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7482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基地 优结构 提品质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docx

强基地优结构提品质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农业信息

政务通报

第57期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二〇一一年四月七日

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

全面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

——王建跃总农艺师在全省桑茶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摘要)

(2011年3月31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我省桑茶果产业发展成效和经验,分析当前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部署今年重点工作。

一、充分认识桑茶果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桑茶果是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中效益好、增收多的产业。

“十一五”期间,桑茶果产值从2005年的13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1.1亿元,年均增长18%,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4强。

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和发挥效益优势,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桑茶果产业的重要任务。

其次,桑茶果产业是“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全省“两区”总体规划建设桑茶果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410个;已规划论证的128个现代农业综合区中,涉及桑茶果产业的比重达88%。

第三,桑茶果产业是建设精品农业大省的重要平台。

桑茶果产业品种多、品牌响、主体强,是建设“精品农业大省”的重点产业。

第四,桑茶果产业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载体。

桑茶果产业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种养结合、废物利用、产品升级的重要载体,桑茶果园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间作套种等模式,广泛应用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

二、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切实增强做好桑茶果工作的信心

“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围绕桑茶果优化改造,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品质提升和品牌培育,促进了全省桑茶果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产业基础不断强化,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通过实施蚕桑西进与优化改造工程、浙江绿茶品牌建设工程、水果提升与精品果业工程,全省桑茶果产业面积基本稳定,产量平稳增长,产值大幅提高,效益明显提升。

(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特色区域明显提升。

通过实施桑茶果特色优势基地建设和水果产业提升项目,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蚕桑形成嘉湖、浙西和浙中三大蚕区,24个基地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5.6%和97.8%;茶叶形成浙西、浙东和浙南三大茶区,22个重点基地县的面积和产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7.1%和83.3%;水果形成衢州、台州为主的柑桔优势产业区,甬台温杨梅优势产业区,台州、宁波、衢州、丽水、金华、温州六市果树面积占全省的78%。

(三)优化改造不断深化,产品品质明显提高。

以发展优质茧、名优茶、精品果生产为重点,大力推广蚕桑优新品种、省力化养蚕、方格蔟营茧,低产茶园换种改植、名优茶全程机械化加工、茶厂优化改造,柑桔三疏一改、杨梅矮化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

在优质茧基地建设上,同步实现新基地拓展和传统基地优化改造。

在名优茶开发上,同步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效益提升。

在精品水果发展上,同步实现杨梅、葡萄等特色水果稳步发展和柑桔等大宗果品的结构调整。

(四)种业体系不断完善,良种推广明显加快。

通过强化种业法制建设、良种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蚕桑优新品种、柑桔无病毒苗木,桑茶果良种化率进一步提高。

一是蚕桑种子种苗优势凸现。

自2006年《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制订蚕种质量系列标准,建立健全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和储备制度,蚕种管理与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优质蚕品种比重达80%以上,新一代蚕品种推广步伐加快,2010年雄蚕推广量达10万张。

桐乡、海宁桑苗基地实现品种更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全省农桑系列、强桑1号等新品种覆盖率达70%,比2005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二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工程成效显著。

目前我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67万亩,无性良种化率达62%,比全国平均高出21个百分点。

三是柑桔良繁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先后建成椒江省级柑桔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衢州省级柑桔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象山省级柑桔良种苗木扩繁基地,具备年生产柑桔无病毒苗700万株、接穗1000万枝的能力。

三个繁育基地已提供良种柑桔无病毒种苗300多万株,推进柑桔优新品种发展,优化柑桔品种结构。

(五)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以打造浙江绿茶、龙井茶和精品果业品牌为重点,着力推进品牌建设,组织评选浙江省十大名茶、十大名牌柑桔、十大精品杨梅和十大名梨等品牌;连续五年举办浙江绿茶博览会、绿茶推介活动和精品水果展销会。

组织完成龙井茶证明商标国际注册,实施龙井茶证明商标和浙江绿茶品牌规范化管理。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桑茶果产业结构调整最快、品牌提升最好的五年,也是产业快速发展、效益快速增长的五年。

五年来,桑茶果产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给我们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坚持把优化品质、提升效益作为中心任务。

大力发展优质茧、名优茶、精品果,做到注重扩大面积向注重精品基地转变,注重提高产量向注重提升质量转变,注重产品外形向注重产品内质转变。

二是坚持把项目带动、基地示范作为重要抓手。

大力推进桑茶果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实施水果产业提升、桑茶果优化改造、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项目,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机制体制,推进桑茶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三是坚持把打造品牌、拓展市场作为主要手段。

着力打造“浙江绿茶”、“龙井茶”、“精品果业”、“优质茧”等品牌,通过品牌评选、举办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提升桑茶果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产品辐射网络和销售市场。

四是坚持把改进作风、提升能力作为重要保障。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完善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服务桑茶果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认真分析形势,明确“十二五”我省桑茶果产业发展思路与任务

总体上看,我省桑茶果产业发展有三大优势。

一是效益优势。

从2010年投产园平均亩产值来看,蚕桑3100元、茶叶3800元、水果3300元,良种优势园产值更高。

桑茶果产业是山区半山区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效益产业。

二是品牌优势。

我省桑茶果产业拥有浙江绿茶、龙井茶等省公共品牌,省十大名茶、十大名牌柑桔、十大精品杨梅、十大名梨等区域品牌,是我省壮大桑茶果产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的有利条件。

三是政策优势。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随着省“两区”建设和全国标准园建设的深入推进,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桑茶果产业发展活力将不断增强。

当前,我省桑茶果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

现有桑茶果园的灌溉、大棚等生产设施较为完善的不足30%,园区道路、沟渠等基础配套设施较好的不足50%,部分桑茶果园树龄老化,基础薄弱,生产设施不配套,抗灾减灾能力弱。

二是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发展面临生产要素制约。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导致劳力短缺、农业用工成本上涨。

如茶叶“采工荒”愈演愈烈,采摘高峰时用工缺口达50万以上,已成为制约我省名优茶再上台阶的重要瓶颈。

三是精深加工滞后,农业科技支撑不强。

茶功能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不足,杨梅、葡萄等水果产地冷库配置不到10%,缺乏必要的冷链物流保障。

相关科研投入少,品种改良、设施栽培、品质提升、加工贮运等研究不深,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健全。

“十二五”期间我省桑茶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优质茧基地、浙江绿茶品牌、精品果业的总体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创新蚕桑生产方式、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水果品质提升为重点,巩固二大蚕桑基地,做强三大水果产业带,培育四大茶叶优势产区,实施桑茶果六大提升工程,稳定面积,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继续保持桑茶果产业全国前列地位,在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到2015年,全省桑茶果面积基本稳定,总面积870万亩,其中桑园100万亩、茶园270万亩、果园500万亩;产量稳中有升,蚕茧产量8万吨、茶叶18万吨、水果460万吨;产值大幅增长,全省桑茶果总产值达290亿元,其中蚕桑30亿元、茶叶110亿元、水果150亿元。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重点实施六大提升工程:

(一)实施基地提升工程,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

蚕桑调优嘉湖产区,发展浙西产区,改造浙中产区,形成以嘉湖产区、浙西产区二大产区为主,浙中产区为辅的产业格局。

茶叶建成以杭州、绍兴为重点的浙中龙井茶产区,以安吉为重点的浙北白茶产区,以永嘉、泰顺为重点的浙南早茶产区,以松阳、开化、武义、淳安为重点的浙西优质茶产区等四个茶叶优势区域。

水果基本形成浙东南沿海、中西部山地丘陵、浙北平原三大水果产业带。

二是调整品种结构。

桑树品种从以早生桑为主向早、中晚生合理搭配转变,大力推广强桑、金十、育711等中晚熟新品种;蚕种要加大优质强健新品种和雄蚕新品种的推广,力争新品种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

茶树品种选择从“早”向“优”转变,重点发展“优质型”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良种合理搭配,力争早、中、晚生品种比例分别达30-40%、40-50%、20-30%。

果树重点推广无病毒良种容器苗,柑桔重点发展早、晚熟优质鲜食品种,杨梅重点选育早晚熟品种、耐贮运和适于果汁、果酒加工的新品种,梨、桃、葡萄等小水果重点推广优质鲜食品种。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按照“两区”建设规划,加快低产桑茶果园更新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桑茶果现代农业园区。

到“十二五”期末,建成桑茶果主导产业示范区120个、精品园290个。

园区内建设喷滴灌、沟渠等水利设施、防霜防冻设施、病虫害生物防治设施及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生产经营。

(二)实施科技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

一是组建现代桑茶果产业技术体系。

整合现有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力量、科技资源和新型生产主体,紧密衔接从技术研发到示范推广、从种子种苗到产品开发各个环节,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桑茶果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集成配套和示范应用。

产业技术体系由科技创新团队和区域试验站两个层次构成,科技创新团队设1名首席专家、10名左右岗位专家和若干名顾问;区域试验站依托桑茶果主产区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设置,全省按生产区域设8-10个,每个设站长1名,由5-8个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生产主体作为成员单位。

二是研究推广桑茶果关键技术。

围绕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

蚕桑重点研究推广规模化种养、重大病虫防控、蚕茧质量快速检测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茶叶重点推广低产低效茶园换种改植、茶叶机械化采摘、茶园防冻、连续化生产线加工、精深加工产品产业化开发等技术;水果重点研究设施栽培、品质提升、果品商品化处理与贮运、果品深加工等技术。

三是改造提升桑茶果加工工艺。

名茶加工从千家万户家庭手工作坊式加工向名茶加工中心机械化集中加工转变,大宗茶由单机作业向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流水线转变;改建新建2000家名茶加工中心,建成100条省级茶叶规模加工标准化生产流水线。

果品加工巩固柑桔罐头加工优势,深化杨梅、果汁、果酒等高档次加工产品的开发,重点扶持35家加工企业,年果品加工量保持70-80万吨。

大力发展以丝棉、蚕丝被为主的蚕茧初加工,开发蚕丝被专用品种,扶持优质品牌企业,发展蚕桑资源循环利用。

(三)实施种业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快良种推广。

一是加快桑茶果新品种研发。

建设桑树、蚕种、茶树、柑桔、杨梅、梨等种质资源圃,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以优质高产强健为目标,改良和保护现行推广的当家品种,加快特色优势新品种选育与地域良种开发利用。

争取到2015年选育出2-3对新蚕品种,3-4个茶树新品种,10个左右果树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二是加快标准化种业基地建设。

整合现有桑茶果种业繁育基地,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桑苗生产加强海宁、桐乡两大桑苗产区的基地建设;蚕种重点扶持2-3个原种、8-10个一代杂交种生产基地建设;茶叶完善淳安省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武义良种示范场等建设;柑桔建成中国柑桔品种改良中心浙江分中心,完善椒江、衢州和象山柑桔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临海建设常绿果树良种繁育基地;在新昌建设落叶果树良种繁育基地。

三是加快桑茶果新品种推广。

以桑茶果主导品种为主,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

桑树推广农桑14号、育71-1等6个优良品种;蚕重点推广菁松×皓月、秋丰×白玉、雄蚕等7个优质强健品种;茶树推广龙井43、中茶108等11个无性系良种;果树重点推广宫川温州蜜柑、黑晶杨梅、巨峰葡萄、初夏绿梨、白砂枇杷等13个果树良种。

(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进一步打响茶果品牌。

一是打造“浙江绿茶”品牌。

“十二五”期末,在全省形成以龙井茶和省十大名茶为骨干、“一县一品”为重点、企业商标为基础的“浙江绿茶”品牌体系。

坚持办好浙江绿茶博览会和地方系列茶叶节会,提高浙江绿茶知名度。

珠茶、眉茶、蒸青茶等大宗出口绿茶由贴牌出口向自主品牌出口转变;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到国外设立营销窗口,不断拓展国际茶叶市场。

二是打造“精品果业”品牌。

整合做强柑桔、杨梅、梨等浙江省十大品牌,培育自主品牌,每年组织一次精品水果展销、推介活动,提升优势品牌知名度。

到2015年,做大做强8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鲜果品牌,2个加工品牌。

三是加强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

全面推广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实施国际注册保护,拓宽市场空间,努力把龙井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绿茶品牌。

到“十二五”期末,龙井茶一产产值达到40亿元,一二三产总值达到100亿元。

四是加强桑茶果评优宣传。

组织做好名优茶、精品柑桔、杨梅、梨、桃、葡萄等评优活动,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现有桑茶果资源,编撰《浙江省十大名茶》专著,制作《绿茶与健康》光盘,出版《浙江桑茶果》画册,促进桑茶果产业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五)实施市场提升工程,进一步促进产品营销。

一是优化茶叶产地市场。

“十二五”期间,做强做大松阳浙南茶叶市场、新昌中国茶市等重点产区市场;建设10-20个重点产区骨干茶叶交易市场,优化全省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布局。

二是开发采摘观光市场。

开发挖掘果品营养保健功能、水果文化等潜在资源,提倡果园园林化,发挥水果观赏功能,开展以水果为主要内容的休闲采摘观光活动。

到2015年,全省建立采摘观光基地250个。

三是拓展茶果销区市场。

在浙江绿茶博览会举办城市,构建浙江绿茶营销联盟;龙井茶、省十大名茶等主要区域性品牌要建成专卖连锁销售网络,在全国大中城市形成3000家以上品牌专卖店,其中每个十大名茶开设专卖店在100家以上,龙井茶专卖店在1000家以上。

研究果品市场营销体系,更新产品营销理念,做好市场产销分析,建立市场导向的销售体系,发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开展优质精品水果展销、推介。

(六)实施主体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带动能力。

一是发展桑茶果专业合作社。

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现有150家增加到200家,社员占总农户的比重由10%增加到30%,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50%以上。

同时,着力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规范性合作社的数量达50%以上。

茶叶专业合作社在现代茶叶综合区、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茶叶精品园覆盖面达100%,省十大名茶县达80%,四大茶叶优势区域达60%。

二是引导产业专业分工。

促进桑茶果产业在育苗、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做好专业化分工,形成苗农繁育良种,茶农生产鲜叶,果农生产鲜果,茶厂规模加工,市场品牌营销的桑茶果产业化格局。

建立生产技术服务队,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统一管理,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在现代桑茶果园区实行“四统一”服务,提高标准化水平。

现代桑茶果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统防统治率达到80%。

三是培育桑茶果龙头企业。

在茧丝收购加工、茶叶经营、果品营销等领域,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末,力争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家以上;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5家以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40家以上;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今年桑茶果工作

(一)切实抓好桑茶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根据厅“两区”建设推进年活动“抓落实、重质量、建机制”总体要求,重点抓好桑茶果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

一要坚持高标准定位。

在园区选址、建设内容、推广技术等项目内容上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促进良种良法综合运用,努力使桑茶果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全面提高,真正体现先进性和示范性。

二要坚持高起点创建。

严把建设进度和质量关,完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建设效果。

切实抓好建设责任、扶持政策、资金项目和配套服务的落实到位,确保规划进度不耽误、实施方案不变样。

(二)切实抓好全国标准茶果园建设。

根据农业部全国标准园创建“责任专家、先进适用技术、科技产品、技术培训、保障措施”等“五要素”到园的创建要求,全面推进全国标准茶园、标准果园创建工作,争取年内24个创建县(市、区)全部完成挂牌。

一要加强工作督导。

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园创建活动的督导,深入基地察看实情,对实施建设标准、目标任务、建设内容、活动进度进行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全省的创建任务。

二要加强质量管理。

各标准园要在基地统一管理上下功夫,特别要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规范投入品台账和田间档案记录,确保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严格产品检测和基地准出制度,严把基地准出关;加快建立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责任可追究,切实提高标准园产品质量。

三要加强科技创新。

充分利用农业产业的人才优势,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把脉产业问题,研判发展趋势,指导产业发展。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素质,以科技创新来推进桑茶果产业转型升级。

(三)切实抓好茶果展示展销和品牌培育。

举办第六届浙江绿茶博览会、全省精品水果展销会,三是加强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

推广“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龙井茶产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龙井茶产销组织化水平和产业层次。

鼓励小规模生产者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统一申请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

制定省地方标准《龙井茶加工工艺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炒制技术比赛,全面提升龙井茶加工标准化水平。

(四)切实抓好桑茶果种业体系建设。

一要加强种业基地建设。

抓好农业部柑桔无病毒良种、杨梅良种、桑蚕种等部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省级种子种苗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加快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

二要加强蚕种生产基础。

各地要按照《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要求,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及早研究制订稳定蚕种基础的政策措施,落实好省市县三级蚕种储备制度,确保优质蚕种供应。

三要加强主导品种推广。

重点加快桑茶果主导品种推广,推进桑茶果良种化,繁育推广柑桔无病毒苗50万株、推广新优水果品种15万亩、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发展和改造良种桑园5万亩。

(五)切实抓好桑茶果产业行业管理。

一要加强桑茶果质量管理。

指导发展无公害茶叶、水果生产,做好茶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做好质量例行检测,推行质量可追溯制度。

要切实加强蚕种市场管理,严格执行蚕种标准,坚决打击蚕种非法经营,维护好蚕种市场秩序,保护好农民利益。

同时,要加强蚕种质检队伍建设,做好质量监督检查,抓好蚕种质量检验、微粒子病检疫,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二要加强桑茶果新技术研究推广。

抓好部、省重大科技项目、省“三农五方”项目、省蚕桑科技创新平台等项目实施。

抓好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技术、生产模式的示范推广。

协调处理生产中的突发事件和技术难题,指导发展桑茶果标准化生产。

三要加强桑茶果产业协会建设。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及时调查了解产销动态,适时召开蚕茧、杨梅、梨、葡萄、柑桔等产销形势分析会,提出行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做好领导参谋。

(六)切实抓好桑茶果工作队伍建设。

要以创先争优活动和“五型机关”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一支创新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队伍,为现代桑茶果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加强调研谋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情信息,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不断提高谋划全局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

二要加强创新促发展。

要善于运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分析新形势,采取新举措,寻求新发展,创造性地解决桑茶果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营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巩固和强化桑茶果产业基础地位。

三要加强服务助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持续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等惠农服务活动,切实做好科学防灾减灾工作,及时发布天气、农情和应对技术措施等信息,完善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高保障服务桑茶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发送: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领导,厅各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