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5142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之旅》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孤独之旅》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 1.docx

《《孤独之旅》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之旅》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孤独之旅》 1.docx

《孤独之旅》1

《孤独之旅》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

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

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

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

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

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

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

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

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

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

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 

学习侧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

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 

[自读程序]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

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

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

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https:

///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

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解说:

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3.指导.写作小https:

///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

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 

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

 

(解说:

在“自读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 

[自读点拨]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二、从黄山形成的地质史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

基础知识

一、重点字词:

瑰(guī)宝:

特别珍贵的东西。

壑(hè):

山沟。

苍穹(qióng):

天空也说穹苍。

心往神驰: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也说心驰神往。

崛(jué)起:

(山峰等突起)。

阴晦(huì):

阴暗,昏暗。

旭(xù)日:

刚出来的太阳。

喷薄:

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重点难点

课文分析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

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

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至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

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

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是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把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文章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

概括介绍黄山概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4-17段),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

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

可以分为五层:

第1层(第4-6段),介绍黄山奇峰,着重写天都峰。

第2层(第7-8段),以“迎客松”为主体,介绍黄山松。

第3层(第9-14段),简介莲花峰,细写黄山怪石。

第4层(第15段),描写黄山烟云。

第五层(第16-17段),描写黄山日出。

第三部分(第18段),介绍黄山温泉。

从山上写到山下,为全文作结。

本文通过对黄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提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学说明,主体部分——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表现日出的部分用了直接抒情。

话语方式的选择是服从于所表现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的,作者选择得恰当,转换也比较自然。

(三)重点语段

1.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

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句中“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是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像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

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外在美”,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内在美。

这句话是着重讲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2.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

注意这句话的开头“如果说”三字,这是一种假设,是虚拟性的,是作者个人的审美感受。

自然这种感受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泰山给人的印象是凝重的,《诗经》上有“泰山严严”(意思就是泰山积石很有气势),孔子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它被尊为“五岳之首”,屹立在齐鲁大地上,雄奇俊秀,气势磅礴。

在泰山上观日出的感受说是庄严神圣,评价井非不当。

黄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这里观日出,会有一种梦幻感,正像文中所写的,“让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

瑰丽、壮观、辉煌,是一种概括性的评价。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二、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读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为重点,从而领会.写作意图。

 

    三、作者的处境,在适当的地方点明一下,以便读懂课文,但应避免过多地讲史。

 

    四、对比的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本文两个对比,指导中已经说明,不必重复多讲,只要体会对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读文言文,向来有讲解详、课时多的习惯,现作尝试,内容力求精要简明,只用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探索.写作意图。

 

    二、掌握体裁特点。

 

    三、理解对比写法。

 

    四、复习“而”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预习 

    参看“阅读指导”和注解,通读课文,根据练习一的要求,反复朗读。

 

    二、教读课文。

 

    朗读,指名读全文,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音,帮助正音。

分段范读,并按段指出应注意词句。

抽查提问学生口述大意后,师生共同归纳。

(随时板书) 

    第一段   词语:

黑质而白章,“而”表示前后词语并列关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得,捕得。

“而”表示前后词语承接关系。

大意:

叙永州人捕蛇缘同 , 先说蛇的毒性和功用 , 后说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争奔走焉”。

 

    独立思考:

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

(教师抽查提问) 

    第二段   词语:

数,多次。

若,像。

大意:

叙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却以为“利”。

 

    独立思考:

只有姓蒋的一家人在捕蛇上“专其利”,众多的人仍要交租。

(教师抽查提问) 

    第三段   词语:

若,像。

告于莅事者:

柳宗元当时参加朝廷中革新派,斗争失败,为首的王叔文被杀,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地方上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说要代蒋氏转告地方官。

大意:

叙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赋敛之毒过渡。

 

    第四段   词语:

大戚,汪然出涕,悲伤之至,可见赋敛更毒。

未若,不如,不像。

疠:

疫气。

“乡邻之生日蹙”,总写负担租入者的情况,“殚其 ... 相藉也。

”具体写他们的悲惨生活。

“曩与吾祖居者 ... 非死则徙尔”,写负担租赋的乡邻的结果。

徙,迁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而”表句子之间转折关系。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

恂恂,原意是恭顺,这里是“小心谨慎”。

哗然而骇、恂恂而起、弛然而卧、时而献焉,“而”都是表示前边的词起修饰作用。

退而甘食,退,回来,“而”连接退和食。

盖一岁 ... 有是哉!

   明知捕蛇最后必死,却宁愿选择捕蛇而避免缴租,可见缴租之害。

“今虽死乎此 ... 安敢毒耶?

”毒,怨恨,这是极其沉痛的话。

 

    独立思考:

阅读指导中提到两个对比,作用是什么?

(教师抽查提问) 

    第五段   苛政:

泛指暴政。

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古代把诗叫做风,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用来观察民风。

柳宗元写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了解民间疾苦,所以比作采风。

 

    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柳宗元为什么写本文?

它的主旨是什么?

   “说”是什么意思?

(教师抽样提问,其他学生可举手抢答补充。

) 

    小结:

(教师评价提问) 

    1 . 柳宗元当时贬为永州司马,地位很低,   无可能直接用权力来改变重赋毒民的局面,就写下这篇课文,并希望当局者能了解民间疾苦。

 

    2 .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已成为历来抨击反动派的用语。

 

    3 . “说”这种文体,往往是短论。

说,本有释、述的含义。

   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

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

学过本文后,你对封建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认识?

 

    三、整理、复习、巩固。

 

    1 . 朗读全文,并板演:

熙熙,徙,腊,曩,隳突 

    2 . 把板书上的“而”字用法归纳,记在笔记本上。

 

    3.辨析、比较:

指名口头讲解 

    

      ┌然得(捕得)而腊之以为饵 

      ┤          

      └以俟观人风者得(得到)焉 

     ┌更若(你)役 

     ┤ 

     └貌若(好像)甚戚 

  

     ┌又安敢毒(怨恨)耶 

     ┤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有甚是蛇者乎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5段,互相检查。

 

附:

板书设计(投影片) 

                    “而”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                    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                    表前后并列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前后承接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闻而愈悲                      表示承接关系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4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