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4217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x

最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七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同步阅读

一、阅读课外短文《九寨沟》,完成练习。

九寨沟

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

因为山沟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

从南坪西行40千米,就到了九寨沟。

一进入景区,就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①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②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lán)。

③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④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⑤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wèi)为壮观。

继续向纵深处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

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了。

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轻盈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jū)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

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到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憨态可掬:

_____________

异兽珍禽:

_____________

2.写出九寨沟名字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请用文中的3个词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用动态和静态描写,展示了九寨沟独有的美。

写    、    是静态描写,而写    、    等则是动态描写。

5.把下面的句子插入到第3自然段中,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

(  )

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作“五彩池”呢。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⑤之间

6.作者描写了哪些动物?

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中心句是(  )。

A.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B.继续向纵深处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

C.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

D.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二、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东庄的山

古人云:

仁者乐山。

我(    )称不上仁者,(    )对家乡宁阳县东庄乡的山,却真的是情有独钟。

东庄多山,且不说栲栳埠山,也不说皮匠山,单就凤仙山而言,就足以让攀登过的游人沆连忘返。

东庄素有“南部山水北部园”之说。

进入东庄,就会看见座座青山峰峦叠翠、绵延不绝,或奇峰突兀,或险峻挺拔,或沟谷幽深,犹如一幅幅秀美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东庄的座座青山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仿佛张开宽阔的臂膀,联结成巨大的翠帐,将一个个山村或携于山腰,或揽于谷底,细心呵护着。

冬天为它们抵御寒风,夏天为它们遮蔽骄阳,山里人便在大山温暖舒适的怀抱里安详而甜美地生活着。

你看,在那青山映衬之下,绿树掩映之中,隐隐露出房檐的一角,那便是山里人的住宅。

青砖红瓦,绿树红墙。

房子依山傍林而建,面南背北,(    )采光和通风条件非常好,(    )冬暖夏凉,空气清新。

坐在明净的窗前,看阳光透过密叶间的缝隙,将片片碎银洒满小小的院落。

院子里的老母鸡领着一群毛茸茸的鸡娃娃“叽叽'地到处觅食,不远处的一只红冠子、花外衣的大公鸡,昂首挺胸地在院子里踱着将军步,偶尔也跳上墙头,拍拍翅膀,伸长脖子,亮开嗓子,“喔喔喔”地叫上几声,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的雄姿。

东庄的山上盛产柏树、松树、杨树、赤槐等木材,这里特有的弱酸性土壤,尤其适合种植药材、花生、桃树、杏树、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和果树。

夏秋之季,慷慨的大山还会向人们献出它特有的天然绿色生态产品——酸枣、树莓和刺梨,摘上一个放在嘴里,酸溜溜、甜津津,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山林里的山雀、山鸡、斑鸠多得数不清,它们在树杈上或草丛中筑巢产卵,繁衍生息,时不时还会来个百鸟大合唱。

东庄人爱山,大山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清晨起床后,或在傍晚时分,山乡的人们爱在山林中漫步。

欣赏着满眼的青草绿树、鲜花奇石,呼吸着天然氧吧释放的新鲜空气,各类鸟鸣不绝于耳,任阵阵山风迎面扑来,将一身的疲惫和烦恼拂掉。

登上山顶,看日月之行,睹星汉灿烂,笑做万里苍穹,尽览四野沧桑,望空中云卷云舒,看山前花开花落,山里人又平添了一分豪迈和豁达,以更大的信心和魄力去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文章第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A.过渡段,承上启下B.紧扣文题,点明文章中心C.总领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3.文中画“__”的句子描写了山中的景色,作者从静态的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从动态的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图。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明了东庄有很多景色优美的山。

B.第二自然段只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第四自然段写了东庄山上盛产的木材、经济作物果树和飞禽。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东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从文中画“   ”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庄人爱山,古代诗人也爱写山。

请你写两句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并注明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短文《九寨沟》,完成练习。

密西西比河风光

[法]夏多布里昂

①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②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

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rán),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它踌躇(chóuchú)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③以上是西岸的情景。

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茁壮生长;它们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

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

它们从槭(qì)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

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

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④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丛莽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熊,它们在小榆树的枝丫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躅(zhízhú);黄嘴的绿鹦鹉、映照成红色的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里达茉莉上熠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⑤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可是,如果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邃的丛林,摇动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玫瑰色的生物混杂交错,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

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

1.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密西西比河两岸给你的整体印象是________。

作者使用______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不同风光,其中西岸主要描写了草原上的_______,而东岸则主要描写了丛林里的__________。

2.体会下列词句的妙处。

(1)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劈开”“游到”“卧在”三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草原的______。

(2)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熊,它们在小榆树的枝丫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

这句话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3.下面对短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是全文的中心句,短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B.短文中将河的西岸的风光作为描写的重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

C.第③自然段主要描写东岸的各种植物,是静态描写。

D.第④自然段描写动物的活动,第⑤自然段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这两个自然段是对景物的动态描写。

参考答案

一、1.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

奇特的野兽与珍贵的飞禽。

2.因为山沟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

3.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平湖飞瀑4.湖泊 森林 瀑布 动物5.C6.体态轻盈的金丝猴、善于奔跑的羚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小熊猫。

7.A

二、1.虽……但……不仅……而且……2.C3.青山掩映下的房屋和院落的景色院中鸡的活动山中人家4.B5.体会到了东庄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杜牧

三、1.风光旖旎对比野牛植物、动物2.闲适与安逸宁静拟人熊鹿黑松鼠3.B

 

第七单元检测卷

(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ǎotǐngwēinísī

1.()是水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qídǎogànhàn

2.人们()天降甘霖,解决长时间的()。

gùyōngmǎtóu

3.他()了一个挑夫把这些东西送到()。

língdāngqīngcuì

4.清风吹着屋里的()发出()的响声。

shēngchùshuǐguàn

5.成群的()争先恐后的去()旁喝水。

二、在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缝(fèngféng)隙散(sànsǎn)场停泊(bópō)

澄(dèngchéng)清漂(piāopiào)浮满载(zàizǎi)

画卷(juànjuǎn)黏(niánzhān)着物

三、选词填空

挺立耸立矗立舒缓平缓

1.伴着()的音乐,他渐渐睡着了。

2.救援人员语调(),大家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了。

3.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在广场南部。

4.高大的石头建筑,()在河岸两旁。

5.几棵老树()在山坡上。

四、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关系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A.世界闻名——默默无闻B.无边无际——一望无际

C.不由自主——情不自禁D.成群结队——三五成群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真是迷人啊!

”小王叹口气说:

“可惜他们不会欣赏。

B.《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努力。

C.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提供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

D.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这是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3.下列诗句中属于描写乡村风景的是()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这里有壮丽的异国风光,这里有迷人的异域风情,。

”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这里的异地风俗很奇特B.这里还有奇特的风俗

C.这里还有奇特的异地风俗D.这里还有异地的奇特风俗

5.对下面这段话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在非洲原产的香料、水果与蔬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将许多食品混合在一起的烹饪方法。

A.非洲的气候文化B.非洲独特的饮食习惯

C.非洲的香料水果与蔬菜D.非洲形成的烹饪方法。

6.下面的句子插入文段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早晨雾气弥漫,在这白茫茫的雾中,许多的生机已经开始迸发向上。

①你瞧!

一簇簇的花儿在争宠,黄的迎春花,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都开始炫耀自己的美丽。

②伴着泥土的清香,小草开始发芽,柳树开始生长。

③一只只鸟儿在枝头唱歌,青蛙也在跳舞。

活泼的松鼠跳上枝头开始寻找早餐了。

④清晨的森林公园一片生机盎然。

A.①之前B.①②之间C.②③之间D.③④之间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威尼斯的小艇》突出了人与小艇之间的紧密关系。

B.“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写出了小艇对威尼斯交通的重要性。

C.“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是《牧场之国》的总起句。

D.胡夫金字塔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五、下面是某一景点的一则告示,请你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除了你的脚印

什么都别留下

除了你的记忆

什么都别带走

1.这则告示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你觉得这则告示写的好吗?

说说你的看法。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埃及的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

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这句是举世闻名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

这些坟墓的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像汉字“金”,所以被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数十座,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原高146米,大概有50层楼高。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塔身由大约230万块石材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宇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大约需要60万个车皮。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勤劳而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

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

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

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它们是埃及的象征。

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仔细阅读文章,写出金字塔的有关知识。

形状:

规模:

功用:

特点:

2.读句子,完成练习。

这座金字塔原高146米,大概有50层楼高。

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1)塔身由大约230万块石材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

“平均”一词用得准确严谨,强调了

(2)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这样”在文中指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座金字塔原高都约为146米,底座周长为1千米

B.“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石块很坚硬

C.用堆土坡的方法把巨大的石块垒起来,这只是一种传说,真实性并不确定

七、表达与交流。

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这些地方的景色有没有让你流连忘返呢?

请选择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景物的特点介绍给大家。

400字左右。

 

答案

一、1.小艇威尼斯2.祈祷干旱3.雇佣码头

4.铃铛清脆5.牲畜水罐

二、fèngsànbóchéngpiāozàijuànnián

三、1.舒缓2.平缓3.矗立4.耸立5.挺立

四、1.A2.C3.C4.C

5.B6.A7.D

五、1.注意卫生,不要破坏公物

2.示例:

好这则告示语言含蓄优美

六、1.角锥形数量多,塔身高,石块多且重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宏伟而又精巧

2.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出金字塔很高

3.

(1)2.5吨只是平均重量,并不是每一块石块都一样重。

(2)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

七、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训练

1.课内阅读。

   武松见了,叫声:

“呵呀!

”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

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大虫”进攻主要有三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_,这样的好处是________

(2)赏析句子。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

(3)从这段话中你发现武松有什么样的性格?

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这句话写了________的情景,一系列的________描写,体现了石猴________的特点。

②用相同的描写方法写一个人,表现出这个人的某个特点。

________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石猴出世后________的生活。

②仿照划线的部分写句子。

寒假里,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得充实极了。

3.课内阅读。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

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

“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黛玉笑道:

“那是顶线不好。

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

再取一个来放罢。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

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

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

黛玉因让众人来放。

众人都说: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

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儿,一会就不见了。

众人仰面说道:

“有趣,有趣!

”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方散。

(1)宝琴的风筝是________,宝钗的风筝是________,宝玉的风筝是________。

(2)黛玉分析宝玉的风筝放不高的原因是________。

(3)众人说黛玉放飞风筝的寓意是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铰断籰子线后风筝的状态。

(5)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种最喜欢的玩的游戏过程。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时候大雾(漫 幔)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进 近)曹军的水寨(zài zhài)。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cháo zhāo)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请你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水寨________(zài zhài)      朝________(cháo zhāo)西

(2)请你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

大雾(漫 幔)________天      靠________(进 近)

(3)“诸葛亮笑着说:

‘……’。

”从这一“笑”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4)借箭的经过突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在(   )

A. 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 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C. 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 诸葛亮是神仙,能掐会算。

5.课外阅读。

   孙悟空只好又来到翠云山,这次他变成了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的样子。

铁扇公主不辨真假,把他接了进去。

说到孙悟空借扇一事,假牛魔王故意捶胸道:

“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

”铁扇公主笑道:

“大王息怒,给他的是假扇。

”假牛魔王道:

“真扇子你藏在哪儿了?

仔细看管好,那猢狲变化多端,小心他再骗了去。

”铁扇公主说:

“大王放心。

”说着将真扇从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叶儿大小。

悟空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问道:

“这般小小之物,为何能扇灭八百里火焰?

”铁扇公主道:

“大王,你离家两年,怎么连自家的宝贝也忘了?

只要念一声口诀,这扇就能长到一丈二尺长短。

”孙悟空记在心上,将扇儿噙在口中,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

铁扇公主气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1)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中的“________”。

(2)假牛魔王为什么对铁扇公主说小心扇子被孙悟空骗了去?

(3)体会加下划线的词语表现出的人物心理。

①悟空大喜过望,连忙抓在手中。

②把脸一抹,现了本像,径自出了芭蕉洞。

(4)这段文字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