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7724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docx

语文唐诗鉴赏《元稹诗鉴赏》

元稹诗鉴赏

  生平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

此外,他也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

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春晓

  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

  二十年前晓寺情。

  元稹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绝句。

  一个春日的拂晓,天色朦胧,将明未明,作者在醉乡中闻着花气和黄莺的叫声,心情安闲恬静,忽然一只小狗跳过,碰撞起钟声,于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庙里的一段回忆。

  这二十年前的情事是怎样的呢?

诗里没有明说,但我们从诗人所写的一篇小说中却略知大概。

  如大家所知,诗人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恋爱的故事。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温柔、多情的女子,张生很爱她,但终于因她出身卑微,不利于自己图取功名富贵,而将她抛弃了。

其实,这也就是诗人的一篇自传性的小说,而《春晓》一诗就是这篇小说的张本,张生就是诗人自己。

  诗人抛弃原来的恋人后,不久就另外和一位名门望族的小姐韦丛结了婚。

可见他是一个负心汉。

但另一方面,他对原来的恋人又念念不忘,很怀念她,对自己的薄幸,深感内疚。

“二十年前晓寺情”,在往事的回忆中,他的心情又不安起来了。

  这首诗写得是婉曲回环。

首句连用两个“半”字,描写春天拂晓时若明未明的朦胧景色;第二句以“醉闻花气睡闻莺”,极写环境的优美、恬静,以暗衬作者此时心情的安闲舒适;第三句“猧儿撼起钟声动”

  作一转折,顿生波澜,勾起了诗人二十年前往事的回忆,这句转得极妙,诗中的波澜起伏全是句中那只小狗撼起的钟声所引起的。

一首仅四句的短诗,能写得如此波澜起伏,足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元稹很擅长写古今体艳诗,他的这类诗语浅情深,很能吸引人。

《春晓》一诗,尤引人注目。

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还特别指出:

“这诗是《会真记》的张本,值得在文学史上着重提出的。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诗鉴赏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八月,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在京城被人刺杀,上疏极请追捕凶手,查清这一事件,陈词激切,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当时诗人被贬通州,正卧病在床,听到这一消息,心情非常难过,立刻抱病写下了这首诗远寄江州。

  起句即事写景:

“残灯无焰影幢幢”,夜深了,灯残油尽,只剩下昏暗的灯影在摇曳。

接着二、三两句叙事、抒情。

“此夕闻君谪九江”,在这样凄凉暗淡的深夜,忽然听到好友被谪九江的消息,不禁“垂死病中惊坐起”,“惊坐起”三字,把消息的惊人和闻者的震惊以及当时难受的心情,都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末句以景结情,“暗风吹雨入寒窗”。

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

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

  这首诗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

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

  后来在《与元微之书》中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清沈德潜说此诗“过作苦语而失者”(《说诗眸语》),这样说恐怕是欠妥的。

作者与白居易相交至密,友情极深。

二人同受权贵打击,被迫离京,左迁外郡,心境都很凄凉,发而为诗,语言悲苦,自是真挚感情的流露,这是很自然的。

这一类诗,在二人诗集中还有很多。

  《唐才子传》说:

“微之(元稹)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由此可见,两人的感情深厚,而彼此酬答的诗作亦充满挚情。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诗鉴赏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

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

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遣悲怀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的开头两句先概写韦丛的高贵身份和婚后的贫困生活。

“谢公最小偏怜女”,“谢公”,本指东晋宰相谢安,这里借指韦夏卿。

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追赠为左仆射(yè夜),即宰相。

偏怜女,谢安最喜欢他的侄女谢道韫,这里用谢道韫代指韦丛。

  这句说明韦丛出身高贵,是一个宰相之家的最得宠爱的最小的娇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一个有志节的贫士,这里诗人用来自比。

  诗人与韦丛结婚的时候,初入仕途,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是一个小官,俸钱很少,生活贫困。

这句是诗人叹惜妻子命运不好,嫁给自己这样一个寒士为妻,过着贫困的生活,百事都不遂心。

  下面四句,具体描述婚后的困顿生活。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这两句是互文见义,意思是说:

可怜她搜寻自己的衣物,卖掉自己的金钗,来为丈夫添衣买酒。

一个“顾”字,真切地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一个“泥”

  字,生动地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依恋和纠缠,二字极富情味。

这两句诗写出了一对青年夫妻在贫困生活中的亲密无间的真情。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这两句意思是说,妻子生前,日子过得很苦,她也曾拿野菜当饭,靠古槐落叶添薪,但她对这样的苦日子,不仅毫无怨言,反而苦中有乐,从中体味出甜来。

这对韦丛这样的大家闺秀来说,尤为可贵。

我们从她守苦安贫的背后,可以看出他们夫妻相亲相近的亲密生活和真挚深厚的感情。

  以上六句,是写妻子生前的情景。

诗人用如话家常的浅显朴素的语言把妻子在贫困生活中的音容笑貌生动地描述了出来,非常真切动人,使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贤淑的女性。

  诗人在《祭亡妻韦氏文》中说:

“(夫人)逮归于我,始知贫贱。

食亦不饱,衣亦不温。

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

..置生涯于获落,夫人以我为适道。

  捐昼夜于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

”这段叙述,可以作为以上六句的注脚。

诗的结尾两句,转回到现实,写诗人今日的富贵和报答亡妻之情。

  “今日俸钱过十万”,韦丛死后不久,作者仕途得意,提升很快,高官厚禄,既富且贵,与妻子生前的“野蔬充膳”,“落叶添薪”的贫困生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诗人抚今追昔,由今日的富贵,更加痛念昔日同心共命的贤德妻子,叹怜她在度过一段贫苦的日子后,就离开了人间,未能共享今日的富贵,心中万分凄凉。

用什么来告慰亡妻之灵呢?

“与君营奠复营斋”,用设斋祭奠来表示自己的悼念和报答吧!

  语朴情真,淡淡怆然。

在“遣悲怀”的第三首中,作者更有这样两句: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就比“营奠复营斋”更进了一步。

  这首悼亡诗,语言浅显、质朴,不夸张,不矫饰,如话家常般地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厚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古人悼亡诗中的杰作。

清人孙洙说:

“古诗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勿以浅近忽之。

”此评极是。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

  元稹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

  元稹诗鉴赏

  元和四年(809)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韦丛死后,诗人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六年春遣怀》是他在元和六年春写的一组悼亡诗,原作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头两句说,一天在清理旧物时,寻检出了妻子生前寄给自己的几页信纸。

信上的字写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行距也时阔时狭,不大匀称,只能勉强成行罢了。

但这字迹行款,对于诗人来说,却是熟悉而亲切的。

睹物思人,自然会唤起诗人对往昔共同生活的深情追忆,浮现出亡妻朴质淳厚的面影。

这两句如实描写,不加修饰,却正见出亲切之情,感悲之意。

  三、四两句叙说“旧书”的内容。

信中说,由于生活困难,常常不免要过“并食”而炊的日子(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不过,这种清苦的生活自己已经过惯了,倒也视同寻常,不觉得有什么。

自己心里深深系念的倒是你这个出外远行的人,耽心你在深山驿路上奔波劳顿,饮食不调,不要累坏了身体。

信的内容自然远不止这些,但诗人转述的这几句话无疑是最使他感怆欷歔,难以为怀的。

那旧书上自言“并食”而炊,又怕丈夫为她的清苦生活而耽心、不安,所以轻描淡写地说这不过是“寻常事”。

话虽说得很平淡、随便,却既展现出她那种“野蔬充膳甘长藿”的贤淑品性,又传出她的细心体贴。

自己“并食”仿佛不值一提,而远行于深山驿路的丈夫才是真正让人挂念的。

  真正深挚的爱,往往是这样朴质而无私的。

诗人写这组诗的时候,正是他因得罪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特别需要得到精神支持之际,偶检旧书,重温亡妻在往昔艰难生活中所给予他的关怀体贴,想到当前孤单无援的处境,能不百感交集,黯然神伤吗?

  悼亡诗是一种主情的诗歌体裁,完全靠深挚的感情打动人。

这首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通篇没有一字直接抒写悼念亡妻的情怀。

它全用叙事,而且是日常生活里一件很平常细小的事:

翻检到亡妻生前写给自己的几页信纸,看到信上写的一些关于家常起居的话。

事情叙述完了,诗也就收住尾,没有任何抒发感慨的话。

但读者却从这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诗人对亡妻那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关键原因就在于:

  诗人所叙写的事虽平凡琐屑,却相当典型地表现了韦丛的性格品质,反映了他们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系,情含事中,自然无须另置一词了。

  元稹的诗平易浅切,这在其他题材的诗歌中,艺术上往往利弊得失参半。

但就这首诗而论,这种平易浅切的风格倒是和诗所表达的内容、感情完全契合的。

  悼亡诗在感情的真挚这一点上,比任何诗歌都要求得更严格,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而华丽雕琢往往是会伤真的,朴质平易倒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好形式。

特别是当朴质平易和深厚的感情结合起来时,这样的诗实际上已经是深入浅出的统一了。

鲁迅所说的白描“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似乎特别适用于悼亡诗。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元稹

  伴客销愁长日饮,

  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

  元稹诗鉴赏

  元稹对亡妻韦丛有着真诚执着的爱恋,这首“伴客销愁”,深情缱绻,读来沉痛感人。

  起句叙写诗人在丧妻之痛中意绪消沉,整天借酒浇愁的情态。

伴客销愁,表面上是陪客人,实际上是好心的客人为了替他排遣浓愁而故意拉他作伴喝酒。

  再说,既是“伴客”,总不好在客人面前表露儿女之情,免不了要虚与委蛇,强颜欢笑。

如此销愁,哪能不愁浓如酒呢?

在这长日无聊的对饮中,他喝下去的是自己的眼泪。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透出了心底的凄苦。

  第二句妙在“偶然乘兴”四字。

这个“兴”,不能简单地当作“高兴”的“兴”,而是沉郁的乐章中一个偶然激昂的音符,是情绪的突然跳动。

酒宴之上,客人想方设法开导他,而诗人一时悲从中来,倾杯痛饮,以致醺然大醉。

可见,这个“兴”字,溶进了客人良苦的用心,诗人伤心的泪水。

“偶然”者,言其“醺醺”大醉的次数并不多,足证上句“长日饮”其实喝得很少,不过是借酒浇愁而意不在酒,甚至是“未饮先如醉”,正见伤心人别有怀抱。

  结尾两句,真是字字泣血,读诗至此,有情人能不掩卷一哭!

醉后吐真言,这是常情;醒来但见旁人啜泣,感到奇怪。

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在醉中忘记爱妻已逝,口口声声呼唤妻子哩!

凄惶之态,凄苦之情,动人心魄。

  绝句贵深曲。

此诗有深曲者七:

悼念逝者,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现在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只写旁人感泣,从旁人感泣中见出自己伤心,此其深曲者一。

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写出永远无法忘却的哀思,此其深曲者二。

怀念亡妻的话,一句不写,只从醉话着笔;且醉话也不写,只以“错问”二字出之,此其深曲者三。

醉里寻伊,正见“觉来无处追寻”

  的无限空虚索寞,此其深曲者四。

乘兴倾杯,却引来一片抽泣,妙用反衬手法取得强烈感人的效果,此其深曲者五。

“时时错问君”,再现了过去夫妻形影不离、诗人一刻也离不了这位爱妻的情景,往昔“泥他沽酒拔金钗”(《遣悲怀》)的场面,如在眼前,此其深曲者六。

醉后潦倒的样子,醒来惊愕的情态,不着一字而隐隐可见,此其深曲者七。

一首小诗,如此曲折有致,委婉动人,至为难得。

  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

  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

  小桃花树满商山。

  元稹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返京途中。

诗题下原注:

“得复言、乐天书。

”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收到友人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

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

人世间的屈辱浮沉感,长江边上的风雨飘摇,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

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间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

  “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兴奋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

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富有画意。

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重心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佳境更筹。

  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

君恩友情,涌上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

“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

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

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思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

试想:

如果把“临水读”,换成“舱内读”或灯畔读,那诗中的气韵、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结句又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

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惊喜中不禁吟唱:

“小桃花树满商山”!

  这桃花,开满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

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

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流露无遗。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

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

然而,诗人选取这两个景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

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诗鉴赏

  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

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斥江州(今江西九江)。

相同的命运肥两颗心连得更紧。

元稹的谪居生涯非常凄楚。

他于闰六月到达通州后,就害了一场疟疾,差一点病死。

瘴乡独处,意绪低沉,千里之外,唯有好友白居易与他互通音问。

他后来写的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序言中,追述了通州期间与白居易的唱唱。

序文最后说:

“通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

”所谓“知状”,指知道他与白氏诗信往返,互相关切的情形。

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这是一首构思奇异的小诗。

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

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

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收到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

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

“妻惊女哭问何如。

  诗人手拿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惑:

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

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

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

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结果。

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

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推知起来:

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叹。

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

今儿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

  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

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面,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叹,却只表达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

  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

刘熙载《艺概》说: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其实,用常得奇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诗鉴赏

  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贬至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

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

现在,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昨晚上又梦见了他。

老友感情这样深诚,使他深深感动。

诗的第二句乃说:

“念君怜我梦相闻。

”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糟糕,记忆衰退。

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精神上的深深苦闷,包含了无限凄凉悲哀之情。

四句紧承三句说:

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与白居易寄来的诗相比,这一结句翻出新意。

  白诗是这样四句: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切。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诚。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楚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挚、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

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深切动人。

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

  重赠乐天

  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

  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

  月落潮平是去时。

  元稹诗鉴赏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

“凡情无奇而自佳者,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然也。

”的确,有些抒情诗,看起来情景平常,手法也似无过人处,但读后令人回肠荡气,经久不忘。

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回旋往复的音乐节奏,及由此产生的“韵”或韵味。

  《重赠乐天》就是这样的一首抒情诗。

它是元稹在与白居易一次别后相逢又将分手时的赠别之作。

先当有诗赠别,所以此诗题为“重赠”。

  首句提到唱诗,便把读者引入离筵的环境之中。

  原诗题下自注:

“乐人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能歌,歌予数十诗”,所以此句用“休遣玲珑唱我诗”

  作呼告起,发端奇兀。

唐代七绝重风调,常以否定、疑问等语势作波澜,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適)、“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禹锡),这类呼告语气容易酿造动人的风韵。

  不过一般只用于三、四句。

此句以“休遣”云云发端,劈头喝起,颇有先声夺人之感。

  好友难得重逢,分手之际同饮几杯美酒,听名歌手演唱几支歌曲,本是很愉快的事,何以要说“休唱”呢?

次句就象是补充解释。

原来筵上唱离歌,本已添人别恨,何况商玲珑演唱的大多是作者与对面的友人向来赠别之词,那不免令他从眼前情景回忆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呼告的第二人称语气,以及“君”字与“我”字同现句中,给人以亲密无间的感觉。

上句以“我诗”结,此句以“我诗”起,就使得全诗起虽突兀而承接从容,音情有一弛一张之妙。

句中点出“多”“别”,已暗逗后文的“又”“别”。

  三句从眼前想象“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彻上下,诗意转折自然。

四句则是诗人想象中分手时的情景。

因为别“向江头”,要潮水稍退之后才能开船;而潮水涨落与月的运行有关,诗中写清晨落月,当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月落潮平是去时”的想象具体入微。

诗以景结情,余韵无穷。

  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因何在呢?

这是因为此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余韵。

它存在于“休遣”的呼告语势之中,存在于一、二句间“顶针”的修辞格中,也存在于“多”“别”与“又”“别”的反复和回应之中,处处构成微妙的唱叹之致,传达出细致的情感:

故人多别之后重逢,本不愿再分开;但不得已又别,令人恋恋难舍。

更加上诗人想象出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时刻的大江烟波浩荡,自己将别友而去的情形,更流露出无限的惋惜和惆怅。

多别难得聚,刚聚又得别,这种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回旋往复的音乐律感,就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里,音乐性对抒情性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连昌宫词

  元稹

  连昌宫中满宫竹,

  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

  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

  “小年进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楼,

  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

  炫转荧煌照天地。

  归来如梦复如痴,

  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届寒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