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2845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学习文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检测题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选择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双边关系基本原则;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A.与发展中国家结盟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B.消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努力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C.拓展外交空间

D.突破了西方国家封锁禁运

2.“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

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3.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

“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

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阐述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的重要性

B.东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必要性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D.邻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4.2019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国防部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

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①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②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③干涉了中国内政

④改变了其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在回顾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四十年历程时,曾任外交部长助理的吴海龙这样概括道:

中国对联合国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中国对联台国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下面能够体现以上内容的有()

①重返联合国后,新增一百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②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多边人权机构工作

③中国已经参加了数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6.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

材料体现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  )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C.重返联合国D.实行不结盟政策

7.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为了发展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B.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9.围绕下一历史场景出现的原因,学习小组得出四个结论,指导教师应予以纠正的是(  )

①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②所有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③美国政府孤立新中国政策逐渐破产 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②③

10.2019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40年前《中日联合声明》称: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D.中美关系的缓和

11.某国际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这次会议最有可能()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1955年亚非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12.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3.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

“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

”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

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原则

14.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时投赞成票的国家可能有()

①阿尔巴尼亚②阿尔及利亚③巴基斯坦④日本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23个非洲国家赞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提案。

毛泽东主席曾对此诙谐地说:

“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这说明(  )

①中非休戚与共、相互同情、相互支持 ②中国受到非洲国家的尊重 ③中国和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 ④非洲的发展要依赖中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

“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

”这表明当时中国()

A.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B.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

17.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2019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

从中可以看出()

A.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18.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说:

“亚洲这两个迫切问题如果能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

”亚洲的这两个迫切问题是(  )

A.中国和印度问题

B.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印度和缅甸问题

D.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19.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  )

A.多边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D.不结盟

20.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后,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先后成为观察员国家。

2019年1月,土耳其提出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想法。

4月,土耳其成为北约国家中第一个上合组织的对话伙伴国。

上海合作组织()

A.体现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外交模式

B.是亚欧国家多方合作的政治集团

C.是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是大国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21.“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

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22.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B.缓和了与会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

C.提出了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23.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打开D.中苏关系改善

24.2019年5月,庄则栋书法展《祖国在我心中》在京开幕,其中他的一副书法对联引人注目,上联“左右开攻,打出新世纪”,下联“乒乓外交,改变旧乾坤”.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乒乓外交直接促成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C.乒乓外交改变了中国外交环境

D.中美关系的改善开始于乒乓外交

25.1969年,台湾同65个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到1974年10月,只有32个国家同台湾有“外交关系”,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

材料所述趋势从侧面反映出()

A.海峡两岸达成了重要共识B.中美之间已建立外交关系

C.祖国统一大业遭遇了挫折D.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二、综合题

26.大国关系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被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

”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尼克松访华最重要的成果是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的同时,又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

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1)材料一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

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三个事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2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材料二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

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

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972年9月26日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材料三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

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的成果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据此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特点。

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

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材料三《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待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1)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材料一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中⑤指的是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二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启迪。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所述的中印、中缅和亚非国际会议上的方针并不是与发展中国家结盟,故A项错误;当时仍然存在浓厚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故B项错误;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参与外交活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当时努力的拓展外交空间,故C项正确;中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等已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了70年代的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枪访华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再结合两条语录的含义与对象美国来分析,及其70年代的国内背景,AB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D项“权宜之计”说法错误,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得出,周恩来阐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是在处理中印之间的问题中提出来的,所以应该是在讲邻国间的和平共处问题,故选D;中印之间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故排除A、C;也不属于东西方国家间的关系,故排除B。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干涉了中国内政。

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选D。

5.【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D项说法正确。

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属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范畴,④说法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再……团结一部分国家”等信息判断,可知材料说的是新时期中国实行的不结盟政策。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7.【答案】D

【解析】①《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国家共同签署的宣言,故排除。

②③④符合题目要求。

8.【答案】C

【解析】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点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故选C。

9.【答案】B

【解析】②的表述不正确,应是“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是“所有亚、非、拉国家”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第26届联大召开于1971年10月,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④不是其原因。

10.【答案】B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日邦交正常化。

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是在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之后,B符合题意。

A、C、D均是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和背景,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1955年亚非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故C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D项不是国际因素,是国内的因素,所以排除D项。

美国与日本是不愿意让中国重回联合国的,并且这两个国家与中国关系缓和是在这个事件之后,所以C项是无关项。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苏关系不正常,苏联不可能支持中国,所以答案选择B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72年”“对于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进行淡化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它希望改善中美关系,以增加遏制苏联的筹码。

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中国1971年的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全力支持下通过的,而日本当时与中国是处于敌对状态,中日关系正常化并建交是在1972年,所以当时投赞成票的国家不可能有日本,故排除含有第④项的选项,即排除BCD三项,所以应选A。

15.【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非洲的发展要依赖中国”说法不正确,排除含④的选项。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非洲人民的支持,这说明了中非同属发展中国家,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也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受到了非洲国家的尊重。

16.【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可知当时的美国更重视与苏联的关系,忽视了与中国的关系,说明当时中国的外交受冷战的干扰,故选B。

1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可知,B项正确,答案为B。

18.【答案】B

【解析】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由苏、美、中、英、法五国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

1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是“不结盟”,以此为基础,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答案】A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外交模式。

所以答案选A。

21.【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美合作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对美而言有助于美对苏冷战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而言,中苏关系恶化,此时监测苏联对国防防卫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此举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所以答案选C。

22.【答案】B

【解析】亲美发言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说明当时的这一国际会议排除了美国的干扰,“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说明当时参加会议的有亚洲国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因为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所以会议才会出现上述结果,故选B。

23.【答案】C

【解析】“乒乓外交”指的是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从而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24.【答案】A

【解析】结合对联内容所学知识可知,乒乓外交直接促成中美建立外交关系,错误,尼克松访华直接促成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因此选A。

25.【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69年”“1974年10月”中可以排除B项,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中可以得出C项是错误;所以答案选D。

26.【答案】

(1)核心:

苏联和美国。

变化:

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事例: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