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373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docx

3第三章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第三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西昆派的形式主义文风,引起了当时进步文学家的不满。

他们意识到,宋代诗文要得到发展,就不能像西昆派那样仅讲究骄俪声韵,而忽视内容。

于是提倡学习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古文对抗“时文”,以反映现实之诗代替无病呻吟之作,从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主帅,苏轼则是集大成者与运动的最后完成者。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骈文在南北朝以后600年间所占的优势,奠定了北宋新诗文在文坛上的地位。

从此,平易流畅、生动活泼的宋诗宋文风靡了数百年,影响到明清两代。

第一节欧阳修的生平与思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溢“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出身于低级官吏家庭,4岁丧父,早年生活贫困,母亲教他“以荻画地学书”(《宋史》本传),天圣八年(1030年)他参加晏殊主持的礼部省试,中进士,时年24岁。

任西京推官时,在西昆派文人、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府里,结识尹洙、梅尧臣等人,提倡古文,唱与诗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宋史》本传)。

后任馆阁校勘、谏官等职,曾因作《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为峡州夷陵令。

积极参加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一年之内,上奏议近百篇,成为改革派的主要发言人。

庆历新政失败后,他被贬至滁州等地。

至与元年(1054)被重新起用,历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枢密副使等。

嘉佑六年(1061)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在相位近十年。

神宗熙宁四年(1072)退休,次年卒,享年66岁。

欧阳修一生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虽受过两次贬斥,但自仁宗朝后不断升迁,位居副宰相,是个著名的政治家。

他对宋朝积贫积弱、外患内乱交集的政治局面痛心疾首,终生主张改革弊政。

他为政主张宽简便民,废除横征暴敛,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他强调“为政所以安民也,无扰之而已。

”《江休复墓志铭》)嘉佑三年(1058)知开封府时,“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

”(《宋史》本传)他在滁州任太守时,也采取宽简措施,使这个荒僻小城“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欧阳修《丰乐亭记》)他积极参加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首先提出方田均税法,比后来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方田均税法早了30年。

但后来均税法在执行中成为横征暴敛的害民措施,欧阳修于是提出废止均税法:

“俗吏贪功希赏,见小利忘大害,为国敛怨于民。

”“且均税一事,本是臣先建言,闻今事有不便,臣固不敢缄默,今取进止。

”(《论均税札子》)他晚年在青州任上下令停止散发青苗钱,与王安石政见发生冲突,恐怕主要也是因为原来的便民措施变为害民措施,不得已而废之,不能作为他思想保守、反对改革的证据。

当然欧阳修晚年的思想与前期的思想有所变化,前期锋芒锐利,意气风发;后期忧谗畏讥,嗟病叹老。

以庆历五年(1045)被贬滁州为分界线,次年作《醉翁亭记》,自号醉翁,实际上年方40。

他还给好友写信道:

“修往时意锐,性本真率。

近年经人事多,于世俗间,渐似耐烦。

”《与尹师鲁书》他的思想陷人了苦闷彷徨之中:

“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

”(《归田录序》)自愧为“徒久费大农之钱,为太仓之鼠也”(同上)晚年更为“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六一居士传》,而强烈要求辞官归隐。

欧阳修前后思想发生变化,当然有个人的原因,但时代与环境的因素更是主要原因。

欧阳修对文学有一套较为系统的主张。

他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论点,提出“我所谓文,必与道俱。

”(苏拭《祭欧阳文忠公》引欧阳修语)“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但欧阳修在继承传统时亦有自己的发展,就是将“道”加以具体化,提出“实事”即“道”:

“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为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与张秀才第二书》)他以此文学思想为武器,反对西昆体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重文轻道的浮靡文风,注重文学的实用价值,提倡写反映现实、言之有物的作品:

“(文章)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

”(《与黄校书论文章书》)“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

”《荐布衣苏询状》)

欧阳修虽然重道,但却不轻文,主张文与道统一,这使他的文论与理学家的观点有所区别。

他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中说:

“某闻传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

”又在《试笔》中说:

“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因此,欧阳修对西昆派也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对其风流文采加以一定程度的肯定:

“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

”(《答蔡君谟书》)

另外,欧阳修在继承韩愈的“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重视作家的生活遭遇与感情因素对文学创作的作用,对中国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用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通过总结许多作家取得创作成就所走过的痛苦道路,认识到政治上受压抑、生活上遭贫困等种种不幸遭遇,却能使作家体察民瘼,触事感物,抒发忧思积郁,道出“人情之难言”,写出精粹的作品。

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与语言风格方面,欧阳修主张简而有法与流畅自然。

他虚心向尹诛学习古文的写作方法,自己的创作也力求“简而有法”,精练而严谨。

据《朱子语类》载,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初稿,起初写滁州四面有山用数十字,”最后改定时,只有“环滁皆山也”5字而已。

他在注意简练的同时,又注意流畅自然,曾对朋友说:

“然著撰苟多,他日更自精择,少去其繁,则峻洁矣。

然不必勉强,勉强简节之,则不流畅,须待自然之至。

”(《与缗池徐宰》)为了达到简练而自然的要求,他对自己的作品精心构思,精心修改,陈师道《后山诗话》说:

“永叔谓:

为文有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也。

”周必大《欧阳永叔集跋》也说:

“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

”足见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又称宋代古文运动,是在继承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早在宋初,就有王禹、柳开、穆修等人倡导古文,穆修还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但由于他们的创作成就不够高,影响不大,未能扭转风气。

至梅尧臣、苏舜钦出,也力为古文,但因人微言轻,也未能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欧阳修学古文虽较晚,“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苏氏文集序》)“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记旧本韩文后》)但却因其创作的杰出成就、丰富的理论建树、考官与副宰相的高位而具有文坛盟主的威望,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嘉祜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他运用考官的权力,黜落写奇涩险怪之文,以独具的慧眼选拔了一批人才,苏轼、苏辙、曾巩都在考试中人选。

“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宋史》本传),扭转了文坛的不良风气。

他还运用自己的威望揄扬、推荐文学人才,看见苏拭的应试文章“惊喜为异人”,并对人说: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书简》)在滁州看见王安石的文章,叹道: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与王介甫第一书》)苏洵以布衣人京,欧阳修见其文章后,广为延誉,并推荐于朝廷。

经过他的称誉举荐,原先默默无闻的苏洵、王安石、苏轼等人很快闻名全国,他们也不负欧阳修的期望,成为北宋的文学名家。

欧阳修还以宽广的胸怀、谦与的态度,联络了一大批前辈与同辈学者,形成一支强大的文学革新队伍。

晏殊为欧阳修的座师,后来欧阳修的地位比晏殊还高,欧却对晏终生执弟子礼。

梅尧臣少时与欧阳修唱与,晚年时只是一介平民,欧却未因地位改变而与他隔阂疏远。

“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

”(《宋史》本传)有一应试举子刘几因写险怪之文被欧阳修黜落,他率举子闹事,候欧阳修出行时“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两年后,刘几改变文风再试,欧阳修将其拔为第一,并不计较旧怨。

他还热心指导求谒的青年作者,《与荆南乐秀才书》、《答吴充秀才书》都是对投谒文章的精心指导。

据说先后出入欧门的文学青年在千人以上。

他还把优秀的投谒文章编成《文林》,以奖掖后进。

在欧阳修的领导与组织下,宋代最优秀的文学家形成了一支诗文革新的强大队伍,击败了内容空虚形式僵化的西昆派,也扫荡了险怪奇涩的“太学体”,使文学创作向着内容充实、流畅自然的健康道路发展。

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骨于则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等。

苏轼则继欧阳修之后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并使运动取得完全的胜利。

诗文革新运动的参加者有较为统一的文学主张。

其一,尊韩是他们一致的态度,而尊韩文论的中心是文道关系的统一,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文学家们都继承韩愈的观点,主张“文以载道”。

梅尧臣主张写诗要“因事有所激,因物以兴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苏舜钦也说:

“言者也,必归于道义。

”(《上三副使段公书》)王安石说:

“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

”“要以适用为本。

”(《上人书》)苏轼说:

“务令文学华实相符,期于适用乃佳。

”(《与元老侄孙四首》)这些理论,使诗文革新运动的作家们创作出了风格各异、精美动人的佳作,避免走上理学家们重道轻文、创作枯瘠的末路。

其二,诗文运动的作家多赞同“穷而后工”论。

苏舜钦在《送外弟王靖序》中说:

“古之达者,皆发于羁苦履寒,盖必极困而后起……坎禀埋废不自平,然后极心穷情,以入乎道术之渊。

”王安石在《哭梅圣俞》中也说:

“文辞感激多所忧”,“诗人况又多穷愁。

”梅尧臣则说:

“少陵失意诗偏老,子厚因过笔更雄。

”(《依韵与王介甫兄弟》)这些论述与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一脉相承,认识到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家在深入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才能写出内涵丰富、真切感人的好作品。

其三,反对浮华文风,提倡平淡自然的风格。

梅尧臣认为“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苏轼也在《自评文》中说。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与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形象地说明了在散文创作中如何达到自然的道理。

苏轼主张自然的观点,还包含了容许各种风格自由发展的意思在内,认为不必强求风格划一,而是各个作家根据各人的个性爱好自然发展。

经过欧、苏等人的努力,宋诗文坛出现千姿百态风格各样的作品,如梅尧臣的平淡深远,苏舜钦的真率豪迈,欧阳修的委婉流畅,苏轼的自然豪放,王安石的简洁劲峭,都卓然成家。

其四,批判继承前人成就。

在诗文革新运动初期,一些人没有正确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片面地、生硬地学习韩愈文章奇崛的一面,刻意追求语词的新奇怪险,形成“险怪奇涩”的“太学体”,著名的作者有刘几、宋祁等。

《梦溪笔谈》卷9载刘几的应试文章:

“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即所谓的“太学体”。

其基本特征是违反语言表达习惯,刻意求奇,以致令人费解。

宋初柳开等人也否定艺术形式的作用,一味追求质朴,结果文章枯瘠无味,影响不大。

欧阳修则认为:

“韩柳文虽高,不必似之也。

”(曾巩《屿王介甫第一书》转引)并认为西昆派的形式主义不可取,但其艺术手法还是可取的: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

”(《论尹师鲁墓志》)并没有全盘否定骈俪之文,而是在散文创作中适当运用骈文句法,如对偶排比、长短句交替等,形成一种骈散结合、圆润流畅的新文体,时称“文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即为文赋的范例。

其他古文家如范仲淹、苏轼等也吸取骈文之长,写下了如《岳阳楼记》、《前赤壁赋》等骈散结合的名篇。

宋代文学的繁荣,是与欧、苏等人正确对待文学遗产分不开的。

第三节欧阳修的文学创作

欧阳修的著作,在南宋时由周必大等编定为《欧阳文忠公集》153卷,约百万言,另有史学著作《新五代史》、《新唐书》(与宋祁合著),可谓著作宏富。

他的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属“北宋四大家”,词则被称为“疏隽开子赡,深婉开少游”(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宋代第一个诗、词、文兼擅的大家。

欧阳修散文的成就最高。

他早年在钱惟演的幕府时,曾钻研过骈文,后学韩愈,改作古文。

陈善《扪虱新话》称其《书梅圣俞诗稿》似韩文《送孟东野序》,还有人称他为“今之韩愈”。

其实《春秋》、《孟子》、《史记》与柳宗元的文章都对他的文章风格产生过作用,不过韩愈的影响最大。

他学韩文也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吸收韩之文气充盈、曲折变化的长处,在韩文的新奇锻炼之外,另立流畅清新、委婉闲雅的新风,并适当吸取骈文声韵调与谐、句式整齐、词藻优美的优点,写出一批情文并茂的作品。

他在滁州写的《醉翁亭记》堪称代表作。

当时“庆历新政”已失败,欧阳修遭谗被贬滁州,心情十分苦闷。

但他性格旷达,借山水以自放,写下此文,以表达“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尹师鲁墓志铭》)的达观胸襟: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覆靖,而泻之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扉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佝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文中表现出在逆境中不颓废消沉,以寄情山水求得精神平衡的生活态度,对后世失意文人影响深远。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传诵的名句。

另外文中表达出的“宽简便民”、“与民同乐”的思想,也使此篇山水小文显得思想深刻。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文有很高的写作技巧,文章主要写醉翁亭周围山水之美,却先从“环滁皆山也”说起,继写“西南诸峰”,进而写琅琊山,最后才点出醉翁亭,层层深入,如同剥笋。

文章主旨是写作者醉心于山水之乐,却从滁人游山之乐写起,继写宾客酒宴之乐,最后才落笔到“太守醉也”上,层层深人抒情,充分表达了欧文“委婉曲折”的特色。

此外,文章吸收了骈文对偶排比、长短句交替的句式特点,大量运用“者……也”句式,通篇用了21个“也”字,骈句与散句交替,陈述句与设问句交作,文气流畅而又灵活多变。

《古文观止》评此文说:

“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

”文章的语言也雅致精练,平易自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写醉翁亭如飞鸟临泉,生动传神;“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寥寥四句,就概括了山间四时的美丽景色。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说:

“韩、柳犹用奇字、重字,欧阳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与。

”道出此文平淡而优雅的特色。

欧阳修的政论文也写得很出色。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执政,推行改革,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吕夷简、夏竦等人则被罢官。

他们不甘心失败,大造舆论,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朋党”。

欧阳修时任谏官,于庆历四年(1044)作《朋党论》加以驳斥: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与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这段文章抓住“朋党”一词,层层剖析。

首先指出朋党自古有之,不足为奇;然后指出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继而分析君子守道义之朋是“真朋”,小人贪利之朋是“伪朋”;最后提出自己的论点:

为人君者(皇帝)应斥退小人的伪朋,任用君子的真朋,天下才会大治。

文章显示出欧文委婉曲折的特色,但又有韩文的逻辑力量与充沛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曾评欧文说:

“纤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即使是战斗性很强的政论文,他也不会疾言厉色,而是从容不迫,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欧阳修的诗也学韩愈,但不蹈袭,自成一格。

他吸收了韩诗设想新奇、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但又避免韩诗造语险怪生僻之弊,而形成清新流畅的个人风格。

胡仔《茗溪渔隐丛话》说:

“欧公作诗,盖欲出自胸臆,不肯蹈袭前人,亦其才高,不见牵强之迹。

欧阳修的诗内容充实,有部分诗作反映民生疾苦、国家大事,现实性较强,如《边户》: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鱼。

诗用对比的手法,写澶州与约签订前后边境人民生活与处境的变化,表示了作者对朝廷对辽妥协退让政策的不满,语言也流畅自然。

另一类诗为写景抒怀诗,往往写得情调开朗旷达,风格清新优美。

如《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是景佑四年(1037)欧阳修被贬夷陵时赠友人丁宝臣(字元珍)之作。

欧阳修《笔说·峡州诗说》: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可见他自己也很欣赏此诗;也可知他的清新自然之句实际是精心锻炼的结果,唯不见斧凿痕迹而已。

类似的佳句还有“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丰乐亭游春》)“弄舟终日爱云山,徒见青苍杳蔼间”(《三游洞》)等,均清新优美,情韵悠长。

欧阳修有些诗表达出议论化与散文化的倾向。

其中有些诗能托物寄意,将议论与鲜明的形象描绘相结合,显得寓意深刻。

如咏物诗《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与林间自在啼。

当时欧阳修被贬滁州,以笼中鸟与林间鸟作比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作立意新颖,比喻贴切,虽有议论,却显得警策动人。

但也有些诗的议论显得过于直接,如:

“百姓病已久,一言难速陈,良医将治之,必究病所因。

”(《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还有些诗如同押韵散文: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

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食糟民》)这些诗作内容虽反映民众疾苦,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平直。

欧阳修的词也有较高成就,但对比起他的诗文来,对宋词坛的革新意义略逊一筹。

他的词较多继承晚唐五代词风,受冯延巳的影响尤深。

刘熙载《词概》说:

“冯正中词……欧阳永叔得其深。

”即谓欧词继承了冯延巳词思致深人、感情深挚的特长。

欧阳修的《六一词》有172首,其中80首为恋情词,约占半数。

这些恋情词婉转缠绵,走的是晚唐五代词的路子,唯语词清丽,较少脂粉气,与晏殊相似,世称“晏欧”。

这类词作如《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后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词写深闺怨妇的愁苦心情,是晚唐五代词常见的题材;在写法上,塑造幽深的意境,抒情委婉,也是传统的手法。

但由“深婉”方面,欧词有新的发展。

词中用深锁的重院、春暮的风雨、黄昏的飞花层层深人衬托怨妇被弃的哀愁,将她因物感时,自伤孤独的内心情绪刻画入微。

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历代传诵的名句,毛先舒认为“层深而浑成。

”(《古今词论》转引)

欧词另有一类作品却不委婉缠绵,而是风格疏朗洒脱,为宋词开拓了新的意境。

这部分词作多写其理想抱负或登临怀古之情,如《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曾在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在州西北蜀冈上建平山堂,植柳。

后调任开封,于至与三年(1056)送友人刘敞赴扬州任职,此为赠别这作。

词中着塑造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爽太守,“山色有无中”的疏朗景色,形成一种清峻的风格,洗脱了晚唐五代词的缠绵情调,具有创新意义。

欧阳修的词大部分写得文雅优美,但也有吸收民歌养分,写得通俗率真的词作,如《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全词语言浅白如同白语,而构思巧妙。

它采用多层次的对比手法:

今与昔、闹与静、悲与欢,层层深人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微妙的怀人之情。

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境界优美,成为传诵的名句。

欧阳修的词以刚柔兼备、雅俗共赏,为人们所喜爱。

他的深婉清丽的言情词影响了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词家,他的疏朗清隽的言志词则为后来苏拭一派的豪放词开了先路,承上启下之功,诚不可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