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344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x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

通过芳芳喂鸡这一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并提问:

“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

你是怎么记的?

”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

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

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

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

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

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我通过精心备课,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

通过芳芳喂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并提问:

“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

你是怎么记的?

”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用到的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列式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说的问题新颖而且切合实际。

例如:

赵灵希同学说的:

“我有3支铅笔,刘淇有2支,魏新有4支,一共有几支?

赵雨博同学说的:

“妈妈买来10个桔子,我吃了2个,爸爸吃了3个,还剩几个?

同学们气氛活跃,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

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

不管是在新知环节,还是练习环节我都设计了符合一年级孩子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的问题。

在练习时我从课堂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先请1名同学起立,再请他前面的3名同学起立,他后面的4名同学起立,一共有几名同学起立了?

先坐下2名同学,再坐下3名,还有几名同学起立?

同学们都特别感兴趣,很快说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本节课我还注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先摆小棒后说算式和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虽然是刚上学的学生,但课堂调控的特别好,学生都能被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而吸引,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

  2、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玩中学,学中玩,学、玩融合,其乐无穷。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接受新知识。

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叙述图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5、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运算顺序从左到右的计算掌握更牢固。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

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习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习心理。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初步学习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师生合作、示范“算式接龙”。

  板书3+2,让学生口算,补书成3+2=5,又让学生口算5+1,补书成5+1=6,再让学生口算6+3,补书成6+3=9。

  讲述:

像这样的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刚好是第二题开头的这个数,第二题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三题开头的数——这样的几个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条龙,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2、指定几人从10-2开头练习“算式接龙”。

  3、各小组练习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从生动的游戏情景引入,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的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

  讲述:

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

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也应该帮奶奶做些事情了。

于是她找来了手推车,帮奶奶把南瓜搬回家。

第一次运了4个放在一个筐里,第二次又运了2个放在另外一个筐里,还有一个最大的正在推着呢!

奶奶一共摘下了几个南瓜呢?

怎样计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谈话:

可以这样列算式:

4+2+1=(板书)

  提问:

算4+2+1应该先算什么?

得多少?

再算什么?

得多少?

  板书成:

  4+2+1=7

  ——

  6

  提问:

你能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吗?

(连加法)

  谈话:

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就叫它连加。

  提问:

你能说说连加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算的吗?

  谈话:

对了,我们从做往右连着加,最后写上得数!

(板书课题:

连加)

  2、教学例2

  谈话:

这时弟弟在大声喊:

“姐姐,你快来看呀,奶奶家还种了丝瓜。

  出示例2的主题图。

  提问:

你能看了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条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条,第二次有摘下1条,还剩几条?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

8-3-1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板书课题:

连减)做连减和连加一样都是从左往右,连减从左往右连着减最后写上得数。

  (设计意图:

算法选择及计算顺序是和“动作、过程”紧密联系的,教师通过学生的看图编故事,讨论怎样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牢。

  三、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

  师:

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能用连加连减来计算的例子?

  生1:

家里原来有3只苹果,妈妈先买来了2只,又买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可以用3+2+4=10来计算。

  生2:

我原来有9本书,送给弟弟3本,又送给妹妹4本,还剩多少本?

可以用9-3-4=2来计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举例,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

学校里打算组织一次秋游,可以带一些干粮,妈妈给你10元钱,有这么一些食品,你打算怎么买?

  火腿肠果冻面包蛋糕薯片饮料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陈旧的模式中,师声问答沿袭成一个固定框架,学生只能循着教师的思路前行。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极为不利。

为此,我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师生、生生间平等地交流数学思想,讨论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交流、争辩,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共同发展,构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节课中在探究连减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

我看到了学生在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新知识。

稚气小脸上透露出成功的喜悦。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意志品质得到了体现。

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相互质疑,共同讨论,把原本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由小组合作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互相质疑、释疑的情景中自主探索,教师只是适时地引导,更多的是于学生一起探讨。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发言的习惯,又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5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

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

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

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5+2+1时,有学生先计算2+1=3,再算5+3=8,虽然我给与了肯定,但是对学生鼓励表扬不够。

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

“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

  3.在小组交流探究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我没能给与关注。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受年龄限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我耐心有待加强,应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6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第二部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制作课件时,我把主题图做成动画,演示小鸡来和走的过程,让孩子们能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这样列式。

在计算过程中,我让孩子动手摆一摆,用小棒代替小鸡,分三部分表示出小鸡,再按照小鸡来的顺序合在一起,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为什么列成5+2+1最好,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先算5+2,再算7+1,然后再让孩子说说计算的过程。

减法的教学过程也是这样。

  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限,所以加法计算过程表达不清楚,我就一步一步带着孩子去说,但是一起说完之后,我就开始下一教学环节,孩子没能完整地,独立地叙述计算过程,所以在教学减法时,孩子同样不会独立叙述减法的计算过程。

  虽然孩子小,自己叙述起来有些困难,只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孩子一定能说出来的。

不光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要让孩子独立地说,试着把一起说的过程自己完整地叙述出来,第一个孩子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再引导,补充,第二个孩子可能就知道该怎么说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认为孩子小,就不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耐心地引导,反复地运用,孩子们一定能做到的。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7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数学第一册第6单元第72、73、74页。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在整个数学课堂上,我以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气,学生能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对本节课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能根据教材内容确立明晰的设计思路,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学生在学前教育中,能熟练地掌握怎样计算了,而对于应该怎样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怎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教学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来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用连加法,什么时候用连减法,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二、不足:

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

因为用的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把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计得过高,可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因为操作减法时,摆三角形卡片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致使后面的练习部分完成得很少。

由于我选择的课题于前面部分衔接处有空白的地方,知识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不够明确,所以“做一做”的第二个联系完成效果不好。

  三、改进措施:

课下我请教了其他听课教师,他们也一致认为在做一做的第二个练习耽误了时间,如果当时灵活处理的话,就应该在黑板前板演,使全体学生都来学习一下,重点明确:

在整体当中,画斜线的三角形是要去掉的,用减法,画虚线的部分也要相应的减去,使学生重点掌握。

或者在课前预设,将这个练习做成课件,用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明确连减法的过程和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熟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使每节课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

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

第二步怎么算?

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

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

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

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

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以老师开放性设问贯穿始终为主要教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力求做到三点:

  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自学数学。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本,引导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在自读中体验计算方法,感悟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让学生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弄清算理,有根据地提出多种创见,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发展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既有与例题程度相当的“保底”题,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式题,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对连加、连减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下册已经学过,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教学连加、连减中需要竖式计算的。

  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前面已经教学过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年级也已经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所以出示了28+34+23这个连加算式后,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列竖式计算,学生交流汇报后,我再针对学生平常容易错和忽视的地方给与强调,规范写法,这样的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深思的地方:

  一、计算教学是否需要情境。

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但是不是每一个内容都需要情境呢?

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是由帮农民伯伯摘西瓜这一情境引入的,到底我的这个情境对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有多大的作用呢?

如果改为由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引入,这样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来自主探讨列竖式计算连加会更好呢。

  二、当课堂上出现多种算法时,不能急于去优化哪一种,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比较,自己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选择出最佳方法,这样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学时要钻研教材,要有机整合、研读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渗透,为以后相关知识的教学埋下伏笔。

如,学生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怎样列竖式,那加个数,四个数连加,还会做吗?

这样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用竖式做连加;还有就是我们知道满十要向前进一,那现在如果是列的三个数字直接相加的竖式,那就有可能满20,这要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涉及到,变成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为后面要学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注意积累,让孩子们都获得更多的收益。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1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

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

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