历史的基础上,再加上个人的虚构所创作出来的,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把操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混淆不清,也就使得对于操的形象的看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所以,正确的看待操这一人物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2.操的历史形象

操(公元155—220年),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毫县)人,因其父嵩乃中常侍腾之养子,故姓。

因为是宦官的养子,操小时候也常常被人鄙视,但也因这个关系,操小时候便接触了很多官宦子弟,袁绍便是其中一个。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由此可见,操在幼年便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才能。

操一生纵横三国历史65年,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操的评价,鲁迅先生曾说:

我们讲到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操的真法……其实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先生给予的操的这个评价和操刚去世时的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不谋而合的,操死后,国出现过一段吹捧他的热潮。

其子植在《武帝诔》中描述了操下葬时的情景“华夏饮泪,黎庶含悲”;“兆民号咷,仰诉上穹”;这里面难免有植高度评价自己父亲的成分,但在国当时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操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3.操的文学形象

3.1两晋时期的操

西晋辅,应该是高举拥反大旗的第一人。

他在《名士优劣论》中,把备与操作了全面的比较,他说:

“董公仁,贾文和恒以佯愚自免。

荀文若,德祖之徒多见贼害。

孔文举,桓文林等以宿恨见杀。

良将不能任,行兵三十余年,无不亲征。

功臣谋士,曾无列土之封,仁爱不加亲戚,惠泽不流百姓。

岂若玄德威而有思,勇而有义,宽弘而大略乎”。

辅认为操最恶劣的品质就是多疑、暴虐,而“威而有思,勇而有义,宽弘而大略”的备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名士。

东晋习凿齿在辅拥反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将氏贬的一无是处。

他主要的观点有二:

其一,以蜀汉为正统。

其二,他认为“汉亡而晋兴”。

他认为没有资格继承正统,认为“皇晋宜越继汉”。

他甚至连司马氏曾为臣都不承认,说“宣皇祖考立功于汉”。

(宣皇指的是司马懿,司马炎即帝位后追封他为高祖宣皇帝)

3.2唐宋时期的操

唐太宗世民在《祭太祖文》中是这样评价操的“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

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诗中的“乖”字非常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操的野心,明喻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是匡扶汉室。

后面的“有无君之迹”更是凸显出了操的“奸臣”的形象。

由于世民的身份比较特殊,当时的人们对世民的评价还是比较认可的,世民的评价也就基本上代表了唐代人对操的评价。

宋代的司马光在其编著的《资治通鉴》中,在很多地方对操的描写都明显的带有“非其不轨,卑其为人”的倾向。

在操杀彪一事上,司马光既没有用《三国志》的记载,也没有用《续汉书》的说法,而是使用了《后汉书》中的记载“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

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一个诬字将操的小人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3.3近代时期的操

近代对《三国演义》的研究经历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了表述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在对操形象的研究上,已经尝试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分析操等人物形象。

例如,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就是以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为依据指出《三国演义》“极力尊崇关云长,然写来不免有刚愎自用之失;写孔明亦是极力推崇,然借风、乞寿、袖占八卦、羽扇一挥回风返火等事,适成为踏罡步斗之道士,殊与贤相身份不合矣……综观全书,倒是操写的最好。

盖奸雄之为物,实在是旷世而不一见者。

先主奸而不雄,伯符雄而不奸,兼之者独一操耳……书中写操,有使人爱慕处,如刺董卓、赎文姬等事是也;有使人痛恨处,如杀董妃、弑伏后等事是也;有使人佩服处,如哭郭嘉、祭典韦,以愧励众谋士及众将,借督粮官之头,以止军人之谤等事是也。

又操之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非常人所能及者。

盖煮酒论英雄及横槊赋诗等事,皆其独有千古者也。

”这段评论就通过关羽、孔明与操形象塑造的比较,具体地揭示了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4.操的文学形象特点

4.1生性多疑

操多疑的性格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火烧连营与赤壁之战上,更体现在生活中。

有一次,操午睡时,没有盖被子,有个士兵看见了,怕他着凉,便上前给他盖被子,操在梦中,隐约感到有人要杀他,便随即抽出宝剑杀了那个关心他的士兵。

后知错杀,又为那士兵举行盛大葬礼,以此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4.2求贤若渴

操对于的关羽的感情可谓是将“求贤若渴”一词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羽乃是备麾下的一员大将,也是备的结义兄弟,和备的感情甚是深厚。

操之所以极力的想把关羽争取过来其原因有两点:

其一,关羽的个人才华,能文能武,令操深深的折服。

其二,若把关羽争取过来,不仅大大的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对于备来说,更是毁灭性的打击,也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备一方的战斗力。

但关羽毕竟是关羽,他把兄弟情谊看得高过一切,至死追随备。

但关羽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对于操给他的好处,他也在行动上一一偿还了。

白马之围,关羽斩掉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解救了操。

在华容道,关羽放过操,也是对操爱才的回报。

4.3才华过人

操的文学才华是世人皆知的,他不仅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更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一方面,他广泛的招纳文士;一方面用自己丰富的文学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

操的诗歌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古题,使乐府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操文学形象的塑造手法

5.1塑造英雄的手法

5.1.1情感描绘

在《三国演义》中,操与周瑜两个人对待备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当周瑜发现备并非池中之物时,就要将备杀掉,以除后患;而操却恰恰相反,他说备和自己乃是并世英雄,听得备甚是惊讶,虽然当时备已是操的瓮中之鳖,但是他并没有杀备。

在操看来,既然同是英雄,就应在沙场上一决雌雄,用阴谋诡计设计陷害,非英雄所为。

还有操手下的大将典韦为保护他而战死,操亲自设祭号泣,回到许都后,又立祀祭之,还把典韦年幼的孩子收养于自己府中。

次年,操路过当年典韦战死的地方,又亲自上香并大哭悼念典韦之亡魂。

5.1.2语言描绘

操与备煮酒论英雄那一回,评论天下人物:

袁术为“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表虚名无实”,可以说个个入骨三分。

最后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说的是那样豪爽、自信。

赤壁之战前,对明月,奠长江,“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接下来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慷慨激昂,壮志凌云操。

难怪千载之后的东坡会发出“一世之雄”的慨叹!

5.1.3人物行为描绘

操的英雄行为主要还是表现在他富有正义感。

他任北都尉时,凡者均依法处置,即使权倾朝野的皇亲国戚依然照打不误。

东汉末年董卓暴虐横行,残害百姓,人人畏惧,操却只身前往刺杀董卓,虽然未能成功,后来他又召各路集诸侯讨伐董卓,体现出了他疾恶如仇的正义气概。

操最突出的优点是他的雄才大略。

政治上“奉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善于集中有限的兵力,从而各个击破。

作战中他经常身先士卒,亲自督战。

他知己知彼,“煮酒论英雄”时把各路军阀的长处和弱点分析的可谓是人木三分。

他处事机敏,行刺董卓时见事情不对,便改口说“要进献宝刀”;持剑要杀辽时,听手下人说辽乃忠义之士,便迅速弃剑改口说:

“我这是跟你开玩笑呢”。

操才华横溢,他的诗慷慨激昂,流传千古。

操有时候又显得格外宽容,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有人将一份营军官私通袁绍的给予操,并建议逐一杀之,操却看也没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操远比周瑜要宽容大度的多啊。

5.2塑造奸雄的手法

5.2.1通过语言、行为塑造

时人有乔玄者,谓操曰: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何顒见操,言:

“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

操往见之,问曰:

“我何如人?

”劭曰: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作者借他人之口点出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小说中操这一人物形象定下了性格基调,作者本人对这一形象的爱憎也尽现读者眼前。

操一出场就被作者定型为“奸雄”,好在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的抽象描述,而是用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人物丰满的血肉。

当宫斥责操时,操却说: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暗示了他一生的活动就是以他的个人利益为中心。

文中不仅通过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形象,还借他人之口说出了操自私自利的行为,备说过:

“公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若心一变,死无地矣”。

杀死祢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操以为父报仇的名义进攻,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触目惊心。

赤壁之战后,操逃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未见伏兵,于马上大笑不止。

正当他讥笑“周瑜无谋,诸亮少智”时伏兵出现,吓得他几乎坠马。

逃至葫芦口于疏林之下时仍仰面大笑。

笑“诸亮、周瑜智不足”时伏兵再次出现,操落荒而逃。

逃至华容道,在马上扬鞭长笑,笑周瑜、诸亮乃是无能之辈。

正说间关羽截住了他的去路,没想到关羽念往日厚恩放走操。

操回到营地时,却又“仰天大恸”,“捶胸大哭”。

对于操这种跌宕多变的心理状态,书中并没有直接或给出,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揭示出人物的本质。

5.2.2通过人物间的对比塑造

对于操来说,凡是不为自己所用的人都必除之以防后患;而备却总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备对待诸亮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三顾茅庐也已成为世人皆知美谈。

对于备来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让别人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力。

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以操相反,事乃可成。

”他从氏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

”为了赢民心、赢天下,他从不计较眼前小利。

故备头顶的是“仁”字的光环,操却是背的“奸雄”的骂名。

6论文总结

通过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文学形象的操与历史人物的操绝不能等同,因为文学形象的操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想象和虚构出来的产物,是存在作者的个人偏见的。

但操的文学形象是以历史形象为基础的。

古往今来,在操形象的漫长演变过程中,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和见解,也就使得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富有历史涵和文学涵;也正因为这样,使得操这个文学形象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品三国》[M].:

文艺,2006:

15-20

[2]中琴,祎.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操人物形象再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罗贯中.三国演义[M].:

人民文学,2009:

46-53

[4]永橤.文学概论[M].:

华东师大学,1999:

79-83

[5](明)罗贯中撰,(清)毛宗岗评.三国演义[M].:

岳麓书社,2001:

27-29

[6](宋)义庆编.世说新语精读[M].:

古籍,1991:

92-97

[7](晋)寿撰,(民国)卢弼著.三国志集解[M].:

中华书局,1982:

75-83

[8]成进.浅谈《三国演义》中操形象的塑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9]永橤.文学概论[M].:

华东师大学,1999:

67-71

[10](萧梁)萧统编,(唐)善注/文选[M].:

人民文学,1981:

58-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