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4862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湖北省武汉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化学十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葡萄酿成酒B.木炭燃烧变成灰烬C.气球吹爆了D.爆竹爆炸

【答案】C

【解析】

【详解】A、葡萄酿成酒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灰烬,属于化学变化;

C、气球吹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爆竹爆炸生成二氧化硫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C

2.实验中加热少量固体药品时,试管口通常应略向下倾斜。

这是因为有些固体受热时会产生水分,试管口向下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某同学在加热草酸晶体时用到了如下装置。

则由此可推测出草酸晶体的性质是

A.不稳定,受热易分解B.受热易熔化

C.易升华D.可燃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草酸晶体是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说明草酸晶体受热易熔化。

故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量筒量取10mL水,仰视读数,会导致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B.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

C.实验中剩余的药品可放回原瓶,防止浪费

D.用托盘天平称量未知质量物质时,先加小砝码,再依次加较大的砝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量筒量取10mL水,仰视读数,仰视读数,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会导致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偏大,不符合题意;

B、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符合题意;

C、实验中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防止污染原瓶试剂,应放入指定容器内,不符合题意;

D、用托盘天平称量未知质量物质时,先加较大的砝码,再依次加小砝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①如果药品没有说明用量,则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mL

②取用10ml液体药品,没有量筒时,可只用胶头滴管代替

③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正放在桌面上,手心向着瓶签拿药瓶倒液体试剂

④滴管吸满药液后,管口端要靠在试管壁上,使液体沿管壁流下

⑤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应把量筒举起,让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后,再读出液体体积数

⑥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橡胶胶帽

A.①③④⑤B.①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如果药品没有说明用量,则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2mL,故正确;

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要用量筒,胶头滴管只是辅助工具,故错误;

③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试剂,故错误;

④滴管吸满药液后,要悬空在试管的正上方,不能与使馆紧挨,防止污染试剂,故错误;

⑤观察量筒里液体的体积,应把量筒放平,让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后,再读出液体体积数,故错误;

⑥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橡胶胶帽,故正确;

故选:

D

5.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般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空气和呼出气体相比,二氧化碳、水分的含量更高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正确;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般同时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物理变化,正确;

C、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分的含量比空气的更高,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浓度越充足,正确;

故选C。

6.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滴管吸取液体时,伸入试剂中捏扁橡胶胶帽赶尽气体后再吸液

B.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给液体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

D.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可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有腐蚀性的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捏扁橡胶胶帽赶尽气体后,再伸入试剂中吸液,不符合题意;

B、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已洗干净,符合题意;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给液体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不符合题意;

D、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可放在称量纸上进行称量,有腐蚀性的应放在烧杯中称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用如图四种变化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个数和大小不变,但是间隔变大。

选B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红磷

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热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C、红热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从微观视角研究物质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中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改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分子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改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故B错误;

C、该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分子、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故D正确。

选B。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砷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B.四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C.相同质量的四种元素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镓

D.Se2-的核外电子数为3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砷元素和硒元素的名称中含“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选项A错误;

B、四种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四周期,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选项B错误;

C、四种元素中,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相同质量所含的原子个数最多。

选项C正确;

D、硒原子Se的质子数为34,核外电子数为34,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硒离子Se2-,核外电子数变为36。

选项D错误。

故选:

C。

11.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①结构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则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3

B.①③⑤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①②③④⑤均属于金属元素且都易失电子

D.②结构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3周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结构中微粒的质子数为1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得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7-13=14。

选项A错误;

B、①结构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③和⑤结构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且③⑤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因此③⑤化学性质相似,与①性质不相同。

选项B错误;

C、①②③⑤结构对应的元素均为金属元素,④结构对应的元素为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选项C错误;

D、②结构的元素是镁元素,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位于第三周期。

选项D正确。

故选:

D。

12.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且x-y=11,该粒子符号可能为

A.K+B.Cl-C.ClD.Ar

【答案】A

【解析】

【详解】x-y=11,即x=y+11,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故该粒子不是原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失去一个电子的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符号可能是下面的阳离子K+。

故选A。

13.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阳离子

D.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正确;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正确;

C、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正确;

D、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错误;

故选D。

1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

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生成氧气的质量。

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质量为m的H2O2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吸收氧气中的水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Ⅲ、IV、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处验满

D.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计算出氧气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Ⅲ、IV、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说法错误,因为装置II收集的气体不干燥,故A项错误;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对测量结果无影响,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

C、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处验满,放在b导管口处验满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D、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利用差量发可计算出氧气的质量,说法正确,故D项正确;

答案:

D。

1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⑤⑥B.②③④C.③和④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错误;

③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的,故错误;

④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错误;

⑤原子不显电性,正确;

⑥原子之间有间隔,正确。

故选:

B

1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有关下图所示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生成物中在常温下既有气体,也有液体,还有固体

B.由图示的实验可知,集气瓶也可以用作反应容器

C.实验Ⅲ中,集气瓶底装的少量细沙可保护集气瓶,防止瓶底炸裂

D.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可燃物要由瓶口迅速伸至瓶底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铁丝燃烧生成固体四氧化三铁,因此它们的生成物中在常温下既有气体,也有液体,还有固体,正确;

B、由图示的实验可知,集气瓶也可以用作反应容器,正确;

C、铁丝燃烧实验中在集气瓶底装的少量细沙或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故正确;

D、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可燃物要由瓶口缓慢伸至瓶底,防止燃烧放热使气体膨胀,将底部的氧气排出,故错误;

故选:

D

17.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①元素种类②化学性质③相对原子质量④粒子的电性⑤原子核⑥电子层数⑦最外层电子数⑧核外电子总数

A.①③⑤B.②④⑥⑧C.①②③⑤D.①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①质子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②由于原子变为稳定的离子,化学性质一定改变,③元素种类不变,相对原子质量一定不变,④原子是电中性的,离子可能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粒子的电性一定改变,⑤核外电子得失,原子核没有变化,⑥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会减小一层,故电子层数改变,⑦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改变,⑧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核外电子总数会减小或增加。

故选:

A

18.下列有关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种物质参加的反应是化合反应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C.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D.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选项A错误;

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B正确;

C、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选项C错误;

D、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到多,选项D错误。

故选B。

19.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制氧气,可用推拉注射器的方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注射器内进入液体B.瓶内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答案】D

【解析】

【详解】向外拉活塞时锥形瓶中气体减小,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迫使外边的空气通过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从而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口由气泡冒出,故选D。

20.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H2O2溶液、二氧化锰和氧化铜三种药品,设计如下四组实验,探究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两种物质催化效果,其中观察效果较差

A.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变化

B.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快慢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气体所需要时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气球膨胀的快慢很明显能比较哪一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好,故正确;

B、通过观察比较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快慢,能比较处反应速率的快慢,也就知道了哪一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好,故正确;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由于分两次实验,带火星的木条都能复燃,无法判断哪一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好,故错误;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但通过比较收集一定体积气体所需要时间,能比较处反应速率的快慢,也就知道了哪一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好,故正确;

故选: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共40分)

21.科学研究证实,物质从宏观上讲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讲是粒子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___________组成的;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填写粒子名称)

(3)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填写粒子名称)

(4)体温计中的汞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填写粒子名称)

(5)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填写粒子名称)

【答案】

(1).元素

(2).二氧化碳分子(3).氢原子和氧原子(4).汞原子(5).钠离子和氯离子

【解析】

【详解】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氧、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体温计中的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5)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一般是由离子构成的,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2.结合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元素名称为溴,元素符号为Br。

图1中x=___________,Br为第___________周期的元素;

(2)如图2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写出图2中表示阳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表示稀有气体的原子符号___________;

【答案】

(1).7

(2).四(3).ACD(4).Al3+(5).Ar

【解析】

【详解】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5=2+8+18+x,x=7;

溴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2)D是18号元素,是氩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8,故x=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A、C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故填:

ACD;

(3)A、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13号元素是铝元素,该粒子是铝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数后形成的,故符号为Al3+;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

C、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

D是18号元素,是氩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其原子符号是Ar。

2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

(2)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若实验Ⅱ的现象不明显,应当进行的改进操作是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甲烧杯中液体变红,而乙、丙中无现象

(2).分子不断运动(3).从右往左滤纸条上依次出现红色斑点(4).在试管下方垫一张白纸(5).二种试剂的位置滴反了

【解析】

【详解】

(1)图Ⅰ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而乙、丙中无现象,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甲中时,和酚酞试液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溶液变红色,此实验说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③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出现红色斑点,该实验说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若实验Ⅱ的现象不明显,应当进行的改进操作是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

作对比。

(4)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酚酞与氨水位置滴反了,即酚酞试液滴在了脱脂棉上,浓氨水滴在了滤纸条上。

24.同学们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后,老师提供了下列装置,请同学们完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

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若制取干燥的氧气,应从上图选择___________(填字母)组装装置;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若选用装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___________(填填"b"或“c")口进气。

(3)若选择常温下制取较纯的氧气,则应从上图选择___________(填字母)组装装置。

【答案】

(1).锥形瓶

(2).AC(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4).c(5).BD

【解析】

【详解】

(1)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制取干燥的氧气,可以用A发生装置,该装置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适合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收集干燥的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装置组合为AC。

不能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会带出水蒸气,收集的气体不干燥。

若选用装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短管进,长管排出水,故从c口进气。

(3)若选择常温下制取较纯的氧气,适合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不需加热,选B发生装置,收集较纯的氧气用排水法,选D,故装置组合为BD。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如图1所示)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你对比分析图1、图2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2)图2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注射器的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2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2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___________mL刻度处才停止(忽略红磷所占体积、玻璃导管和胶皮管内的体积)。

(4)图1实验测定的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对照图2实验,你认为图1实验有何不足之处?

___________。

(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

(1).红磷+氧

五氧化二磷

(2).③①②④(3).1(4).点燃红磷伸入燃烧匙太慢(5).实验误差大(或污染环境等)

【解析】

【详解】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

(2)图2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注射器的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2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3)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容积为45mL的试管内空气的五分之一,也就是9mL,所以活塞所处的刻度值为10mL-9mL=1mL。

(4)图1实验测定的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是点燃红磷伸入燃烧匙太慢。

(5)对照图2实验,图1实验不足之处是需要在外面点燃红磷,再塞紧瓶塞,所以红磷产生的白烟一部分会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6.A、B均为纯净物,C、D、E均为混合物;①~⑤五条途径(见图)都会产生气体M,实验室可利用途径①、②、③反应来制取M,工业上可通过途径④来生产M,自然界可通过途径⑤来提供M;途径①、②、③反应类型相同,途径①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N可作为途径②、③反应的催化剂。

图中部分物质未写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N物质的颜色为___________,B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写出途径①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3)工业上需要大量的M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通过途径⑤提供M在自然界中被称为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黑色

(2).氯酸钾(3).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4).分离液态空气(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