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74270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PPTX 页数:76 大小:24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pptx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自我介绍,工作单位:

长沙税务干部学院职称:

副教授注册税务师2006年湖南省优秀国税工作者培训经历:

2004年3月12月国家税务总局第六期涉外税收高级研修班2008年3月7月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师资班联系电话:

15973136898Email: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查账征收企业一类指标:

共4个二类指标:

共16个三类指标:

共22个,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的综合运用,

(1)一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二类指标中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2)二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三类指标中影响的相关项目和指标进行深入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3)在运用上述三类指标的同时,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其它指标,也应进行审核分析。

一类指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所得税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考察应纳税所得额在收入利润类项目中所占的比重,来分析纳税人的申报是否异常静态分析侧重收入类数据分析,二类指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所得税贡献变动率通用指标:

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配比指标;,揭示影响所得额的各类科目的变化情况动态分析侧重成本费用类数据的分析,三类指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营业外收支增减额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税前列支费用扣除限额考察除收入类成本费用类之外的其他影响所得税的因素的分析,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报表。

功能:

分析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化情况,是否符合企业经营现状或发展趋势。

运用:

一与企业历史时期进行比较,二与同行业、同地区相同或类似企业进行比较。

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配比分析法。

可以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等进行分析。

可能存在问题: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下一步分析:

(1)企业会计上收入确认原则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

(2)注意企业对“视同销售收入”的申报情况。

(3)分析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现象。

存货周转增长率与应纳税税额增长率配比分析用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推测:

可能的销售规模=(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取的现金”+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增减数-“预收账款”增减数)/(1+增值税税率)公式的缺陷用原材料、能耗等分析,所得税税收负担率T,所得税税收负担率T=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应纳所得税额数据来源于纳税申报表,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

注意: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不等于法定税率,功能:

判断企业的税负水平运用:

与地区、行业税负水平进行比较,与企业历史时间进行比较可能存在问题: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所得税贡献率T=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应纳所得税额来源于纳税申报表,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财务会计报表。

3所得税贡献率T,功能:

判断企业的所得税与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也是判断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的一个指标。

运用:

与同地区、同行业进行比较,与企业历史时期进行比较。

可能存在问题: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与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4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T=(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功能:

判断企业的所得税与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也是判断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的一个指标。

运用:

与同地区、同行业进行比较,与企业历史时期进行比较。

可能存在问题:

上述指标设定预警值并与预警值对照,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定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二类指标,1、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

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数据来源:

会计报表,功能:

是在一类指标出现异常情况下,对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化及其趋势进行分析。

运用:

一与同地区、同行业进行比较,二与企业历史时期进行比较,三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对比。

可能存在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销售(营业)成本的评估,1)指标分析: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2)成本构成分析。

(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3)成本计算方法评估(后进先出法、存货跌价准备、成本计算方法的改变、合理性)成本真实性、合理性、相关性评估,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费用:

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2、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功能:

分析其增减变化情况和趋势。

运用:

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进行配比分析。

可能存在问题: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3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基期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基期销售(管理、财务)费用100%,数据来源:

会计报表、申报表,功能:

分析三项费用增减变化情况和趋势,判断企业申报情况的真实性或可能存在的疑点。

运用:

横向比较,纵向比较,配比分析,结构分析。

销售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进行配比分析,管理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资产总额、资本总额、人员总数等进行配比分析,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借款总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可能存在问题:

如果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销售(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4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报表。

功能:

分析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减变化。

运用:

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进行分析,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和主营成本变动率进行配比分析。

可能存在问题: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6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报表,功能: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

运用:

纵向分析,横向分析,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进行配比分析。

特别关注这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在联动性不强情况下,对这一指标分析更有效。

可能存在问题:

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5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

功能:

分析成本费用利润水平,每一元成本费用能创造多少利润。

也体现了一种效益分析。

运用:

除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外,还可以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所得税贡献率进行配比分析。

可能存在问题: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7所得税负担变动率T,所得税负担变动率T=(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运用:

要注意对享受减免税期间的负担率进行还原,也就是要按享受减免税前的税收负担进行比较。

可能存在问题:

与企业基期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8所得税贡献变动率T,所得税贡献变动率T=(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可能存在问题:

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9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T,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T=(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数据来源于纳税申报表。

功能:

分析应纳税所得额增减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应纳税额的增减变化的原因。

运用:

除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外,与利润总额增减变动进行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应大于利润总额,两者变化幅度应比较接近。

可能存在问题:

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该指标如果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公式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

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分析公式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一般来讲,收入变动大于成本变动,(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分析公式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

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类指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资料,利润表,资产负债表。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功能:

分析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

运用:

进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分析。

可能存在问题:

如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2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来源于纳税申报表的附表,固定资产原值总额可以来源于财务会计报表,也可以来源于纳税申报表附表。

大部分企业综合折旧率9%估算的折旧额应大于实际计算数,原因是增加的固定资产全部按12月计提。

功能:

分析固定资产折旧水平。

运用:

首先看企业的折旧方法。

如果是分类折旧,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折旧水平标准值一般定为10%,对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折旧水平标准值一般定为5%;如果是综合折旧,标准值=(机器设备原值10%+房屋原值5%)/(机器设备原值+房屋原值)可能存在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

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3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

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4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

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能耗和资产分析指标,1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功能:

分析投入产出比率。

可能存在问题: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功能: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

可能存在问题:

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功能:

分析总资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

可能存在问题:

如总资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注意:

与财务管理分析指标联系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利润率(又称总资产报酬率或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净额)平均资产总值100其中:

“利息支出净额”使用息税前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最佳指标,4应收(付)账款变动率,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功能: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

可能存在问题:

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5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

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功能: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

可能存在问题:

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6配比分析,

(1)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2)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

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年度中不同月份销售额的趋势分析增值税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趋势分析纳税额的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连续若干期某一会计报表项目的变动金额及其百分比的计算,分析该项目的增减变动方向和幅度,以获取有关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

原材料耗用分析指标,1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功能:

分析投入产出比率。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比原材料投入产出、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

(一)投入产出比模型: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二)单位产品定耗模型的应用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

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

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

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

(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单位换算,以免出现错误;(3)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等企业可利用该法关联分析收购发票开具的真实性。

能耗测算法,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

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

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

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销售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适用税率(征收率)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

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

(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

同时,要求纳税人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电力、自来水发票复印件;或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

(3)在实际分析中,应选取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

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工时(工资)耗用法,工时耗用法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及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并与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工资耗用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的金额表现。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

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

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或者关键生产环节工时(工资)标准应相对稳定,相关数据应易于收集和计算;

(2)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时(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3)生产工时总量(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配比。

设备生产能力法,设备生产能力法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

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有一定出入。

随着各个行业国标、强制性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的出台和完善,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设计生产能力。

设备生产能力法就是按照纳税人投入生产的单位设备生产能力,测算、分析纳税人的实际生产量,进而核实应税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造纸业、水泥制造业、微粉、发电等行业。

该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设备生产能力可从随机文件中得到。

随机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等。

产品说明书对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较为重要;

(2)实地查看时要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3)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账外账的成因,纳税意识较差纳税人感到税负较重账内检查力度不断加强,账外账检查的难点,发现线索难取证难,账外账基本形式,账外账,财务账,账外账,账外账,财务账,账外账原理,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