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504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docx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摘要: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艺术典型,在他身上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权奸的憎恨。

在人民的心目中,曹操已经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当然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兼政治家,本文将从曹操作为奸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

《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军事家,政治家。

一、曹操的奸雄形象

人常说演义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或者说,演义中关于曹操的一些描绘在史实中大多数是多少有些影子的。

在曹操的刻画上特别是在表现其下劣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夸大、有渲染,甚至有捕风捉影,但“空穴来风”、凭空捏造毕竟很少。

史书中的曹操就有“持法峻刻”、“酷虐变诈”的影子。

诈中风、与许攸论粮、“借”仓官头、杀吕伯奢全家等并非作者自己空想出来的;徐州“屠城”更是言之凿凿。

因为历史上就有嗜杀、奸诈影子的曹操与君臣一体、同休戚、共患难的蜀汉集团构成了道德品质上的对比,又加之居于正统地位的弱者刘备终归失败令人同情,具有正统思想的作者们拿着放大镜去观照曹操的弱点,从道德上对他予以彻底否定就成为必然了。

因之,作品对曹操奸诈残暴即“奸”的一面进行了反复渲染,而对其鞭挞字内、足智多谋的英雄特质描绘不多;相反,对刘备集团却“讳败夸胜”,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拔高和赞美(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更改历史。

如“空城记”、曹操狼狈走华容等),特别是对“智绝”诸葛亮进行了精雕细刻,使曹操被其光辉所笼罩。

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智谋和用兵决不在诸葛亮之下,演义中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和一些侧面描写,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如第59回“曹操抹书间韩遂”中,曹操与韩遂对阵,操一骑独出,韩遂部卒仰其威名纷纷出阵观看。

曹操高叫道:

“汝诸军欲观曹公耶?

吾亦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

于是诸军皆有惧色。

然而,读完演义之后,曹操给我们的印象,似乎远不如曹操的自我评价,也远不足以使韩遂部卒作出上述反应,其原因盖在于此。

这样,致使曹操形象的奸诈残暴与雄才大略两个方面不对等。

然而,塑造曹操这个人物不可能抛开他的丰功伟绩、他“英雄”的一面。

这对作者而言或许是一种痛苦。

因为,从个人感情来说,他们也许更愿意曹操是个脓包并被刘备击败。

但是,若是这样,曹操的形象该会多么肤浅乏味,整部作品也该会因此逊色多少!

作者持“功利评价”的尺度展现了曹操非凡的另一面,恰恰是科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体现,合理地表现了人物,给了我们一个血肉更丰满、更真实可信、更完美的曹操形象,使演义因此生色不少。

因为,曹操形象中的“奸”与“雄”两个方面并非各自孤立、互不相容;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精明强干使他在残贤害善、窃国之柄时手段更为高超,因而显得更为狡狯凶狠;奸诈残暴使其得以有效地剪除异己,消灭敌对势力,巩固地位,推进其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其“雄”的一面更为突出。

譬如,曹操虽然杀人如麻,但又并非以杀戮为能事的简单的暴君。

他固然残暴狡诈,但并不昏庸愚昧。

以其雄才大略和手腕才干,决不会以一个简单的“杀人魔王”形象示人。

他虽然道德败坏却又深知道德形象的重要。

因此,他一方面不干“除一人之患而阻四海之望”的蠢事,不能杀的坚决不杀;另一方面,就是杀了人也尽量采取补救措施。

如“梦中杀人”之后,操“痛哭”,“命厚葬之”。

其用心被杨修一针见血地指出: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杀刘馥后,曹操也假装“懊恨不已”,痛哭流涕,还“以三公之礼葬之”。

诸如此类,残忍地杀人之后又精明地加以掩饰,维护其道德形象,使曹操的杀人动机和残暴本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隐藏。

这使得他远别于和他同样残暴的董卓之流,比他们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这“高明”即是其狡诈之处。

从他搜索献帝赐给董承的锦袍玉带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想象,若不是这等狡诈,纵有十个曹操也早已身首异处了,还侈谈什么建功立业(疏于防备,年纪轻轻就死于“小人”之手的孙策就与他形成了对比)!

“梦中杀人”之类暴行虽令人发指,但曹操凭着他的这种奸滑狡诈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全身远

但曹操凭着他的这种奸滑狡诈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全身远祸,却也是不容置疑的。

总之,曹操形象的“奸”、“雄”两个方面并行不悖,相互补充,使得曹操的形象更为生动丰满和独特,使其“这一个”的特征更为鲜明。

可以说,曹操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仅对演义而言是一个巨大成就,亦大大丰富了整个文学人物画廊。

(一)曹操之奸

奸,可作几个方面理解。

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他基本上占全了。

曹操一出场,书中就介绍他的“劣”迹。

他狡猾多智的性格特征从小就已露出端倪。

叔父因为看不上他的放荡样,向他父亲说过几次,父亲责怪了他。

曹操于是心生一计:

看到叔父来了,就躺在地上,嘴歪眼斜,做中风状。

他叔父急忙去说:

阿瞒中风啦!

结果,他父亲跑去一看,曹操正活蹦乱跳的玩呢。

就问:

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么?

曹操说,那有的事呀!

叔叔不过看我不顺眼而已。

他父亲信以为真,从此,他叔父再告状也不灵了(第一回)。

这算是初显奸雄本色吧!

二十岁以后做了几任小官,颇有威望。

黄巾起义开始,曹操乘势而起,开始了他让人恨,让人爱;惹人骂,招人敬,是是非非说不尽的一生。

曹操罪行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是杀吕伯奢全家。

他与陈宫逃亡,到吕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

绑上再杀。

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

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句话其实正是这位乱世奸雄的人生哲学,和今天某些人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异曲同工。

他一生的行事基本上如此。

当你看到他对百姓的态度,就会发现杀吕氏一家不过是小菜一碟。

为报父仇,他曾经下令血洗徐州(第十回);“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加上第十六回奸宿张济之妻(张绣的婶娘),可说“踹寡妇门”、“刨绝户坟”,几大“损”都占全了。

有时为了封别人的口,曹操不得不做点表面文章。

当他率军讨伐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下令有践踏农田禾苗者,杀无赦。

谁知命令刚传下来,他自己的战马就因受惊,践踏了农田(第十七回)。

这可出了道难题。

怎么办?

按军法从事,他总不能杀自己的头吧;不处罚,他说的话不算数,岂不等于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曹操的应变能力实在非同寻常。

马上拉出宝剑要自刎,手下人当然不会让他死啦!

最后是割发代头。

于是三军肃整,威重令行(第十七回)。

此时此刻的虚伪,似乎是很必要的。

这种表演在曹操也是家常便饭。

同一回中,军粮不足,本来是他指令管粮官王垕以小斛发粮,可为了平息众怒,不由分说杀了王垕,将罪责一古脑都推到他的身上,自己落得装好人。

曹操在对敌斗争时,诡计多端,狡诈莫测,这可以说是兵家常有的事,但是他一生好伪无真,在自己内部也常常以伪诈收买人心。

当曹操中了张绣、贾诩之计大败时,其猛将典韦力战身亡,曹操亲自为典韦设置祭奠仪式,并告诉众将曰:

“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众将十分感叹。

这里曹操借祭奠死者而教育活者的将领,让他们学习典韦的精神,其用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特地表明自己对其长子、爱侄的阵亡并不痛惜而独哭典韦,又是多么不近情理,可见他的虚伪狡诈。

他杀人随意性很强,只要违逆了他的意愿,“上级”也好,下属也罢,都难逃一死。

他先后杀过图谋害己的董贵妃、伏皇后,毒死过两位小皇子,并将伏氏宗族二百余口尽皆斩首。

他的下属中,直言强谏的刘复、荀彧、崔琰,先后被杀。

谁让他们不识抬举呢!

人家要称魏王,你横拦竖挡,这么扫兴!

尽管他们几个(尤其是荀彧)曾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过汗马功劳,人家可不管那套,卸磨杀驴是曹操一贯的拿手好戏。

你想,像这样的人曹操都不放过,就不要说祢衡、孔融、杨修这些恃才傲物的家伙了,在曹操眼中,他们可谓取死有道。

所不同者,有的亲手杀(孔融、杨修),有的借刀杀(祢衡)。

真正应了那句话: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曹操之奸处,尤其在于杀文人贤士多借故而杀,或借他人之手杀之。

而他每次杀人之后,又会痛哭忏悔一番,并“令厚葬之”,来保存他求贤下士之名。

他对待名士祢衡,就是典型的例子。

祢衡当着大庭广众赤身裸体辱骂曹操;“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

言辞逼人,句句道着曹操病根,曹操恼羞成怒,杀了他罢,又怕别人议论;不杀他罢,怒气难平。

曹操没有立即杀他,而且还阻止部下说:

“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能容物……”于是就派他出使刘表,以借刀杀人。

结果祢衡被黄祖所杀,曹操闻之笑曰:

“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可见曹操之阴险。

第六十回又借张松之口,将所谓《孟德新书》大大嘲弄一番。

搞得曹操很没面子,一面嘴上掩饰:

“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

”一面悄悄命人把书烧了。

第六十八回,道术之士左慈把曹操大大戏耍一回,使他惊忧成疾。

第七十八回又借梨树神之口骂他“意欲篡逆”。

而华佗为他诊病的一段话更堪玩味。

“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

你往实了理解可以,稍一转念:

这不和今天骂人坏了肠子一样吗!

难怪曹操那么生气。

这些笔墨都体现了作家或有意或无意的“贬曹”倾向。

到第七十八回,曹操终于快要死了。

临死之前他的精神实在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常常白日见鬼,见到他所害死的一干人等,不断向他索命,这其实就是所谓疑心生暗鬼。

这一代奸雄的结局也确是凄凉了一点。

临终时,向身边的众侍妾分香,希望她们今后能自食其力,“勤习女工,各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下令造疑塚七十二座,免得被人剜坟掘墓。

这个老瞒,到死也改不了他的疑心病,如果真想掘你的坟,修一千座、一万座又有什么用?

曹操之奸在《三国演义》中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曹操之雄

所谓奸雄,有奸的一面当然也有雄的一面。

且看罗贯中写出的一个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曹操。

在历史上除了陈寿肯定曹操之外,赞扬和肯定曹操的也有很多。

唐太宗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任”,

想当年董卓专权,鸩杀少帝,百官无计可施,只能相对哭泣,惟有曹操笑道: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操虽不才,愿即董卓头悬于都门,以谢天下”(第四回)。

当下自告奋勇去行刺董卓,行刺失败,又凭借机警善变得以脱身。

这份见识、这份胆略远远高出满朝文武大臣。

虎牢关对关羽的态度,与袁绍、袁术兄弟形成极其鲜明对比。

当董卓部将华雄连斩盟军几员上将之时,众人皆大惊失色,关云长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术的第一反应,“汝欺吾诸侯无大将耶?

量一弓手,安敢乱言!

与我打出!

”是曹操出面制止了袁术,并亲手为关羽斟了一杯热酒,于是才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佳话。

比起狗眼看人低的袁氏兄弟,曹操见识自是高出一等。

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那一回,信口评骘天下人物:

袁术为“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可以说个个入骨三分。

见下文: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玄德曰:

“未知其详。

”操曰: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

“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曰:

“休得过谦。

”玄德曰:

“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

“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

“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

“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

“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非英雄也。

玄德曰:

“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

刘景升可为英雄?

”操曰:

“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

“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

“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

“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操曰:

“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

“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

“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

“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

“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慧眼独具、器识恢宏,有作为王者应有的自信。

这又是罗贯中借曹操、刘备之口道出了曹操优于天下群雄这个事实,其实也写出了罗贯中的真实情感。

赤壁之战前夕,对明月,奠长江,横槊谓诸将:

“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接下来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慷慨豪迈,壮志凌云的历史英雄。

难怪千载之下的苏东坡会心向往之,发出“一世之雄”的赞叹。

对待人才的态度,曹操有时也可以和刘备媲美。

赵云长坂坡一战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操的一句话:

“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因为他一见赵云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的雄姿,就喜欢上了这员虎将,一心想得到他。

如果不是曹操,当时万箭齐发,赵云就是有三头六臂,恐怕也在劫难逃。

对待关羽更是如此。

只为得到关羽,答应了他三个苛刻的条件(降汉不降曹;保护二位皇嫂;一有刘备消息,立马走人)。

希望通过高官厚禄,通过感情培养能够留住关羽。

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赠马又是赠袍,虽然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关羽,但在华容道走投无路之时,他的感情投资发挥了作用,关羽感念往日恩义,放了他一条生路。

算是对他爱才的一个回报吧。

对自己的手下,他哭过典韦、哭过郭嘉。

讨张绣时,因为自己行为不检点,险些丧生。

为保护他,大将典韦壮烈牺牲。

曹操痛心疾首,儿子死了没哭,侄儿死了没哭,典韦死了,他号泣不止。

下属之中,赚得曹操眼泪的还有谋士郭嘉。

他曾两哭郭嘉。

郭奉孝去世时,曹操哭倒于地。

“奉孝死,乃天丧吾也。

又回顾文武诸臣,道出心底之言:

“诸君年齿皆孤等辈,唯奉孝最小,吾欲托以为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

第二次哭是在赤壁大败之后,逃到南安,酒桌上“忽仰天大恸”,众谋士不解:

从虎穴中逃出来,一路危机四伏,丞相都毫不畏惧,到家了怎么反而哭呢?

曹操说:

“我不是为别的哭啊,我是在哭郭奉孝啊!

如果奉孝还在,绝对不会让我有这么大的失败啊!

我为失去他而悲哀、痛惜啊!

”郭奉孝的早亡,一直是曹操心中永远的痛。

可见曹操对郭奉孝一直寄予了厚望,却不料征途中死去,曹操痛心疾首,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曹操第二次哭郭嘉明显有“做秀”的成分在内,是借哭郭嘉敲打其他谋士。

但总的说,他这几次流泪还是有几许真情在内的。

二、军事家曹操

(一)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曹操治军素以“军法甚严”著称,对百姓也颇为爱护。

宛城征张绣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夏侯惇所领青州之兵“劫掠民家”,于禁领兵“于路剿杀,安抚百姓”,青州之兵诬告于禁谋反。

曹操查明真相,不仅惩责了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而且对于禁大加褒奖,“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

攻冀州时,曹操曾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平定冀州后,又下令尽免河北百姓当年租赋。

这其中虽有伪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爱民之举,毕竟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二)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

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

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

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

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四)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三、政治家曹操

(一)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在群雄林立的动乱社会中求得生存,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是不行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目光和胆识。

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后,他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的名义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通过对当时的群雄逐一进行分析后认为,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荆州刘表“虚名无实”、江东孙策“藉父之名”、益州刘璋“乃守户之犬耳”,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刘皇叔具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气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这些评价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

(二)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

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

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

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亦不为过,反待之甚厚。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

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三)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

”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

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

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

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

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四、总结

有人写诗评曹操:

东汉末年分三国,硝烟战火何其多?

豪杰纷纷皆涌起,其一便是曹孟德。

少时聪慧心计深,一心扶汉思报国。

二十岁便举孝廉,执起法分外严格。

历经几次周折后,名声威望更显赫。

官渡之战获全胜,全仗曹公计谋多。

白马延津首告捷,进攻策略难琢磨。

分兵拒敌为上策,速战速决把敌破。

听取良言有主见,对待士卒性温和。

更兼郭嘉献奇谋,胜利才会有把握。

袁绍实在太轻狂,一连犯下诸多错。

其一用人不得当,其二自负能力弱。

其三谋臣不团结,相互拆台食恶果。

曹兵少然能取胜,袁兵多然却衰落。

袁本初败在轻敌,曹孟德胜在人和。

此后几战皆胜利,谋臣之功不可没。

曹操甚是惜人才,只要来投恩赏多。

对长辈敬重有加,对人才如饥似渴。

携天子以令诸侯,此作法有失有得。

利用献帝平天下,使用手段何不可。

扫除障碍成霸主,道路愈走愈宽阔。

修耕植以蓄军资,安百姓以防饥饿。

流利失所终减少,生活得以安心过。

此等功绩很卓越,还是归功曹孟德。

风流人物加英杰,自然难免好女色。

抢民女为己私欲,娶妻妾数目繁多。

典韦因此被杀害,曹操为此终取祸。

诸多强敌被操灭,北方一统来庆贺。

本欲南下吞吴蜀,不料孙刘已联合。

依仗兵多势力广,自认胜敌有把握。

苦肉计曹操蔽甚,借东风依靠诸葛。

火烧曹军数十万,士卒鲜血汇成河。

岂料兵败于赤壁,丢盔弃甲险被捉。

本欲举兵再南下,怎奈岁月已蹉跎。

曹操还至洛阳后,不久大星便陨落。

纵观曹操的一生,悲中喜来悲中乐。

剿黄巾赖其英勇。

刺董卓仗其胆魄。

破袁绍展其才能。

击马超更怀计策。

烧乌巢断其粮草。

战宛城以少胜多。

杀荀彧惹人非议。

灭劲敌为人刻薄。

平乌桓促成统一,放关羽心胸宽阔。

人称治世之能臣,又称乱世之奸雄。

曹操一代文学家,提笔便能把诗作。

曹操一代军事家,思维敏捷有气魄。

曹操一代政治家,为人处世善思索。

曹操有功也有过,公正评判方才可。

东汉末年分三国,硝烟战火何其多?

三分天下有其一,一统豪杰曹孟德!

是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既有应该肯定的东西,也有必须否定的东西。

历史上一切曾经起过某种进步作用的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是如此。

曹操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当然罗贯中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也是与曹操的政治上的二重性等因素分不开的。

历史资料表明。

三国故事在五代之前便有流传,拥刘反曹以成定势,而特别是由于诸葛亮其人超人的智慧和军事才干,亦不允许人们和作者反对拥刘反曹的倾向,而特别是曹操的许多思想和作为有违儒家思想和以汉为正宗的文化思想倾向,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而创作的所以曹操历史形象有相吻合的地方,也有不相吻合的地方。

由于罗贯中把握了历史人物本质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使人把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淆起来。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成功的反面典型,一方面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封建时代奸臣权相的某些本质;另一方面又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是塑造历史人物的一个范例。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曹操形象呢?

我们应当承认曹操这个艺术典型是建造在真实可信的历史基础上的,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结合的产物。

总的说来,他没有离开历史人物曹操的原型,至于作家对曹操的褒贬、爱增,与历史事实是两回事,它取决于作家的立场、观点和个人感情。

在历代民间文学中,贬曹的倾向早已形成了,而《三国演义》则在历代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拥刘反曹的主题。

所以,作品总的倾向,自然是反曹贬曹的,但是,如果以官渡之战为界,把曹操化为前后期,则曹操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

曹操前期,由于军阀混战,群雄争霸,曹操与刘备还没有形成尖锐矛盾;同时那时候曹操官职卑微,又比较年轻,有一定的正义感,所以作者写其雄处多于奸处。

而到了后期,刘备曹操的对立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作者拥刘反曹的观点也就越为明显。

同时曹操随着权利的增大,年龄的增长,政治经验的日益丰富,老奸巨滑,所以写曹操自然奸多于雄处。

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这样评价曹操:

“曹操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物。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