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2346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P6

1、分封制:

(1)概念:

封邦建国,为了巩固西周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3)义务:

a定期朝贡b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4)影响:

a、积极:

加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b、消极:

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埋下祸根。

2、宗法制:

(1)概念: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会考纲要P24第2题)

(3)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知道秦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P8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中央:

皇帝制度的创立与三公九卿制P10

(2)地方:

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P9

①皇帝制度:

a、创立者:

嬴政(秦始皇)

b、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②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③郡县制: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积极: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消极: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压榨人民,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3、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刺史制度P14

设置: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

职责: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P13

(1)三省职权:

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补充说明: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秦朝: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位高权重!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又设“中朝”制约相权。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

宋朝:

增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军权;设三司分割财政权。

P14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

★补充说明:

地方权利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

汉朝:

实行郡国并立制度。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设立: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杂务缠身的弊端,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P17

职权:

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清朝的军机处P18

设立: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职权: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标志: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中西对比:

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制度的不同:

 不同——a、近代西方的内阁制度,是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明朝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并无决策权,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见,它们名称相同,本质不同。

(专题二)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列强侵华史实:

P24

战争名称

时 间

发动国家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

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马关条约》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英法德意奥俄美日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比较:

P25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其他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厦、福、宁、上(位于福建有两处:

厦门、福州)

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反映了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马关条约》

台湾

2亿两白银

沙、重、苏、杭

设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

赔、划、禁、拆、驻(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概述中国军民的反抗,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P29

(2)黄海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P31

①英雄人物:

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致远”管带),林永升,

②结果:

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避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使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③失败直接原因:

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

(3)义和团反帝运动(1898年)P33

①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口号:

“扶清灭洋”(评价:

“扶清”有利于争取军官,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具有反帝精神,

但笼统排外.“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③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使清政府态度产生变化:

镇压——招抚(八国联军侵华时,拉拢义和团)——剿灭

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P35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炸毁柳条湖段铁路炮轰北大营,制造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

(2)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人遇害。

(4)发动毒气战、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

▲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P38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瓦窑堡会议:

1935、12,刚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西安事变: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红军改编:

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把在东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④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抗日统一战线的意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日战争进入了全民族抗战的阶段。

▲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P39

1、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平型关大捷:

(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台儿庄战役:

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P40

(1)建立抗日根据地:

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2)成立陕甘宁边区:

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

延安)

(3)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4)中共七大:

P40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

P41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②重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

(专题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P46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

(1)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的压迫和剥削(清政府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

(2)兴起:

金田起义(1851):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国号:

“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

发展:

定都天京(1853年):

标志太平天国政权正式建立(与清政府正式对峙);

颁布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转折: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失败:

天京陷落:

标志太平天国失败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纲领,描述了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

(4)《资政新篇》: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符合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注意: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二、辛亥革命P50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建立同盟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人:

总理孙中山

政治纲领:

“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上解释为:

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

由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起义计划泄密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3)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4)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民国八年是几年呢?

公元纪年=1912+民国纪年-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孟德斯鸠)

(3)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3、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P54

导火线(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过程:

①前期,中心北京,学生起先锋作用,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后期,(中心上海,工人起主力军作用)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初步成果:

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地位与作用: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P55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3)早期共产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2、中共一大:

1921年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建党,建党节七一)

3、中共二大:

1922年召开。

主要内容: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P55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领导和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4、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史实:

(1)国民革命P55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兴起:

国民一大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正式开始。

高潮: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

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失败及原因:

失败: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原因)

意义: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井冈山道路):

P56

①南昌起义(1927、8、1,江西南昌):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了。

②1927年,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在损失较重的情况下,放弃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走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红军长征P57

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过程:

1934年l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全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4)解放战争P58

原因:

a、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b、美国对华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结果: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统治的瓦解。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P59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

(专题四)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P64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国名、首都、国旗、国歌)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共同纲领》作用:

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开国大典。

1949年l0月1日、北京。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66

创立标志: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最高权力机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67

初步确立: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继续存在: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职能转变)

新的阶段: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67

原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②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互助。

目的:

实现共同繁荣

确立:

1949《共同纲领》最早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个自治区:

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宁夏(1958)、西藏 (1965)

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P70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从反例说明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从反例说明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根本原因:

领导人对中国国情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危害:

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严重破坏

怎样避免“文革”悲剧重演: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P72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意义:

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P75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一国两制”的理论:

最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含义: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回归(1997.7.1日),澳门回归(1999年2月20日)

港澳为何能成功回归: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③港澳同胞盼回归④有利的国际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P79

两岸“三通”:

“三通”指的是通航、通邮、通商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一个中国的原则)P79

(4)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①完成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专题五)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的外交)

▲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P84

三大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

“一边倒”(在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周恩来签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这些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P86

提出: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P87

1)日内瓦会议:

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P87的插图

2)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的外交)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重返联合国:

1971

条件:

a、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直接原因: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史实: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图片P89)

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正常化(最敏感的问题:

台湾问题)P91

史实:

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以民促官)

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9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意义:

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继美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