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8224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docx

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第35课时种群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

第35课时种群

知识网络

基础梳理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很多,其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最常用___________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常用_____________法。

3、影响种群密度的还有种群的其它数量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种群密度。

4、种群还有空间特征,即种群中的个体在空间中的分布特点,主要有三种类型:

如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空间特征属于____________分布,杂草的空间特征属于___________,蚜虫的空间特征属于__________。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在_________________条件充裕、___________适宜、没有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符合“J”型增长,它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一个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2、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大多数生物也有敌害,因此,种群的数量存在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K值。

这种状态下,种群的增长符合_______型曲线。

3、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着___________,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__________,甚至消亡。

【三】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连续观察,定期_________,统计记录数据。

2、对酵母菌进行计数,需要使用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下观察,具体方法是,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再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稍待片刻,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计数。

最后估算出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考点突破

考点【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概念有三个要素

1、一定的自然区域。

在这里,自然区域并没有排除人为因素造成,如人工放养的动物,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只要符合自然区域都符合,但划分区域时不能再加进人为因素。

像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说,在一片草原上,牧民们放养的全部绵羊是一个种群,但不能说具体哪一片区域或某位牧民放养的。

2、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第一,强调同种,第二强调所有。

注意题目中常有这样的描述:

全部鱼、全部树木,都不符合一种的要求。

所有,不能特指其中哪一部分。

3、符合种群的特征,即有一定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例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下有关种群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的农作物中,其种群数量可以大于K值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这个种群应属于稳定型。

K值是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不会因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

【答案】B

变式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解析】种群的数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不断发生改变的。

【答案】C

考点【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往往需要一代时间,如人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变化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要到20—25年后才会表达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3、环境条件可直接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或影响性别比例,从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

如环境条件适合时,出生率会升高,死亡率会降低,同时,迁入也相应增多,迁出减少,这样种群密度就会增大,反之,种群密度就会减小。

环境也会影响某些生物发育中的性别分化,假设雌性多,那么会导致出生率上升,使种群密度增大,假设雄性多,那么会导致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减小。

例2、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图: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A.两个拟谷盗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

B.在本实验中,引起甲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湿度

C.两种拟谷盗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均不能共存

D.在本实验中,引起乙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解析】甲、乙拟谷盗是两个物种,都以粮食为食,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引起甲、乙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湿度和温度;两种拟谷盗在干热、湿温、干温、湿冷等条件下可以共存。

【答案】A

变式2、据下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④

B、现阶段,我国人口的②明显降低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是控制①和④

【解析】①②指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④指的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可确定①是死亡率,②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再去分析四个选项:

性引诱剂影响性别比例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④,计划生育的核心是控制出生率②和性别比例③。

【答案】B

考点【三】“J”型增长和“S”型增长

1、J型增长需要理想的条件,包括食物的空间充足、没有敌害、环境条件适宜。

这样,种群就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假定每一年的种群数量是上一年λ的倍,第一年的起始数量为N

,那么第t年的种群数量N

=N

λ

2、但在自然界中,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当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就会下降,后来,便不再增长,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

并且在自然界中,敌害对一个种群来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更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可能按照“J”型增长,而是“S”型增长。

3、S型增长状态下,种群的数量有一个最大值,也就是环境容纳量,也称为K值。

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K/2时,增长率是最大的。

4、假设环境中没有相关种群的敌害、气候等条件适宜,那么在种群的增长过程中,在K/2前,曲线符合J型增长,假设环境中存在敌害,或气候等因素不适宜,和J型曲线都是不符合的。

例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以下结果正确的选项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变式3、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下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C、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解析】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数量变化一直保持增加状态,没有表达出S型曲线的先增后稳定状态。

【答案】C

考点【四】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

调查植物或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

〔2〕样方法的关键是选取样方,要求是随机取样。

“随机”不是随便,而是不能加进人为因素地按照一定的规那么去选取样方,如课本中介绍的“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3〕样方面积越大,测定结果相对越准确。

但样方过大,需要去计数的个体越多,容易引起偶然误差,因此,样方也不能过大。

样方的选择需要因植物的种类、环境条件确定。

如大多数情况下,对草本植物进行调查,样方面积1m

比较合适。

〔4〕样方数目越多,结果也越准确,但考虑到工作量以及计算的方便,一般用五点取样法取五个样方或等距取样法取十个样方。

〔5〕假设样方面积为1m

,五个样方内个体数分别为a、b、c、d、e,那么估算的种群密度为〔a+b+c+d+e〕/5

2、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

调查活动能力强、个体较大的动物

〔2〕方法:

捕获——统计标记——放回——再捕——统计——放回。

第一次捕获后要记录捕获总数N,第二次捕获后要记录捕获总数n,和带标记的数目m。

假设种群个体数为A,那么A/N=n/m,A=Nn/m。

如果用估算种群密度,除以种群所占的空间面积或体积即可。

〔3〕本卷须知调查的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应有太大变化,即不能有明显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

标志物不能对动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直接危害是指标志物有毒性,间接危害是指标志物影响了个体的捕食或逃避等。

例4、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

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

ABCDE

2005年10.03.00.33.03.2

2006年9.22.10.62.02.8

2007年8.01.11.10.41.7

2017年6.80.31.501.3

2017年5.50.12.300.5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l〕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___,请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那么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

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区域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区域植株数

20

40

60

80

100

荚果数/植株数

8.3

6.8

3.9

2.7

2.1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6.0

5.9

6.2

6.0

5.9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各种群数量变化可发现C的数量在增多,而其它种群数量在下降,因此,C是外来物种。

知道了基因型频率,可以算出基因型频率,进而比较基因频率的变化。

资源有限时,随种植密度的增大会使每植株的荚果数减少,但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并没有明显变化。

【答案】〔1〕C曲线如图

〔2〕不变

〔3〕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4〕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变式4、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

〔单位:

只〕

年份

种群数量

捕捉标志数

第二天重捕数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1970

50

1971

80

1972

80

80

16

1973

80

80

8

1974

150

150

10

1975

150

150

13

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是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结果,1972——1974年种群数量依次为400、800、2250、1730,基本符合S型曲线。

【答案】C

考点【五】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探究某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定期取样,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得出变化的规律。

2、研究某次取样样品中酵母菌的菌体数,用红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红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如下:

〔1〕红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红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微生物计数用.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红细胞计数板及计数室如下图。

〔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内25个小方格〕

〔2〕红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①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②将红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③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红细胞计数室内.

④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⑤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⑥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以下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3、使用过程中的考前须知是,必须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稀释液,让菌液渗入后吸走多余的稀释液,而不是先加稀释液,再盖盖玻片。

例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假设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中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

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B

变式5、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组、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注意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培养液的总体积,总体积越大,营养物质越多,二是培养液体积大时,容器内空间小,含氧量少。

因此,①、②是A或B,③、④为C或D。

培养液体积越小,那么瓶内氧气越多,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生长繁殖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短,故①是B,②是A,③是D,④是C。

B组和A组的浓度一样,只有体积不同,故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体积造成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D组和B组的体积相同而浓度不同,实验结果不同只能是由浓度不同造成的,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因为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并不均匀,故需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由于后期酵母菌的数量多,可能造成堆积而无法计数,应进行稀释后再取样计数;由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可能会使血细胞黏固在血球计数板的小室内,造成下次无法使用,正确的方法是浸泡和冲洗。

【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浸泡和冲洗

课时作业

1、以下有关种群特征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解析】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C、D分别为年龄组成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定义,是正确的。

【答案】A

2、以下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解析】此题中A、B两项关于种群出生率与人口出生率的概念都是正确的。

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

【答案】C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种群密度为单位面积该个体的数目,所以取样方时大小应相同且为1m2,计数时应计算平均值即为种群密度。

【答案】A

4、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答案】B

5、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说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解析】此题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

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增长曲线成“S”型,即具有最大值K。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后增长率逐渐降低,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B

6.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

以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解析】从题干中获得的信息有:

①将少量细菌接种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②在一段时间内细菌数量增长相当于“J”型曲线。

解答此题时应首先明确各曲线的特点,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解答。

【答案】A

7.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的曲线,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

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解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没有K值。

【答案】D

8.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解析】由图示可知,λ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增长率=λ-1,λ值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大,第20年至第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第1年至第5年间,λ值大于1,野兔种群数量逐年递增,第5年起,λ值减小但仍大于0,增长率下降,野兔种群数量增加幅度减小,但不会下降;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呈“S”型增长。

【答案】D

9、以下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