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538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

学案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一)

——审题答题规范

  

学案目标

 1.准确判定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并能略作分析。

2.掌握鉴赏表达技巧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要领。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样题

1.(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

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①撚:

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①关:

指居庸关。

②旆:

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

又还是、秋将暮。

 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③分付:

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探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山东卷中十分重要的考点,地位仅次于思想感情的把握。

其命题特点表现在:

①考点不变,但每年的考查角度、方式都有微妙变化。

这也是山东卷命题的总体特点。

②从某句(或整体)使用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这些题干用语上看,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结构技巧四个角度中重点考查“表现手法”这一点,且“表现手法”较为常见。

③设题点面结合。

既有对某一两句表现手法的考查,又有对诗整体表现手法的考查。

④鉴赏步骤判断和分析相结合。

有时只写对表现手法的判定,有时把手法的判定与手法分析结合起来考查。

⑤答题角度单一和综合相结合。

如问“主要表现手法”,一般只答一个,最多两个;如题干不带“主要”,只问“艺术表现的特点”,就可以多角度答题。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切入。

高考古诗鉴赏题常考的表现手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

1.判断下面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________

(2)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________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________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________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________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________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________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________

(9)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________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________

(1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________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________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________

(14)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________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______

2.下列古诗名句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不同?

试简要分析。

(1)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________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________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

如何准确判定古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演练体悟

1.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分条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课记录:

 

 

 

 

 

 

1.审题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

“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

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为未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

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但题干语“如何写出”“请赏析”已包含了表达技巧在其中。

示例

指出下面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的不同点。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009年安徽卷)

(2)“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009年江苏卷)

(3)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2009年湖北卷)

(4)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06年天津卷)

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四道题的题干都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以“||”为界)。

从分析范围看,

(1)(4)属分析全诗型,

(2)(3)属分析局部型。

从分析角度看,

(1)

(2)(4)属明示型,

(2)题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属于指出手法类别题,

(1)属未指明具体手法类别题,(4)已具体指出全诗运用的三种表现手法,属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题。

(3)题属暗示型。

2.答题

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必须把握住“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

所谓“大三”就是答题三步骤:

指(出手法)→析(分析运用)→点(出表达效果)。

(当然,要视问法而定,有的题不一定把这三步全部答出)。

所谓“小三二”,“三”就是指在第二步——分析运用时要答出三个要点。

如“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

“衬托”包括何为主体、何为衬体、主体与衬体何关系。

“虚实结合”包括何为实景、何为虚景、虚景与实景间关系三个要点。

“二”就是在第三步——点出表达效果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这种手法(技巧)给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何种效果。

运用“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可强化分点答题意识,提高规范答题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拿满分。

示例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请作具体分析。

(根据2009年宁夏海南卷第9题改编)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不可答成“拟人”,拟人只在第一句有),

(一)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其八十三)

王 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①从初:

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对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②劳苦?

谁在玉楼③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①李好古:

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

②玉关:

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

③玉楼:

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寻河:

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 含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①张十一:

名暑,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暑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羊踯躅,杜鹃花科,二月开花。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训练

5.(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①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30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一)

自主预习

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

解析 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因为他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世谨慎,所以反映在诗歌中,则表现为运用象征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表达特点。

这首诗就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是阮籍“咏怀诗”的优秀篇目。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

(答“动作描写”也可)

解析 上阕从自然景物写起,一番风雨后,春光被季节催促得黯淡,残花纷纷飘落下来,一片狼藉铺满小路。

池水盈盈涨起,将一片新绿映入眼底,小雨霏霏落下。

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挽留不住春天远去的背影。

下阕自然由景生情,转移到个人情思上,在春归的无奈中独上高楼,在落日的斜晖里拈一枝残花,无语凭栏。

至于那“此恨谁知”的内涵,又有谁能说个明白?

3.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此诗着意刻画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视,瞻顾家园呢?

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4.示例一: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示例二: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用梦中相会的情景虚拟。

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

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求实在的交流与联系。

“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

“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

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

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

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画,把女主人公的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具体化,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5.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

“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知识整合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结构技巧

借景抒情 对比 衬托 比喻 拟人 对偶

1.

(1)虚写(想象),夸张 

(2)设问,借代 (3)对偶,对比 (4)拟人 (5)象征 (6)反语 (7)虚写(想象) (8)象征,比喻 (9)借景抒情 (10)侧面描写 (11)对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