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92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xx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xx的农业经济

(1)古代xx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

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xx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3)xx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xx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

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

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

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

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xx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⑥明清xx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xx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xx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

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后。

途径:

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

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

③周学熙xxxx创办的新洋灰公司

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

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原因:

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外因①一战期间,xx列强暂松侵略

主要表现:

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

②海外投资增加

③xx厂矿多

④新增资本多

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

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

④xx的经济侵略

⑤内战的破坏

专题三xx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xx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

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①“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

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专题四xx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xx服饰的变化

变化的总体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

中西方服装的并存:

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

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

􀁣西装流行的原因: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

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

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

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女装的变化􀁣

旗袍的流行:

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

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

􀁣

饰品佩戴的特点:

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婚俗的变化:

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丧礼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新中国成立后:

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改变: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

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

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

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

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

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

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

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开辟xx交往的航线

(1)xx、xx开辟的新航路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

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又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

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食谱的很大变化。

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④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

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可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

①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②1652年至1674年,英国与荷兰之间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③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矛盾逐渐趋尖锐。

1756—1763年之间英国发动对法国的七年战争,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

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

①殖民扩张的方式:

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

②殖民扩张的影响:

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蒸汽”的力量

(1)xx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xx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①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②1764年,xx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

③1739年,xx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

⑤1807年,xx发明汽船

⑥1814年,xxxx发明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洲扩展。

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④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4、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

①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

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②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

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4)垄断组织出现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

②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③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

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⑤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各个国家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专题六xx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2、xx新政

(1)xx新政的时间、背景和目的

时间:

1933------1939年

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中;②胡佛总统继续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③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④罗斯福决定实行新政,得到了国会的大力支持。

目的:

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况,摆脱危机;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改革意义的一系列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2)xx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通过《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

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

1933年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1933年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执行该法。

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1933年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

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对缓解失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

④保护劳工权利。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断然做出的一项改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3)xx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它抛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影响:

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了。

3、当代xx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原因:

􀁣克林顿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使国家调节经济的机制更为灵活;􀁣

科技革命掀起新高潮,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企业区域结构调整,给美国带来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的优势;二战结束以来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利的国际和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

特点:

“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事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打破了经济增长、事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

4、战后的xx和xx

①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

主要内容:

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完全自由竞争产生的消极作用;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邦德国一直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特征:

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又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