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3195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docx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八历史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八)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湘赣粤六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催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

2.(2019·陕西五联)在四川地区汉墓出土的石刻中,有许多酿酒、羊尊酒肆的画像砖,宴饮宴乐的陶俑,还有带有酿酒场景的庖厨画像石。

据此可知,当时(  )

A.酿酒业形成一定规模

B.普遍使用稻麦酿酒

C.政府垄断手工业部门

D.酿酒工艺十分高超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说到在四川地区汉墓中有许多酿酒、酒肆、宴饮的场景,说明汉朝时期酿酒业形成一定规模,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普遍使用稻麦酿酒”,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垄断手工业部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酿酒、酒肆、宴饮的场景,没有提及酿酒工艺,排除D项。

3.(2019·湖南衡阳二模)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

《唐律》规定:

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不然杖八十。

又规定:

凡误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邮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B.唐法律遵行轻罪重罚原则

C.邮驿制度有利于政令畅通

D.唐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政府对文书延误作出惩罚性规定,这有利于保证政令及时传达,C项正确。

A、B、D三项根据材料均不能得出,排除。

4.(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

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

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

该新剧种的形成(  )

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D.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答案 A

解析 材料“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体现了民间交流,“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体现官方推动,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没有体现他大力提倡,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D项错误。

5.(2019·山西太原二模)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

“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

”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

由此可见(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可见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项错误。

6.(2019·山西运城4月测试)下表为“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表”,由此可知(  )

A.江西农民土地革命的积极性整体较低

B.湖南湖北两省农村社会矛盾最为尖锐

C.农会会员数量的变化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D.“工农武装割据”促使全国农民运动高涨

答案 C

解析 依据表格可知,从1926-1927年广东、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的农会会员人数均呈增长态势。

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北伐战争时期,这些地区受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影响,农民运动高涨,故C项正确。

农会致力于保护农民利益,但未进行土地革命,A项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出湖南湖北两省农村社会矛盾最为尖锐,B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7.(2019·安徽江南十校二模)1940年8月,八路军救下两名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日本女孩,并写信给当地的日军司令部: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

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材料表明,八路军(  )

A.领导敌后军民争取国际援助

B.试图扩大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利用宣传激发敌军反战情绪

D.力图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八路军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救出战火中的日本小女孩,并写信给当地的日军司令部,信中批判了战争对两大民族的摧残。

此举有利于日军对战争反思,激发其反战情绪,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八路军领导敌后军民争取国际援助,A项错误;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团结国内一切抗日的政治力量,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

8.(2019·山东烟台、菏泽5月模拟)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

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

”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主要表现在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上,故选B项。

A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C项与材料无关;D项没有体现出与苏美的关系问题。

9.(2019·湖南衡阳三模)古雅典通过定期“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

公元前430年伯利克里曾因没有通过信任投票而被免职。

在公元前430-前355年间,被告发的将军达35人。

公元前330年,为防止恶意告发,又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

这些举措(  )

A.加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B.不利于行政系统的通畅运行

C.避免了官员权力的滥用与腐败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 A

解析 从雅典用“信任投票”“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可知,雅典逐渐完善了对官员的监督体制,加强了民主体制的有效性,A项正确。

B项与“监督”官员的主题不符;C项不符合史实;雅典民主政治在克利斯提尼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D项。

10.(2019·福建莆田二检)18世纪,大批法国亚麻布和印度棉布服装涌入英格兰。

为保护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枢密院和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禁商人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

这一措施(  )

A.推动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

B.客观上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

C.促进君主立宪制的逐渐确立

D.导致英国殖民优势日益丧失

答案 B

解析 从英国保护“传统的毛纺织业”、限制棉麻“服装涌入英格兰”可知,18世纪棉麻纺织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增强竞争力,B项正确。

毛纺织业虽受到保护,但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不可能发展迅速,A项与史实不符;这项经济措施与英国政体没有关系,排除C项;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殖民霸权,D项错误。

11.(2019·山西二模)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

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  )

A.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B.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C.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

D.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此时美国正在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因而要加强政府权力,改革机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A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没有涉及国会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涉及的改革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上述的改革是为了走出经济危机,但材料没有涉及到紧缩政府开支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措施,没有涉及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D项错误。

12.(2019·甘肃二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

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说明(  )

A.全球化发展具有两重性

B.资源环境战争已威胁人类生存

C.人类已形成了共同利益

D.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资源与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知,全球要携手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才能生存和发展,故选C项。

题干中只提及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未提及全球化积极影响,排除A项;题干中提及的是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威胁”而不是“已威胁”人类生存,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要人类携手解决,不是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2019·江西赣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卢梭认为,要使公民国家共同体经久长存,必须确立“美德”的统治,确保每个公民真正成为祖国的公民,永不堕落为祖国的敌人;专制王朝国家,人民缺乏爱国美德。

所谓“美德”,是指每个人的个别意志与公共意志的协调,在“公共性”的要求下,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美德的核心和本质即为公民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本质上体现为对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及法律的热爱。

通过儿童时代开始的公民和爱国者教育,把自己和祖国视为一体,把对祖国的热爱与热爱民主共和紧密联系起来。

创立公民宗教,通过宗教的神圣性增进公民的爱国美德——神圣而崇高,使祖国成为公民崇拜的对象。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1900年,梁启超著《少年中国说》,指出: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1902年,梁启超撰《论公德》,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基本精神即“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持团体之公益”。

“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弱者,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为官者既然“受一群之委托而治事”,他就必须承担本身对于社会的义务,同时又要履行对于委托者的义务。

号召进行“道德革命”,以爱群、爱国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准则,努力建设自由、平等、独立、利群为主要价值内容的“新道德”,铸造“新民”,挽救危亡,振兴中华。

——摘编自史义银《浅论梁启超的道德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美德观和梁启超公德观内容上的异同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卢梭美德观和梁启超公德观出现的背景。

(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种观念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5分)

答案 

(1)同:

反对君主专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蕴含契约思想;强调爱国;从小培养爱国意识;宣扬资产阶级道德观;弘扬人文精神。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四点得8分)

异:

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创立公民宗教拓宽教化途径;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吸收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改造中国传统道德观。

(4分)

(2)背景:

卢梭: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或法国等级制度森严);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开展。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得4分)

梁启超: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吸取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得4分)

(3)作用:

有利于冲破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众的觉醒,激发民众爱国意识;有利于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开展。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5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专制王朝国家,人民缺乏爱国美德”“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材料二“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以爱群、爱国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准则”,可以从爱国、社会性质、国家制度、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2)问,结合所学知识,卢梭美德观和梁启超公德观出现的背景可以分别从思想文化、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卢梭美德观和梁启超公德观的作用可以从唤醒民众意识、反封建斗争、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14.(2019·福建泉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地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

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

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

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

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一)信息:

汉字是时间的纽带。

(2分)

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

(2分)

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可以作为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力证据;商周时期的金文,反映了商周青铜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

秦朝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便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后来出现隶书、楷书等字体,更有利于书写和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

汉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表现,又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

汉字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8分)

(示例二)信息:

汉字形美如画。

(2分)

历史现象:

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

(2分)

评析: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秦小篆和汉隶具有书法的美感,如《泰山刻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如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有“颠张醉素”的草书,有“颜筋柳骨”的楷书等;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随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8分)

(示例三)信息: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

(2分)

历史现象:

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

(2分)

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它的出现有利于王畿与周边的联系交流以及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不利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的进步;秦朝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汉字使用是其内容之一;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多种文字并存,但是汉字仍然起到沟通各民族的主流作用,有力地连接了各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交融,对元朝统一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尽管口音各异,但是各族能够使用统一的汉字进行交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纽带。

(8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

依据材料中的“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

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

从“它……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在很早以前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文字,独具特色,传承中华文明。

由“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

从“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

此外,从“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其他的结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2019·山西晋中5月调研)[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元世祖末和元成宗初,朝廷改置和增设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等行省,行省逐渐演化成常设的、固定的最高地方官府,元朝廷嫌“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把行省品秩降级为从一品,平章政事两人作为长官,这些基本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

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省级行政制度作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对行省制进行多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行省调整产生的影响。

(6分)

答案 

(1)原因:

防止行省专权;地域分散辽阔,行省需履行管理职权;随形势的变动而调整;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

(9分,每点3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大一统;给予地方一定权限,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

(6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朝廷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可以得出防止行省专权;根据材料“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可以得出地域分散辽阔,行省需履行管理职权;根据材料“随形势的变异”可以得出随形势的变动而调整;根据材料“一再对省级行政制度作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可以得出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

(2)问,依据材料“朝庭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以及调动地方积极性等角度回答。

16.(2019·河南郑州三模)[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闪击战战略,以每天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波军,波军伤亡20万,被俘42万。

9月27日攻陷华沙,波兰被迫停止抵抗。

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

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从宣战日起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前,双方在法德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互相对峙,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斗。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罗斯福提议另起炉灶,组织新的政府;丘吉尔极力为流亡政府辩护,争取让它在新政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苏联则力主以临时政府为核心,吸收部分流亡政府的成员。

最后苏联的主张占了上风。

西方国家在不能控制波兰政府的情况下,力图限制其疆界西移的幅度,只同意以奥德河为其西界,但苏联坚持要进一步西移到奥德—西尼斯河一线,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

(6分)

答案 

(1)二战前期:

德国采用闪击战袭击波兰,波兰沦陷;法西斯势力疯狂对外扩张;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

二战后期: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波兰建立何种政府引发争议。

(9分)

(2)绥靖政策导致德国在西线迅速取胜;波兰复国,疆域西扩;苏联获得了对波兰的控制权。

(6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一“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

德国使用闪击战战略……波兰被迫停止抵抗”“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可从德国采用闪击战袭击波兰、波兰沦陷,法西斯势力疯狂对外扩张,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等方面说明波兰在二战前期面临的国际局势。

依据材料二“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可从雅尔塔会议召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波兰建立何种政府引发争议等方面说明波兰在二战后期面临的国际局势。

(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前期英法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在西线迅速取胜。

二战后期英法等西方国家未能控制波兰,波兰在苏联的支持下组建以临时政府为核心、部分吸收流亡政府成员的新政府,疆域西扩,而苏联取得了对波兰的控制权。

17.(2019·海南海口调研)[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

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

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

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6分)

答案 

(1)国防思想: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尊重人才;侧重发展国防科技。

(5分)

背景:

西方国家对华孤立封锁;中苏交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