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6265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2021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枝红杏

有个孩子无意中把一颗杏核埋在墙脚下边。

杏树苗(  )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向蓝天露出笑脸。

不久,这个孩子发现了这孤孤单单的杏树。

“嘻,这是什么树苗,把它的尖儿掐了,看它能长成什么怪样!

嘻嘻!

杏树受了伤害,却没有死,在掐去尖儿的地方长出两枝小杈。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到墙脚下来了!

”孩子的父亲觉得(  ),不由分说,用斧头从根部砍断杏树……

杏树流着眼泪在雪中度过了一个严寒的冬天。

春天一到,它又抽出芽来。

当它到了开花的年龄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又觉得碍眼,便锯去了几个枝杈。

掐尖儿、斧砍、锯杈都没有熄灭杏树心中的火焰。

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大墙的外边,开出鲜艳的花朵。

很多小鸟来赏花,它们望着杏树伤痕斑斑、弯曲的身躯,不觉“啊”地(  )一声。

“你是靠什么力量活下来,开出这样美丽的鲜花?

杏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深思很久,最后(  )地说:

“希望,还有信念。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居然  惊叫  奇怪  深情

2.将文中画“____”的句子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大墙的外边,开出鲜艳的花朵。

”“终于”的意思是_____,从这个词可知,杏树开出鲜艳的花很_____,因为它经历了___、_____、_____这些伤害。

4.虽然杏树的身躯_______,但它靠着_______和_______,最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

5.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常常浮现——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

),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

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

“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

“我真高兴,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威严而高黄,似乎无所不知。

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

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她不会写字,那又何妨?

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

”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

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

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次遇见那些为所欲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一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1.“有些人”指的是谁?

他们为什么让“我”难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女老师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连“挖”字都不会写。

B.“我”很快乐和自豪是因为同学不会写的字“我”会写。

C.“我”刚开始对米店的胖女人不信任,担心她收了钱不会送米。

D.米店的胖女人不敢把米送到陌生人的营地里。

3.对画线的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女老师很不起眼,没有其他学者威严高贵。

B.女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比其他学者教给“我”的知识多。

C.其他学者成严高贵,无所不知,让“我”感到很崇拜。

D.老师以谦逊和美激发了“我”的自信,“我”很感激。

4.画“﹏﹏﹏”的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守护大山守护“家”

本文节选自记者对护林员段金龙的一段采访。

①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老段步履轻快地走在山中落叶铺成的小路上,用树皮般粗糙的大手拍拍一棵落叶松的树干说:

“我小学四年级跟着父辈们种这些树的时候,树苗还不到1米高,现在都碗口粗了,我也老了……”老段名叫段金龙,是一名普通的林区护林员。

说这话时,他已经在神仙山坚守了30年。

“如果能活到90岁,那我就守到90岁。

一天看不见这林子,就浑身不得劲儿。

”他说。

②守护3000多亩山林,30年来事故发生率为零,靠的是老段日复一日不辞辛苦地工作。

山里没有路,但老段每天巡山要走20公里以上。

30年来,老段穿坏的胶鞋已经有300多双。

老段巡山随时都在排查隐患,只要遇到上山的人,他都反复叮嘱防火事项。

夏天多雷雨,老段经常要赶到山上无线电中转台去切断电源。

③护林生活的艰苦,只有老段自己知道。

护林员没有节假日,只有在没米没盐或家里有事的时候才能下山,至少也要10天左右一次。

上山时,要背上够吃半个月的米、咸菜、土豆。

冬季经常大雪封山有一年10月份突然下了一场大雪,老段被困在山上。

等他巡完山回到小屋才发现,只剩一小把挂面了。

没法子,只能早晚喝点盐水,中午煮一点挂面垫垫。

“山项没有水,得去半山腰的大冰渠背水,一桶水50斤,来回10里地。

”老段说得很轻松,对他来说,这点苦好像根本不算啥。

④“他的腰背、膝盖、胃都出了问题。

每次上山,还得带上膏药和胃药。

”老段的妻子告诉记者。

妻子心疼老段,老段却嘿嘿一笑说:

“没事儿,我能坚持。

⑤一个人守着大山,还要忍受难以想象的孤独。

为了消遣,林场曾经在山上给老段配了一台旧电视。

由上没信号,手机、电视、收音机都没什么信号。

老段却找到了(  )的法子:

即便收不到信号,他也拿电视机当宝贝,没事就打开,听着“刺啦刺啦”的响声,一听能听大半宿。

“有点几声音,就不觉得孤独了。

”老段说。

⑥干的年头儿长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伴儿。

对老段而言,守护这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大山就像守护“家”。

1.从第①自然段中摘录,树苗的变化是从(______)到(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的“一天看不见这林子,就浑身不得劲儿”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③自然段,你对哪些语句特别有感触,请任选一个角度在下面横线上写批注。

(至少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0年坚持下来,老段也落下了职业病”这个句子放在第(_____)自然段的开头合适。

6.结合上下文,为第⑨自然段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艰苦朴素B.埋头苦干C.苦中作乐

7.对老段而言,为什么说“守护这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大山就像守护‘家’”?

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1.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句话中的加点词“大约”能去掉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庞大的恐龙家族都变成了飞鸟。

(______)

(2)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出现后,迅速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______)

(3)能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具有滑翔能力的恐龙有可能演化为鸟类。

(______)

4.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我们班里的同学性格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车把上的纸鹤

毕业的那年暑假,我突然萌发独自去江南一座古城旅游的念头。

古城很美,景色很多,却都分散在各处。

我正为此犯愁,旅店的一位阿姨告诉我:

“我们这里的一些修车铺里,可以出借自行车,租费极廉。

”太好啦!

正合一个穷学生的心意。

于是,我当即在旅店附近的一个车行里,租借到了一辆七成新的自行车。

我兴奋地骑上自行车,在古城宽阔的大道上一溜烟似的疾驰,心里真像插上了翅膀般的自由、欢愉。

只花了一天半时间,城内的几处景点就留下了我“到此一游”的踪迹。

第三天下午,我又兴冲冲地骑车向郊外的一个著名风景区进发,到那里已是三点光景。

环顾四周,没有找到寄存自行车的地方,只有在公园对面的那片小树林里,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几辆自行车。

我图省事,便将自行车也往那里一放,返身买票进了公园。

景区的面积很大,一路上走马观花游下来已花去不少时间,然后又坐上了驶往湖心岛的游船。

心一静下来,才猛地想起自行车好像忘了上锁,一摸口袋,果然不见有车钥匙。

我顿时惊出一身大汗,啊,这下闯大祸了!

游兴全消,苦苦哀求船工将我放上岸去。

船尚未停稳,我就箭一般地窜上岸,拼命朝公园出口处跑。

此时,天色暗下来。

远远地朝对面那片林子望去,不好,那里只剩下孤零零的一辆自行车了。

我按住自己那颗狂跳不已的心,奔跑过去一看——啊!

不禁喜出望外,正是我租来的那辆车呢!

可是车却是锁着的。

仔细一看,车把的刹车上夹着一只用纸折成的鹤。

我涌上一阵莫名的希望:

那车钥匙会不会就在纸鹤里呢?

取下纸鹤,一摸,硬硬的,在它的肚子里,果然藏着一把钥匙!

我端详着这只可爱的纸鹤,竟发现它的尾部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

“叔叔,请小心。

”激动的暖流顿时传遍全身,这是一位好心的孩子干的。

我多么想当面对他真诚地道一声感谢,然而望着暮色中空寂的周围,从何处觅寻他呢?

这纸鹤自然成为我的珍藏,哦,珍藏着这位好心孩子对我的一份关爱,也珍藏着我对他的一份怀念。

1.根据短文,下列正确反映作者心情变化的一项是()

A.喜出望外→兴致勃勃→大惊失色→心急如焚→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B.兴致勃勃→大惊失色→心急如焚→喜出望外→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C.喜出望外→兴致勃勃→心急如焚→大惊失色→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D.兴致勃勃→心急如焚→大惊失色→喜出望外→温暖如春→心存感激

2.你觉得那个孩子将车钥匙放在千纸鹤里有什么好处?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试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五月的秧苗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公到地里去干活。

叔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清垄,我背着草筐,跟在叔公的背后,捡拾叔公清除下来的杂草。

五月的天,已很有些热。

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火辣辣的太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天已有很多日没有下雨了,地里旱得很,还没长到我小腿弯高的玉米苗,全都晒得蔫蔫的,有些叶子都打起了卷。

即使这样,叔公清垄还很仔细,他不仅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棵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仿佛嫌秧苗根下的水分还蒸发得不够似的。

我不解,便问:

“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还要再划拉上几锄?

”叔公笑着回答说:

“傻孩子,知道吗,有钱难买五月旱。

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

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一点儿也不翠绿茂盛,但秧苗的根却会因此扎得深,扎得牢固,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

而且,由于秧苗在土壤里根系扎得深,分布广,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结的果实——玉米也会特别大……”

听了叔公的话,我不由得恍然大悟。

多年过去了,叔公的话还回响在我的耳旁。

现在细想,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

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

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

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

1.五月正是玉米苗的时候,旱一旱它,秧苗的根会扎得,扎得。

到了六月,玉米苗就会。

2.为什么说“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面是写______,实际上告诉我们人在成长过程中要___________的道理。

4.读了短文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爬天都峰(节选)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第一段话开门见山,交代了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有,事件是。

我也要仿写一句话,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用“”画出描写天都峰“高”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天都峰“陡”的句子。

作者描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是()

A.费美天都峰的景色B.突出爬天都峰的艰难

3.片段中“啊、哩”这两个语气词表现了“我”____________的心理。

4.对“我爬得上去吗?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能爬上去。

B.“我”不能爬上去。

C.“我”不一定爬得上去。

说明自己没有信心。

八、课内阅读。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

扁鼻子军官摇摇头。

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

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说:

“我最喜欢小孩。

那个人,你看见没有?

说呀!

雨来摇摇头,说: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

啊!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雨来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

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

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1.从“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这个句子中的“瞪”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扁鼻子军官摇摇头。

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

”这两个鬼子可能在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选文的第四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扁鼻子军官很善良,很爱孩子。

B.扁鼻子军官想和雨来交朋友。

C.扁鼻子军官装出很喜欢雨来的样子,实际上是想让雨来说出李大叔的下落。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蝙蝠和雷达(节选)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蝙蝠探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蝙蝠飞行时,是靠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C.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D.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3.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超声波是一种声音,遇到障碍物可以反射回来

B.超声波是蝙蝠用嘴巴和耳朵发出来的

C.在夜里,蝙蝠能利用超声波改变飞行的方向

D.人的耳朵是听不见超声波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4.画“”的句子中的“反复”“终于”能删去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吗?

(至少写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有名字

谁都知道信是很私人化的东西,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

但是在土耳其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通信机密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保护的,原来该村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部取了同一个名字,这是多么奇异的现象啊。

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共同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共同承受着彼此的悲伤。

为了把外地发往该村的信件准确送到收信人手里,尽职的邮递员只好将全村人召集到广场上,当众拆开信封,大声念信:

“亲爱的某某:

您好!

”——“好!

”全村人齐声应答。

“好久不见了,很想念你们全家人。

”——“哦。

”又是一片响应。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大家都欢呼雀跃。

“太太分娩了,这回是个男孩。

”——有人喊:

“别念了,别念了,是我的信!

此时,全村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好像自己就是新生婴儿的“爸爸”。

“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共同为一个人的不幸忧心。

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1.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因为……所以……无论……都……

虽然……但是……只要……就……

①__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__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2.在土耳其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为什么通信机密得不到保护?

从文中找到答案,用“________”画下来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至第________自然段写的是邮递员在广场给全村人念信时的情景。

短文可分为________段。

4.想一想,为什么很多年以来,村里人都不曾改掉共有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节选)

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大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纪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靠(_____)也许(_____)舒服(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你对以下词语的理解。

洞察:

_______________

“地球村”: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一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的《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分别指的是:

_______和_______。

5.请用“~~~”画出第二小节的中心句。

6.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全是好处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课外阅读乐园。

埋藏了六十年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件事整整埋藏(cángzàng)了六十个年头。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现中山市)的一个广场上。

时间约在1943年。

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zhāzhá)在那里。

一天,几个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地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马匹。

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说:

“皇军写几个字,你照着写了,我们便放了你。

”一个日本士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

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儿,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chóngzhòng)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道:

“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

否则,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石块,重写:

“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

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

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

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罪”。

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然后押送到了监狱。

经过近一个月的关押折(zhēzhé)磨,小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就不向日本兵求饶,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

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