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2870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docx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

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和配筋原则建议

一、设计遵循的规范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二、主要设计参数

1、风荷载

结构物高度≤60米的建筑物基本风压值为按钦州气象局风压文件确定(0.54),地面粗糙度为C类。

2、安全等级、抗震设防及抗震构造措施

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按7度抗震设防。

本工程结构计算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构造措施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均为7度。

高层部分:

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

三级(H≤80m),主楼范围内的地下室抗震等级为三级。

高层住宅的结构布置形式须经我司建筑确认方可进一步设计。

3、主要结构材料

混凝土:

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45,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30。

梁主筋、架立筋、腰筋(包括抗扭腰筋):

用HRB400,fy=360N/mm2;

梁箍筋:

d=6用HPB270,fy=270N/mm2;d=8、10、12,用HRB400,fy=360N/mm2;

墙竖向、横向分布筋:

d=8,用HPB300级钢筋,fy=270N/mm2

d=10,用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墙构造边缘构件主筋:

用HRB400,fy=360N/mm2;

墙构造边缘构件箍筋:

构造配筋时取d=6,用HPB300级钢筋,fy=270N/mm2

非构造配筋时取d=8、10,用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普通楼板、屋面板钢筋:

用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地下室顶板、底板和外墙:

用HRB400级钢筋,fy=360N/mm2

梁、墙身拉筋:

采用HPB300,梁宽或剪力墙厚≤350时,采用d=6;>350采用d=8

4、结构体系

本工程高层住宅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地下室顶板结构采用普通梁板结构,底板采用无梁楼盖结构(用有限元计算)。

三、荷载取值

1.楼面恒载:

(根据建筑做法确定)

1).客厅,卧室等:

(a)100厚结构板:

25X0.10=2.5KN/㎡

(b)120厚结构板:

25X0.12=3.0KN/㎡

(c)140厚结构板:

25X0.14=3.5KN/㎡

(d)160厚结构板:

25X0.16=4.0KN/㎡

50厚面层:

20X0.05=1.0KN/㎡

20厚板底抹灰:

0.4KN/㎡

∑:

(a)3.9KN/㎡

(b)4.4KN/㎡

(c)4.9KN/㎡

(d)5.4KN/㎡

(考虑板自重,按1.3KN/㎡输入)

2).厨房:

(a)100厚结构板:

25X0.10=2.5KN/㎡

(b)120厚结构板:

25X0.12=3.0KN/㎡

(c)140厚结构板:

25X0.14=3.5KN/㎡

(d)160厚结构板:

25X0.16=4.0KN/㎡

50厚面层:

20X0.05=1.0KN/㎡

防水、找坡层:

20X0.02=0.4KN/㎡

20厚板底抹灰:

20X0.02=0.4KN/㎡

∑:

(a)4.3KN/㎡

(b)4.8KN/㎡

(c)5.3KN/㎡

(d)5.8KN/㎡

(考虑板自重,按1.7KN/㎡输入)

3).卫生间、阳台、入户花园、露台(均降板0.050):

(a)100厚结构板:

25X0.10=2.5KN/㎡

(b)120厚结构板:

25X0.12=3.0KN/㎡

(c)140厚结构板:

25X0.14=3.5KN/㎡

(d)160厚结构板:

25X0.16=4.0KN/㎡

50厚面层:

20X0.05=1.0KN/㎡

防水、找坡层:

20X0.035=0.7KN/㎡

20厚板底抹灰:

20X0.02=0.4KN/㎡

∑:

(a)4.6KN/㎡

(b)5.1KN/㎡

(c)5.6KN/㎡

(d)6.1KN/㎡

(考虑板自重,按2.0KN/㎡输入)

4).卫生间、入户花园、露台(结构降板300):

(a)100厚结构板:

25X0.10=2.5KN/㎡

(b)120厚结构板:

25X0.12=3.0KN/㎡

(c)140厚结构板:

25X0.14=3.5KN/㎡

50厚面层:

20X0.05=1.0KN/㎡

300降板填充陶粒:

10X0.30=3.0KN/㎡

防水、找坡层:

20X0.035=0.7KN/㎡

20厚板底抹灰:

20X0.02=0.4KN/㎡

∑:

(a)7.6KN/㎡

(b)8.1KN/㎡

(c)8.6KN/㎡

(考虑板自重,按5.0KN/㎡输入)

5).上人屋面、屋顶露台:

(a)120厚结构板:

25X0.12=3.0KN/㎡

(b)140厚结构板:

25X0.14=3.5KN/㎡

(c)160厚结构板:

25X0.16=4.0KN/㎡

40厚混凝土防水层:

25X0.40=1.0KN/㎡

一层沥青油毡:

0.05KN/㎡

30厚聚苯乙烯板:

0.5X0.03=0.02KN/㎡

1.5厚高分子卷材:

0.05KN/㎡

20厚水泥砂浆:

20X0.02=0.4KN/㎡

陶粒混凝土找坡(2%):

19.5X0.15=2.9KN/㎡

20厚板底抹灰:

20X0.02=0.4KN/㎡

∑:

7.8KN/㎡

考虑吊顶、管线取(a)8.0KN/㎡

(b)8.5KN/㎡

(c)9.0KN/㎡

(考虑板自重,按4.9KN/㎡输入)

6).楼梯间:

120厚板+167/2厚踏步:

25X[0.084+(0.12/cos32)]=5.65KN/㎡

50厚面层:

20X0.05X(1+tan32)=1.62KN/㎡

板底抹灰等:

0.4/cos32=0.5KN/㎡

∑:

7.8KN/㎡

考虑栏杆扶手、台阶侧面抹灰取8.0KN/㎡

(考虑板自重,板厚为0,按8.0KN/㎡输入)

2.墙体:

1).外墙:

砌体容重14.0KN/m3:

(页岩多孔砖)

200厚墙体:

14.0X0.20=2.8KN/㎡

40厚双面抹灰:

20X0.04=0.8KN/㎡

∑:

3.6KN/㎡

240厚墙体:

14.0X0.24=3.36KN/㎡

40厚双面抹灰:

20X0.04=0.8KN/㎡

∑:

4.16KN/㎡

2).内墙:

砌体容重8.0KN/m3(加气混凝土砌块)

200厚墙体:

8.0X0.20=1.6KN/㎡

40厚双面抹灰:

20X0.04=0.8KN/㎡

∑:

2.4KN/㎡

100厚墙体:

8.0X0.10=0.8KN/㎡

40厚双面抹灰:

20X0.04=0.8KN/㎡

∑:

1.6KN/㎡

240厚墙体:

8.0X0.24=1.92KN/㎡

40厚双面抹灰:

20X0.04=0.8KN/㎡

∑:

2.72KN/㎡

3).玻璃幕墙:

按1.5KN/m2。

层高h:

h<30001.5X3=4.5KN/m

3000

4500

4).凸窗荷载:

450高窗台

600宽80厚上调板:

0.08X25X0.6=1.2KN/m

50厚装饰层:

0.05X20X0.6=0.6KN/m

15厚抹灰:

0.015X20X0.6=0.18KN/m

600宽80厚下调板:

0.08X25X0.6=1.2KN/m

30厚抹灰:

0.03X20X0.6=0.36KN/m

450高窗台:

0.45X0.2X25=2.25KN/m

40厚抹灰:

0.04X20X0.45=0.36KN/m

空调重量+施工荷载:

0.7KN/m

1.95米高窗:

0.4X1.95=0.78KN/m

凸窗上活荷载:

2X0.7=1.4KN/m

∑:

9.03KN/m

5).凸窗荷载:

无窗台

600宽80厚上调板:

0.08X25X0.6=1.2KN/m

30厚抹灰:

0.03X20X0.6=0.36KN/m

600宽80厚下调板:

0.08X25X0.6=1.2KN/m

30厚抹灰:

0.03X20X0.6=0.36KN/m

空调重量+施工荷载:

0.7KN/m

2.2米高窗:

0.4X2.2=0.88KN/m

∑:

4.70KN/m

6).阳台栏杆、栏板:

1.5KN/m

7).女儿墙荷载:

根据建筑高度来定。

4.地下室顶板、底板

1).(施工荷载控制在5kN/m2,覆土荷载与施工堆载不同时考虑)

180厚结构板:

25X0.18=4.5KN/㎡

(a)600厚顶板覆土:

18x0.6=10.8KN/㎡

(b)800厚顶板覆土:

18x0.8=14.4KN/㎡

(c)1000厚顶板覆土:

18x1.0=18.0KN/㎡

(d)1200厚顶板覆土:

18x1.2=21.6KN/㎡

吊管,走线:

1.0KN/㎡

∑:

(a)16.3KN/㎡

(b)19.9KN/㎡

(c)23.5KN/㎡

(d)27.1KN/㎡

(考虑板自重,按(a)11.8(b)15.4(c)19.0(d)22.6KN/㎡输入)

2).地下室底板:

(a)250厚结构板:

25X0.25=6.3KN/㎡

(b)300厚结构板:

25X0.30=7.5KN/㎡

(c)400厚结构板:

25X0.40=10.0KN/㎡

(d)450厚结构板:

25X0.45=11.3KN/㎡

(e)500厚结构板:

25X0.50=12.5KN/㎡

(f)550厚结构板:

25X0.55=13.8KN/㎡

300厚面层:

20X0.30=6.0KN/㎡

∑:

(a)12.3KN/㎡

(b)13.5KN/㎡

(c)16.0KN/㎡

(d)17.3KN/㎡

(e)18.5KN/㎡

(f)19.8KN/㎡

(考虑板自重,按(6.0-h)KN/㎡输入)(h为板厚,单位为m)

5.活荷载:

1).楼面活荷载按下表:

序号

类别

活荷载标准值(kN/㎡)

1

不上人屋面

0.5

2

上人屋面

2.0

3

卧室、门厅、走道、住宅餐厅、楼梯、住宅卫生间、教室、活动室

2.0

4

住宅阳台、公共卫生间、架空层大堂、入户花园

2.5

5

地下室顶板(花园)

4.0

6

消防疏散楼梯、商铺、人流可能密集的楼梯

3.5

7

停车库、车道(室内)

4.0

8

电梯机房、洗衣房

7.0

9

空调机房

8.0

10

发电机房、水泵房、变配电

10.0

11

储藏室、其它设备用房

5.0

2).计算需注意:

(1)楼面上的活动隔墙荷载根据荷载规范4.1.1条注5来确定。

(2)室外车道考虑消防车,按汽车-超20级即总重力300kN核算,并考虑荷载通过覆土的扩散。

(3)室外地面活荷载标准值取4.0kN/m2。

(4)对门厅、走道、一般楼梯当人流可能密集时,按3.5KN/m2取。

(5)地下室外墙设计承受室外地面活荷载标准值取10.0kN/m2。

(6)施工荷载:

首层楼面和地下室顶板宜考虑施工荷载,施工荷载控制在5kN/m2以内,

覆土荷载与施工堆载不同时考虑。

四、结构计算控制原则

1、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整体计算。

2、SATWE整体计算主要参数(以剪力墙结构为例):

总信息..............................................

结构材料信息:

钢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kN/m3):

Gc=26.00

钢材容重(kN/m3):

Gs=78.00

水平力的夹角(Rad):

ARF=0.00

地下室层数:

MBASE=1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3加荷计算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规定水平力”计算方法:

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

特殊荷载计算信息:

不计算

结构类别:

剪力墙结构

裙房层数:

MANNEX=

转换层所在层号:

MCHANGE=

嵌固端所在层号:

MQIANGU=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DMAX=1.00

墙元网格:

侧向出口结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是(计算位移、扭转是,计算配筋时“否”)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是否保留板面外刚度是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的从节点是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

结构所在地区

风荷载信息..........................................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

WO=0.54

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验算风压:

WOC=

地面粗糙程度:

C类

结构X向基本周期(秒):

T1=

结构Y向基本周期(秒):

T2=

是否考虑风振: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WDAMP=

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验算阻尼比(%):

WDAMPC=

构件承载力设计时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WENL=1.00

体形变化分段数:

MPART=1

各段最高层号:

NSTi=

各段体形系数:

USi=

地震信息............................................

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SRSS非耦联)CQC

计算振型数:

NMODE=X(且计算振型数应保证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地震烈度:

NAF=7.00

场地类别:

KD=II

设计地震分组:

二组

特征周期TG=0.35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1=0.08

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2=

框架的抗震等级:

NF=3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NW=3

钢框架的抗震等级:

NS=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NGZDJ=不改变

活荷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

RMC=0.50

周期折减系数:

TC=0.90

结构的阻尼比(%):

DAMP=5.00

中震(或大震)设计:

MID=不考虑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是(位移比计算时考虑)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方向角(Deg)=

活荷载信息..........................................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不考虑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1.00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折减系数

11.00

2---30.85

4---50.70

6---80.65

9---200.60

>200.55

调整信息........................................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否按2010规范取值: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0.85

梁活荷载内力增大系数:

BM=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0.55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1.00

0.2Vo调整分段数:

VSEG=X(框剪结构必须考虑)

第1段起始和终止层号:

KQ1=,KQ2=

0.2Vo调整上限:

KQ_L=(框剪结构必须考虑)

框支柱调整上限:

KZZ_L=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1.00

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

实配钢筋超配系数CPCOEF91=1.15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IAUTO525=1

弱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XI1=0.00

强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XI2=0.00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IREGU_KZZB=0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NWEAK=0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WEAKCOEF=1.25

强制指定的加强层个数NSTREN=0

配筋信息........................................

梁箍筋强度(N/mm2):

JB=360

柱箍筋强度(N/mm2):

JC=360

墙分布筋强度(N/mm2):

JWH=360

边缘构件箍筋强度(N/mm2):

JWB=360

梁箍筋最大间距(mm):

SB=100.00

柱箍筋最大间距(mm):

SC=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

SWH=300.00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RWV=0.20

结构底部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

NSW=0

结构底部NSW层的墙竖向分布配筋率:

RWV1=0.60

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1.00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有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P-Delt效应: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

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RN=0.50

梁保护层厚度(mm):

BCB=20.00

柱保护层厚度(mm):

ACA=20.00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是否按混凝土规范B.0.4考虑柱二阶效应:

荷载组合信息........................................

恒载分项系数:

CDEAD=1.20

活载分项系数:

CLIVE=1.40

风荷载分项系数:

CWIND=1.40

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H=1.30

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V=0.50

特殊荷载分项系数:

CSPY=0.00

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CD_L=0.70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CD_W=0.60

活荷载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

CEA_L=0.50

五、计算控制指标

1、本工程的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于该楼层的平均值的比值,A级高层采用强制刚性板假定,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于该楼层的平均值的比值不大于1.4倍。

2、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控制≤1/1000(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3、满足《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有关要求。

六、各部分配筋控制原则

1)楼板厚度的取值大于等于楼板净跨的1/40,且不小于100

局部楼板厚度:

坡屋顶采用120厚,平屋顶采用120厚,转换层楼板采用180厚,核心筒内楼板适当加厚;配筋为双层双向X@xxx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X@xxx。

地下室顶板、底板均按此要求。

标准层普通楼板厚度:

板跨≤3800采用100厚,

3800<板跨≤4100采用110厚,

4100<板跨≤4600采用120厚,

4600<板跨≤5100采用130厚,

5100<板跨≤5400采用140厚。

板上有墙时,或活荷载较大时(如设备房)应适当加厚。

2)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支座两边均按较大跨度取值。

3)板支座与板中受力筋按计算结果,配筋值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05,同一板块可用两种不同直径钢筋搭配设置。

板配筋间距采用@100~@200,以5mm为级差,如下表。

代号

计算值

实配值

代号

计算值

实配值

A

202

Φ6@140

B

210

Φ6@135

C

218

Φ6@130

D

226

Φ6@125

E

236

Φ6@120

F

246

Φ6@115

G

252

Φ8@200

H

258

Φ8@195

J

265

Φ8@190

K

272

Φ8@185

L

279

Φ8@180

M

287

Φ8@175

P

296

Φ8@170

Q

305

Φ8@165

R

314

Φ8@160

S

325

Φ8@155

T

335

Φ8@150

U

347

Φ8@145

备注:

板面筋最小直径为Φ8。

4)异形板按有限元程序进行核算,并进行配筋,阳角角部附加放射筋。

七、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框架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高宽比不宜大于4。

梁截面高度取(1/10~1/15)梁的计算跨度,且不宜大于1/4梁的净跨。

2)框架梁支座不满足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时,计算时应将支座设为铰节点。

3)沿框架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各配两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小于Ф12。

4)沿非框架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配两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小于Ф10。

5)当梁长大于4米时,梁跨中可采用架立钢筋Ф12,(依高规6.3.3)。

6)框架梁梁宽大于等于350时,跨中采用两根主筋+架立钢筋(2Ф12)的配筋形式。

7)梁支座与跨中配筋按计算结果,配筋值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05,同一梁截面可用两种不同直径钢筋搭配设置。

8)塔楼梁配筋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层配筋。

9)框架梁箍筋加密区及非加密区间距若为构造,按规范限值取值。

梁加密区最大箍筋间距不可统一为100,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可统一为200。

10)3级框架梁和次梁的底筋除角筋外均不锚入支座,仅延伸至支座边0.1Ln。

如计算要求需要锚入更多底筋时,应在图中原位注明锚入支座的底筋数量。

八、剪力墙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剪力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