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5878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docx

《中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docx

中医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治法:

辛温解表。

代表方: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口干欲饮。

治法:

辛凉解表。

代表方: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

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或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

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

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

治法:

益气解表。

代表方:

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

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5、阴虚感冒: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

治法:

滋阴解表。

代表方:

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

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二、咳嗽

1、风寒袭肺证:

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

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2、风热犯肺证:

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

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3、风燥伤肺证:

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

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

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4、痰湿蕴肺证:

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

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5、痰热郁肺证:

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

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杏仁、大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6、肝火犯肺证:

咳逆阵作,咳时面赤,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治法: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7、肺阴亏耗证: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潮热,颧红,盗汗。

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甘草、川贝母、甜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三、哮证

1、冷哮证:

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

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2、热哮证:

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

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证:

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法: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

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

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4、风痰哮证:

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

治法: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

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

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咯痰无力。

治法: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

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

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坎脐、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6、肺脾气虚证:

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

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

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7、肺肾两虚证: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

补肺益肾。

代表方: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

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

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

代表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

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2、表寒肺热证:

形寒,身热,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

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热郁肺证:

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

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

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证:

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

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5、肺气郁痹证:

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平素常多忧思抑郁。

治法:

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

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

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

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

治法: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

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

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浙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2、成痈期:

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

治法: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常用药:

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

3、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

治法:

排脓解毒。

代表方:

加味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

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银花、黄芩、芦根。

4、恢复期:

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

治法:

清养补肺。

代表方: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常用药:

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川贝母、冬瓜仁。

六、肺痨

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保真汤

4.阴阳虚损: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1.痰浊壅肺证: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

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

4.阳虚水泛证: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证: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六、心悸

1、心虚胆怯证:

善惊易恐。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

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

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

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

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

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流涎,舌淡胖,苔白滑。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

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

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

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

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七、胸痹

1、心血瘀阻证:

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

隐痛阵发,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

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陈皮、川芎。

3、痰浊闭阻证:

胸闷重而心痛微,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

瓜蒌、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4、寒凝心脉证:

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

治法: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

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

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

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

6、心肾阴虚证:

心悸盗汗,腰酸膝软,口干便秘,舌红少津。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

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炙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7、心肾阳虚证:

自汗,动则更甚,面色白,神倦怯寒。

治法: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

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药:

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肾脂、炙甘草。

八、不寐

1、肝火扰心证:

多梦,急躁易怒,口干而苦。

代表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2、痰热扰心证:

胸闷脘痞,伴口苦,头重。

治法: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

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

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3、心脾两虚证:

心悸健忘,神疲食少,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治法: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

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4、心肾不交证:

心悸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治法: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黄连、肉桂。

5、心胆气虚证:

触事易惊,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

治法: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常用药:

人参、茯苓、甘草、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酸枣仁、知母。

九、癫狂证

1、痰气郁结证:

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枳实、木香、香附、半夏、陈皮、陈胆星、郁金、石菖蒲。

2、心脾两虚证:

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

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代表方:

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

常用药:

人参、黄芪、甘草、香附、神曲、苍术、茯苓、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1、痰火扰神证:

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舌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治法: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代表方:

生铁落饮加减。

常用药:

龙胆草、黄连、连翘、陈胆星、浙贝母、橘红、竹茹、石菖蒲、远志、茯神、生铁落、朱砂、玄参、天冬、麦冬、丹参。

2、火盛阴伤证:

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秽,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治法: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代表方:

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

常用药:

黄连、牛黄、黄芩、生地黄、阿胶、当归、白芍、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生龙齿、琥珀、朱砂。

十、痫病

1、风痰闭阻证:

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治法: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

定痫丸加减。

常用药:

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

2、痰火扰神证:

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

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积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当归。

3、瘀阻脑络证:

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

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

治法:

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代表方:

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地龙、僵蚕、全蝎。

4、心脾两虚证:

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

治法: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

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生地、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

5、心肾亏虚证:

神思恍惚,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

治法: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代表方: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药: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川牛膝、生牡蛎、鳖甲。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髓海不足证:

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

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

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

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四、厥证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一)气厥:

1.实证:

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

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二)血厥:

1.实证: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

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

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

1.寒邪客胃证: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味

2.饮食伤胃证: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二)虚证

1.胃阴亏耗证: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脾胃虚寒证: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六、痞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一)实痞

1、食滞内停证: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湿中阻证: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证: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证: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二)虚痞

5、脾胃虚弱证: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证: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胃阳虚证: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3.胃阴不足证: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十八、噎膈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1.痰气交阻证: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证: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

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实证

1.胃中寒冷证: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证: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二)虚症

4.脾胃阳虚证:

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证: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二十、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

1.寒邪内阻证: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

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3.饮食积滞证: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汤加减

5.瘀血内停证: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二)虚症

6.中虚脏寒证: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二十一、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一)暴泻

1.寒湿内感证:

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

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

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二)久泻

4.肝气乘脾证: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5.脾胃虚弱证: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肾阳虚衰证: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二十二、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实证

1.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二)虚证

1.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2.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3.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六、便秘

1.热秘: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

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

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

顺气导滞。

代表方:

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

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冷秘: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

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常用药:

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4.虚秘

(1)气虚秘:

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

益气润肠。

代表方:

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2)血虚秘:

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

养血润燥。

代表方:

润肠丸加减。

常用药:

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阴虚秘: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通便。

代表方:

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

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沙参。

(4)阳虚秘: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阳通便。

代表方:

济川煎加减。

常用药:

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十七、胁痛

1.肝郁气滞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嗳气频作。

治法:

疏肝理气。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代表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

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

祛瘀通络。

代表方: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

4.肝络失养证: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

养阴柔肝。

代表方:

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

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十八、黄疸

1.阳黄

(1)热重于湿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

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

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2)湿重于热证:

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